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健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30127269
- 页数:291 页
序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本书的选题背景 1
目录 1
二、研究框架与主要研究内容 2
图名目录 3
图1-1 本研究的框架结构图 3
三、本书的创新之处 4
一、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的各种不同表述 5
第二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及其理论研究进展 5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相关概念的表述 5
二、本研究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的限定 6
第二节 参与研究的学科与研究阶段发展 6
第三节 中西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研究进展 7
一、人口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7
图2-1 城市居民户的迁移原因 9
图2-2 城市居民迁居决策的价值期望模型 9
图2-3 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曲线的变化过程 14
二、城市内部经济空间结构 16
图2-4 土地利用地租曲线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 17
图2-5 城市社区贫富分化的经济学解释 17
图2-6 Berry的城市商业类型构成 19
图2-7 Davies的城市中央商务区零售业布局模式 20
图2-8 Davies的城市商业中心地等级结构演变模式 21
三、城市内部社会空间结构 23
图2-9 Burgess的芝加哥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模型 24
图2-10 Hoyt的森德兰城市土地利用扇形模型 25
图2-11 Harris和Ullman的城市土地利用多核心模型 26
图2-13 Kearsley对Burgess城市土地利用模型的修正 27
图2-12 Mann的典型英国中等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型 27
图2-14 White的21世纪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28
图2-15 郊区化进程中的美国都市区空间结构模型 29
图2-16 McGee的东南亚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29
图2-17 Ford的拉丁美洲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30
图2-19 Ford的印度尼西亚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31
图2-18 Lemon的南非种族隔离下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31
图2-20 Murdie的具有叠加特征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 32
图2-22 武进的中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35
图2-21 许学强等的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 35
图2-23 胡俊的现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36
图2-24 柴彦威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37
四、郊区化、新郊区化及相关研究 38
图2-25 周一星等的中国城市郊区化发展机制模型 42
第四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43
一、在学科建设上,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理论体系 43
二、在研究内容上,近年进展较快,但仍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 44
四、研究机遇与新的研究课题 45
三、在研究方法上,定量手段仍须加强,实证研究深度有待提高 45
一、北京市的基本情况 48
第一节 北京的基本情况及地域概况 48
第三章 主要实证城市及其地域概况 48
二、北京城市地域概况 49
图3-1 2000年北京市三次产业的GDP分布 49
图3-2 北京市的圈层地域结构图 50
图3-4 2000年北京都市区内各街区的范围 50
图3-3 北京都市区的结构图 50
一、杭州市的基本情况 51
图3-5 1999年杭州市三次产业的GDP分布 51
第二节 杭州的基本情况及地域概况 51
图3-6 杭州市的圈层地域结构 52
图3-7 杭州城近郊区的地域结构 52
二、杭州城市地域概况 52
图3-8 1999年杭州市区内各街区的范围 53
一、引言 54
第一节 人口的空间变动与城市内部空间重构 54
第四章 中国城市内部人口空间重构 54
二、城市人口空间变动的宏观剖析 55
表名目录 55
表4-1 北京市不同地域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1982~1990年,1990~2000年) 55
表4-2 北京市不同地域的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及其增长(1982、1990和2000年) 56
图4-1 北京都市区分区县的人口增长 57
表4-3 1964、1982、1990和2000年杭州市不同地域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58
表4-4 1964~1982年、1982~1990年和1990~2000年杭州市不同地域的人口增长情况 58
三、城市人口空间变动的微观剖析 59
图4-2 北京都市区分街区人口增长的空间类型(1982~1990年) 60
图4-3 北京都市区分街区人口增长的空间类型(1990~2000年) 61
图4-4 1964~1982年杭州市分街区人口变动空间类型 62
图4-6 1990~2000年杭州市分街区人口变动的空间类型 63
图4-5 1982~1990年杭州市分街区人口变动的空间类型 63
四、人口外迁的真实强度分析 64
