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华针灸学
中华针灸学

中华针灸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项平,王玲玲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4539439
  • 页数:6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以中医基础为纲,针灸医学为目,理论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点的针灸学新著。由针灸学发展简史、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脏腑、精气血精液、经络、腧穴各论、病因与发展等15章组成。本书可作为临床针灸医师的学习参考书。
《中华针灸学》目录

目 录 1

第一章针灸学发展简史 1

第一节针灸疗法的起源 1

第二节针灸医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

第三节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3

第四节针灸医学向世界的传播 4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6

第一节精气学说 6

一、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6

二、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7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8

第二节阴阳学说 8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9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1

第三节五行学说 15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15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8

第四节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 20

一、比较 20

二、演绎 21

三、类比 21

四、以表知里 21

五、反证 21

第三章脏腑 23

一、心 24

第一节五脏 24

二、肺 25

三、肝 28

四、肾 30

五、脾 33

第二节六腑 35

一、胃 35

二、小肠 36

三、大肠 36

四、胆 36

五、膀胱 37

六、三焦 37

二、女子胞 38

一、脑 38

第三节奇恒之腑 38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39

一、脏与脏的关系 39

二、腑与腑的关系 42

三、脏与腑的关系 42

第四章精、气、血、津液 44

第一节精 44

第二节气 45

一、气的生成 45

二、气的分类 45

三、气的运行 46

四、气的生理功能 47

二、血的运行 48

第三节血 48

一、血的生成 48

三、血的生理功能 49

第四节津液 49

一、津液的生成 49

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49

三、津液的功能 50

第五节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50

一、精与气的关系 50

二、精与血的关系 51

三、气与血的关系 51

四、气与津液的关系 51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 52

第五章经络 53

第一节经络的基本概念 53

一、经络的概念和特点 53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54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55

