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和平,李常应主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5733085
  • 页数:2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二十四章,涵盖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及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免疫病学基础、遗传病理学基础、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疾病概论、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多系统器官衰竭等内容。
上一篇:妊娠日记 下下一篇:黄氏圈论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目录

绪论 1

一、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1

二、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

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1

目录 1

四、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3

第一篇 病理学 5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及修复 5

第一节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5

一、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5

二、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6

第二节 损伤的修复 11

一、再生 11

三、创伤愈合 14

二、纤维性修复 14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8

第一节 充血与出血 18

一、充血 18

二、出血 20

第二节 血栓形成 21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 21

二、血栓形成过程与血栓的形态 23

三、血栓的结局 24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24

第三节 栓塞 25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25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6

一、梗死的原因及其形成条件 27

第四节 梗死 27

二、梗死的病理变化与类型 28

三、梗死的影响与结局 29

第三章 炎症 31

第一节 炎症的原因 31

一、生物性因子 31

二、物理性因子 31

三、化学性因子 31

四、免疫反应 32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32

一、变质 32

二、渗出 32

三、增生 36

二、全身反应 37

一、局部表现 37

第三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37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38

一、按病程分类 38

二、按炎症局部基本病变分 39

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42

一、痊愈 42

二、转为慢性 42

三、蔓延扩散 42

第四章 肿瘤 44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44

第二节 肿瘤的一般特性 44

一、肿瘤的形态和结构 44

二、肿瘤的异型性 45

三、肿瘤的生长 46

四、肿瘤的扩散 48

五、肿瘤细胞的代谢特点 49

六、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50

第三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50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分类和分级分期 51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 51

二、肿瘤的分类 52

三、肿瘤的分级、分期 53

第五节 常见肿瘤举例 53

一、来源于上皮组织的肿瘤 53

二、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 57

三、其他组织肿瘤 61

第六节 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 61

一、常规病理形态检查 61

一、肿瘤的病因 62

第七节 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62

二、新开展的肿瘤病理学检查法 62

二、肿瘤的发病机制 64

第五章 免疫病理学基础 66

第一节 自身免疫病 6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66

二、自身免疫病的类型和举例 67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 69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69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70

第三节 移植免疫 70

一、移植的类型 71

二、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及病变 72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及预防 73

一、遗传的细胞基础 75

第六章 遗传病理学基础 75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75

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76

第二节 遗传病的概念及类型 77

一、遗传病的概念 77

二、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遗传病发生的作用 78

三、遗传病的类型 78

第三节 遗传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80

一、遗传病的诊断措施 80

二、遗传病的预防措施 81

三、遗传病的治疗措施 81

第七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82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 8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82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83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 8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86

二、基本病理变化 88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 89

四、其他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91

第三节 风湿病 9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92

二、基本病理变化 93

三、各器官病变 94

第四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96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96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96

第五节 病毒性心肌炎 9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97

二、病理变化与病理临床联系 98

第八章 呼吸系统疾病 99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9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99

二、病理变化 100

三、病理临床联系 101

四、并发症 101

第二节 肺炎 102

一、细菌性肺炎 103

二、间质性肺炎 105

第三节 肺尘埃沉着病 107

一、肺硅沉着病 107

二、外源性变应性肺泡炎 108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109

一、鼻咽癌 109

二、肺癌 111

第九章 消化系统疾病 113

第一节 慢性胃炎 11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3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113

三、病理临床联系 114

第二节 溃疡病 114

一、病理变化 114

二、病理临床联系 115

三、结局及并发症 115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 116

第三节 阑尾炎 11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7

二、类型及病理变化 11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9

第四节 肝硬化 119

三、病理临床联系 119

四、结局及并发症 119

二、病理变化 120

三、病理临床联系 121

四、结局及并发症 123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123

一、食管癌 123

二、胃癌 124

三、大肠癌 125

四、原发性肝癌 125

第十章 泌尿系统疾病 127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12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27

二、基本病理变化 128

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129

三、临床表现 129

第二节 肾盂肾炎 134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34

二、类型 135

第三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136

一、肾细胞癌 136

二、肾母细胞瘤 138

三、膀胱移行细胞癌 138

第十一章 生殖系统疾病 141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141

一、慢性子宫颈炎 141

二、子宫颈癌 142

一、子宫内膜增生症 143

第二节 子宫体疾病 143

二、子宫内膜异位 144

三、子宫内膜癌 144

第三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 145

一、葡萄胎 145

二、侵袭性葡萄胎 146

三、绒毛膜癌 146

第四节 卵巢肿瘤 146

一、卵巢浆液性肿瘤 147

二、卵巢粘液性肿瘤 147

第五节 前列腺疾病与阴茎癌 147

一、前列腺增生症 147

二、前列腺癌 148

三、阴茎癌 148

二、乳腺癌 149

一、乳腺纤维腺瘤 149

第六节 乳腺疾病 149

第十二章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152

第一节 结核病 15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52

二、结核病的基本病变 153

三、结核病基本病变的转化规律 154

四、肺结核病 155

五、肺外器官结核病 158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160

一、病因及传播途径 160

二、基本病变 160

三、临床病理类型 161

第三节 伤寒 163

二、病理变化 164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64

四、结局 165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165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65

二、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165

三、并发症 165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6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66

二、病理变化 167

三、病理临床联系 167

四、结局和并发症 167

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68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68

