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https://cover.qianqiantushu.cc/34/s6d8cb46.jpg)
绪论 1
上篇 基本理论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9
第一节 阴阳学说 9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 9
(一)阴阳可分 9
(二)阴阳互根 10
(三)阴阳制约 11
(四)阴阳转化 11
(二)阐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12
(一)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 12
二、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12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3
(四)诊断疾病的总纲 13
(五)治法与用药的依据 13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3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 13
(一)五行的特性及其演绎归类 13
(二)五行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14
(三)根据五行生克的原理来确定治疗原则 15
(二)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来解释脏腑之间的联系和疾病的传变 15
二、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15
(一)根据五行的特性来解释脏腑功能的特性 15
第二章 气血津液 18
第一节 气 18
一、气的生理功能 18
二、气的病理变化 19
(一)气虚(19)(二)气滞 19
第二节血 19
一、血的生理功能 19
第三节津液 20
一、津液的生理功能 20
二、血的病理变化 20
(一)血虚(20)(二)血瘀(20)(三)血热 20
二、津液的病理变化 21
(一)伤津和伤阴 21
(二)水肿和痰饮 21
第三章 经络 22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与主要症候 23
(一)手太阴肺经 23
第一节 十二经脉 23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23
(二)手厥阴心包经 24
(三)手少阴心经 24
(四)手阳明大肠经 24
(五)手少阳三焦经 24
(六)手太阳小肠经 24
(七)足太阴脾经 24
(十一)足少阳胆经 25
(十二)足太阳膀胱经 25
(八)足厥阴肝经 25
(十)足阳明胃经 25
(九)足少阴肾经 25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26
四、十二经脉的同气相通 26
第二节 奇经八脉 26
六、阴维脉、阳维脉 27
四、带脉 27
五、阴跷脉、阳跷脉 27
二、督脉 27
一、任脉 27
三、冲脉 27
第三节 人体各部的经络分布 28
一、头面部 28
(一)头顶 28
(二)脑髓 28
(三)眼 28
(四)耳 28
(五)鼻 28
(六)舌 28
(二)脾脏 29
(六)胃腑 29
(五)肝脏 29
(四)肾脏 29
(三)心脏 29
(七)齿 29
(一)肺脏 29
五、脏腑之间的经络联系 29
四、阴部 29
三、躯干部 29
二、颈部 29
附:经络循行图解 30
一、湿邪致病的特性 32
第四章 脏腑 48
一、心的生理与病理 49
(一)心主血脉 49
(二)心藏神 49
(三)心气、心血、心阴、心阳 49
第一节 心(附心包) 49
(三)心肾相交 50
第二节 肺 50
附:心包 50
(一)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50
(二)心主血,脾统血 50
二、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50
(五)心开窍于舌 50
(四)心与汗的关系 50
(一)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51
二、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51
(四)肺开窍于鼻 51
(三)肺主皮毛 51
(二)通调水道 51
(一)肺主气 51
一、肺的生理与病理 51
(二)肺主气,心主血 52
(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52
(四)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 52
第三节 脾、胃与肠 52
一、脾、胃、肠的生理和病理 52
(一)脾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 52
(二)脾统血 53
(三)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 53
(四)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53
(五)小肠主分清别浊,大肠主传化糟粕 53
二、脾与胃及脾胃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53
(一)脾与胃相为表里 53
(一)肝主疏泄 54
一、肝与胆的生理和病理 54
(三)肾阳对脾胃运化功能的作用 54
(二)肝气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 54
第四节 肝与胆 54
(二)肝藏血 55
(三)肝主筋,其华在爪 55
(四)肝开窍于目 55
