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六编  第2册  由水及道  中国上古哲学核心观念的生成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六编  第2册  由水及道  中国上古哲学核心观念的生成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六编 第2册 由水及道 中国上古哲学核心观念的生成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庆彰主编;余佳著
  • 出 版 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863221272
  • 页数:22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 十六编 第2册 由水及道 中国上古哲学核心观念的生成》目录

第一章 导论:上古哲学观念的反思 1

一、观念史的反思:以道为例 1

(一)有无哲学观念史 1

(二)从知识考古到观念考古 3

(三)返回「前轴心文明时代」 5

二、重建上古哲学观念史 8

(一)哲学观念史的结构 8

(二)「层累」的上古哲学观念史 8

(三)哲学观念史是历史和逻辑的一致 10

三、原型与哲学观念原型 12

(一)原型及其特点 12

(二)原型是历时与共时的统一 13

(三)哲学观念的原型 14

四、哲学观念原型的孕育 15

(一)观念与命名 16

(二)前于观念:观念领悟 17

(三)前于领悟:生活世界 19

第二章 哲学观念的「层累」:从神话到意象到意念 21

一、观念的生成:从「神话」到「意象」到「意念」 22

(一)暗喻:基本的思维方式 23

(二)暗喻、观念雏形与原型孕育 26

二、神话与神话思维 31

(一)神话的内涵与本质 31

(二)神话的理解规则与特点 34

(三)中国神话的特征与类型 37

三、意象与关联思维 39

(一)意象与意象思维 40

(二)意象思维的表达:关联的宇宙 42

(三)类分又互渗的关联性思维 45

四、意念与意念思维 49

(一)意念的一般涵义 49

(二)意念与概念 50

(三)意念思维的特征 52

五、观念雏形变革的表征、内因及成果 54

(一)表征:变化的观念雏形 55

(二)内因:变化的哲学追问 56

(三)成果:变化的宇宙图示 56

第三章 神话思维中的「水」:浑沌及秩序 57

一、宇宙大水的两种形式:浑沌与洪水 58

(一)中国的洪水神话 58

(二)浑沌意识 60

(三)洪水意识 66

(四)浑沌与洪水合一 71

二、洪水神话与英雄传说 72

(一)洪水:共工的神话结构意义 73

(二)高山:尧的神话结构意义 76

(三)治水:鲧、禹的神话结构意义 80

三、洪水神话与「道」的萌芽 85

(一)从治水方式看:是否合「道」是成功的关键 86

(二)从前后世界的变化看:秩序的重建与回归 88

第四章 意象思维中的「水」:秩序与关联 93

一、时空意象的关联宇宙 94

(一)洪水与治水:秩序与生死的分野 94

(二)《尧典》中关联宇宙观的建立 95

二、阴阳模型的意象关联 102

(一)阴阳意象的雏形 102

(二)阴阳模型:意象关联的基本形式 104

三、五行模型的意象关联 109

(一)五行关联意象的类分:多与二 110

(二)五行关联意象的互渗:「五」即「五行」 117

(三)关联结构的内在张力:以五行为例 119

第五章 意念思维中的「水」:恒一之「道」 123

一、《老子》道论:原型「水」的稳固和成熟 124

(一)《老子》的本体论与水:「大道泛兮」 125

(二)《老子》的辩证法与水:「反者道之动」 135

(三)《老子》的境界论与水:「涤除玄鉴」 139

二、「道」与其原型「水」:兼论「逻各斯」与其原型「火」 145

(一)「道」的自然性与人文性 146

(二)「道」的创生性和被动性 150

(三)「道」的整体性与消解性 155

第六章 由水及道:上古哲学核心观念的生成 161

一、「水」何以成为中国哲学观念之原型 162

二、观念雏形的变革:以「由水及道」为例 163

(一)观念雏形的变革 163

(二)哲学追问的变革 163

(三)宇宙图示的变革 164

三、《太一生水》篇:一个凝练的上古哲学观念史 165

(一)「太一」的层累也即「道」的层累 166

(二)「水」是「太一」的原型 171

(三)《太一生水》的观念发展历程 175

(四)《太一生水》的观念生成论证 182

第七章 「水」观念与中国的元哲学精神 187

一、「水」观念之馀绪 187

(一)汉初根本观念「道」的逻辑定型 187

(二)保留在其他文化形式中的「水」 193

二、「水」思维与中国的元哲学精神 197

(一)原型、本源、及元哲学 197

(二)「水」与中国的元哲学精神 201

三、「水」观念的生命力及其现代思想的回归 204

(一)思维原型的内核:从文化的人到情感的生命 204

(二)观念的成长:从传统到现代到后现代 206

参考文献 209

后记 22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