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善炜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0439822
  • 页数:6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目录

第一篇 总论篇 3

第1章 经济结构调整:全球性的课题 3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结构调整 3

一、经济全球化:以市场扩张为核心的进程 3

二、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世界经济结构大调整 5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内涵与新特点 7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与经济结构调整 8

一、新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进步 9

二、新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转换 11

三、信息技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12

第三节 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兴起 15

一、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兴起 15

二、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进展 17

三、全球性经济结构变化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22

第四节 国外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及其启示 25

一、美国的结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26

二、日本的结构调整滞后使经济增长停滞 27

三、欧洲国家的结构调整及其增长实绩 29

四、东亚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结构转型问题 30

五、国外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的启示 33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与经济结构调整 36

第2章 经济结构调整与中国经济发展 36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买方市场的形成 37

二、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消费需求不足 39

三、消费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是体制性和结构性矛遁 41

四、把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43

第二节 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45

一、我国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45

二、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48

三、我国经济结构出现的新变化 51

四、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选择 54

第三节 结构性矛盾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55

一、我国当前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 56

二、结构性矛盾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57

三、体制和政策是产生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 58

第四节 经济发展必须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 59

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59

二、以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 60

第3章 新世纪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推进 64

第一节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 64

一、1961~1965年的经济结构调整 65

二、1979~1984年的经济结构调整 65

三、1988~1991年的经济结构调整 66

四、1997年以来的经济结构调整 67

五、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反思 69

一、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的提出 70

第二节 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70

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 71

三、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则 72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73

第三节 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内容 76

一、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 77

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内容 79

三、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83

一、结构调整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85

第四节 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意义 85

二、结构调整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86

三、结构调整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基础 87

四、结构调整是解决国有企业困难的重要途径 88

第二篇产业结构篇 93

第4章 产业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调整 93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变 93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94

二、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轨迹 96

三、我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99

一、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产业结构 103

第二节 我国产业结构的状况 103

二、从地区比较看我国的产业结构 107

三、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110

四、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12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原则 113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114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原则 118

第四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 120

一、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因素 120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进展 123

三、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 125

一、塑造新经济的支柱: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128

第5章 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 128

第一节 国外产业结构调整考察 128

二、何时走出经济低迷:日本产业结构调整 131

三、新经济时代的选择:德国产业结构调整 133

四、风暴过去以后:东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方向 135

第二节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经验教训 137

一、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动向与趋势 137

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教训 139

第三节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141

一、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严峻形势 141

二、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分析 146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 148

第四节 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措施 148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若干对策 152

三、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55

第6章 产业结构转换:不同类型产业的增长趋势 158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换 158

一、经济增长阶段与一定的产业结构相对应 158

二、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160

三、我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变化 162

第二节 主导产业的选择 164

一、主导产业转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164

二、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167

三、21世纪前10年我国主导产业的选择 168

第三节 幼稚产业的保护 177

一、关于幼稚产业保护的理论 177

二、我国幼稚产业的确定与保护 179

三、幼稚产业保护的原则 181

四、实施幼稚产业保护的措施 182

第四节 衰退产业的退出 183

一、衰退产业的特征及其衰退原因 184

二、我国衰退产业的退出障碍 185

三、衰退产业退出援助政策的选择与实施 187

四、当前衰退产业的确定及其调整——以矿业为例 189

第一节 农业内部结构的演变 193

第7章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193

一、农业投入结构的变化 194

二、农业产出结构的变化 195

三、对农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合理性判断 197

第二节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出和阶段性成效 199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 199

二、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提出 202

三、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性成效 203

四、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206

第三节 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208

一、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种养业全面发展 208

二、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212

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 214

四、加大农业保护力度,调整农业保护政策 216

五、农业结构调整的综合配套措施 218

第四节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220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221

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及存在的问题 226

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230

第8章 优化工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 232

第一节 我国工业结构的演变 232

一、1953~1978年工业结构演变 232

二、1978年以来工业结构的演变 235

三、工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原因 238

第二节 工业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趋势 240

一、我国工业结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40

二、影响工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分析 244

三、工业结构演进的趋势分析 245

四、优化工业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 247

第三节 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250

一、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50

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252

三、优化地区工业结构,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254

四、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256

五、加快重点工业行业的结构调整 258

第四节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262

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262

二、我国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266

三、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268

第9章 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 273

第一节 我国服务业发展概述 273

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74

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后果 277

三、高度管制: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281

一、服务业内部增加值结构的变动 284

第二节 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动 284

二、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的变动 286

三、服务业内部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变动 288

四、服务业内部基础建设投资结构的变动 290

第三节 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 293

一、加快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93

二、服务业发展的方针和原则 296

三、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297

四、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298

第四节 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 300

一、世界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300

二、国外发展服务业的经验借鉴 303

三、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5

四、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的思路和途径 307

第三篇区域结构篇 313

第10章 工业化进程中的区域关系 313

第一节 区域差距的不断扩大 313

一、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变化 313

二、省域之间的差距变化 318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323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323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形势 326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基本趋势 328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工业化进程中的普遍规律 331

第三节 对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认识 331

二、对我国区域差距的认识 332

三、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34

第四节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336

一、区域要素禀赋的差异 336

二、历史发展基础的差异 337

三、政策倾斜的影响 338

四、体制倾斜的影响 339

五、区域文化的影响 340

六、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 341

一、国外解决区域经济差距的经验 342

第五节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对策措施 342

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对策措施 344

第11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实施 347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及评价 347

