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绿色环保型建筑、装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实用手册
绿色环保型建筑、装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实用手册

绿色环保型建筑、装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实用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3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龙艾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0825579
  • 页数:1568 页
图书介绍:
《绿色环保型建筑、装饰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实用手册》目录

前言 1

一、绿色建筑的产生 3

第一节 房地产业的最新卖点:绿色、环保、节能 3

(上卷) 3

第一编 绿色环保型建筑综述 3

第一章 什么是绿色环保型建筑 3

二、绿色建筑的产生是生态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5

三、生态学原则是绿色建筑的理论基石 8

一、现代建筑的缺陷 10

第二节 绿色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区别 10

(一)可再生自然能源的利用 12

二、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 12

(二)建筑节能技术 13

(三)新型材料 17

(一)绿色化 18

三、绿色建筑的优越性 18

(二)节约化 21

(三)资源化 23

(四)无害化 25

一、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 27

第三节 绿色环保型建筑文明居住标准 27

二、健全的服务体系 29

三、注重可持续发展 30

(一)绿色建筑体系的概念 31

一、绿色建筑体系 31

第四节 绿色建筑体系及功能 31

(二)绿色建筑体系的组成与结构 32

(三)绿色建筑体系的特征 33

(一)无污染 34

二、绿色建筑的功能 34

(三)舒适宜人 35

(二)健康无毒 35

(四)太阳能应用 36

(五)立体的停车场 37

(六)垃圾的科学利用 38

第五节 国外的绿色环保型建筑 39

一、美国的生态建筑 42

三、德国的绿色建筑 44

二、加拿大的健康住房 44

四、荷兰的环保屋 45

六、丹麦和瑞典的健康建筑 46

五、英国绿色城市 46

七、日本的生态建筑 47

(一)“绿色文化”的兴起 48

一、绿色建筑的文化背景 48

第二章 绿色环保型建筑:人居关系的最高境界 48

第一节 绿色环保型建筑与社会文化 48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49

(三)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50

(一)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 51

二、我国现代建筑与文化 51

(二)文化是产生建筑的土壤 52

(三)建筑文化倾向的差异 54

(一)多源性、多向性 56

三、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格局 56

(四)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方式 56

(三)外国建筑在中国 57

(二)中国传统建筑 57

(四)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58

(一)绿色建筑必须超越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传统自然观 60

四、绿色环保型建筑与新自然观 60

(二)传统自然观的由来及其危害 61

(三)树立新的自然观是绿色建筑体系研究的重要课题 62

一、人、生态学、生态建筑学 63

第二节 生态化建筑的构想 63

(二)操作原则 64

(一)作用范围 64

二、生态化建筑的设计 64

一、生态系统观的概念设定 66

第三节 绿色建筑系统的生态技术 66

二、建筑基地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结构 67

三、建筑系统的生态学考查 69

五、高技术建筑的生态技术运用 72

四、支撑生态建筑的技术措施 72

(一)可持续建筑的概念 75

一、可持续建筑及其在我国的必然性 75

第四节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75

(二)我国可持续建筑的必然性 77

(二)技术探讨简况 79

(一)理论探索 79

二、我国当代有关可持续建筑的理论与实践 79

三、迈向可持续建筑 81

(一)政策引导 85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措施 85

(三)从“官员参与”到公众参与 86

(二)法律推动 86

(一)城市方面 87

五、确立渐进的生态城市与建筑发展道路 87

(二)建筑方面 89

(一)场地分析和评价 93

二、建议与实践 93

第二编 绿色环保型建筑主体设计 93

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土地利用 93

第一节 可持续的绿色场地设计 93

一、意义 93

(二)场地开发和布置 99

三、绿色建筑与土地节约 101

(一)建筑节地的途径 102

(二)高程建筑与节约土地 104

第二节 绿色建筑场地与材料设置 106

(二)建议措施及检查项目 107

(一)意义 107

一、建筑场地土壤及其改造 107

(一)意义 108

二、植物材料管理 108

(二)建议措施及检查项目 109

(一)意义 110

三、铺地材料设计 110

