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TDM的理论与实践
TDM的理论与实践

TDM的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刚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军区总医院药理科
  • 出版年份:1985
  • ISBN: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
《TDM的理论与实践》目录

第一篇 基础知识 1

第一章 开展治疗药物监测的必要性 1

一、血药浓度与药理效应 1

二、决定血药浓度的药动学参数 3

三、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 5

四、给药方案的个体化 8

五、治疗药物监测与合理用药 9

第二章 实验室的建立 17

一、实验室的建立是客观的需要 17

(一)现代医学离不开实验室 17

(二)治疗用药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7

(三)国内外有了先例 17

(四)已经具备了条件 18

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室 18

(一)工作关系 18

(二)实验室的工作内容与范围 18

(三)常规工作与研究工作相结合 19

三、如何建立一个实验室 19

四、可能遇到的几个问题 20

(一)方法学的解决 20

(二)外部质控的必要 20

(三)提高医疗质量 20

(四)TDM的局限性 21

第三章 治疗药物监测的程序 22

一、申请 22

二、取样 22

三、测定 22

四、数据处理 22

(一)应该重视 22

(二)内容与方法 23

五、结果的解释 25

(一)这是TDM的关键 25

(二)具体步骤 25

(三)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的确定 28

(四)与临床密切合作 29

第四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31

一、概述 31

二、基本概念 32

三、单室模型 34

四、二室模型 38

五、房室模型图 40

六、多剂量给药 41

七、非线性药代动力学 43

八、统计矩理论 45

九、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关系 47

第五章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52

一、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52

二、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一个动态过程 53

三、百分结合率对血浆中药物量的影响 54

四、结合常数对药物分布性质的影响 56

五、白蛋白对蛋白结合的影响 58

六、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结果 59

七、蛋白结合的竞争性结合 59

八、疾病状态时,药物的蛋白结合率 60

九、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在TDM中的意义 61

第六章 表观分布容积 62

一、什么是表观分布容积 62

二、药物的分布与分布容积 63

(一)药物在体内的转运与分布 63

(二)药物向组织移位 64

(三)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结合率 66

三、表观分布容积的估算 67

(一)V外推的估算 67

(二)V面积或Vβ的估算 67

(三)V输注的估算 67

(四)多房室时,Vc的估算 68

(五)Vss的估算 68

(六)各种方法估算的分布容积的意义和关系 69

第二篇 方法学 71

第七章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选择 71

一、哪些药物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监测? 71

二、测定什么? 72

三、测定方法的选择与建立 73

(一)可能选择的方法 73

(二)方法选择的依据 77

(三)方法选择的标准 77

(四)方法建立过程的注意点 78

第八章 血药浓度测定的质量控制 81

一、常用术语 81

二、质控方法 82

(一)X-R管理图数据表的制备 82

(二)管理线的计算 83

(三)管理图的制备 83

(四)管理图的用法 84

第九章 唾液中药物浓度的测定 85

一、唾液的性质 85

二、药物转运的方式 86

三、唾液取样的方式 87

(一)自然取样法 87

(二)物理刺激法 87

(三)化学刺激法 87

(四)引流法 88

四、唾液取样的注意点 88

五、唾液样品的处理 89

附:一些药物在唾液(S)及血浆(P)中浓度比值表 89

附: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测定法 90

