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农村总体规划设计与城镇化建设实用手册  第2卷
农村总体规划设计与城镇化建设实用手册  第2卷

农村总体规划设计与城镇化建设实用手册 第2卷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云主编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900361510
  • 页数:1038 页
图书介绍:
《农村总体规划设计与城镇化建设实用手册 第2卷》目录

第一章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现状与农业经济政策…………………………………(3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 3

一、农村经济与农村市场 3

目录 3

第一篇 农村与农村经济建设 3

二、农村经济与农村政策 5

三、农村经济与农业领导方式 8

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 14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 14

二、影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16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17

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途径 18

二、加强土地管理和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制 22

一、彻底改造传统农业 22

第三节 农业经济政策调整与农村经济 22

三、完善和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23

五、抓好城乡合作型经济的协调发展 24

四、加快农业股份制改造 24

六、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5

一、农村组织创新的基点和主体形式 26

第四节 农村组织创新与农村经济 26

二、城乡结合:农村组织创新的有效选择 27

三、城乡结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8

四、城乡结合的方法与途径选择 31

第五节 农村经济政策改革评价 32

一、增收政策收效不明显 33

二、减负为什么重要 35

三、改革各项制度保障农民权益 38

第六节 农业经济的综合开发 40

四、结论性评论 40

一、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矛盾 41

二、农业综合开发的模式选择 43

三、农业综合开发的思路分析 46

一、农村经济与农田水利的关系 53

第七节 农田水利的开发 53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调节 54

三、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措施 56

四、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领导责任 59

一、2002年的农村金融政策 60

第八节 农村金融发展的趋势 60

二、2002年农村金融的运行状况 63

三、农村金融进一步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65

四、农村资金的策略措施 67

五、农村合作经济 75

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新动向、新特点 83

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 85

八、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87

九、近期促进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88

一、世贸组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90

第九节 世贸组织对农村经济的挑战 90

二、世贸组织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挑战 91

三、加入世贸组织农村经济发展的途径选择 93

第十节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农村经济 94

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矛盾 95

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式 96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98

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 100

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化 101

一、乡镇建制的历史演变及一般规律 104

第十一节 农村乡镇经济的建设 104

二、乡镇建设的规模与布局 106

三、乡镇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107

四、乡镇企业对振兴农村经济的作用 111

五、加入世贸组织对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113

六、加入世贸组织对乡镇企业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115

七、创新乡镇企业发展优势的思路 116

八、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途径选择 120

九、创新乡镇企业发展机制中的领导责任 122

十、2002年乡镇企业运行概况 124

十一、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态势 125

十二、乡镇企业运行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26

十三、引导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27

一、个体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9

第十二节 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建设 129

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的障碍分析 131

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的政治因素分析 132

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中领导者的责任 133

一、2002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136

第一节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形势 136

第二章 我国农村经济的展望 136

二、2003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面临的环境 139

三、2003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预测 141

四、全面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 145

五、管理好农村劳务市场 150

六、农村消费市场的地位与走势 156

一、小麦 157

第二节 我国粮油市场的分析与展望 157

二、稻米 159

三、玉米 160

四、大豆及其制品 163

一、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概况 166

第三节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分析与展望 166

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变化的特点 169

三、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主要因素 170

四、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推动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 172

五、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 173

一、主要农产品批发价格分析 174

第四节 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 174

二、主要农产品集贸市场(零售)价格分析 176

三、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价格分析 178

四、2003年主要农产品价格走势初步展望 180

一、2002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和原因 182

第五节 农民收入与生活消费的分析与展望 182

二、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两年回升 184

三、保持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回升难度很大 185

四、2002年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现状和特点 186

五、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187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 189

第六节 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89

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评价 192

三、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 194

一、农村社区组织建设 196

第七节 农村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96

二、农村教育 198

三、农村卫生条件 201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02

一、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培育的核心是激活农民对于消费品的市场消费需求 209

第一节 中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培育目标与战略 209

第三章 农村消费与农村经济 209

二、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培育在政策力度上必须与国民经济的成长保持一致 210

