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音乐批评导论
音乐批评导论

音乐批评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效刚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9621508
  • 页数:298 页
图书介绍:
《音乐批评导论》目录

概述:批评是发展的历史必然 1

第一节 音乐批评的产生 1

音乐批评应运而生 1

罗希利茨与《音乐通报》 3

莱尔史塔勃与《柏林日报》 4

第二节 音乐批评的繁荣 5

文学领域的音乐批评家 6

作曲家走上批评舞台 8

专业批评家的代表:汉斯立克 11

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的批评家 12

批评显示出进步态度 14

柴可夫斯基:为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不遗余力 16

朗格:将音乐置于“大文化”背景中 17

音乐文学家高尔基 19

第三节 中国的音乐批评 20

政论中的乐评 21

“唯乐不可以伪” 23

音乐批评在政治运动中 25

第四节 寻觅科学的话语 26

充满理性的方法 26

乐评面对两种人 28

自审与超越 29

第一章 音乐批评的传统与现代困境 31

第一节 正确的批评观 31

观念 32

概念 34

内涵 35

“点金术” 37

第二节 价值评判的依据 40

描述与解释 40

客观与实证 42

文艺意识倾向 45

社会意识倾向 48

第三节 深入的审美体验 50

“入”与“出” 50

欣赏的魅力 51

感受、感染和理性探究 52

迷失 54

第四节 音乐批评的话语偏差 54

理论的实验场 55

沉重的理论叹息 57

边缘话语的介入 58

呓语的影响 59

困境与突围 60

不可推卸的职责 62

第二章 音乐批评的功能 64

第一节 批评的功能 64

乐评是向导 65

“偏嗜”与“口味” 67

反馈的作用 68

音乐家的对话 70

李斯特的赏识 72

第二节 重建音乐文化 73

音乐的文化功能 74

引导、传播文化 77

改造、重构文化 78

承受生命之重 79

文化整合的追求 80

第三节 批评的责任 82

向艺术家负责 82

乐评的两种态度 83

乐评的责任 85

第四节 批评:导向与审美作用 87

审美心理导向 87

引导人性回归 88

对音乐形态的“透析” 90

第三章 音乐批评的标准 93

第一节 为批评正名 93

批评不是信口开河 93

“圈子”与偏见 95

主观性不是随意性 97

批评的客观规律性 98

莫衷一是的批评观 99

第二节 批评的品格 102

音乐现象的理性把握 102

“批评即表现”吗? 104

音乐批评的科学性 105

第三节 音乐批评的思想标准 106

宽容是可贵的科学态度 106

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要求 107

从“杨白劳”说起 109

《茶馆》的启示 111

从《龙的传人》到《同一首歌》 113

第四节 音乐批评的艺术标准 114

生动与鲜明 114

深刻与真实 116

艺术贵在创新 117

独特的个性 118

创新与猎奇 120

可惜的布佐尼 120

民族传统与民族风格 122

借鉴不是生吞活剥 123

第四章 音乐批评的过程 127

第一节 准备——批评的基础 127

科学准备 127

文化准备 128

专业准备 129

生活准备 131

批评家最好要有广博的知识 133

第二节 提出论题——批评的思考 134

发现问题 134

兴趣、爱好与知识结构 136

论题不同于问题 137

对现实的积极的反应 138

对历史的深入探索 140

论题“出新” 143

扬长避短选论题 144

第三节 鉴赏——批评的起点 145

听觉的世界 145

感性直觉 147

深入体验 149

理性思索 151

第四节 批评的总体性把握 153

总体上把握对象 153

感情的诱导 155

李凌的观察 156

浓情浸润下的理性判断 158

生命与情感 161

第五章 音乐批评的话语空间 161

第一节 生命的主题 161

哲学品格 164

逻辑与真实 166

主题逻辑 168

第二节 音乐内涵中的批评内容 171

声音动态组合的可批评性 172

音色与表意评价 174

音乐表情内涵的阐释 176

音响结构叙述的审美观照 179

第三节 音乐批评的超越意义 182

艺术内涵的阐释 182

深层意义的挖掘 184

批评与“世俗神话”中的人 187

第六章 音乐批评的类型 189

第一节 多元角度的切入 189

分析的法则 190

艺术背景的主体审视 191

多视角的主体关照 193

第二节 解析“元素” 195

“音乐本体”分析 195

细读(Eloise reading) 197

范文分析 199

第三节 感受、理解和深度的考察 201

舒曼曾这样说 202

以感情为诱导 203

贴近作品观察 204

整体性把握 206

发现人 207

立体化考察 209

第四节 创造性发现 210

在比较中发现 211

在感受中发现 212

在拓展中发现 213

在反馈中发现 215

第七章 音乐批评的方法 218

第一节 框架的核心 218

科学方法 219

批评的实质 220

两种音乐批评观 221

诗人和哲人 222

第二节 科学方法的内涵 224

客观公允的立场 224

理据充分的见解 226

开启心智的“磨刀石” 227

有的放矢的读解 228

探索符合音乐艺术规律的科学道路 229

第三节 探索性思维 232

发散与辐合 232

多维与立体 234

追溯与跟踪 237

宏观与微观 239

占有充分的材料 242

参照、分析他人的批评 245

“点”的集中 246

整合透视 247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在音乐批评领域 249

巨人的询唤 249

恩格斯对歌德的批评 251

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基本观点 253

开放的系统 257

第八章 音乐批评的个性与权威 260

第一节 个性化表征 260

人的个性与批评个性 261

独异的审美眼光 262

自我独享的印象 263

个性化批评风格 264

第二节 个性化、艺术化的论析 267

批评个性化的表征 267

砂里寻金 268

凝神体味 269

匠心独运 270

批评的艺术化 271

形象生动 272

张扬个性 274

批评的效果 275

第三节 批评的说服力 276

权威性 277

公正性 278

可读性 279

批评家的素养 281

第四节 呼唤权威 283

权威乐评的三大要素 284

情感与精神的互动 286

开放的胸襟 287

超越自我 288

权威的推进作用 289

结语:建构心际之桥 290

锐进的批评 292

高尚的事业 293

主要参考文献 295

后记 29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