二、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55
一、肾的生理和病理 56
(二)肾主骨生髓 56
(一)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56
第五节 肾与膀胱(附命门) 56
(二)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 56
(一)肝藏血,心行之 56
(三)肾主水液 57
(四)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57
二、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57
附:命门 58
附录脑、子宫、三焦 58
一、脑 58
(二)三焦的功能 59
(一)三焦的部位 59
三、三焦 59
(三)心、肝、肾三脏的关系 59
(二)冲任二脉的作用 59
(一)肾脏精气的作用 59
二、子宫 59
(三)三焦辨症的概念 60
第五章 疾病与病因 61
第一节 致病因素 61
一、外感六淫与疠气 61
(一)风邪 62
(五)暑邪 63
(四)湿邪 63
(三)火邪 63
(二)寒邪 63
(六)燥邪 64
二、内伤七情 64
三、饮食失调 65
四、房室和劳倦损伤 65
五、外伤、寄生虫及其他因素 65
(一)外伤 65
(二)寄生虫 65
第二节 发病原理 66
(三)痰 66
(四)瘀血 66
一、邪正斗争 67
(一)正胜邪退 67
(二)邪盛正衰 67
第三节 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矛盾 67
二、阴阳失调 68
(一)阴阳偏胜与偏亢的区别 69
(二)气虚与血虚的联系 69
(三)脏腑、经络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 69
下篇 辨症施治第六章 四诊 71
第一节 望诊 71
一、望神 71
(一)得神 71
(二)望动态 72
(一)望面色 72
三、望色泽 72
二、望形态 72
(二)失神 72
(三)假神 72
(一)望形体 72
(二)辨斑和疹的色泽形态 73
(三)辨白?的色泽形态 73
四、舌诊 74
(一)舌诊的意义 74
(二)舌诊的方法 74
(三)观察舌的形状 74
(五)观察舌质的色泽 75
(四)观察舌的运动 75
(六)观察舌苔的性状 76
(七)观察舌苔的色泽 76
五、望头面部的形态 77
(一)望头的形态 77
(二)望发的色泽形态 77
(三)望眼的色泽形态 77
(四)望鼻的形态 77
(五)望唇、齿、咽的色泽形态 77
第二节 闻诊 78
一、听声音 78
(五)尿液 78
(一)发音 78
六、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望诊 78
(三)呕吐物 78
(二)涕泪 78
(一)痰液 78
(六)望颈脉搏动 78
(四)粪便 78
(一)病人身上散发的气味 79
第三节 问诊 79
(二)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气味 79
(二)语言 79
二、嗅气味 79
(五)呃逆 79
(四)咳嗽 79
(三)呼吸 79
一、问寒热 80
二、问汗 80
三、问头身 80
(一)问小便 81
六、问胸腹 81
(三)问口味 81
(二)问纳食 81
(一)问渴饮 81
五、问饮食口味 81
(二)问大便 81
四、问二便 81
七、问耳目 82
八、问睡眠 82
九、问旧病 82
(一)问有无宿疾 82
(二)问治疗经过及服药宜忌 82
十、问思想情绪、生活习惯及工作环境 82
第四节 切诊 83
一、脉诊 83
(一)诊脉方法 83
(二)脉象 84
(三)舍症从脉与舍脉从症 87
(一)皮肤触诊 88
(二)四肢触诊 88
(三)胸部触诊 88
(四)腹部触诊 88
二、触诊 88
(五)按俞穴 89
第七章 八纲辨症 90
第一节 表里 91
一、表症 91
二、里症 91
三、辨别表症与里症的寒热虚实 91
(一)辨别表症的寒热虚实 91
(二)辨别里症的寒热虚实 92
四、辨别半表半里症与表里同病 92
第二节 寒热 93
一、寒症 93
二、热症 93
三、辨别寒症和热症的虚实 94
四、辨别寒热的夹杂 94
五、辨别寒热的真假 94
(一)真热假寒 95
(二)真寒假热 95
第三节 虚实 95
一、虚症 95
第四节 阴阳 96
(二)虚实转化 96
一、阴症和阳症 96
二、实症 96
三、辨别虚实夹杂和虚实转化 96
(一)虚实夹杂 96
二、阴虚、阳虚和亡阴、亡阳 97
第八章 气血辨症 98
第一节 气的辨症施治 98
一、气虚 98
二、气滞 99
第二节 血的辨症施治 100
一、血虚 100
二、血瘀 101
三、血热 102
第三节 气血同病 102
一、气滞血瘀 102
二、气血俱虚 102
三、气随血脱 103
第九章 脏腑辨症 104
第一节 心的辨症施治 104
一、心气虚与心阳虚 105
二、心血虚与心阴虚 105
三、心火上炎 106
四、心痹 106
第二节 肺的辨症施治 107
一、肺失宣肃 108
二、肺气上逆 108
三、肺气虚 109
四、肺阴虚 109
第三节 脾、胃和肠的辨症施治 110
一、脾失健运 111
二、中气下陷 111
五、胃热(火) 112
四、胃气虚寒 112
三、脾不统血 112
七、胃阴不足 113
八、肠虚不固 113
六、胃气上逆 113
九、肠液亏耗 114
第四节 肝与胆的辨症施治 115
一、肝气郁结 116
二、肝火上炎 117
三、肝阳上亢 117
四、肝风内动 118
五、肝血虚 119
第五节 肾与膀胱的辨症施治 120
一、肾阴虚 121
二、肾阳虚 121
三、肾精不足 122
四、肾气不固 122
第十章 病邪辨症 124
第一节 风邪致病的辨症施治 124
一、风邪致病的特性 124
二、外感风邪 124
三、风邪与其他外邪兼夹感受的病症 125
四、风邪入侵经络 125
五、风邪致病的辨症施治注意点 126
第二节 寒邪致病的辨症施治 127
一、寒邪致病的特性 127
二、外感寒邪 127
七、寒邪致病的辨症施治注意点 128
六、寒疝 128