三、农村消费品市场培育的中心是培育合格的农民商品消费者 211

四、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培育的基础 212

六、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要坚持“先市后场”的培育之路 213

五、以产业为依托是加速农村消费品市场培育的基础 213

八、由政府来主导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的培育 214

七、高度重视农村消费文化培育在农村消费品市场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214

九、从有形消费品市场逐步向无形消费品市场培育提升 215

十、中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培育的基本目标 216

十二、中国农村消费品市场培育的框架体系 217

十一、农村消费品市场培育的基本战略 217

一、农村消费品的多档次定位 218

第二节 农村消费品市场产业基地的建设 218

二、建设好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产业基地 222

三、农村消费品市场的自有品牌建设 223

四、逐步清除假冒伪劣产品 225

一、基本原则 228

第三节 农村消费品市场的优化布局 228

二、正确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消费品市场模式 229

三、市场布局的基本定位 232

一、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 233

第四节 农村集贸市场与县级专业市场的建设 233

二、县级专业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35

三、县级农村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趋势 236

五、县级专业批发市场的战略性转变思路 238

四、当前制约我国县级批发市场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38

一、再造农村积极消费观 241

第五节 树立农村积极的消费观念 241

二、农村生产组织的组织化程度提升 243

三、农村经营组织的组织化程度提升 244

一、实现经济增长可以有多种思路 249

第六节 农村消费品市场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49

二、从加快消费品市场培育来拉动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宏观经济运行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增长思路 250

第四章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与区域经济规划 258

第一节 区域经济开发的战略目标及模式 258

一、区域经济开发战略目标的选择 258

二、区域开发模式 270

第二节 农村经济建设战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抉择 276

一、区域发展战略方向 276

二、战略抉择 280

第三节 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291

一、2002年农村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变化的特点 291

二、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分析 294

第四节 区域开发的体制与政策 295

一、中国跨世纪发展中区域开发管理体制的创新 295

二、区域财政政策 304

三、区域金融政策 311

四、法律手段 313

第五节 未来2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走势 315

一、未来2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走势 315

二、2020年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321

三、202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构架 331

第六节 中国主要经济区的发展蓝图 332

一、中国跨世纪的经济区划构想 332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构想 338

三、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内陆区发展构想 341

四、北部内陆区和中心区发展构想 345

五、西南区、新疆区和西藏区发展构想 348

第七节 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的必要性 351

一、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结构性原因 351

二、需求不足的结构性原因 353

三、出口不振的结构性原因 354

第八节 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条件 355

一、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355

二、区域自然资源丰富程度分析 359

三、劳动力条件分析 363

四、资金供给条件分析 366

五、市场条件分析 370

六、基础设施条件分析 372

第九节 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影响 377

一、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对地区工业化的影响 378

二、区域经济结构转变对消费的影响 383

三、区域经济结构转变对就业的影响 388

四、区域经济结构转变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影响 393

五、区域经济结构转变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 398

第十节 区域资源环境规划 406

一、区域资源评价 406

二、中国资源评价 410

三、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416

第十一节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规划 427

一、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特征及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427

二、中国1998年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背景与投资格局 432

三、能源的建设与发展 438

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445

第一节 农村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459

第一章 农村总体规划导论 459

一、农村总体规划的特点 459

第二篇 农村总体规划设计 459

二、农村区域总体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460

第二节 农村发展战略 462

一、农村发展战略概念 462

二、农村发展战略的内容和要素 463

三、制定发展战略的程序 467

第三节 农村区域生产布局 468

一、农村区域生产布局的涵义 468

二、农村区域合理布局的任务与原则 469

第四节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设计 470

一、农村产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470

二、影响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 473

三、农村产业结构分析方法 474

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475

五、不同类型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477

第一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述 479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479

第二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79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 480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481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 482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483

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 484

七、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489

八、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490

第二节 土地总体规划供给量预测 492

一、预测和预测程序 492

二、人口预测 494

三、城市化水平预测 496

四、消费水平预测 498

五、作物产量预测 500

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502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目的 502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 503