(二)建议措施及检查项目 111

(二)建议措施及检查项目 112

(一)意义 112

四、用于场地建造与布置的材料 112

一、地下空间开发的战略与模式 113

第三节 地下空间的开发与设计 113

(一)建筑地下室防水的特点 116

二、地下室防水设计 116

(三)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方案的选择 117

(二)高层建筑地下室防水措施概述 117

(一)总平面布局 120

三、住宅地下停车库设计 120

(二)平面布置 121

(四)入车出入口 122

(三)剖面设计 122

(一)与绿化的结合 123

四、地下停车库艺术设计 123

(二)色彩、色调 124

(三)灯光布置 125

(一)天然光的组成和影响因素 126

一、光气候 126

第二章 “绿色”建筑采光设计和太阳能利用 126

第一节 建筑光气候和采光标准 126

(二)我国光气候概况 128

(二)采光系数标准值 129

(一)采光系数 129

二、采光标准 129

(三)采光质量 131

一、意义 132

第二节 绿色建筑日光照明设计 132

(一)设计过程 133

二、建议措施及检查项目 133

(二)建筑日照设计 135

(三)照明系统 139

一、太阳能 145

第三节 太阳能在绿色建筑中的利用 145

三、太阳能利用领域 146

二、太阳能的特点 146

(二)太阳光利用 147

(一)太阳能的热利用 147

四、建筑中太阳能利用 148

五、对未来绿色城市的几点想法 151

六、太阳能利用中的蓄热技术 152

(三)工程实例 153

(二)太阳能蓄热技术的分类 153

(一)太阳能蓄热技术概述 153

(四)理论分析和经济分析 155

(五)研究和发展方向 157

(二)建议措施及检查项目 158

(一)意义 158

第四节 被动利用太阳能 158

一、被动利用太阳能 158

(一)室内热环境及舒适性研究的内容及指标 162

二、我国被动式太阳房室内热环境分析 162

(二)人体活动量及我国冬季人们着装情况 163

(三)我国被动式太阳房室内主要气候参数及热舒适指标推荐值 164

三、被动太阳辐射设计 166

一、意义 168

第五节 主动利用太阳能辐射系统 168

(一)总体考虑 169

二、建议措施及检查项目 169

(二)主动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170

(三)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 171

三、太阳能热水器 172

(一)太阳能热水器的类型 173

(二)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及安装 175

(三)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与维护 176

(一)意义 178

四、光电池 178

第六节 太阳能绿色建筑 179

(二)建议措施及检查项目 179

(二)被动式太阳能建筑 180

(一)主动式太阳能建筑 180

一、太阳能绿色建筑分类 180

(三)主动式太阳能建筑范例 182

(四)被动式太阳能建筑范例 184

二、太阳能建筑的总体热工设计简介 185

(一)太阳能建筑的方位及集热面布置 186

(四)太阳能建筑的层高、建筑进深、型体及层数 187

(三)集热面的遮阳 187

(二)太阳能建筑的日照间距与环境绿化 187

(六)太阳能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 188

(五)太阳能建筑的平面布置、蓄热及出入口防冷风渗透措施 188

(二)室内空气相对湿度 189

(一)室内空气温度 189

第三章 绿色建筑热环境设计 189

第一节 绿色环保型建筑的室内热环境 189

一、与热舒适有关的室内物理量 189

二、人体热舒适的基本条件 190

(四)室内平均辐射温度 190

(三)空气平均流速 190

三、有益于健康的绿色建筑热环境 191

(一)太阳辐射 192

四、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 192

(二)空气温度 194

(四)风 195

(三)空气湿度 195

(五)降水 196

二、新型供暖系统设计 199

一、传统采暖方式的缺陷 199

第二节 传统供暖系统缺陷与新型供暖系统设计 199

(一)采暖耗热量估算 200

(三)采暖系统的形式选择及特点 202

(二)采暖系统的热媒选择 202

(四)常用采暖设备特点及选择 206

(一)概述 208

一、地板供暖技术 208

第三节 地板供暖和低温辐射供暖系统 208

(二)地板供暖舒适性与节能性研究 209

(三)太阳能地板供暖的应用 211

(四)地板供暖系统用于夏季供冷降温 212

(五)地板供冷/热系统安装中应注意的问题 215

(一)低温辐射供暖的种类及特点 216

二、低温辐射供暖系统 216

(三)智能低温红外辐射供暖系统与电热涂料性能对比 217

(二)低温辐射供暖的早期型式 217

第四节 绿色建筑保温节能设计 218

(二)围护结构应具有足够的保温性能 219

(一)建筑体形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外围护结构的总面积 219

一、建筑保温的途径 219

(五)避免潮湿,防止壁内产生冷凝 220

(四)增强建筑物的密闭性,防止冷风渗透的不利影响 220

(三)争取良好的朝向和适当的建筑物间距 220

二、围护结构保温设计依据 221

(二)围护结构保温措施 223

(一)设计要点 223

三、围护结构的保温设计 223

(三)最小传热阻的计算及保温层厚度的确定 224

(四)最小传热阻的附加值 225

(五)传热阻、热阻和热惰性指标的计算 226

(七)传热异常部位的处理及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计算 228

(六)内表面和内部温度的计算 228

(八)门窗的选择 229

(九)地面的选择 231

(二)单位建筑面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耗热量计算 232

(一)建筑物耗热量指标计算 232