四、经络的作用 55

第二节十二经脉 56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56

二、十二经脉的表现特点 57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 59

(一)手太阴肺经 59

(二)手阳明大肠经 59

(四)足太阴脾经 60

(三)足阳明胃经 60

(五)手少阴心经 61

(六)手太阳小肠经 61

(七)足太阳膀胱经 61

(八)足少阴肾经 62

(九)手厥阴心包经 62

(十)手少阳三焦经 63

(十一)足少阳胆经 63

(十二)足厥阴肝经 64

第三节奇经八脉 65

一、任脉 65

二、督脉 66

四、带脉 67

三、冲脉 67

五、阴维脉 68

六、阳维脉 68

七、阴跷脉 69

八、阳跷脉 69

第四节十二经别 70

一、一合(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 70

二、二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 71

三、三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 71

四、四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 71

五、五合(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 72

六、六合(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 72

二、手三阳之络 73

一、手三阴之络 73

第五节络脉 73

三、足三阴之络 74

四、足三阳之络 74

五、大络 74

第六节十二经筋 75

一、手三阴经筋 75

二、手三阳经筋 75

三、足三阴经筋 76

四、足三阳经筋 76

一、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 77

二、十二皮部的功能作用 77

第七节十二皮部 77

第八节标本、根结 78

一、标本 78

二、根结 79

第九节气街、四海 79

一、气街 79

二、四海 80

第十节经络的临床应用 80

一、经络在病理中的体现 80

二、经络在诊断中的作用 81

三、经络在治疗中的应用 81

第十一节经络的研究 82

一、经络现象的研究 82

二、有关经络实质的假说 85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92

一、腧穴的分类 92

第六章腧穴概论 92

二、腧穴的命名 93

第二节腧穴的定位和取法 94

一、体表标志法 94

二、骨度分寸法 94

三、手指比量法 96

四、简便取穴法 96

第三节特定穴 96

四、俞穴 97

六、郄穴 97

五、募穴 97

二、原穴 97

三、络穴 97

一、五输穴 97

七、八会穴 98

八、下合穴 98

九、八脉交会穴 98

十、交会穴 98

第四节腧穴的功能作用 98

一、输注气血 98

二、反应病症 98

第五节腧穴主治概要 99

一、腧穴主治的普遍性 99

三、协助诊断 99

四、防治疾病 99

二、腧穴主治的特殊性 100

第七章腧穴各论 104

第一节任脉经穴 104

一、会阴 104

二、曲骨 105

三、中极 105

四、关元 106

五、石门 106

六、气海 107

七、阴交 107

十、下脘 108

八、神阙 108

九、水分 108

十一、建里 109

十二、中脘 109

十三、上脘 110

十四、巨阙 110

十五、鸠尾 111

十六、中庭 111

十七、膻中 111

十八、玉堂 112

十九、紫宫 112

二十、华盖 112

二十三、廉泉 113

二十二、天突 113

二十一、璇玑 113

二十四、承浆 114

第二节督脉经穴 115

一、长强 115

二、腰俞 116

三、腰阳关 116

四、命门 116

五、悬枢 117

六、脊中 117

七、中枢 118

八、筋缩 118

九、至阳 118

十二、身柱 119

十一、神道 119

十、灵台 119

十三、陶道 120

十四、大椎 120

十五、哑门 121

十六、风府 121

十七、脑户 122

十八、强间 122

十九、后顶 122

二十、百会 123

二十一、前顶 123

二十二、囟会 124

二十三、上星 124

二十四、神庭 124

二十六、水沟 125

二十五、素髎 125

二十七、兑端 126

二十八、龈交 126

第三节手太阴肺经经穴 127

一、中府 127

二、云门 128

三、天府 128

四、侠白 128

五、尺泽 129

六、孔最 129

七、列缺 130

九、太渊 131

八、经渠 131

十、鱼际 132

十一、少商 132

第四节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133

一、商阳 133

二、二间 134

三、三间 134

四、合谷 135

五、阳溪 135

六、偏历 136

七、温溜 136

八、下廉 136

十、手三里 137

十一、曲池 137

九、上廉 137

十二、肘髎 138

十三、手五里 138

十四、臂臑 139

十五、肩髃 139

十六、巨骨 139

十七、天鼎 140

十八、扶突 140

十九、禾髎 140

