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心肺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凡民等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10484702
  • 页数:594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人体解剖学下一篇:实验外科学
《心肺脑复苏》目录

目录 1

一、心肺脑复苏的概念 1

三、心肺脑复苏的现状 2

二、心肺复苏的历史 2

四、生存链 3

第一篇 心肺脑的生理 7

一、心动周期 9

第一节 心脏的功能 9

第一章 循环生理 9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及机制 10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13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15

五、心肌收缩性 22

一、神经调节 25

第二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5

二、体液调节 33

三、自身调节 36

一、微循环的结构 37

第三节 微循环 37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37

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吸收作用 39

三、微循环的调节 40

一、肺通气器官的生理功能 42

第一节 肺通气 42

第二章 呼吸生理 42

二、肺通气原理 45

三、肺容积和肺容量 49

四、肺通气量 51

一、肺循环的结构 52

第二节 肺循环 52

二、肺循环的功能 53

四、肺循环血容量及肺血流量 54

三、肺循环的压力 54

五、肺的水平衡 57

一、气体交换原理 58

第三节 肺换气 58

二、通气与血流在肺内分布 59

四、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61

三、气体交换的过程 61

五、肺弥散容量 63

二、氧的运输 64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64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64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68

一、呼吸调节系统的功能结构 70

第五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70

二、呼吸中枢和呼吸节律的神经起源 71

三、呼吸中枢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72

四、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75

五、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77

六、PCO2、H+和PO2在调节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80

七、周期性呼吸 81

一、脑的动脉 82

第一节 脑的血液供应 82

第三章 脑的解剖生理 82

第二节 脑循环 83

二、脑的静脉 83

二、脑血流量 84

一、脑循环的特点 84

四、脑血流量的调节 85

三、影响脑血流量的主要因素 85

六、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87

五、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 87

七、颅内压生理 88

第二篇 心肺脑功能的监测 93

第一节 动脉压监测 95

第四章 血流动力学监测 95

二、动脉插管直接测压法 96

一、血压间接测量法 96

第二节 中心静脉插管和测压 98

第三节 肺小动脉插管和测压 100

一、心阻抗血流图 101

第四节 心输出量测定 101

第五节 超声心动图 103

二、多普勒心输出量监测 103

五、食管超声心动图 104

四、彩色多普勒 104

一、M型超声心动图 104

二、二维超声心动图 104

三、多普勒技术 104

三、尿量 105

二、体温 105

第六节 周围循环监测 105

一、毛细血管充盈时间 105

一、心电监测仪器 106

第一节 心电监测仪器 106

第五章 心电监测与心律失常的识别 106

二、心电导联及其选择 107

一、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及正常值 109

第二节 心电监测的意义 109

四、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点 111

三、老年人心电图特点 111

二、小儿心电图特点 111

一、室上性心动过速 112

第三节 心律失常的识别和治疗 112

二、过早搏动 114

三、室性心动过速 116

四、心动过缓与传导阻滞 117

五、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120