四、采暖建筑节能设计 232

(四)采暖耗煤量指标计算 233

(三)单位建筑面积的空气渗透耗热量计算 233

(五)节能建筑的建筑热工设计 234

(六)采暖设计 237

五、绿色建筑保温材料及应用 240

(一)板块状保温隔热材料 241

(二)浆体保温材料 242

(一)国外建筑节能标准的制定和取得的社会效益 243

六、国外节能保温材料应用典范 243

(二)国外保温材料与保温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244

(三)建筑节能材料与技术实施的保障 246

第五节 绿色建筑隔热与遮阳设计 247

(一)夏季室内过热的原因及防热途径 248

一、建筑防热 248

(二)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249

(二)主要特点 255

(一)概况 255

二、绿色建筑外墙绝热系统 255

(三)主要结构形式 256

(四)所用的主要材料 257

(五)施工 259

(六)发展趋势 260

(一)遮阳的基本形式及其效果 261

三、建筑窗户遮阳设计 261

(二)遮阳的形式与构造的选择 263

第一节 绿色建筑风环境控制与评价 267

第四章 绿色建筑通风设计 267

一、风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270

第二节 建筑布局与自然通风 270

(一)建筑朝向的选择 272

二、建筑朝向与间距的选择 272

(三)建筑群布局形式 273

(二)房屋间距的确定 273

(二)“高楼风”对环境的危害与防风的对策 276

(一)高楼林立的“峡谷”效应 276

三、高层住宅对风环境的影响 276

(一)绿色建筑的设计优势 279

一、绿色建筑通风、空调综述 279

第三节 绿色建筑通风系统设计 279

(二)绿色建筑和暖通空调 280

(一)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流速 283

二、绿色建筑空间空气的卫生条件 283

(三)通风工程中的空气设计参数 284

(二)空气中有害物浓度、卫生标准和排放标准 284

(二)空调冷负荷估数 285

(一)室内设计参数 285

三、空调设计 285

四、绿色空调MEC循环结构和原理 286

(三)空调房间的布置及对建筑热工的要求 286

(一)白天通风计算分析 288

五、张家港生态农宅热压通风计算 288

(二)夜间通风计算分析 289

(一)通风系统的分类 290

六、通风系统分类和方式 290

(三)张家港生态农宅在热压和风压综合作用下的通风状况分析 290

(二)空气输送系统方式 292

(三)中央制冷设备 293

(四)平衡能耗和室内空气品质 294

(五)改造与更新 295

第四节 绿色建筑防火排烟设计 296

一、建筑设计的防火分区与防烟分区 297

二、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 298

(二)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299

(一)适用范围 299

(三)总平面设计 300

(四)建筑设计 302

(一)钢结构防火涂料类型 309

三、新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选用 309

(二)钢结构防火涂料的技术要求 311

(一)排烟设施的设置部位 312

四、排烟设施 312

(三)钢结构防火涂料的选用 312

(二)自然排烟方式 313

(三)机械排烟方式 315

(二)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 317

(一)防烟设施的设置部位 317

五、防烟设施 317

六、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排烟 319

(三)密闭防烟设施 319

一、绿色建筑的室内声环境 321

第一节 绿色建筑声环境 321

第五章 绿色建筑声环境与噪声控制 321

(一)噪声与振动控制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之一 322

三、环境噪声及控制技术 322

二、与噪声有关的听觉特征 322

(二)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发展迅速 324

(三)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基本满足需求 326

(四)噪声与振动控制设计程序及设备的选用 327

(一)意义 329

四、噪声控制措施及设备 329

(二)建议措施及检查项目 330

(一)保护听力的噪声允许标准 334

一、环境噪声标准和立法 334

第二节 环境噪声及宏观控制 334

(三)住宅、学校、医院及旅馆建筑的有关标准 335

(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335

(四)演出类建筑的有关标准 337

(一)控制原则和步骤 338

二、环境噪声的宏观控制 338

(二)城市规划 339

(三)控制城市噪声的主要措施 342

一、噪声源及级别 345

第三节 环境噪声的绿化控制 345

(一)城市环境的噪声源及其危害 346

(二)住宅建筑中的允许噪声级 348

三、环境噪声的防治措施 349

二、住宅小区内的噪声控制及其控制准则 349

(一)绿化防噪 350

(三)城区临街建筑的防噪 352

(二)建筑群的防噪声布局 352

一、建筑物的整体振动 353

第四节 绿色建筑隔声与防振设计 353

三、空调管道消声 354

二、隔振措施 354

(一)城市的声学分区 355

四、创造安静居住环境的规划设计措施 355

(二)居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 357

(三)在住宅单体建筑设计中采取有效的措施 360

(二)推广家庭节水设备,是城市生活节水的重点 361

(一)加强经济措施,促进节约用水 361

第六章 绿色建筑节水与垃圾资源化 361

第一节 绿色建筑用水的节约 361

一、节约用水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361