三十章 吸光光度法在血药浓度测定中的应用 92

原理 92

测定方法的建立 93

应用及实例 95

一些专门技术的应用 99

一、示差分光光度法 99

二、双波长测定法 99

三、导数光谱法 100

五、仪器的校正 101

第十一章 色谱法 102

一、概述 102

二、GLC的固定相和HPLC的柱填料 102

三、检测器 104

四、色谱定量 105

五、流动相 105

六、样品的预处理 106

(一)去蛋白 106

(二)样品中被测组分的提取 108

(三)衍生物化 108

第十二章 微生物法 111

一、测定原理 111

二、标准溶液的配制 111

三、试验菌株的选择 112

四、菌液的制备 112

五、琼脂平板的制作 112

六、样品的测定 112

(一)样品收集 112

(二)样品测定 112

(三)影响精度的因素 112

第十三章 放射免疫分析法 114

一、测定原理 114

二、测定条件和方法 116

(一)基本条件 116

(二)操作方法 119

三、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性 119

四、在血药浓度监测中的应用与注意事项 119

第十四章 酶免疫分析法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122

一、前言 122

二、原理 122

(一)均相酶免疫分析法 122

(二)非均相酶免疫分析法 123

三、实验条件 124

(一)抗原 124

(二)抗体 125

(三)酶标记物 125

(四)酶和底物 125

(五)固相载体 127

四、检测应用 127

(一)实验条件的选择 127

(二)实验操作 128

(三)影响酶免疫分析法的因素 130

第三篇 给药方案 134

第十五章 给药方案的制订 134

一、列线图法 134

二、参数法 135

三、血药浓度测定法 137

(一)比例法 137

(二)一点法预测维持剂量 138

(三)重复一点法 138

(四)血清肌酐法 140

(五)拟合模型求算参数法 141

四、图解法 142

五、迭加法在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142

六、1%水平线的应用 144

第十六章 肌酐清除率的计算 145

第十七章 生物半衰期与给药方案 149

一、什么是生物的半衰期 149

二、t1/2在用药中的意义 149

三、t1/2在制订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152

四、由t1/2确定给药间隔的简易方法 154

五、制定给药方案时的注意点 155

第十八章 药物清除率与给药方案 156

一、什么是清除率? 156

二、由Cls确定给药剂量D 156

三、由稳态时Cav来确定血药浓度的波动范围 157

四、吸收给药时,tnk及Cmax的估算 157

第十九章 一点法与重复一点法的原理与应用 162

一、一点法 162

二、重复一点法 163

三、重复一点法公式在静脉滴注中的应用 164

第二十章 一点法预测维持剂量 166

一、数学原理 166

二、ekt1/kt1值的估算 167

三、ekt1/kt1值的选用与误差 168

四、表20-2的使用方法 168

五、应用实例 169

六、小结 170

第二十一章 图解法求算药动学参数及给药方案 171

一、主图 171

(一)原理 171

(二)设计 171

(三)用法 172

(四)读取结果的改进 173

二、肾衰算图 174

三、积累因子算图 175

四、举例 177

第二十二章 微机在临床药动学中的应用 188

药物学模型的拟合 188

一、步骤 188

二、方法 188

(一).剩余法 (二).剩余法的改进 188

(三).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191

(四).阻尼非线性最小二乘法 193

(五).单纯形法 193

三、几个注意的问题 195

(一).权重选取 (二).滞后时间 195

(三).初值的选取 195

(四).测定结果的准确性,这是拟合模型的基础 195

制定给药方案 196

(一)数据库的建立 196

(二)不等间隔、不等剂量时,计算血药浓度 196

(三)快慢滴注时,血药浓度的计算 197

其他 199

第二十三章 微型计算机及其在药理学中的应用 200

一、概述 200

二、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02

(一)微处理机 203

(二)存贮器 203

(三)输出设备 204

(四)软件 204

三、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06

四、在药理学中的应用 207

(一)数据处理 207

(二)模拟预报 207

(三)情报检索 208

(四)在数学上 208

(五)实时控制 208

微机的选购 208

第二十四章 计算器fx—3600p在临床药动学中的应用 210

一、利用LR功能,根据剩余法原理,计算药动学参数 210

(一)线性回归公式 210

(二)几个专用键介绍 210

(三)实例 211

二、程序化计算法在临床药动学中的应用 214

(一)简介 214

(二)程序步的计算 214

(三)几个专用用键 215