一、平衡发展理论 348

二、梯度推进理论 348

三、增长极理论 349

四、点轴开发理论 351

五、网络开发理论 351

六、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几点看法 352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 354

第二节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354

二、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中期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357

三、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反思 359

第三节 非均衡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362

一、跨世纪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363

二、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选择 365

第四节 西部大开发: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 368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 368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370

三、西部大开发的基本原则、步骤和目标 372

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 373

五、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路 375

第12章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 380

第一节 区域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80

一、区域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 380

二、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新进展 383

三、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85

第二节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387

一、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387

二、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基本原则 388

第三节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390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390

二、加快西部开发进程,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391

三、提高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其在结构调整中的示范作用 393

四、加快中部地区发展,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 396

第四节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 398

一、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 398

二、推动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发展区域经济的联合与协作 401

三、充分发挥政府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404

四、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的结构调整与优化 405

第13章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09

第一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前提 409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 409

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411

三、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412

四、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413

第二节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414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414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416

三、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确立的基本原则 416

第三节 国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经验 418

一、美国区域经济的均衡政策及其启示 418

二、德国的区域均衡政策及其启示 421

三、韩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与评价 424

第四节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30

一、构建合理有效的区域传递机制 430

二、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机制 431

三、制定和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 433

四、推动地区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 436

第14章 区域经济布局调整 437

第一节 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 437

一、区域生产力布局调整与优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条件 437

二、区域生产力布局遵循的原则 439

三、促进区域生产力布局进一步合理化 441

第二节 农业区域布局调整 446

一、农业区域布局的原则 446

二、当代农业布局发展趋势与我国农业区域布局导向 448

三、三大地带农业区域布局调整的重点 449

第三节 工业区域布局调整 457

一、我国工业区域布局的演变 458

二、工业区域布局的原则 459

三、主要工业区域布局导向 461

四、三大地带工业区域布局调整导向 463

第四篇城乡结构篇 469

第15章 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 469

第一节 城乡关系的制度安排与经济攫取 469

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实施 470

二、城乡分割体制和政策的约束 472

三、城市对农村的经济攫取 474

一、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关系 476

第二节 城乡关系的演变 476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关系 479

第三节 城乡工业发展及其矛盾 481

一、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工业发展 482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城乡工业发展 483

三、城乡工业间的矛盾与摩擦 485

四、促进城乡工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487

第四节 城乡经济联系与城乡关系 491

一、城乡产品交换和城乡经济联系的变化 491

二、农村城镇化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合作与交流 492

三、加强城乡联合,促进城乡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 493

四、目前制约城乡经济联系和交流的因素 494

五、促进城乡经济互渗与交流的政策建议 495

第五节 农村工业化与城乡关系 496

一、农村工业化的历程 496

二、农村工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 499

三、发展农村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503

四、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对策措施 503

第16章 城乡差距及其调整 506

第一节 城乡差距的演变 506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507

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变化 510

三、城乡居民财富差距的变化 512

四、城乡居民社会福利的差异 513

第二节 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 514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偏差 514

二、城乡隔离体制和政策的实施 516

三、城乡体制改革的不平衡性 518

四、城乡不同的利益分配制度安排 520

第三节 城乡差距的实质是农民收入过低 521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轨迹 521

二、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解析 525

三、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方向选择 527

一、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综合发展 530

第四节 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调整 530

二、改革户籍制度,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 533

三、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建立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534

四、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536

第17章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转换 538

第一节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538

一、尚未完全克服的城乡二元结构 538

二、赶超型发展战略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 540

三、城乡分割体制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固化 540

四、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 542

第二节 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 546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演变 546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演变的总体度量 548

三、我国二元结构转换的特征 551

第三节 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经济效应 555

一、城乡二元结构强度过大影响经济协调发展 555

二、城乡二元结构强度过大影响社会协调发展 557

第四节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对策思路 559

一、战略调整、体制改革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560

二、农村工业化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561

三、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障碍 563

四、城乡资源的组合对接: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关键 563

五、充分发挥政府在城乡资源整合对接中的重要作用 567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 570

第18章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570

第一节 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 570

二、城乡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 572

第二节 城乡发展失调影响现代化进程 574

一、城乡发展不协调影响现代化进程 574

二、城乡协调发展的深层障碍 577

第三节 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原则 579

一、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 579

二、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内容 580

三、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581

一、稳定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 584

第四节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584

二、正确处理工农关系 585

三、深化城乡体制改革 588

第19章 城镇化:城乡结构调整的“总枢纽” 595

第一节 我国城镇化发展概述 595

一、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 596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点 600

三、我国城镇化滞后的主要原因 603

第二节 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意义 604

一、城镇化发展滞后的负面效应及其反思 605

二、加速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609

三、国内外环境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611

第三节 城镇化的战略目标和原则 613

一、城镇化战略的目标 613

二、推进城镇化进程应遵循的原则 616

三、“十五”时期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几项主要工作 617

第四节 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及对策探讨 618

一、我国的城镇化战略要围绕大城市和小城镇做文章 618

二、制度创新: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根本保障 620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导向与关键 623

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 626

参考文献 629

后记 63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