表4-5 1982~1990年和1990~2000年间杭州市不同地域常住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增长情况 65
五、人口的空间变动与城市内部空间重构模型 66
表4-6 1982~1990年和1990~2000年间北京市不同地域常住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增长情况 66
图4-8 1990~2000年间北京都市区人口的空间重构模型 67
图4-7 1982~1990年间北京都市区人口的空间重构模型 67
表4-8 北京都市区内沿人口增长极的人口变化情况(1982~1990年、1990~2000年) 68
表4-7 北京都市区内沿人口增长极的属性一览表 68
六、小结 70
图4-9 不同时期杭州城市人口的空间重构模型 70
第二节 人口密度分布与城市内部空间重构 71
一、引言 71
二、模型与理论 71
表4-9 西方文献中常见的几种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 72
三、人口密度分布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73
表4-11 1990年北京市单核心人口空间分布模型的回归 74
表4-10 1982年北京市单核心人口空间分布模型的回归 74
表4-12 2000年北京市单核心人口空间分布模型的回归 74
图4-10 1990年和2000年北京市城8区人口密度分布的负指数模型半对数坐标图 75
图4-11 1990年和2000年北京都市区人口密度分布的幂指数模型双对数坐标图 75
图4-12 1982年北京都市区人口密度等值线图(局部) 76
图4-13 1990年北京都市区人口密度等值线图(局部) 77
图4-14 2000年北京都市区人口密度等值线图(局部) 77
表4-13 1990年北京多核心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的回归 78
表4-14 2000年北京多核心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的回归 78
图4-15 北京都市区人口密度及其增长与距离的关系 81
四、人口密度分布与城市系统的演化 81
图4-16 划分环带后的杭州(2000年) 82
表4-15 杭州城市人口密度与距离的数据矩阵(1964、1982、1990和2000年) 83
表4-19 2000年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的回归及拟合效果 84
表4-18 1990年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的回归及拟合效果 84
表4-16 1964年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的回归及拟合效果 84
表4-17 1982年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型的回归及拟合效果 84
图4-17 2000年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加幂指数模型图式 85
表4-20 按二次指数式模型拟合的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情况 85
图4-18 杭州市区人口分布的信息熵与加幂指数模型中约束参数σ的线性关系 86
表4-21 回归模型中几个重要参数及城市地理系统信息熵的变化情况 86
图4-19 杭州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负指数模型曲线图及半对数坐标图 87
五、小结 88
第三节 暂住人口分布与城市内部空间重构 89
一、引言 89
二、城市暂住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 90
图4-20 1983年杭州市区暂住人口的数量与比重分布图 90
图4-21 1991年杭州市区暂住人口的数量与比重分布图 91
图4-22 2000年杭州市区暂住人口的数量分布图 93
图4-23 2000年杭州市区暂住人口的比重分布图 94
三、城市暂住人口的空间重构模式 94
图4-2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杭州市暂住人口的空间重构模式 95
表4-22 1983年、1991年和2000年杭州市暂住人口空间分配表 96
表4-23 1983年、1991年和2000年杭州市暂住人口占常住户籍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 96
四、暂住人口的空间重构与城市规划、管理 97
第四节 本章总结: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人口空间重构的特征 99
表4-24 北京、上海和杭州3城市不同地域圈层的人口变化情况(1982~1990年、1990~2000年) 100
第一节 城市工业的空间扩散与郊区化 103
第五章 中国城市内部经济空间重构 103
一、引言 103
二、城市工业郊区化的界定 104
表5-1 北京市区工业布局的变化(1978~1995年) 105
表5-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杭州市区工业用地情况 106
图5-1 杭州城市工业用地布局(1980年、1996年和2000年) 107
三、城市工业郊区化的发展演化及其动力分析 108
四、工业郊区化与城市工业地域结构的演化 113
图5-2 20年来杭州市工业地域结构的演化 114
五、城市工业郊区化发展中的问题 115
图5-3 杭州城市土地置换流程及费用分配示意图 116
表5-3 1995~2000年列入搬迁计划的杭州城区企业的类型及其搬迁效果 116
图5-4 杭州市被调查的40家搬迁企业的区位变动情况 118
六、宏观调控的建议与对策 119
一、引言 123
第二节 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 123
二、理论与模型 124
图5-5 网格化所分割的城市用地(边长8等份) 125
三、数据处理 125
图5-7 1949年和1959年杭州城市整体用地图 126
图5-6 1980年和1996年杭州城市各类用地图 126
表5-5 杭州市若干年份市区及建成区用地非空格子数目N(r)与格子边长r的数据提取结果 127
表5-4 杭州市各类用地非空格子数目N(r)与格子边长r的数据提取结果(1980、1996年) 127
表5-7 杭州市各类用地分形维数测算结果(1980、1996年) 128
表5-6 杭州市若干年份市区及建成区用地分形维数测算结果 128
图5-8 1980年、1996年杭州部分城市用地的分维图式 129
四、讨论 130
图5-9 1980~1996年间杭州市区各类用地维数的变化 131