二、病理变化 168

四、结局 169

三、病理临床联系 169

第七节 性传播疾病 170

一、淋病 170

二、尖锐湿疣 170

三、梅毒 171

四、艾滋病 172

第八节 阿米巴病 173

一、肠阿米巴病 173

二、肠外阿米巴病 174

第九节 血吸虫病 175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75

二、病理变化 175

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178

第一章 疾病概论 178

第二篇 病理生理学 178

第二节 病因概述 179

一、生物性因素 179

二、物理性因素 179

三、化学性因素 179

四、营养性因素 179

五、遗传性因素 179

六、先天性因素 180

七、免疫性因素 180

八、社会、心理因素和生活方式 180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181

三、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181

一、机体稳态的紊乱 181

第三节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181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82

一、潜伏期 182

二、前驱期 182

三、症状明显期 182

四、转归期 182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84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184

一、脱水 184

二、水中毒 186

三、水肿 187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191

一、低钾血症 191

二、高钾血症 192

一、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194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194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194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195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意义 198

一、pH与H+浓度 198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199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199

四、缓冲碱 199

五、碱剩余 199

六、阴离子间隙 200

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200

一、代谢性酸中毒 200

二、呼吸性酸中毒 202

三、代谢性碱中毒 204

四、呼吸性碱中毒 206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207

一、双重性酸碱失衡 207

二、三重性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208

第四章 缺氧 209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209

一、氧分压 209

二、氧容量 209

三、氧含量 209

四、氧饱和度 209

五、动-静脉氧差 210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与特点 210

一、低张性缺氧 210

二、血液性缺氧 211

四、组织性缺氧 212

三、循环性缺氧 212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13

一、呼吸系统变化 213

二、循环系统变化 213

三、血液系统变化 214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214

五、组织细胞变化 215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215

一、代谢耗氧率 215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215

第五节 氧疗与氧中毒 216

一、氧疗 216

二、氧中毒 216

一、发热激活物 217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217

第五章 发热 217

二、内生致热原 218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219

第二节 发热的经过及热型 221

一、发热的经过 221

二、热型 222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222

一、代谢变化 222

二、功能变化 223

第四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223

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223

二、发热的处理原则 224

五、过敏性休克 225

四、心源性休克 225

三、创伤性休克 225

一、感染性休克 225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与分类 225

第六章 休克 225

二、低血容量性休克 225

六、神经源性休克 226

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226

一、微循环缺血期(休克初期) 227

二、微循环淤血期(休克期) 227

三、微循环衰竭期(休克晚期) 228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229

一、代谢变化 229

二、细胞损伤 229

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230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 230

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230

二、改善微循环 231

三、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231

四、防治细胞损伤和器官功能衰竭 231

第七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32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32

一、DIC的病因 232

二、DIC的发病机制 232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 235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损害 235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235

三、血液高凝状态 235

四、微循环障碍 235

五、纤溶系统功能降低 235

二、DIC的分型 236

一、DIC的分期 236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与分型 236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237

一、出血 237

二、休克 237

三、器官功能障碍 237

四、贫血 238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238

一、积极防治原发病 238

二、改善微循环 238

三、抗凝治疗 238

四、补充支持疗法 238

五、保护和维持重要器官功能 238

二、分类 239

一、病因 239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239

第八章 心力衰竭 239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240

一、心肌舒缩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240

二、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242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244

一、心脏代偿反应 244

二、心外代偿反应 245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46

一、心血管系统变化 246

二、呼吸功能的变化 247

三、其他器官功能变化 247

四、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247

三、减轻心脏负荷 248

二、改善心肌的舒缩功能 248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消除诱因 248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248

第九章 呼吸衰竭 249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49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249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250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52

一、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52

二、呼吸系统变化 252

三、循环系统变化 253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253

五、肾功能变化 253

六、胃肠变化 254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254

一、物质代谢障碍 255

第十章 肝功能衰竭 255

第一节 肝功能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255

二、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 256

三、凝血障碍 256

四、免疫功能障碍 256

五、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256

第二节 肝性脑病 257

一、病因和分类 257

二、发病机制 257

三、诱发因素 260

四、防治原则 260

第三节 肝性肾功能衰竭 261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262

一、病因 262

第十一章 肾功能衰竭 262

二、发病机制 263

三、功能、代谢变化 264

四、防治原则 265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265

一、病因 265

二、发病机制 265

三、功能、代谢变化 266

二、心血管系统变化 268

三、呼吸系统变化 268

四、消化系统变化 268

第三节 尿毒症 268

四、防治原则 268

一、神经系统变化 268

五、内分泌系统变化 269

六、免疫系统变化 269

七、皮肤变化 269

八、防治原则 269

一、MSOF的病因 270

二、MSOF的分型 270

第一节 MSOF的病因与分型 270

第十二章 多系统器官衰竭 270

第二节 MSOF的发病机制 271

一、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 271

二、肠屏障功能损伤 271

三、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 271

四、胃肠道功能、代谢的变化 272

二、肾功能、代谢的变化 272

三、肝功能、代谢的变化 272

一、肺功能、代谢的变化 272

第三节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272

五、免疫系统的变化 273

六、心功能的变化 273

七、新陈代谢改变 273

第四节 诊断标准与防治原则 274

一、诊断标准 274

二、防治原则 27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实验指导 277

实验一 绪论 277

实验二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277

实验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78

实验四 炎症 279

实验五 肿瘤(一) 280

实验六 肿瘤(二) 281

实验七 心血管系统疾病 282

实验八 呼吸系统疾病 283

实验九 消化系统疾病 284

实验十 泌尿系统疾病 285

实验十一 生殖系统与乳腺疾病 286

实验十二 传染病(一) 287

实验十三 传染病(二)与寄生虫病 ……  288

实验十四 肺水肿 289

实验十五 缺氧 290

实验十六 失血性休克 292

附录 尸体解剖检查 294

一、尸检的意义 294

二、尸检前的准备工作 294

三、尸检的方法 294

四、解剖病历的记录及病理诊断报告 29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