二十、迎香 141

第五节足阳明胃经腧穴 142

一、承泣 142

二、四白 142

五、大迎 143

三、巨髎 143

四、地仓 143

六、颊车 144

七、下关 144

八、头维 144

九、人迎 145

十、水突 145

十一、气舍 145

十二、缺盆 146

十三、气户 146

十四、库房 146

十八、乳根 147

十七、乳中 147

十六、膺窗 147

十五、屋翳 147

十九、不容 148

二十、承满 148

二十一、梁门 148

二十二、关门 149

二十三、太乙 149

二十四、滑肉门 149

二十五、天枢 150

二十六、外陵 150

二十七、大巨 150

二十八、水道 150

三十一、髀关 151

二十九、归来 151

三十、气冲 151

三十二、伏兔 152

三十三、阴市 152

三十四、梁丘 152

三十五、犊鼻 153

三十六、足三里 153

三十七、上巨虚 153

三十八、条口 154

三十九、下巨虚 154

四十、丰隆 154

四十一、解溪 155

四十三、陷谷 156

四十二、冲阳 156

四十四、内庭 157

四十五、厉兑 157

第六节足太阴脾经腧穴 158

一、隐白 159

二、大都 159

三、太白 159

四、公孙 160

五、商丘 160

六、三阴交 161

七、漏谷 161

八、地机 162

九、阴陵泉 162

十一、箕门 163

十、血海 163

十二、冲门 164

十三、府舍 164

十四、腹结 164

十五、大横 165

十六、腹哀 165

十七、食窦 165

十八、天溪 166

十九、胸乡 166

二十、周荣 166

二十一、大包 167

第七节手少阴心经腧穴 167

二、青灵 168

一、极泉 168

四、灵道 169

三、少海 169

五、通里 170

六、阴郄 170

七、神门 171

八、少府 171

九、少冲 171

第八节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172

一、少泽 172

三、后溪 174

四、腕骨 174

二、前谷 174

五、阳谷 175

六、养老 175

七、支正 176

八、小海 176

九、肩贞 177

十、臑俞 177

十一、天宗 177

十二、秉风 178

十三、曲垣 178

十四、肩外俞 178

十五、肩中俞 178

十七、天容 179

十八、颧髎 179

十六、天窗 179

十九、听宫 180

第九节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181

一、睛明 181

二、攒竹 182

三、眉冲 182

四、曲差 183

五、五处 183

六、承光 183

七、通天 183

九、玉枕 184

十、天柱 184

八、络却 184

十一、大杼 185

十二、风门 185

十三、肺俞 186

十四、厥阴俞 186

十五、心俞 187

十六、督俞 187

十七、膈俞 187

十八、肝俞 188

十九、胆俞 188

二十、脾俞 189

二十一、胃俞 189

二十二、三焦俞 189

二十五、大肠俞 190

二十四、气海俞 190

二十三、肾俞 190

二十六、关元俞 191

二十七、小肠俞 191

二十八、膀胱俞 192

二十九、中膂俞 192

三十、白环俞 192

三十一、上髎 192

三十二、次髎 193

三十三、中髎 193

三十四、下髎 194

三十五、会阳 194

三十六、承扶 194

三十九、委阳 195

四十、委中 195

三十七、殷门 195

三十八、浮郄 195

四十一、附分 196

四十二、魄户 196

四十三、膏肓 196

四十四、神堂 197

四十五、譩譆 197

四十六、膈关 197

四十七、魂门 198

四十八、阳纲 198

四十九、意舍 198

五十三、胞肓 199

五十二、志室 199

五十、胃仓 199

五十一、肓门 199

五十四、秩边 200

五十五、合阳 200

五十六、承筋 200

五十七、承山 201

五十八、飞扬 201

五十九、跗阳 201

六十、昆仑 202

六十一、仆参 202

六十三、金门 203

六十四、京骨 203

六十二、申脉 203

六十五、束骨 204

六十六、足通谷 204

六十七、至阴 204

第十节足少阴肾经腧穴 205

一、涌泉 206

二、然谷 206

三、太溪 207

四、大钟 207

五、水泉 208

六、照海 208

七、复溜 208

九、筑宾 209

八、交信 209

十、阴谷 210

十一、横骨 210

十二、大赫 210

十三、气穴 211

十四、四满 211

十五、中注 212

十六、肓俞 212

十七、商曲 212

十八、石关 213

十九、阴都 213

二十、腹通谷 213

二十三、神封 214

二十二、步廊 214

二十一、幽门 214

二十四、灵墟 215

二十五、神藏 215

二十六、彧中 215

二十七、俞府 215

第十一节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216

一、天池 216

二、天泉 217

三、曲泽 217

四、郄门 218

五、间使 218

七、大陵 219

六、内关 219

九、中冲 220

八、劳宫 220

第十二节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221

一、关冲 222