第四节 土地总体规划需求量预测 507

一、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507

二、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511

三、土地供需平衡分析 515

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516

第五节 土地利用结构 516

二、供选方案的拟定 517

三、方案编制方法 519

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实例 527

第六节 土地利用布局 537

一、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538

第七节 各类用地配置 543

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 543

一、农业用地的配置 544

二、建设用地的配置 548

一、耕地组织形式 557

第一节 耕地规划 557

第三章 农业用地规划 557

二、耕作田块配置 558

三、田间灌排渠系配置 562

五、农田防护林配置 567

四、田间道路配置 567

第二节 园林用地规划 571

六、田间设施综合配置 571

一、果园规划 572

二、茶园和桑园规划 577

三、苗圃规划 579

一、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580

第三节 牧草地规划 580

三、畜群放牧地段的配置 581

二、季节牧场的划分 581

四、轮牧小区的设计 582

五、放牧地畜圈、畜道、水源的配置 586

一、林地功能和分类 587

第四节 林地规划 587

二、林地的配置 588

三、苗圃用地配置 589

第五节 水产养殖用地规划 590

二、人工鱼池的规划设计 591

一、天然水面改良规划 591

一、居民点用地选址 594

第六节 农村建设用地配置 594

二、工业用地选址 596

三、公路选线的要求 598

第一节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599

第四章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599

二、土地整理的范畴和程序 603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 603

第二节 土地整理规划 603

一、土地复垦的概念和意义 604

第三节 土地复垦规划 604

三、废弃地复垦规划 605

二、废弃地类型 605

一、水土流失地土地整治规划 607

第四节 土地整治规划 607

二、风沙地整治规划 613

一、种植业规划的作用、原则和基本任务 615

第一节 种植业生产规划 615

第五章 农村产业总体规划 615

二、合理安排作物种植比例 617

三、种植业规划主要指标 619

四、实现种植业生产规划的对策与措施 625

五、轮作区规划 626

一、林业的地位和影响林业发展的因素 629

第二节 林业规划 629

二、林业发展规划的编制 631

三、防护林规划 636

四、当前林业生产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637

一、畜牧业生产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638

第三节 畜牧业生产规划 638

二、畜牧业内部结构 640

三、畜牧业生产规划指标的确定 641

四、实现畜牧业规划的措施 646

第四节 渔业规划 647

一、渔业生产的特点 648

二、渔业规划的编制 649

三、实现渔业规划的措施 652

一、乡镇企业的含义 653

第五节 乡镇企业发展规划 653

三、乡镇工业发展规划的内容 657

二、编制乡镇企业规划的原则 657

四、实现乡镇企业规划的措施 665

一、农村旅游资源 667

第六节 村镇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667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669

一、农村地区低效高耗的用能传统,对资源及生态环境有重大而长久的的负面影响 670

第一节 能源综合建设是农村社会经济全方位发展的必然要求 670

第六章 我国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必由之路 670

二、1983年,国家将农村户用沼气、省柴节煤灶、薪炭林和小水电首次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671

四、乡镇工业的崛起和农业生产现代化过程,迅速改变了农村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674

三、富裕起来的农民要求使用充足的高品位能源 674

五、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任务就是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及生活用能 675

一、农村地区用能结构是多元化的,农村各种能源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和相互制约的特点 676

第二节 多元化的农村用能结构必须倡导联合 676

二、建立大系统的观点,建立联合的工作机制 677

三、以“县”为单元开展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方能有效地贯彻“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 679

四、综合建设效益显著 680

一、205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3亿左右,农村居住人口估计为4.8亿 682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需要能源综合建设 682

三、加速以现代技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在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可再生能源将做出更大的贡献 683

二、国家对乡镇企业实行继续引导、支持的政策。为了保持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提高乡镇企业对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损害 683