七、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心电图变化 121

六、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121

一、肺容量测定 123

第一节 肺功能监测 123

第六章 呼吸功能监测 123

二、肺通气功能测定 124

三、肺换气功能测定 127

一、呼吸运动的观测 128

第二节 呼吸运动的监测 128

二、呼吸动力功能监测 129

一、呼吸功能监测项目的合理选择 130

第三节 临床应用 130

二、肺功能不全的分级 132

四、限制性和阻塞性疾病的综合判断 133

三、肺功能不全的病因学鉴别 133

五、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134

一、常用的监测方法 136

第一节 颅内压监测 136

第七章 脑功能监测 136

三、颅内压监测的适应证 137

二、影响颅内压的因素 137

二、影响脑电图的因素 138

一、脑电图分析 138

第二节 脑电监测 138

三、应用范围 139

一、常用的诱发电位 140

第三节 诱发电位的监测 140

四、自动处理的脑电活动监测 140

第四节 脑血流监测 141

二、应用范围 141

一、计算机断层扫描 142

第五节 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142

一、脑血流图 142

二、惰性气体吸入法 142

三、惰性气体注射法 142

四、氢清除法 142

二、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143

一、血气的物理、化学 144

第一节 血气测定的基础知识 144

第八章 血液气体监测 144

二、呼吸生理与血气分析 145

一、反映体液酸碱状态的主要指标 152

第二节 监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152

二、反映血液氧合状态的指标 157

一、血气监测的基本原理 164

第三节 血液气体的监测方法和原理 164

一、工作原理 166

第四节 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166

二、血气分析仪的测量方法 166

二、使用方法 168

三、临床应用 169

四、注意事项 170

一、基本原理 171

第五节 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 171

二、呼气末二氧化碳的波形 172

三、影响因素 178

五、适应证 180

四、临床应用 180

一、原理 181

第六节 经皮氧分压监测 181

四、临床应用 182

三、适应证及测定值的意义 182

二、操作方法 182

五、注意事项 183

三、临床应用 184

二、使用方法 184

第七节 经皮二氧经碳分压监测 184

一、原理 184

一、酸碱失衡的诊断和治疗 185

第八节 血气分析的临床应用 185

四、注意事项 185

三、了解低氧血症的程度指导氧疗 193

二、确定呼吸衰竭的类型、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 193

五、麻醉手术期应用 194

四、手术前应用 194

六、在麻醉恢复室和重症监测治疗室中的应用 196

第三篇 心肺脑功能的救护 199

一、低氧的原因 201

第一节 低氧 201

第九章 氧疗 201

二、低氧的病理生理 202

四、低氧的诊断和监测 203

三、影响机体耐受低氧的因素 203

一、氧疗的适应证 204

第二节 氧疗的适应证及方法 204

二、氧疗的方式 206

三、给氧装置和方法 208

四、氧疗的注意事项 210

二、氧中毒 211

一、一般性并发症 211

第三节 氧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211

四、高氧肺损害(氧中毒性肺损害) 213

三、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形成 213

一、高压氧疗法的基本理论 215

第四节 高压氧治疗 215

二、高压氧治疗对机体的影响 216

三、高压氧舱种类和治疗方法 222

四、高压氧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23

五、高压氧疗的并发症及防治 224

六、HBO注意事项 228

三、插管方法及注意事项 230

二、气管插管应用解剖 230

第十章 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术 230

第一节 气管插管术 230

一、指征 230

四、插管后护理 231

五、并发症 232

六、拔管 234

一、应用解剖 235

第二节 气管切开术 235

七、喉水肿的处理 235

三、术前准备 236

二、适应证 236

四、手术方法 237

五、并发症 239

七、护理 240

六、拔管 240

一、机械控制呼吸 242

第二节 机械呼吸的通气方式 242

第十一章 人工呼吸机的临床应用 242

第一节 呼吸机的治疗作用 242

一、改善通气功能 242

二、改善换气功能 242

三、减少呼吸功 242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肺内感染的雾化吸入治疗 242

二、机械辅助呼吸 243