图5-10 1949~2000年杭州市区总人口及非农业人口的增长过程 133
五、小结 135
第三节 本章总结: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经济空间重构的特征 136
图5-11 基于土地利用的杭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型(1980年) 137
图5-12 基于土地利用的杭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型(1996年) 138
一、引言 140
第一节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1982~2000) 140
第六章 中国城市内部社会空间重构 140
二、研究方法、数据及计算结果 141
表6-2 1982年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因子分析中的特征根及方差贡献 142
表6-1 2000年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因子分析中的特征根及方差贡献 142
表6-3 2000年北京社会空间结构主因子的载荷矩阵 143
表6-4 1982年北京社会空间结构主因子的载荷矩阵 145
三、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的主因子 146
图6-1(a) 2000年北京社会空间结构一般工薪阶层因子得分分布图 146
图6-1(b) 2000年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农业人口因子得分分布图 147
图6-1(c) 2000年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外来人口因子得分分布图 148
图6-1(d) 2000年北京社会空间结构知识阶层和少数民族因子得分分布图 149
图6-1(e) 2000年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居住条件因子得分分布图 149
图6-2(a) 1982年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工人干部人口因子得分分布图 151
图6-2(b) 1982年北京社会空间结构农业人口因子得分分布图 152
图6-2(c) 1982年北京社会空间结构知识分子因子得分分布图 152
图6-2(d) 1982年北京社会空间结构采矿工人因子得分分布图 153
四、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类型、模式及其演化 154
图6-3 2000年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图 155
表6-5 2000年北京都市区各社会区的特征判别 155
表6-6 1982年北京都市区各社会区的特征判别 157
图6-4 1982年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图 157
图6-6 1982年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模型 159
图6-5 2000年北京都市区的社会空间结构模型 159
五、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 160
图6-7 北京都市区社会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模式 161
六、小结 162
一、引言 163
第二节 郊区化进程中的城市内部迁居及相关空间行为 163
二、问卷调查与数据获取 164
表6-7 北京市居民千份问卷调查的构成 164
表6-8 北京城市居民的迁居次数与迁移率 165
三、城市居民的迁居行为与居住郊区化 165
表6-9 北京城市居民前一次迁居的时间 166
图6-8 1990~2000年北京市旧城改造动迁的居民户数 167
表6-10 北京城市居民前一次迁居的空间方向类型 167
表6-11 北京城市居民前一次迁居的原因 168
四、第二住宅的发展与季节性郊区化 169
表6-12 中国第二住宅发展研究的框架与主要结论 169
表6-13 北京城市居民第二住宅的拥有及购买情况 170
表6-14 北京城市居民第二住宅的区位特征 171
表6-16 北京城市居民购置第二住宅的原因 172
表6-15 北京城市居民第一住宅和第二住宅之间的空间关系 172
表6-17 北京城市居民购置第二住宅的用途 173
表6-18 北京城市居民打算购置第二住宅的用途 174
表6-19 目前北京城市居民的职住关系 174
五、迁居前后居民相关空间行为的变化 174
表6-20 北京城市居民迁居前后通勤时间的变化 175
表6-22 北京城市居民迁居前后休息日出行时间的变化 176
表6-21 北京城市居民迁居前后上班日出行的交通方式及其变化 176
表6-23 北京城市居民迁居前后休息日出行的交通方式及其变化 177
表6-24 北京城市居民10年来购物场所选择的变化 178
六、小结 179
表6-25 北京城市居民10年来光顾各类购物场所频率的变化 179
第三节 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 180
一、城市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研究 180
二、对北京城市居民空间感知的调查 181
三、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类型及其差异性特征 181
图6-9 北京城市居民感知地图的类型 184
图6-10 北京城市居民段型感知地图的亚类型 184
图6-11 北京城市居民散点型感知地图的亚类型 185
图6-12 北京城市居民单体型感知地图的亚类型 185
表6-26 北京城市居民感知地图的类型及差异特征 186
表6-27 北京城市居民不同等级的感知地图所占比重及其差异特征 187
表6-28 北京城市居民感知地图的构成要素及其差异特征 189
四、城市居民空间感知构成及阶段的统计分析 189
表6-29 北京城市居民空间感知的阶段及其特征 191
图6-13 北京城市居民感知地图的发展阶段 191
五、城市意象空间结构的形成 192
图6-14 北京城市意象空间结构 193
六、小结 195
第四节 本章总结: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社会空间重构的特征 196
第一节 政府层次上的动力 198
第七章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机制 198
一、城市规划的调控 198
二、空间发展政策的作用 201
三、户籍管理制度的松动 203
第二节 经济层次上的动力 204