(四)加强管道检漏工作,降低水的漏损率 362

(三)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节水的根本途径 362

(六)重复利用污水和废水,已成为开发新水源的重要途径 363

(五)工业节水是重点 363

(一)节水方法 364

二、节水技术与方法 364

(二)节水措施 365

(三)节水设备及器具 368

三、水的有效利用 369

(一)意义 371

四、中水和下水系统 371

(二)建议措施及检查项目 372

第二节 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技术 376

(一)物理性指标 377

二、回用水水质指标 377

一、污水处理技术 377

(一)按分离污染物的原理分类 377

(二)按分离污染物的对象分类 377

(三)生物化学指标 378

(二)化学指标 378

三、城市生活杂用水 379

四、再生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 381

五、污水再生回用于市政、环境、娱乐、景观等 382

(二)住区垃圾的分类 383

(一)建筑垃圾的来源 383

第三节 绿色建筑垃圾资源化与回收处理 383

一、建筑垃圾的来源与分类 383

(一)生活垃圾的收集方式及收集容器 384

三、住区垃圾的收集与运输 384

二、住区垃圾的污染及其控制 384

(一)住区垃圾的污染途径 384

(二)住区垃圾的污染危害 384

(三)住区垃圾的污染控制 384

四、新兴的垃圾行业 385

(二)生活垃圾的运输 385

(一)城市垃圾热回收技术 387

五、垃圾的利用技术 387

(三)垃圾填埋处理技术 389

(二)堆肥化处理 389

(二)工业废料 390

(一)建筑垃圾 390

第四节 垃圾在绿色建筑中的新应用 390

一、垃圾废料的分类 390

(一)废混凝土 391

二、利用垃圾废料作为建筑材料 391

(三)生活垃圾 391

(四)矿物废料 391

(五)农业废料 391

(七)废纤维 392

(六)废玻璃 392

(二)废沥青混凝土 392

(三)施工中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 392

(四)碎砖块 392

(五)粉煤灰、矿渣和熔渣 392

三、建筑业利用垃圾废料的研究课题 393

(九)污泥渣 393

(八)废轮胎 393

二、托马斯·赫尔佐格的设计理念 394

一、生态建筑观 394

第七章 绿色环保建筑生态设计及典范 394

第一节 绿色建筑生态设计 394

(一)平面布局 395

三、托马斯·赫尔佐格的生态建筑实践 395

(三)新技术与新材料的采用 396

(二)立面设计 396

四、生态发展与人居环境建设 397

五、绿色城市的新发展 399

(一)建筑学观念的变迁 402

一、生态学与建筑学的结合 402

第二节 生态与建筑的结合 402

(二)生态学与建筑学的结合 403

(三)生态建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04

(二)聚落环境与有机匹配原则 404

二、生态建筑学研究的对象、目的与基本内容 404

(一)生态建筑学研究的对象与目的 404

(一)生态平衡与生态建筑环境 405

三、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405

(二)能源与生态建筑环境 406

(三)土地资源与生态建筑环境 407

(二)可持续发展观 408

(一)城市设计的生态学观念 408

四、生态的建筑设计 408

(二)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 409

(一)开发地下空间 409

(三)设计中的生态观 409

五、生态城市与建筑设计的有效途径 409

(四)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平衡 410

(三)加强绿化设计 410

(三)项目实施内容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1

(二)枣园绿色住区项目实施目标 411

第三节 绿色建筑生态设计典范 411

典范一 中国黄土高原枣园绿色住区建设 411

(一)枣园村概况及现状 411

(四)规划设计构思 413

(一)合宜的住宅 416

典范二 416

(二)出行及服务 421

(三)安全 422

(四)节地、节能 425

(五)空气洁净 428

(六)节水、污水资源化 429

(八)控制噪声级 430

(七)垃圾减量,无害处理 430

(一)概述 431

典范三 “生态建筑”研究绿色办公建筑 431

(九)可爱的绿地 431

(二)绿色设计策略 432

典范四 生态建筑和生态技术 443

(一)外部环境提供的可再生资源 450

典范五 建筑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450

(二)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的设计策略 451

一、地下停车库的规划 456

典范六 北京饭店地下停车库的规划与设计 456

(二)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457

(一)建设规划 457

二、工程概况 457

(三)结构断面设计 458

(二)柱网布置 458

(三)主要技术标准 458

三、主体工程结构设计 458

(一)方案比选 458

(四)结构计算 459

五、围护结构设计 461

四、附属工程结构设计 461

(五)沉降缝 461

(二)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462

(一)施工方案选择原则 462

六、施工方案 462

七、结束语 463

第一节 室内空间环境概述 467

第一章 绿色建筑室内装饰设计概述 467

第三编 绿色环保型建筑装饰装潢设计 467

三、空间的流通组织 468

二、空间的分区与限定 468

一、空间的主次关系 468

四、环境因素的处理 469

二、整体意识 470