五、寒泻 128
四、寒痛 128
三、寒痹 128
第三节 热、火、暑邪致病的辨症施治 129
一、热邪(火邪)致病的特性 129
二、实热 130
三、虚热 130
四、暑热 130
五、暑湿 130
六、热(火、暑)邪致病的辨症施治注意点 131
第四节 湿邪致病的辨症施治 132
二、湿阻 132
三、湿热 132
(三)湿热蕴结肝胆 133
(二)湿热阻滞脾胃 133
(一)湿热留恋气分 133
(四)湿热下注大肠 134
(五)湿热下注膀胱 134
四、湿邪致病的辨症施治注意点 134
第五节 燥邪致病的辨症施治 135
一、肺燥 135
二、津(液)燥 136
三、血燥 136
四、燥邪致病的辨症施治注意点 136
第六节 食积(食滞)致病的辨症施治 137
一、伤食 137
二、肠胃积滞 137
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137
第七节 痰的致病的辨症施治 138
四、食积致病的辨症施治注意点 138
一、湿痰 139
二、寒痰 139
三、热痰 139
四、风痰 139
五、痰浊上扰 139
六、痰迷清窍 140
七、痰留经络、肢体 140
八、痰留胸胁 140
九、痰的致病的辨症施治注意点 140
附:痰饮 141
第十一章 外感热病辨症 142
第二节 外感热病的基本矛盾 143
第一节 外感热病的发病原理 143
第三节 外感热病的临床特征 144
第四节 六经辨症施治 144
一、太阳病 145
二、阳明病 146
三、少阳病 147
四、太阴病 147
五、少阴病 148
六、厥阴病 148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症施治 149
一、卫分症 150
二、气分症 150
四、血分症 151
五、心包症 151
三、营分症 151
第六节 六经辨症与卫气营血辨症的关系 153
第十二章 治法 155
第一节 治则 155
一、治病必求于本 155
(一)正治与反治 155
(二)治标与治本 156
二、祛邪与扶正 156
三、调整阴阳 157
(一)泻其有余 157
(二)补其不足 157
(二)先补后攻 157
(一)先攻后补 157
(三)攻补兼施 157
第二节 汗法 158
一、辛温解表 158
二、辛凉解表 158
一、清热解毒 159
三、清血热 159
二、清气热 159
第三节 清法 159
四、使用汗法的注意点 159
三、解表变法 159
四、清化湿热 160
五、清虚热 160
六、使用清法的注意点 160
第四节 下法 160
四、攻逐寒积 161
三、下怫郁于上之火 161
五、逐水 161
一、下胃肠热结 161
二、下热毒 161
六、润肠 162
七、攻痰 162
八、逐瘀 162
九、通下变法 162
十、使用下法的注意点 162
第五节 和法 162
一、和解半表半里 163
二、理气和营 163
三、调和肝胃 163
四、调和肝脾 163
五、调和营卫 163
六、调畅气机 163
三、温阳利水 164
四、温经散寒 164
第六节 温法 164
二、回阳救逆 164
一、温中散寒 164
五、使用温法的注意点 165
第七节 补法 165
一、补气 165
二、补血 165
三、补阴 165
四、补阳 166
五、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关系 166
六、使用补法的注意点 166
第八节 消法 166
四、化痰 167
三、软坚 167
二、化瘀 167
一、消食 167
五、化湿 168
六、利水 169
(一)淡渗利水 169
(二)利水通淋 169
(三)应用利水法注意点 169
第九节 祛风湿法 169
第十节 开窍法 169
四、使用开窍法的注意点 170
二、敛肺 170
第十一节 固涩法 170
一、敛汗 170
三、辟秽开窍 170
二、豁痰开窍 170
一、清心开窍 170
三、涩肠 171
四、固精 171
五、缩尿 171
六、固经 171
七、止带 171
八、止血 171
九、使用固涩法的注意点 172
第十二节 镇纳法 172
一、镇惊安神 172
二、潜阳熄风 172
三、摄纳肾气 172
附录一:药物选用参考 174
附录二:参考方剂 196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零基础学会素描》王金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Photoshop CC 2018基础教程》温培利,付华编著 2019
- 《看视频零基础学英语口语》宋德伟 2019
- 《胃癌基础病理》(日)塚本彻哉编者;宫健,刘石译者 2019
- 《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 素描基础与设计》施猛责任编辑;(中国)魏伏一,徐红 2019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东方杂志 第94册 第22卷 第四至七号 1925年2月-1925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东方杂志 第13册 第四年 第一至三期 1907年3月-1907年5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远去的老调》经典文库编委会编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实验 第2版》韩丽,史亚军 2018
-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与解析 第3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组 2019
- 《孙中山在上海》王琪森著 2019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第2版》赵骏 2018
- 《英国皇家舞蹈学院舞蹈等级考试教材 组合与舞蹈 四级》陈婷译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