二、液门 222

三、中渚 222

四、阳池 223

五、外关 223

六、支沟 224

七、会宗 224

八、三阳络 224

十一、清冷渊 225

九、四渎 225

十、天井 225

十二、消泺 226

十三、臑会 226

十四、肩髎 226

十五、天髎 227

十六、天牖 227

十七、翳风 227

十八、瘈脉 228

十九、颅息 228

二十、角孙 228

二十二、耳和髎 229

二十三、丝竹空 229

二十一、耳门 229

第十三节足少阳胆经腧穴 230

一、瞳子髎 231

二、听会 231

三、上关 231

四、颔厌 232

五、悬颅 232

六、悬厘 232

七、曲鬓 232

八、率谷 233

九、天冲 233

十二、完骨 234

十一、头窍阴 234

十、浮白 234

十三、本神 235

十四、阳白 235

十五、头临泣 235

十六、目窗 236

十七、正营 236

十八、承灵 236

十九、脑空 237

二十、风池 237

二十一、肩井 238

二十二、渊腋 238

二十三、辄筋 238

二十五、京门 239

二十四、日月 239

二十六、带脉 240

二十七、五枢 240

二十八、维道 240

二十九、居髎 241

三十、环跳 241

三十一、风市 242

三十二、中渎 242

三十三、膝阳关 243

三十四、阳陵泉 243

三十五、阳交 243

三十七、光明 244

三十八、阳辅 244

三十六、外丘 244

三十九、悬钟 245

四十、丘墟 245

四十一、足临泣 246

四十二、地五会 246

四十三、侠溪 246

四十四、足窍阴 247

第十四节足厥阴经腧穴 248

一、大敦 248

二、行间 249

三、太冲 249

四、中封 250

五、蠡沟 250

八、曲泉 251

七、膝关 251

六、中都 251

九、阴包 252

十、足五里 252

十一、阴廉 253

十二、急脉 253

十三、章门 253

十四、期门 254

第十五节奇穴 255

一、头颈部 255

(一)四神聪 255

(二)当阳 255

(三)印堂 255

(六)耳尖 256

(七)球后 256

(四)鱼腰 256

(五)太阳 256

(八)上迎香 257

(九)内迎香 257

(十)聚泉 257

(十一)海泉 257

(十二)金津、玉液 258

(十三)翳明 258

(十四)颈百劳 258

(十五)牵正 258

(三)三角灸 259

(二)提托 259

二、胸腹部 259

(十六)安眠 259

(一)子宫 259

三、腰背部 260

(一)定喘 260

(二)夹脊 260

(三)胃脘下俞 260

(四)痞根 261

(五)下极俞 261

(六)腰宜 261

(七)腰眼 261

(八)十七椎 261

(一)肘尖 262

(二)二白 262

(九)腰奇 262

四、上肢部 262

(三)中泉 263

(四)中魁 263

(五)大骨空 263

(六)小骨空 263

(七)腰痛点 263

(八)外劳宫 264

(九)八邪 264

(十)四缝 264

(十一)十宣 264

(十三)肩前 265

(十二)落枕 265

五、下肢部 266

(一)髋骨 266

(二)鹤顶 266

(三)百虫窝 266

(四)内膝眼 266

(五)膝眼 266

(六)胆囊穴 266

(七)阑尾穴 267

(八)内踝尖 267

(九)外踝尖 267

(十二)气端 268

(十一)独阴 268

(十)八风 268

(十三)环中 269

第八章病因与发病 270

第一节病因 270

一、六淫 270

二、七情 273

三、饮食、劳逸失调 274

四、药邪、诸虫与外伤 275

五、先天遗传因素 276

六、痰饮、瘀血 276

第二节发病 278

一、正气与发病 278

二、邪气与发病 278

三、内外环境对发病的影响 279

第三节病机 280

一、邪正抗争 280

二、阴阳失调 281

三、气血津液失常 283

第九章诊法 288

第一节望诊 288

一、望神 288

二、望面色 289

三、望形体 290

四、望姿态 291

五、望头面 292

六、望五官 294

七、望排出物 296

八、舌诊 297

第二节闻诊 303

一、听声音 303

二、嗅气味 306

第三节问诊 307

一、一般情况 307

二、主诉 307

三、现病史 308

四、既往史 308

五、个人生活史 308

六、家族史 309

七、问现在症 309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321

第四节切诊 321

二、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322

三、常见病脉及其临床意义 325

四、相兼脉与主病 330

第五节按诊 330

一、按肌肤 331

二、按胸胁、脘腹 331

三、按经脉 331

四、按腧穴 332

第十章辨证论治概要 333

第一节病因辨证论治 334

一、六淫辨证论治 334

二、七情病辨证论治 338

二、表里证治 340

第二节八纲辨证论治 340

一、阴阳证治 340

三、寒热证治 341

四、虚实证治 342

第三节脏腑辨证论治 343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论治 343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论治 348