(三)环境的质感 470

第二节 绿色建筑装饰设计原则 470

一、环境意识 470

(一)环境的比例 470

(二)环境的色彩 470

六、施工意识 471

五、综合意识 471

三、时代意识 471

四、机能意识 471

一、室内空间的活动路线 472

第三节 室内空间序列设计 472

(一)相邻空间 474

二、室内空间的相互关系 474

(三)过渡空间 475

(二)穿插空间 475

(四)母子空间 477

(五)共享空间 478

(六)组合空间 479

三、空间序列设计的组成 480

(二)过渡阶段 481

(一)起始阶段 481

(四)终结阶段 482

(三)高潮阶段 482

(一)空间的导向性 483

四、空间序列的设计手法 483

(三)对比与谐调性 484

(二)视线的聚焦性 484

一、建筑装饰标准 485

第四节 建筑装饰设计标准 485

(一)按材料的使用部位分类 487

二、建筑装饰施工标准 487

(二)按材料本身的特性分类 489

(四)按施工方式分类 490

(三)按材料的生产方式分类 490

二、光源、灯具及布置 491

一、建筑照明分类 491

第二章 “绿色”建筑照明设计 491

第一节 普通建筑照明 491

二、室内常用空间照明 501

(一)室内照明设计 501

第二节 建筑照明设计与光环境控制 501

一、室内照明 501

(二)室内照明的方式 503

一、概述 512

二、绿色照明的意义 512

第三节 绿色照明设计 512

三、我国实施绿色照明工程的可行性 513

(三)制定技术经济政策,加大加快“绿色照明工程”实施的力度和速度 514

(二)推广优质产品 514

四、我国绿色照明工程的框架内容 514

(一)宣传和展示 514

(一)有关节能照明的标准 515

五、实施绿色照明的技术措施 515

(四)扶持重点企业,发展中国高效照明工业 515

(五)国际合作 515

(三)节能灯具 516

(二)节能光源 516

六、我国推行绿色照明的动态 518

(五)节能照明设计 518

(四)节能照明电器 518

一、美国的绿色照明 521

第四节 国外绿色照明设计 521

(一)规定照明消费基准值 522

二、日本的绿色照明 522

(三)规定税制上的优惠措施 523

(二)规定能源消费效率 523

(二)澳洲的有关奖励措施 524

(一)美国的有关奖励措施 524

三、国外对照明节能的奖励措施 524

(四)建筑照明节能设计 525

(三)欧洲各国有关的奖励措施 525

(一)光色 533

一、色的来源 533

第三章 绿色建筑色彩设计 533

第一节 色彩及色彩调配 533

(二)明度 535

(一)色相 535

(二)物色 535

二、色的三要素 535

(一)色的混合 536

三、色的调配 536

(三)彩度 536

(二)色的调配 539

(一)色彩的对比 540

四、色彩的对比与协调 540

(二)色彩的协调 541

(一)温度感 543

一、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利用 543

第二节 绿色建筑室内色彩与材料设计 543

(一)装饰材料的质地 544

二、装饰材料的质地分类与选择 544

(二)重量感 544

(三)尺度感 544

(四)距离感 544

(二)装饰材料的分类 545

一、色彩的作用 546

第三节 色彩环境与建筑色彩 546

(二)生理作用 547

(一)心理作用 547

(四)调节作用 548

(三)物理作用 548

(一)色彩与色彩环境效果 549

二、色彩的环境效果 549

(五)标志作用 549

(二)影响色彩环境效果的要素分析 551

三、建筑的色彩 554

(一)色彩设计的功能性 555

一、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 555

第四节 建筑色彩设计原则与方法 555

(一)确定色调 556

二、色彩设计的一般方法 556

(二)色彩设计的时空性 556

(三)色彩设计的从属性 556

(四)色彩设计的沉着性 556

(二)具体设色 557

一、建筑出入口绿化设计 558

第一节 建筑室外绿化设计 558

第四章 绿色建筑绿化装饰设计 558

二、窗户阳台绿化设计 560

三、宅旁绿化 562

(一)垂直绿化常用的攀援植物 563

四、垂直绿化 563

五、庭院绿化 564

(二)垂直绿化的种植形式 564

六、屋顶花园 566

一、把绿色植物等自然景观引入室内以净化空气、调节气候 570

第二节 建筑室内绿化设计 570

(二)联系引导空间的作用 571

(一)分隔空间的作用 571

二、利用绿色植物等自然景观组织和引导空间 571

三、绿化的布置手法 572

(一)门厅的陈设与绿化 575

四、室内陈设与绿化 575

(二)起居室的陈设与绿化 577

(三)餐厅的陈设与绿化 578

五、室内植物的选择 579

(四)卧室的陈设与绿化 579

(三)藤本植物 580

(二)草本植物 580

(一)木本植物 580

(四)肉质植物 582

第三节 建筑绿化的效果 583

(一)联系空间 584

二、组织空间 584

一、美化环境 584

(一)体量与形态 584

(二)色彩与色感 584

(三)质感肌理 584

(四)控制空间 585

(三)限定空间 585

(二)指示空间 585

(六)填补空间 586

(五)柔化空间 586

(一)调节湿度 587

三、净化环境 587

四、陶冶性情 588

(三)净化空气 588

(二)减少噪音 588

(二)外环境的特点 591

(一)外环境的涵义 591

第四编 绿色环保型建筑外环境设计 591

第一章 绿色建筑外环境与人居环境 591

第一节 绿色建筑外环境 591

一、外环境的涵义及特点 591

(一)我国住宅小区居住外环境现状 593

二、我国建筑外环境和质量目标 593

(二)居住外环境的质量目标 595

(二)现代人 596

(一)城市现代化 596

第二节 建筑外环境与人 596

一、现代人与建筑环境 596

(三)建筑环境的发展趋向 597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600

(一)以人为本原则 600

二、绿色建筑外环境发展原则 600

(四)整体协调原则 601

(三)科技先导原则 601

(一)形式层面 602

