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中国艺术思维史
中国艺术思维史

中国艺术思维史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丹元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6466630
  • 页数:4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探讨中国艺术思维的发展流程。
《中国艺术思维史》目录
标签:思维 艺术

目录序 徐中玉  1

导言  1

第一章 中国艺术思维形成之文化背景  5

一 农耕文化与华夏思维的密切关系  6

1.华夏民族、农耕文化与原始思维的沉积  6

2.“天人合一”与辩证思维  10

二 中国式人文精神渗透至文化和思维的各个层面  15

三 诗化了的“泛巫”意识  22

四 “雅”(也包括“游”)与“和”——特殊的艺术思维气质  33

第二章 先秦、两汉:由神秘性思考向“理性”和“味象”的转化——中国艺术思维的基本定型  43

一 神秘主义的巨大投影  46

二 理性思维的逐渐成熟  51

三 类比、类推成为基本的艺术思维方法之一  71

四 从“观象”到“味象”的演进  81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玄思”、“虚静”和诗情性——中国艺术思维的发展和变异  93

一 玄思——由本体而向人物山水直至艺术论的放射  95

1.“贵无”体道——玄思的出发点  95

2.从“意”“象”关系之辩至人物、山水、艺术论  98

二 “虚静”的自觉及其在艺术思维中的重要位置  104

1.“虚静”的涵义和在魏晋时的阐发  105

2.“虚静”思维与“气韵”之关系  108

3.玄佛合流中的“虚静”与现象学式的思辨逻辑  112

三 诗情性及其与玄思、感性思维和新理性思维的统一  116

1.诗情性与玄思及其他各种思维的融合  117

2.诗情性与合于感官享受的感性思维的结合  123

第四章 唐宋时的感应与感性、才情与禅思及其意境论——中国艺术思维的成熟期  130

一 唐代“三教互补”与中外文化渗透后,感应与感性形式的深入艺术思维  132

1.“三教互补”与艺术思维中的感应  134

2.外来文化激活感性思维的张扬  145

二 唐宋艺术思维中关于才情的演示  152

1.才情的演示与想象、联想的展开  153

2.才情、意象(境)与立体思维  159

三 禅思与唐宋诗(词)中的意境之构成  167

1.从引禅入诗看意境的开发  169

2.唐宋诗中的韵致也是艺术化了的对本性的体认  173

3.从平淡到悟解的方法论  177

4.精神时空中的“天人合一”  182

四 宋代理学与“远”、“逸”、“韵”对艺术思维的双重影响  186

1.道德和精神的双重理想主义之于艺术思维  187

2.“远”、“逸”、“韵”:从艺术思维的角度寻求避世的天地  193

第五章 元明清的传承与革新——中国艺术思维的完善和逐步走向现代化  200

一 元明之际,艺术思维中的民间色素对儒家伦理的解构  201

1.元曲中的民间因素对传统儒家伦理的冲击  202

2.元明艺术思维中的民间色素对“理”与“情”的注重  211

二 明清小说的总体艺术思维指向  221

1.世俗化了的小说叙事与主动贴近市民的审美情趣  221

2.学术思想的变异催生艺术创作中的叛逆“英雄”  232

3.明清小说艺术思维中的多重悖论  242

(一)揭露社会与粉饰现实  243

(二)张扬性欲与主动媚俗  245

(三)女性(权)意识的萌芽与传统道德的冲突  251

(四)写实主义与宿命论的矛盾  257

1.明清情趣——对感性之“真”的执著追求  262

三 明清的情趣、神韵与虚实论  262

2.神韵与虚实——对意境之思的深化  272

四 清代的理性思考和对艺术思维的提炼及其“现代性”体现  281

1.“乾嘉学派”与艺术思维  282

2.从康(有为)章(太炎)之辩说起  288

3.清末艺术思维的向现代性转换  294

(一)在“诗界革命”和小说革命的背后  294

(二)从对“意境”和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中展示现代性艺术思维  298

第六章 文化背景与艺术思维统摄下的中西美学比较  303

一 文化哲学背景下的中西美学之标异  304

1.综和式神秘主义与科学的理性分析之于中西美学的不同影响  304

2.从中国的伦理渗透与西方的高扬个体再看中西美学之相异  311

3.生命感之趋异——“道”与时间和“形”与空间的不同审美指向  318

二 “意”与“真”范畴中的中国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之比较  326

1.比较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的“意”、“真”之内涵解析  327

(一)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西方之“和谐”的不同  328

(二)“阴阳”二元论的独特的中国文化背景  329

(三)中西哲学中对二元的运用不同  330

(四)中国“意”、“真”的虚化及其与“气论”之联系  331

2.从现代美学的发展轨迹看西方“意”、“真”命题的嬗变  332

(一)精神分析学的“无意识”与其对“意”、“真”的理解  334

(二)简析维特根斯坦的“意”和“真”  336

(三)对“意”、“真”的不同体证——从现象学到存在主义  338

3.就“意”与“真”的比较看中西双方的互补性  342

(一)关于无意识与“真”、“意”的探讨  343

(二)关于“用法”和“世界之外”的世界  345

(三)本质、存在与自由  346

三 庄、禅式艺术思维与后现代性之思考——兼及超越后现代主义之我见  348

1.庄、禅式艺术思维中的后现代因素  349

2.庄、禅式艺术思维中的“后”因素与后现代之本质的不同  355

(一)出发点与目的论的迥异  355

(二)庄、禅之“和”与后现代的“零乱性”(或“延异”)  357

(三)庄、禅“心学”的精神性与后现代的功利主义  360

(四)意象与仿像的对立  363

3.关于超越后现代主义之我见  365

第七章 中国艺术思维的特性和超时代意义  372

一 审美中介与中国人的冥思  372

1.对目前流行的审美中介论的质疑  372

2.冥思——传统艺术思维之重要的审美中介  375

二 传统艺术思维的过程之扼要  383

三 中国艺术思维的一般特性  391

四 意念——中国艺术思维之深层探索  396

1.关于“意念”的界定、分类和终极目的  396

2.“意念”与“气”之间的关系  403

五 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的局限性与超时代意义  408

1.中国传统艺术思维的局限性  408

2.中国艺术思维的超时代意义  412

(一)超念的辩证统一律  416

(二)匀称的原则  418

(三)朦胧的守恒逻辑  419

(四)圆形的动态把握  420

后记  4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