四、中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已具备全面发展的基础 685

五、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世纪工程 692

一、综合规划不同于单项能源规划 693

第一节 综合规划是农村能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693

第七章 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规划 693

二、综合规戈起源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能源综合建设的需要 695

三、能源综合规划是在能源区划、单项能源规划和区域规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96

第二节 经济能源环境综合规划的特征 698

二、目标的研究 704

一、研究和制定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704

第三节 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目标是综合规划的关键性步骤 704

三、目标的确定 706

一、农村能源综合规划方法的发展 707

第四节 农村能源综合规划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707

二、考虑环境和市场因素的综合规划方法 709

三、项目评价方法的发展 711

四、考虑环境和市场因素的综合规划方法的应用 712

一、村镇 713

第一节 村镇总体规划 713

第八章 村镇规划 713

二、村镇总体规划概述 714

三、村镇的性质与规模 720

四、村镇的总体布局规划 731

五、村镇改建 741

六、生产建筑和仓储用地 744

一、村镇绿地的作用 745

第二节 村镇绿化用地规划 745

二、绿地的分类与标准 746

三、村镇绿化用地的规划布置 747

一、村镇建设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749

第三节 村镇建设规划 749

二、村镇用地布局 752

一、居民点的形成 756

第一节 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 756

第九章 居民点用地规划 756

二、居民点的分类 757

三、居民点用地 759

一、城镇化的概念 761

第二节 城镇化问题 761

三、我国城镇化 762

二、世界城市化 762

一、城镇布局理论 763

第三节 城镇体系规划 763

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766

第四节 居民点规模 769

一、居民点规模的概念 769

二、城市的合理规模和规模分布 770

一、居民点布局的形式 774

第五节 居民点布局 774

二、居民点布局的原则 776

三、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777

一、村镇公共建筑的分类 782

第一节 村镇公共建筑的分类与配置 782

第十章 农村村镇公共中心规划 782

第二节 村镇公共建筑的定额指标 783

二、村镇主要公共建筑物的配置 783

二、公共建筑指标的确定方法 784

一、确定公共建筑指标必须考虑的因素 784

一、村镇公共建筑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85

第三节 村镇公共建筑规划布置要求 785

三、公共建筑用地的面积标准 785

二、各类村镇公共建筑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786

第四节 村镇公共中心规划 788

二、公共中心的布置形式 789

一、公共中心的位置 789

三、各类公共建筑规划布局要点 790

一、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 794

第一节 水利工程用地概述 794

第十一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794

三、水利工程用地的类型和等级 795

二、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795

一、水资源的类型和特点 797

第二节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797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798

三、水资源的科学分配和水土资源平衡 804

二、供水工程用地的要求 814

一、供水工程用地的类型 814

第三节 供水工程用地规划 814

三、水库用地规划 816

四、供水工程用地面积概算 820

一、灌排工程用地的类型 821

第四节 灌排工程用地规划 821

二、灌排工程用地要求 823

三、灌排工程用地规划 824

四、灌排工程用地面积概算 826

一、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833

第一节 “四水”的合理开发利用 833

第十二章 农业水土资源规划 833

二、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836

三、土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838

四、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840

一、污水灌溉 842

第二节 劣质水处理与利用 842

二、微咸水利用 844

一、地面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基本原理 845

第三节 农业水资源的联合利用与管理 845

三、地面水与地下水联合系统的数学模型 846

二、水量调配原则 846

四、水污染及其危害 848

五、水体的自净能力 850

六、水污染综合防治 851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853

第四节 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853

二、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854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856

四、土地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858

第五节 节水灌溉规划的工作步骤 859

一、制定工作计划 860

三、灌溉基本情况与节水灌溉典型实例调查 861

二、收集资料 861

五、构造数学模型 862

四、拟定规划方法 862

七、制定规划指导思想拟定规划方案 863

六、规划参数的分析预测与计算定额的选定 863

十、绘制规划图 864

九、决策分析 864

八、方案优化计算与效益分析 864

二、线性规戈法 865

一、方案对比法 865

第六节 节水灌溉规划方法简介 865

三、多目标规划法 866

四、节水灌溉发展相关因素的分析与预测 868

六、规划相关参数的统计分析 870

五、水利资金投入与灌溉发展面积 870

七、制定规划方案及计算 874

八、规划方案的决策分析 875

一、交通运输用地的功能 879

第一节 交通运输与交通运输用地 879

第十三章 交通运输用地规划 879

二、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 881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结构 882