一、外环境设计的三个层面 602

(五)社区文明原则 602

(六)综合效益原则 602

第三节 绿色建筑外环境设计 602

(三)意义层面 607

(二)意象层面 607

(一)公共服务设施 609

二、建筑外环境组织总体设计 609

(二)道路与停车场 611

(三)庭院空间 613

(四)背景建筑 616

(五)活动场地 617

(一)环境观 618

一、中国人的环境观与审美观 618

第四节 绿色建筑人居环境及其评价 618

(二)审美观 619

二、对人居环境认识的飞跃 620

三、人、人居环境、建筑的关系 621

(二)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 624

(一)建筑观念认识的发展 624

四、人居环境的创造与改善 624

(三)树立21世纪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建筑观 627

五、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628

(三)居住小区环境物业管理评价指标 629

(二)居住小区环境施工质量评价指标 629

(一)居住小区环境设计质量评价指标 629

(二)新加坡阿卡迪花园公寓 630

(一)考夫曼别墅(流水别墅)(Kaufmann House) 630

六、典型实例剖析 630

(三)中国延安枣园村的绿色建筑住区 632

(四)生态圆土楼(福建永定客家新居) 633

(五)珠海水湾靠山楼住宅 637

(六)香港愉景湾花园住宅 639

(二)建筑广场组合 641

(一)广场的作用 641

第二章 绿色环保型建筑外环境空间设计 641

第一节 建筑广场空间设计 641

一、广场 641

(一)我国现代城市广场设计现状 645

二、现代广场的设计 645

(二)现代城市广场的设计方法探讨 646

(一)街道景观构成 652

一、街道景观 652

第二节 “绿色”建筑道路规划与设计 652

(四)文化景观 653

(三)自然景观 653

(二)街道形式与景观 653

(六)建筑物的建筑艺术 654

(五)交通景观 654

二、街道空间的活化 655

(九)街道壁画 655

(七)家俱及小品 655

(八)街道夜景 655

(五)路中的生活空间 656

(四)城市公共绿道 656

(一)开辟半公共空间 656

(二)路侧公共空间 656

(三)增设袖珍公园和街心花园 656

(二)步行环境的类型 657

(一)步行空间的含义 657

三、步行空间设计 657

(三)公共绿道、漫步道 659

一、庭园类别及其平面布置 663

第三节 庭园设计 663

(一)庭园空间的组合与景物序列 665

二、庭园组景 665

(二)庭园组景手法 666

(一)水局 671

三、水石与景栽 671

(二)景栽 674

(二)室外环境照明灯具的基本要求 677

(一)室外环境照明灯具常用材料 677

第三章 绿色环保型建筑室外照明与绿化设计 677

第一节 绿色建筑室外照明设计 677

一、室外环境照明及方式 677

(三)夜间建筑物立面照明方式 678

(四)道路照明设计 680

(五)商业街照明 683

(六)广场照明 684

二、高新技术在夜景照明中的应用 686

(七)环境设施照明 686

(一)光纤技术 687

(二)导光管和硫灯 688

(三)激光 689

(四)发光二极管 690

(六)电脑 691

(五)全息图技术 691

一、呼唤创建“绿色世界” 692

第二节 建筑环境绿化设计 692

二、绿化调节气候的作用 694

(一)绿化的降湿增湿作用 695

(二)绿化对改善室内气候的作用 697

(五)绿化有抑制“热岛效应”的作用 698

(四)绿化有吸收粉尘和废气的作用 698

(三)绿化有成云致雨的作用 698

(二)楼间绿化 699

(一)临街绿化 699

三、建筑绿化的基本方法 699

(四)绿化建筑 700

(三)楼旁绿化 700

(五)温室化的意义与方法 701

(一)生态绿地系统规划概念 703

四、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703

(二)生态绿地系统在人居环境中的定位 704

(三)叠流 706

(二)溪流 706

第四章 绿色建筑外环境水景设计 706

第一节 水景的作用、形态和设计原则 706

一、水景的作用 706

二、水景的形态 706

(一)镜池 706

(六)喷泉 707

(五)水幕 707

(四)瀑布 707

(十)水雾 708

(九)水膜 708

(七)冰塔 708

(八)涌泉 708

(十一)孔流 709

三、水景设计原则 710

(十二)珠泉 710

(四)缝隙式喷头 711

(三)旋流式喷头 711

第二节 喷头的设计与计算 711

一、常用喷头设计 711

(一)直流式喷头 711

(二)吸力式喷头 711

(六)变形式喷头 712

(五)环隙式喷头 712

(二)结构要求 713

(一)材料 713

(七)碰撞式喷头 713

(八)组合式喷头 713

二、喷头结构设计 713

(一)基本计算公式 715

三、水力计算 715

(二)直流喷头计算 717

(三)环隙式喷头 720

(五)变形式喷头 721

(四)缝隙式喷头 721

(八)涌流计算 722

(七)水雾喷头 722

(六)离心式喷头 722

(一)水盘的形式 724

一、水盘的形式和结构 724

第三节 水盘设计 724

二、孔口和管嘴计算 725

(二)水盘的结构 725

一、宽顶堰 727

第四节 跌水计算 727

二、三角堰 728

四、矩形堰 729

三、半圆堰 729

五、梯形堰 730

(三)潜水泵循环给水 731

(二)陆上水泵循环给水 731

第五节 给排水系统设计 731

一、常用给排水系统 731

(一)直流给水 731

二、常用控制方式 732

(五)盘式水景循环给水 732

(四)移动式水景循环给水 732

(三)音响控制方式 733

(二)时间继电器控制方式 733

(一)手动控制方式 733

(一)平面尺寸 734

三、水池尺寸 734

(一)水量损失估算 735

四、水量损失、补充和循环水流量 735

(二)水池深度 735

(一)溢流装置 736

五、水池的溢流、泄水和补给装置 736

(二)水池表面蒸发量 736

(三)补充水流量 736