三、呼气末正压和持续气道正压 244

八、反比通气 245

七、吸气末停顿 245

四、气道减压通气 245

五、间歇指令通气 245

六、深吸气 245

一、适应证 246

第四节 机械呼吸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246

九、高频通气 246

十、低频正压通气和体外C∞排出 246

第三节 呼吸机的使用方法 246

二、禁忌证 247

一、呼吸机的分类 248

第五节 呼吸机的选用 248

二、呼吸机的结构 249

三、纠正通气不足的方法 255

四、不同类型呼吸机的选用 256

五、呼吸机使用注意事项 258

二、潮气量和每分通气量 259

一、通气参数设置的一般原则 259

第六节 呼吸机的调节 259

六、吸气流速及波形选择 261

五、吸气压力 261

三、呼吸频率 261

四、吸呼比和吸气末正压时间 261

九、深吸气和PEEP的调节 262

八、触发灵敏度 262

七、吸O2浓度 262

第七节 呼吸机的操作与管理 263

十、报警界限的设置 263

第八节 呼吸机与自主呼吸的同步 264

二、呼吸对抗的对策 265

一、产生呼吸对抗的原因 265

一、撤机前的准备 267

第九节 呼吸机的停用 267

二、撤机前的评估 268

四、撤机困难者撤机方法 269

三、一般撤机方法 269

五、拔除气管内导管的时机和方法 271

六、撤机和拔管失败的常见原因及恢复机械通气的标准 272

一、与气管插管、套管有关的并发症 273

第十节 使用呼吸机的并发症及处理 273

二、机械呼吸直接引起的并发症 275

一、湿化的意义 277

第十一节 呼吸道湿化 277

三、呼吸机故障引起的并发症 277

二、湿化方法与湿化器 278

三、湿化液量的调节 279

二、起搏器的构造和分类 280

一、心脏起搏的原理 280

第十二章 心脏起搏、电复律和除颤 280

第一节 心脏起搏 280

三、基本概念 281

四、适应证 282

五、起搏方式 283

六、起搏器安置方法 284

八、起搏器失灵的原因 285

七、起搏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85

第二节 电复律和除颤 286

九、起搏并发症 286

一、电复律的作用机制与设备 287

二、适应证 288

三、使用方法 289

四、注意事项 290

五、并发症的防治 291

第一节 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292

第十三章 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常的治疗 292

一、体液的量、分布及组成 293

二、体液的代谢 295

三、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298

三、体重的监测 304

二、水摄入量和排出量的监测 304

第二节 体液代谢的监测 304

一、尿液监测 304

四、电解质的监测 305

第三节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306

一、容量失调 307

二、浓度失调 312

三、成分失调 318

一、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诊断 325

第四节 输液疗法 325

二、常用输液的种类 326

三、静脉输液对血浆容量的效应 328

四、胶体液和晶体液的选择 329

五、输液疗法 330

一、糖代谢 334

第一节 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334

第十四章 危重病人的营养 334

三、蛋白质代谢 335

二、脂肪代谢 335

四、能量代谢 336

五、维生素的需要量 337

七、微量元素 338

六、无机盐的需要量 338

一、饥饿时的代谢改变 339

第二节 饥饿及应激状态下的代谢变化 339

二、应激状态的能量代谢变化 340

四、营养支持与代谢支持 342

三、产生应激时代谢改变的机制 342

一、静态营养评定 343

第三节 营养状态的评定 343

三、营养不良的分类与预后性营养指数 346

二、动态营养评定 346

一、完全胃肠外营养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347

第四节 完全胃肠外营养 347

二、完全胃肠外营养液的成分 348

三、完全胃肠营养的途径 354

四、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的监测和管理顺序 355

五、完全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358

第五节 肠内营养 360

三、应用方法 361

二、肠内营养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361

一、肠内营养的分类 361

五、监测 362

四、并发症 362

第四篇 心肺脑复苏总论 365

一、原发性心脏停搏的病因 367

第一节 心跳呼吸停止的病因 367

第十五章 心跳呼吸停止的病因及心肺脑复苏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367

三、血氧过少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 368