一、远景交通量的预测方法 884

第二节 远景交通量的预测 884

二、远景交通量的预测实例 885

一、公路和公路等级 887

第三节 公路用地规划 887

二、各级公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889

三、公路的选线及其方案择优 893

四、公路用地面积概算 898

一、水运航道规划 899

第四节 水运用地规划 899

二、港口码头用地规划 900

第五节 铁路用地规划 902

三、水运用地面积概算 902

一、铁路的等级和选线 903

二、铁路用地面积概算 906

第六节 航空运输用地规划 907

二、机场布局 908

一、航空交通线选线的特点和要求 908

三、空运地面设施用地面积概算 909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911

第一节 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911

第十四章 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 911

二、村镇污染类型及防治 914

三、村镇环境保护规划 918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920

第二节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920

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924

三、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 926

一、农业生产工业化 929

第一节 农业现代技术概述 929

第十五章 农业技术规划与推广 929

四、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方向 930

三、农业生产信息化 930

二、农业生产科学化 930

一、农业机械化的内容 931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规划 931

二、农业机械化规划的内容 932

一、农业化学化的主要内容 934

第三节 农业化学化规划 934

三、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934

二、化学肥料规划 935

三、化学农药规划 937

一、农田水利规划的原则 938

第四节 农田水利规划 938

二、农田水利规划的内容 939

一、科学技术进步在农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940

第五节 农业新技术应用与推广 940

三、农业新技术实施的措施 941

二、农业新技术 941

四、完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 942

一、我国乡村人口和农业人力资源发展状况 945

第一节 乡村人口与农业人力资源 945

第十六章 农村人口与人力资源建设规划 945

二、乡村人力资源与农村经济发展 951

一、乡村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划 952

第二节 农村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划 952

二、实现乡村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划的措施 956

一、农村教育事业规划的意义 961

第一节 农村教育规划 961

第十七章 农村教育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 961

二、农村教育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962

三、农村教育事业规划 964

四、当前发展教育事业应该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966

一、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967

第二节 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967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968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970

一、区域所有制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983

第一节 农村所有制结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983

第三篇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983

第一章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长升级 983

二、区域所有制结构的合理调整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986

第二节 所有制经济的定位及其发展方向 987

三、区域所有制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区域经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987

二、集体经济的产权特征及其产业定位 988

一、国有经济的主导功能及其产业定位 988

三、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特征及其产业定位 989

一、区域所有制结构现存的突出问题 990

第三节 有针对性地调整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 990

二、东部地区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991

三、中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993

第四节 农村产业结构的分析 996

一、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 997

二、农村就业结构及其与产业结构间的偏差 1000

三、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和取向 1002

一、区域产业结构及其演变的影响因素 1003

第五节 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优势培育的效应分析 1003

二、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衡量标准 1004

三、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对区域经济优势培育的效应分析 1005

第六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1006

一、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区域优势主导产业 1007

二、搞好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的配套 1010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向 1011

第七节 三大经济地带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势 1011

二、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向 1012

三、中部次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向 1014

四、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趋向 1015

一、技术结构及其创新的意义 1018

第一节 技术结构创新对区域经济优势培育的影响 1018

第二章 区域技术结构的创新 1018

二、技术结构创新在区域经济优势培育中的作用 1019

三、区域经济优势对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 1020

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1021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差异 1021