(四)循环水流量 736

(二)泄水装置 737

第六节 水景照明 738

六、水池配水管 738

(三)补给水装置 738

三、水上照明和水下照明 739

二、闪光照明和调光照明 739

一、固定照明 739

(一)绿色建材的概念 743

一、绿色建材的概念和意义 743

第五编 绿色建筑材料 743

第一章 绿色新材料概述 743

第一节 绿色建材产生与发展 743

(二)绿色建材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744

(三)发展绿色建材的意义 745

二、绿色建材在国外的发展 746

三、中国绿色建材的发展 749

(一)环境材料的概念 750

一、环境材料 750

第二节 环境材料与生态建材 750

(二)环境材料的几个基本关系 752

(三)环境材料的判据 754

二、生态建材示范 757

三、墙体材料的“绿色化”进程 760

四、节能新材料UPVC门窗 763

(二)门窗玻璃的节能 764

(一)UPVC塑料门窗——优秀的节能产品 764

(三)UPVC塑料门窗的应用 765

一、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 767

第三节 绿色建材技术 767

(一)宏观层次上提出绿色高性能砼 768

(二)GHPC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770

(三)亚微观、微观研究将为GHPC的发展与提高提供依据 771

(一)绿色墙体材料的主要标志 773

二、我国墙体材料的绿色化 773

(二)发展我国绿色墙体材料的技术途径 774

三、绿色塑料门窗异型材 779

(一)铅类热稳定剂及使用安全性 780

(二)绿色塑料建材用和复合加工助剂SR—“1+2”的研制 781

(三)绿色塑料门窗异型材的配方和性能 782

(一)抗菌陶瓷釉面砖的制备 785

四、抗菌陶瓷制品的研究 785

(一)国外建筑涂料发展概况 786

五、建筑涂料的水性化进程及防护 786

(二)抗菌陶瓷釉面砖的抗菌性能 786

(三)建筑涂料的发展方向 787

(二)我国建筑涂料发展概况 787

(四)建筑涂料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毒性 788

(五)合成树脂乳液中残余单体的毒性及防护 789

(六)减少建筑涂料对室内污染的对策 791

(一)国外防水材料发展概况 793

六、国内外防水材料现状与发展趋势 793

(二)国内防水材料发展概况 794

(三)新型防水材料发展方向 797

(二)城市垃圾处理与建材生产相互补充的可能性 798

(一)城市垃圾的产生及处理情况 798

七、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798

(一)主要产品 799

八、农作物剩余物造绿色建筑板材 799

(三)城市垃圾在建材工业的再生利用 799

(二)经济效益 802

一、钢的分类 804

第一节 建设钢材及新发展 804

第二章 传统建筑材料的新发展应用 804

(一)钢材的拉伸性能 805

二、建设用钢的技术性能 805

(三)冲击韧性 807

(二)塑性 807

(五)焊接性能 808

(四)冷弯性能 808

(一)碳素结构钢 809

三、常用建筑钢材 809

(三)普通低合金结构钢 811

(二)优质碳素结构钢 811

四、钢结构的缺陷 812

(二)关于钢筋(钢丝)的若干概念 815

(一)关于钢筋强度级别和品种 815

五、冷轧扭钢筋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815

(三)冷轧扭钢筋的应用效益 818

(四)关于新Ⅲ级钢筋 820

(一)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及矿物组成 822

一、硅酸盐水泥 822

第二节 新型胶凝材料 822

(二)硅酸盐水泥的凝结硬化 823

(三)硅酸盐水泥的主要技术性质 826

(四)硅酸盐水泥的腐蚀与防腐 828

(五)硅酸盐水泥的主要特性 829

(四)水泥标号 830

(三)凝结时间 830

二、普通硅酸盐水泥 830

(一)烧失量 830

(二)细度 830

(四)掺混合材料水泥的主要技术性质 831

(三)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831

三、掺混合材料硅酸盐水泥 831

(一)矿渣硅酸盐水泥 831

(二)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831

四、掺混合材料水泥的特性 832

(二)建筑石膏的生产 833

(一)石膏的分类 833

五、建筑石膏 833

(四)建筑石膏的技术性质 834

(三)建筑石膏的水化与硬化 834

(五)建筑石膏的应用 835

(一)微硅粉 836

六、绿色环保型胶凝材料 836

(二)废渣资源化生态水泥 839

(三)氯氧镁水泥及其制品 844

(一)混凝土材料及质量 847

一、混凝土及其性能 847

第三节 新型混凝土 847

(二)混凝土性能特征 859

(三)混凝土建筑的体系 860

(四)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质 865

(一)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及原因分析 875

二、普通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及表层缺陷 875

(三)裂缝及表层破损的修补 878

(二)混凝土结构的表层缺损 878

(一)高性能混凝土及其矿物细掺料 881

三、高性能混凝土及其他混凝土 881

(二)高强混凝土的配制与浇筑 887

(三)用高掺量粉煤灰——矿渣配制C40混凝土 890

(四)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HPC) 893

第四节 新型混凝土外加剂 896

(二)减水剂的分类 897

(一)减水剂的作用原理 897

一、减水剂 897

(三)目前常用的减水剂 898

(二)硫酸钠 906

(一)氯化钙 906

二、早强剂 906