一、市场机制下的城市土地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 205
表7-1 1991~2000年间北京市各种类型的住宅建设情况 207
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与新住宅区建设 208
表7-2 1986~1999年杭州市拆迁的建筑面积与被拆迁的居民户及单位数 208
表7-3 1995~2000年间上海市房屋拆迁面积与被拆迁的居民户数 209
图7-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杭州市旧城改造重点项目的分布 209
三、地方和外来资金的大量投入 211
表7-4 若干年度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投资情况(1992,1995,2000和2001年) 212
四、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213
图7-2 北京市住宅投资结构图(1992~2000年) 213
图7-3 基于交通联系的杭州都市区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 214
五、郊区化进程中的城市空间扩展 215
表7-5 1985年、2000年杭州市区与远郊区县之间发车班次的比较 215
图7-4 中国大城市摊大饼式的空间扩张过程模型 216
图7-5 1949~1999年杭州城市空间扩展示意图 217
六、郊区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与商业郊区化 218
图7-6 京北一个大型超市的辐射范围 220
一、居民的职业分化及其空间表现 221
第三节 社会层次上的动力 221
表7-6 城郊大型仓储式超市在吸引顾客方面最重要的原因 221
表7-7 京北旺市百利超市免费购物班车的发车情况(2002年) 221
图7-7 北京市不同圈层不同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及其变化 223
二、城市社会的贫富分化及其空间表现 224
表7-8 北京城市居民月收入状况及其区域差异 225
表7-9 2002年北京市在岗职工工资年收入位居前20位的职业 226
一、居住的空间偏好与城市居住地域评价 227
第四节 个体层次上的动力 227
表7-10 不同地域居民对3大城市圈层居住环境的评价调查 228
表7-11 10年前后北京市居民最向往的居住地段及其变化调查 229
表7-12 目前居民选择居住地段的首要原因调查 230
二、居民交通方式的重大变化:私家车的发展 230
表7-14 北京市居民购置私家车的原因调查 232
表7-13 北京市居民购置私家车的年份调查 232
第五节 综合机制模式的提出 232
图7-8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机制 233
第八章 理论总结及中西比较 235
第一节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模式总结 235
一、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 235
图8-1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模式 236
三、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的特征 237
二、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 237
第二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中西比较 238
第三节 城市内部空间重构机制的中西比较 239
第一节 主要结论 241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241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244
参考文献 246
附录 258
附录目录 258
附录1 2000年北京都市区各街区单元名称与范围的对应关系图 258
附录2 1990年北京都市区各街区单元名称与范围的对应关系图 259
附录3 1982年北京都市区各街区单元名称与范围的对应关系图 260
附录4 北京都市区街区变迁表(1982年、1990年和2000年的前后对应关系) 261
附录5 2000年杭州市区各街区单元名称与范围的对应关系图 268
附录6 1990年杭州市区各街区单元名称与范围的对应关系图 269
附录7 1982年杭州市区各街区单元名称与范围的对应关系图 270
附录8 1999年杭州市区各街区单元名称与范围的对应关系图 271
附录9 1980年、1996年杭州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用地种类对应关系 271
附录10 北京城市居民调查问卷 272
Abstract 275
索引 277
后记 291
- 《高校转型发展系列教材 素描基础与设计》施猛责任编辑;(中国)魏伏一,徐红 2019
- 《社会资本与村庄治理转型的社区机制》张国芳等著 2019
-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刘尚希著 2019
- 《海绵城市概论》刘娜娜,张婧,王雪琴 2017
- 《城市基坑工程设计施工实践与应用》李欢秋,刘飞,郭进军编著 2019
- 《城市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滕五晓著 2019
- 《城市·记忆》高瞩主编 2019
- 《2019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国)关成华,韩晶 2019
- 《经济转型时期中国环境规制政策问题研究》冯卓著 2019
- 《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理论与实践》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 2019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美国小学分级阅读 二级D 地球科学&物质科学》本书编委会 2016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强磁场下的基础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编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进化论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