(四)程序的编制 216

(五)药动学中几个常用程序 217

(六)实例 218

三、积分运算在计算AUC中的应用 224

(一)符号介绍 224

(二)寄存器内容 225

(三)操作分二步 225

(四)注意点 225

(五)实例 225

第四篇 各论 227

第二十五章 庆大霉素 227

一、概述 227

(一)理化性质 227

(二)生物活性和抗菌作用 227

(三)病理学和毒理学性质 227

二、体内过程 229

(一)吸收 229

(二)分布 229

(三)代谢 230

(四)排泄和消除 230

三、药物动力学性质 232

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234

五、测定方法 234

六、合并用药 235

七、给药方案的设计 236

第二十六章 氨茶硷 244

一、药理作用 244

二、体内过程 244

三、药动学 244

四、药物相互作用 245

五、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245

六、测定方法 245

七、求算药动学参数与给药方案 247

第二十七章 地高辛 250

一、药理作用及应用 250

二、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250

三、体内过程 251

(一)吸收 (二)分布 (三)代谢 (四)排泄 251

四、药物动力学 252

五、药物相互作用 252

六、治疗浓度范围 252

七、测定方法 253

八、给药方案 256

(一)地高辛预报值在监测中的应用 256

(二)肾功能损害病人的给药方案 257

1.给药方案的调整 257

2.体表面积计算法 258

3.肌酐清除率图解法 259

第二十八章 乙胺碘呋酮 261

一、概述 261

二、药理作用 261

三、体内过程 261

四、药代动力学 262

五、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266

六、HPLC法测定方法 266

七、给药方案 266

第二十九章 利多卡因 266

一、概述 269

二、药理作用与用途 269

三、体内过程 269

四、药物动力学性质 270

五、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272

六、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272

七、给药方案 273

(一)静脉给药 274

(二)气管内给药 275

(三)充血性心衰病人的给药方案 276

第三十章 锂盐 278

一、概况 278

(一)锂的理化性质 278

(二)药理作用 278

(三)毒付反应 278

二、体内过程 279

三、药物动力学性质 280

四、有效血药浓度 282

五、测定方法 282

六、给药方案的设计 283

七、临床用药研究实例 284

第三十一章 苯妥英钠 287

一、药理作用和应用 287

二、付反应 287

三、体内过程 287

四、药物动力学 288

五、有效血浓度 289

六、药物相互作用 290

七、测定方法 290

八、给药方案 294

九、临床监测中注意事项 298

附:游离浓度测定——唾液中苯妥英浓度的测定 299

第三十二章 青霉素类 302

一、概述 302

二、测定青霉素血药浓度的意义 302

三、药理作用 303

四、体内过程 303

五、药代动力学 304

六、药物的相互作用 305

七、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305

八、HPLC测定方法 306

九、给药方案 310

第三十三章 速尿 314

一、概述 314

二、药理作用 314

三、体内过程 314

四、动力学模型 315

五、药物的相互作用 315

六、有效浓度范围 316

七、HPLC测定方法一 316

八、给药方案 317

第五篇 实验部分 318

第三十四章 测定方法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实验 318

一、方法学实验 318

实验一、阿斯匹林血药浓度测定 318

实验二、硫酸镁血药浓度测定 319

实验三、氨茶硷血药浓度测定 320

实验四、青霉素血药浓度测定 321

实验五、苯妥因钠血药浓度测定 322

实验六、庆大霉素血药浓度测定 323

二、生物药剂学实验 324

实验七、阿斯匹林溶出速率测定 324

实验八、阿斯匹林绝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328

三、药代动力学实验 329

实验九、肌注青霉素G钾动力学研究 329

实验十、静注氨茶硷动力学研究 330

实验十一、硫酸镁动力学研究 331

实验十二、静滴庆大霉素动力学研究 332

四、后附 335

附录A 药动学参数 338

附录B 指数函数表与(1/2)n函数表 350

附录C 剩余法 355

附录D 面积的估算 363

附录E 利用选加原理对多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的预测 36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