二、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 1022

四、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差异 1023

三、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1023

五、所有制结构的差异 1024

六、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1024

一、正确认识区域差距问题 1028

第三节 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1028

二、适度差距的积极影响 1029

三、差距过大的消极影响 1030

一、我国技术结构的现状 1032

第四节 我国区域经济技术结构的现状与创新 1032

二、我国技术结构创新的主要制约因素 1033

三、增强意识,真正把技术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1035

四、转换职能,创造技术创新良好的社会环境 1036

六、完善传导中介,加速培育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 1037

五、理顺政企关系,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主体 1037

八、以教育为本,培育具有技术创新的人才 1038

七、积极培育风险投资,为创新与产业化拓宽投融资渠道 1038

一、农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039

第一节 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弊端 1039

第三章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与升级 1039

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041

一、农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 1043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定位 1043

二、农业发展主要模式的分析与选择 1044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1047

第三节 农业结构调整的操作实务 1047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定位 1047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 1049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049

四、农产品基地建设 1051

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实施方案 1053

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体系建设 1055

一、第二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057

第一节 第二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弊端 1057

第四章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与升级 1057

二、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现状分析 1059

一、确立第二产业结构的原则 1062

第二节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定位 1062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063

三、主导产业的确立 1064

四、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方案 1066

一、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071

第一节 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弊端分析 1071

第五章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化与升级 1071

二、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072

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075

一、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075

第二节 第三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1075

四、第三产业发展的目标 1076

三、第三产业发展的指标分析与预测 1076

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077

一、第三产业发展的总则 1077

第三节 第三产业发展的操作实务 1077

一、观光农业的涵义及特点 1080

第一节 观光农业发展的特点 1080

第六章 观光农业发展的目标与方案 1080

三、观光农业所需投资与收益分析 1082

二、观光农业发展的市场前景 1082

二、农业的基础条件分析 1083

一、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1083

第二节 陵川县发展观光农业的目标定位 1083

三、旅游业发展基础分析 1084

第三节 观光农业发展的操作实务 1085

五、观光农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1085

四、区位与自然条件分析 1085

二、观光农业的性质、开发方向 1086

一、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 1086

三、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步骤 1087

四、发展观光农业的实施方案 1088

一、国际、国内及区域旅游业发展的背景 1091

第一节 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1091

第七章 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与方案 1091

二、旅游业发展的自然、历史及经济条件 1093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094

一、市场分析与预测 1095

第二节 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分析 1095

二、市场开发情况的分析与预测 1098

三、旅游吸引物评价 1099

一、旅游的产业定位与经济评价 1104

第三节 旅游业开发的目标定位及其价值 1104

二、旅游业发展的措施 1105

一、旅游管理系统与支持系统的构建 1108

第四节 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1108

二、景区开发及经营管理系统的建设 1110

三、旅游市场开发的措施及计划 1111

四、旅游产品开发的措施与计划 1114

五、旅游业组织管理系统的建设 1116

第八章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方案 1117

第二节 自然资源利用的现状 1118

二、环境保护计划的思路 1118

第一节 环境保护的宗旨 1118

一、制定环境保护计划的指导思想 1118

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1119

二、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现状 1121

二、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与污染治理滞后之间的矛盾 1123

一、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经济效益低下之间的矛盾 1123

第三节 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冲突 1123

五、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不断加剧 1124

四、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1124

三、城市规模的扩张与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矛盾 1124

六、耕地逐年减少 1125

一、资源环境保护的目标 1126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目标与定位实施方案 1126