三、脾与胃病辨证论治 351

四、肝与胆病辨证论治 355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论治 360

六、脏腑兼病辨证论治 362

一、气病辨证论治 365

第四节气血津液辨证论治 365

二、血病辨证论治 366

三、津液病辨证论治 367

第五节痰饮、血瘀辨证论治 368

一、痰证 368

二、饮证 370

三、血瘀证 371

第六节经络辨证论治 372

一、十二经脉辨证论治 372

二、奇经八脉辨证论治 376

第七节六经辨证论治 377

一、太阳病证治 377

二、阳明病证治 378

三、少阳病证治 379

四、太阴病证治 379

五、少阴病证治 380

六、厥阴病证治 380

七、六经传变 380

第八节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382

一、卫分病证治 382

二、气分病证治 383

三、营分病证治 383

四、血分病证治 383

一、上焦证治 384

二、中焦证治 384

第九节三焦证治 384

五、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 384

三、下焦证治 385

第十一章针刺法 386

第一节毫针刺法 386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386

二、练针法 387

三、针刺前的准备 387

四、针刺方法 389

五、针刺注意事项 395

六、针刺异常情况 396

第二节其他刺法 398

一、三棱针刺法 398

二、皮肤针刺法 400

三、皮内针刺法 401

第三节现代针法 402

一、电针法 402

二、耳针法 404

三、头针法 418

四、腕踝针法 421

附:古代九针及刺法 423

第十二章灸法 431

一、灸法的作用及适应范围 431

二、灸法的分类和应用 431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433

三、常用拔罐法的操作方法 434

二、拔罐法的分类 434

一、拔罐的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 434

第十三章拔罐法 434

第十四章治疗概论 437

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 437

一、调和阴阳 437

二、疏通经络 437

三、扶正祛邪 437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 438

一、分别标本 438

二、补虚与泻实 439

三、三因制宜 440

第三节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的应用 440

一、八纲辨证在针灸临床的应用 440

二、脏腑辨证在针灸临床的应用 442

三、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的运用 445

第四节针灸处方选穴及配穴方法 447

一、选穴方法 448

二、配穴方法 449

三、特定穴的应用 450

第十五章治疗各论 459

第一节传染病 459

一、流行性感冒 459

二、流行性腮腺炎 460

三、病毒性肝炎 462

四、细菌性痢疾 463

五、疟疾 465

一、气管炎 467

第二节呼吸、心血管疾病 467

二、支气管哮喘 469

三、心律失常 471

四、高血压病 472

五、无脉症 474

六、肢端动脉痉挛症 475

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 477

一、膈肌痉挛 477

二、胃炎 479

三、胃、十二指肠溃疡 480

四、胃下垂 482

五、肠炎 484

六、胆囊炎 486

七、习惯性便秘 487

第四节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489

一、泌尿系感染 489

二、前列腺炎 490

三、泌尿系结石 492

四、尿潴留 493

五、尿失禁 495

六、男性不育症 496

七、男性性功能低下 498

第五节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499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499

二、糖尿病 501

三、单纯性肥胖 502

四、原发性骨质疏松 504

第六节运动系统疾病 505

一、风湿性关节炎 505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 507

三、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508

四、颈椎病 509

五、肩关节周围炎 511

六、肱骨外上髁炎 512

七、慢性腰肌劳损 513

八、急性腰扭伤 515

九、腰椎间盘突出 516

十、鞭抽病 518

一、三叉神经痛 519

第七节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519

二、血管神经性头痛 521

三、周围性面神经炎 523

四、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525

五、肋间神经痛 527

六、坐骨神经痛 529

七、多发性硬化症 531

八、癫痫 532

九、脑血管意外 534

十、震颤麻痹 536

十一、精神分裂症 538

十二、神经衰弱 540

十三、癔症 541

十四、抑郁症 543

十五、老年痴呆症 544

第八节外科、皮肤科疾病 546

一、急性乳腺炎 546

二、乳腺增生病 547

三、急性阑尾炎 548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550

五、痔疮 551

六、荨麻疹 553

七、湿疹 554

八、神经性皮炎 556

九、带状疱疹 557

十、痤疮 559

十一、斑秃 560

第九节耳鼻喉、口腔、眼科疾病 562

一、耳源性眩晕 562

二、化脓性中耳炎 564

三、鼻炎 565

四、鼻窦炎 567

五、急性扁桃体炎 568

六、结膜炎 569

七、麦粒肿 571

八、老年性白内障 572

九、青少年近视 574

十、牙龈炎 575

十一、溃疡性口炎 577

一、痛经 578

第十节妇科疾病 578

二、月经不调 580

三、经闭 581

四、功能性子宫出血 583

五、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585

六、盆腔炎 586

七、卵巢黏液性囊腺瘤 587

八、更年期综合征 589

九、子宫脱垂 590

十、不孕症 591

十一、妊娠呕吐 593

十二、胎位不正 594

十三、产后少乳 595

十四、产力异常 596

第十一节儿科疾病 598

一、小儿营养不良 598

二、小儿遗尿 600

三、小儿脑性瘫痪 602

四、小儿多动症 604

第十二节其他 605

一、针刺麻醉 605

二、戒烟 609

三、戒毒 610

四、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611

五、美容 6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