二、呼吸骤停的病因 368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的意义 369

第三节 心肺脑复苏的步骤和阶段 370

二、冠脉血流量减少 372

一、心肌收缩力减弱 372

第十六章 心跳骤停 372

第一节 心跳骤停的原因 372

一、心搏停止 373

第二节 心跳骤停的形式 373

三、血液动力学剧烈改变 373

四、心律失常 373

二、心室颤动 374

三、心电机械分离 377

一、心跳骤停的病理生理 378

第三节 心跳骤停的病理生理及发病机制 378

二、心跳骤停的发病机制 379

二、诊断 386

一、临床先兆 386

第四节 心跳骤停的临床先兆及诊断 386

第五节 心跳骤停的预防 387

二、二级预防 388

一、一级预防 388

四、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 394

三、呼吸骤停的诊断 394

第十七章 呼吸骤停 394

一、呼吸骤停的病因 394

二、呼吸骤停的病理生理 394

第一节 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步骤 395

第十八章 现场心肺复苏术 395

三、胸外心脏按压的机制 396

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机制 396

第二节 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机制 396

一、畅通呼吸道机制 396

一、心肺复苏的适用范围 397

第三节 现场心肺复苏的适用范围和不予复苏范围 397

四、心前区叩击的作用机制 397

一、判断意识和畅通呼吸道 398

第四节 现场心肺复苏的实施方法 398

二、不予复苏的适用范围 398

二、人工呼吸 401

三、人工循环 403

四、心肺复苏的单人抢救法 404

六、传统胸外按压术的改良 405

五、双人心肺复苏法 405

七、心肺复苏中常见的错误和并发症 406

一、复苏有效的指征 407

第五节 复苏有效指征及成功征象 407

八、胸外按压位置的争论 407

九、心肺复苏程序的争论 407

一、复苏终止的指征 408

第六节 复苏终止指征及脑死亡标准 408

二、复苏成功的征象 408

二、大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409

二、心肺复苏的合并症 410

一、心肺复苏失败的原因 410

第七节 心肺复苏失败原因及合并症 410

二、操作方法 411

一、适应证 411

第八节 开胸心脏按压术 411

三、注意事项 412

二、人工呼吸的辅助设备和技术 413

一、继续基础生命支持 413

第十九章 进一步心肺复苏 413

第一节 进一步心肺复苏的内容 413

第二节 辅助设备和技术的应用 413

三、人工循环的辅助设备 417

第三节 心电监测与心律失常的识别 419

四、心律失常的识别与治疗 420

三、监测注意事项 420

一、心律失常的原因 420

二、监测导联 420

一、人工心前区叩击复律 421

第四节 除颤与电复律 421

二、电复律 422

第五节 建立和保持静脉通道 424

三、起搏器的应用 424

二、给药途径 425

一、心肺复苏给药的目的 425

第六节 药物治疗 425

五、心肺复苏常用药物 426

四、静脉输液 426

三、纠正低氧血症 426

二、心室颤动的抢救程序 432

一、心肺复苏抢救流程 432

第七节 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及心跳骤停的具体抢救程序 432

三、室性心动过速抢救程序 435

五、心电机械分离的抢救程序 436

四、心室停搏的抢救程序 436

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抢救程序 437

八、室性异位搏动抢救程序 438

七、心动过缓抢救程序 438

第八节 心肺复苏的监测 440

第九节 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441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442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443

三、肾的再灌注损伤 443

二、脑的再灌注损伤 443

一、纠正低血压 445

第一节 维持有效循环 445

第二十章 后续心肺脑复苏(复苏后治疗) 445

二、心律失常的治疗 446

三、再度发生心跳骤停的防治 448

四、急性左心衰竭的防治 449

一、心脏停搏后呼吸的病理生理 450

第二节 维持呼吸功能 450

二、肺复苏时肺功能的改变 451

三、积极恢复自主呼吸 453

四、机械通气 454

五、肺水肿的防治 456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458

第三节 防治急性肾功能衰竭 458

六、合理用氧,继续应用药物 458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理生理 459

四、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 461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 461