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1126

八、经济体制转型与政府对环境和资源管理力量薄弱的矛盾 1126

二、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行动计划 1127

三、环境保护的具体行动方案 1129

一、居民点及居民点体系 1137

第一节 居民点体系与小城镇 1137

第四篇 农村城镇化规划体系与建设 1137

第一章 小城镇的形成与发展 1137

二、小城镇的内涵 1139

三、小城镇的特点 1141

一、发展简况 1142

第二节 我国小城镇的成因及前景 1142

二、历史启示 1147

一、国外小城镇发展状况 1151

第三节 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发展趋势 1151

二、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 1154

三、小城镇规划的主要理论、对策及方法 1155

一、县域城镇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58

第一节 城镇体系建设的现状 1158

第二章 城镇体系建设的操作实务 1158

二、城镇人口和用地 1160

三、城市整体布局 1163

四、地理背景分析 1165

二、城镇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167

一、城镇体系建设的主要依据 1167

第二节 城镇体系建设的宗旨 1167

五、城镇体系建设目标 1168

四、城镇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168

三、城镇体系建设的具体指导思想 1168

二、城镇体系发展布局 1169

一、城镇化水平预测 1169

第三节 城镇体系建设的操作方案 1169

三、城市性质、规划区范围和城市规模 1171

四、城市总体布局 1173

五、城镇建设用地的总体目标 1178

一、国务院的机构设置 1179

第一节 我国政府的职能分工 1179

第三章 小城镇建设管理体制 1179

一、履行规划职能 1180

第二节 县级政府对于小城镇的管理 1180

二、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能 1180

三、大力实行改革 1182

二、履行建设职能 1182

第三节 行政区划与镇的设置 1183

一、我国的行政区划 1184

二、镇的设置 1185

三、镇的行政管理机构 1186

第四节 小城镇的综合改革试点 1187

二、试点工作遵循五项基本原则 1188

一、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目标 1188

三、试点内容 1189

第五节 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191

一、农村经济发展为小城镇建设奠定基础 1192

二、乡镇企业对于小城镇建设的支持 1194

一、小城镇的功能 1201

第六节 小城镇性质与规模 1201

二、小城镇性质 1205

三、小城镇规模 1210

第一节 小城镇规划制定的管理 1223

第四章 小城镇的规划 1223

二、小城镇规划的编制 1224

一、小城镇规划制定的原则 1224

三、小城镇规划的审批 1229

四、小城镇规划示例 1230

第二节 小城镇规划实施管理 1233

一、小城镇规划实施管理的依据 1234

二、小城镇规划实施管理的原则 1236

三、小城镇规划实施管理机构 1237

四、小城镇规划实施管理的制度 1239

第三节 审批“一书两证”的流程 1240

一、审批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流程 1242

二、审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流程 1243

三、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流程 1244

四、审批市政工程项目规划许可证的流程 1247

一、建设工程监督检查 1249

第四节 小城镇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及管理实例 1249

三、某中心镇住宅小区项目规划管理要点 1250

二、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查处 1250

四、某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拟定 1253

五、建筑设计要求 1254

七、遵守事项 1255

六、交通及市政规划设计要求 1255

八、深圳市规划国土局龙岗分局实例 1256

一、城镇化内涵的基本诠释 1263

第一节 城镇化在区域经济优势中的分析 1263

第五章 区域城镇化建设对经济的影响 1263

二、城镇化对区域经济优势培育的影响 1264

三、城镇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1266

四、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整体滞后且区际差异明显 1267

五、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1268

一、东部发达地区应致力于提升城镇发展质量,构建领先的大都市圈 1270

第二节 不同区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抉择 1270

二、中部次发达地区应致力于完善中心城市的结构和功能 1272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应致力于优先发展大中城市,推进重点小城镇建设 1273

一、小城镇经济结构及其演化 1276

第三节 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1276

二、小城镇社会结构及其演化 1281

三、城市化与城市化发展道路 1286

一、小城镇现代化发展目标 1298

第四节 小城镇现代化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298

二、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 1302

一、小城镇布局结构与形态 1305

第一节 影响小城镇布局结构与形态的主要因素与特征 1305

第六章 小城镇总体结构的布局 1305

二、影响小城镇布局结构与形态的主要 1306

三、小城镇布局形态特征 1309

一、小城镇结构形态的演变方式 1314

第二节 小城镇结构形态的演变及其 1314

二、小城镇结构形态的演变机制 1316

第三节 不同类型小城镇的布局结构 1319

一、港口城镇 1320

二、矿业城镇 1325

三、山地城镇 1327

四、平原城镇和水乡城镇 1330

五、总体布局 1333

一、土地权属管理 1337

第一节 用地管理 1337

第七章 小城镇用地与房产规划 1337

二、土地用途管制 1339

三、建设用地管理 1341

四、小城镇建设用地评价与估价 1346

五、建设用地划拨与出让、转让 1351

六、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收缴与使用 1355

七、土地储备制度 1356

八、用地监督检查 1359

一、小城镇房产管理概述 1361

第二节 小城镇房产管理 1361

二、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 1362

三、对于房地产开发的要求 1363

四、对于房地产交易的规定 1364

二、建筑工程的特点 1367

一、建筑工程管理的概念 1367

第八章 小城镇建筑工程规划 1367

第一节 建筑工程管理导论 1367

二、政府管理建筑工程的环节 1369

一、政府对于建筑工程的行政管理 1369

第二节 建筑工程的行政管理 1369

一、建筑工程计划管理的概念 1370

第三节 建筑工程计划管理 1370

三、政府管理建筑工程的程序 1370

二、建筑工程计划管理要点 1371

三、建筑工程计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1372

四、建筑工程计划管理的程序 1374

二、建筑工程规戈管理要点 1375

一、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的作用 1375

第四节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1375

三、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的主要内容 1376

四、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的程序 1382

一、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原则 1383

第五节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1383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内容和程序 1385

一、道路交通规划的任务 1394

第一节 道路交通规划的任务和要求 1394

第九章 小城镇道路交通与市政设施系统规划 1394

二、道路交通规划的基本要求 1395

一、交通量预测 1401

第二节 小城镇道路网规划 1401

二、小城镇道路网的形式 1402

三、道路横断面 1405

四、道路交叉口 1409

五、停车场 1411

一、给水工程规划 1412

第三节 小城镇水利工程规划 1412

二、排水工程规划 1419

二、电力工程规划 1427

四、电讯工程规划 1433

一、防灾规划 1436

第四节 小城镇其他工程规划 1436

二、小城镇工程管线综合 1439

三、小城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1442

一、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质分析 1445

第一节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445

第十章 小城镇建设与资源可持续发展 1445

二、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构建 1447

三、我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分析 1448

一、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内涵 1450

第二节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450

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 1451

三、我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1452

四、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战略对策 1454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 1457

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457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学分析 1459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463

四、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1465

一、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1468

第四节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1468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分析 1470

三、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1471

四、资源型城市实现工业结构高级化的途径 1473

五、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1477

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 1486

一、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 1491

第一节 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1491

第十一章 小城镇环境的建设与规划 1491

二、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1493

三、小城镇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 1498

四、植物配置 1501

一、小城镇环境与环境保护 1502

第二节 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 1502

二、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任务和内容 1506

三、小城镇环境质量评价 1509

四、小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和措施 1512

一、人口增长情况 1519

第一节 人口发展的现状 1519

第十二章 小城镇人口规划与人力资源建设 1519

三、性别比例 1520

二、人口分布情况 1520

一、人口数量 1521

第二节 人口发展的目标 1521

四、民族 1521

五、年龄结构 1521

六、人口的文化水平 1521

第三节 人力资源建设 1523

三、人口结构 1523

二、人口素质 1523

一、控制人口数量的主要措施 1524

二、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措施 1526

四、人口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1527

三、促进人口结构的合理转变的主要措施 1527

一、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状况、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528

第一节 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方案 1528

第十三章 小城镇教育规划与精神文明建设 1528

三、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1529

二、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1529

第二节 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及实施方案 1531

一、科技事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1532

二、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1535

三、科技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1536

第五篇 相关政策文件 1541

关于征集村镇建设标准规范编制单位的函(建标标函[2003]38号) 1541

农业部《关于逐步推广农经电算化工作的意见》 1543

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等规章的通知 1546

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的通知 1560

北京市“十五”时期首都信息化发展规划 1568

北京市党政机关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1587

北京市农口信息化2000—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 1589

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农村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 1594

北京市经管站关于印发《北京市农村管理信息化管理办法》、《北京市农村管理信息化管理员、操作员、审核员岗位职责规范》、《北京市农村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的通知 159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