六、心肺复苏后肾功能不全的预防 463

五、心肺复苏后肾功能监测 463

七、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 464

二、感染的预防 467

一、感染的因素及类型 467

第四节 继发感染的防治 467

第五节 防治胃肠道出血 468

三、感染的治疗 468

二、神经系统监护 469

一、复苏后的状态 469

第六节 复苏后监护 469

三、心血管系统监护 471

四、呼吸系统监护 473

五、肾功能监护 474

六、感染的监护 475

一、心脏停搏及复苏过程中脑血流量和脑功能 476

第一节 全脑缺血的病理和病理生理 476

第二十一章 脑复苏 476

二、全脑缺血缺氧后的病理改变 478

三、全脑缺血缺氧的病理生理 479

四、脑缺血后再灌注损伤 481

一、脑缺氧的神经系统损害 486

第二节 脑缺氧神经系统损害及神经系统检查 486

二、脑缺氧病人神经系统检查及其意义 491

一、脑的保护 496

第三节 脑复苏治疗概述 496

三、脑的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开始的措施) 497

二、脑的保存 497

一、低温疗法 498

第四节 降低脑代谢率 498

二、人工冬眠 500

四、抗惊厥疗法 501

三、肌肉松弛和机械通气 501

一、高压氧治疗 504

第五节 加强氧和能量供给 504

二、紫外线辐射自血回输疗法 507

三、促进脑细胞代谢的药物 508

一、维持适当的平均动脉压 510

第六节 促进脑循环再流通 510

三、解除血管痉挛 511

二、改善微循环 511

四、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 514

五、控制颅内压(脑水肿治疗) 514

六、中药治疗 521

第七节 纠正继发性脑损害应用脑保护药物 522

一、维持正常的血液内稳态 522

二、维持√水平,促进代谢药物的应用 523

三、钙通道阻滞药 523

四、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 523

五、氧自由基清除药 523

六、游离铁螯合剂 524

七、利多卡因的脑保护作用 525

八、血液滤过的应用 525

第八节 前瞻性脑保护剂 525

一、纳洛酮 525

三、苯妥英 526

四、神经节苷脂 526

五、二氯乙酸盐 526

二、前列腺素调节剂 526

第九节 脑复苏的转归 527

一、影响脑复苏的因素 527

六、高氟化合物 527

二、心肺脑复苏的并发症 529

三、脑复苏的临床表现 530

四、脑复苏的结局 530

五、脑复苏的转归顺序 531

第五篇 心肺脑复苏各论 533

第一节 新生儿生理 535

一、呼吸系统 535

第二十二章 新生儿心肺复苏 535

二、循环系统 536

三、体温调节 536

二、胎儿因素 537

一、母体因素 537

三、新生儿因素 537

第二节 新生儿窒息原因 537

四、血气酸碱值 537

第四节 新生儿复苏指征 538

二、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 538

一、Apgar评分 538

一、胎儿窒息的病理生理变化 538

第三节 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 538

二、新生儿临床评估 539

一、新生儿复苏的设备 540

第五节 新生儿复苏技术 540

二、初步措施 540

三、新生儿复苏指征 540

三、呼吸复苏 541

四、心脏复苏 543

五、药物治疗 544

第一节 婴幼儿心肺脑解剖生理 548

一、婴幼儿心脏血管解剖生理 548

第二十三章 婴幼儿心肺复苏 548

二、婴幼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 549

三、脑的解剖生理 550

一、呼吸骤停的病因 553

二、心跳骤停的病因 553

第二节 婴幼儿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 553

二、呼救 554

一、判断意识或呼吸 554

三、体位 554

第三节 婴幼儿现场心肺复苏 554

四、开放气道及气道阻塞的处理 555

五、人工呼吸 556

六、人工循环 557

一、现场心肺复苏 559

二、应用辅助设备和技术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循环 559

第四节 婴幼儿进一步心肺复苏 559

三、心电监测与心律失常的识别 563

四、建立静脉通道和给药途径 563

五、药物治疗 564

六、除颤与电复律 570

一、病因 571

二、病理生理 571

第二十四章 淹溺的复苏 571

三、临床表现 573

四、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573

五、诊断 574

六、治疗 574

一、电击伤的病因 576

二、电击伤的发病机制 576

第二十五章 电击的复苏 576

三、电击伤的病理生理 579

四、临床表现 580

五、电击伤的治疗 581

六、雷电击伤的预防 582

二、发病机制 583

一、自缢方式 583

三、自缢的病理生理 583

第二十六章 自缢的复苏 583

五、临床表现 584

六、治疗 584

四、自缢的病理 584

二、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机制 586

一、一氧化碳中毒的病因 586

三、临床表现 586

四、诊断 586

第一节 一氧化碳中毒的复苏 586

第二十七章 特殊情况的复苏 586

第二节 创伤的复苏 587

一、现场心肺复苏 587

五、治疗 587

一、现场心肺复苏 588

第三节 低温的复苏 588

二、进一步心肺复苏 588

二、进一步心肺复苏 5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