(四)复合早强剂 907

(三)三乙醇胺 907

三、防冻剂 908

五、缓凝剂 910

四、引气剂 910

(一)节能利废型膨胀剂 911

六、绿色环保型外加剂 911

(二)超塑化剂的应用 916

(一)引气剂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 920

七、外加剂的应用 920

(二)水泥砂浆混凝土防水剂的应用 925

二、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情况 929

一、绿色建筑材料 929

第三章 绿色建筑材料 929

第一节 绿色建筑材料功能与分类 929

(一)降低能耗 930

三、绿色建材业在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方面应做的工作 930

(三)发展脱硫石膏 932

(二)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 932

(一)空气净化 933

四、绿色建材所具备的功能 933

(四)发展农植物纤维制品 933

(二)保健抗菌 934

(三)健康功能 935

(一)现状与发展目标 936

五、新建筑材料的展望 936

(二)新技术新材料发展趋势 937

(三)节能与环保新技术 938

(一)概述 939

一、空心砖 939

第二节 空心砖与非粘土砖 939

(二)品种、规格和性能 940

(三)空心砖的选用及施工要点 947

(二)规格 949

(一)品种 949

二、非粘土砖 949

(三)技术要求 950

(一)多孔砖应用中的若干问题 955

三、新型绿色生态砖材 955

(二)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 960

(三)蒸压粉煤灰砖 963

(二)粉煤灰砌块 965

(一)砌块分类 965

第三节 新型砌块 965

一、砌块材料 965

(三)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967

(四)空心砌块 968

(一)品种 970

二、粉煤灰硅酸盐砌块 970

(三)技术要求 971

(二)规格 971

(四)运输、贮存 972

(二)规格 973

(一)品种 973

三、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块 973

(三)技术要求 974

(三)技术性能 981

(二)规格 981

四、石膏砌块 981

(一)品种 981

(一)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在高层建筑内隔墙中的应用 983

五、砌块材料新发展 983

(二)轻质石膏砌块的新发展 985

(一)特性及工艺过程 988

一、墙体轻钢龙骨 988

第四节 新型墙体龙骨和复合墙体 988

(二)品种、规格和性能 989

(二)品种、规格和性能 993

(一)特性及工艺过程 993

二、墙体石膏龙骨 993

(一)采用轻钢龙骨的复合墙体 995

三、复合墙体 995

(二)采用石膏龙骨的复合墙体 1008

(一)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墙体 1012

四、绿色墙体及新产品 1012

(二)轻钢龙骨轻质板材墙体 1014

(三)绿色墙体材料——LC型轻质高强多孔墙体板 1019

(一)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1021

一、传统板材 1021

第五节 绿色墙体板材 1021

(二)石棉水泥板 1023

(三)水泥木屑板 1024

(四)水泥刨花板 1025

(五)陶粒无吵大孔隔墙板 1027

(六)普通纸面厂膏板 1029

(七)耐火纸面石膏板 1030

(八)GRC轻质墙板 1032

(一)改性竹板——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板 1033

二、新型绿色板材 1033

(二)以稻草板为墙材的轻钢轻板结构 1036

(三)新型绿色建材——麦秸板 1045

(四)植物纤维水泥复合板 1048

(五)屋面保温隔热新材料——水泥聚苯乙烯复合板 1053

(六)金属岩棉夹芯板 1055

(七)玻纤增强轻质混凝土墙板 1059

(八)新型纸面石膏板 1061

(一)装饰功能 1074

一、房室装饰材料的功能 1074

第六编 新型绿色装饰材料 1074

第一章 新型装饰材料(一) 1074

第一节 装饰材料概述 1074

(二)居室装饰材料的分类 1075

(一)居室装饰材料的品种 1075

(二)使用功能 1075

二、居室装饰材料的品种及分类 1075

(三)材料的配套化发展 1076

(二)加工的精细化发展 1076

三、居室装饰材料的发展 1076

(一)品种多样化的发展 1076

(一)人造板材 1077

一、装饰木材分类 1077

第二节 新型装饰木材 1077

(二)装饰用木材 1078

(三)木地板 1080

(一)我国木材资源及人造板的供需现状 1094

二、木材应用新走向 1094

(二)木材是优良的建筑材料 1096

(三)我国木材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及问题 1097

(四)建筑业合理使用木材的对策 1098

(一)木材纤维石膏板 1099

三、木质绿色新材料 1099

(二)人造木质板材 1102

(一)大理石板材 1103

一、传统装饰石材 1103

第三节 新型装饰石材 1103

(二)花岗石板材 1107

(三)预制水磨石板材 1110

(四)现制水磨石地面 1112

(一)人造大理石 1115

二、新型装饰石材 1115

(二)彩色水磨石板 1118

(三)天然安石粉 1120

一、传统装饰玻璃 1121

第四节 新型装饰玻璃 1121

(一)玻璃 1122

(二)各种功能玻璃和装饰玻璃 1125

(四)全玻璃装饰门 1132

(三)结构玻璃墙 1132

二、新型装饰玻璃 1133

(一)安全玻璃 1135

(二)保温绝热玻璃 1142

(三)中空玻璃 1147

(四)玻璃锦砖 1151

(一)绿色新型墙体材料—“U”型玻璃 1152

三、绿色新材料 1152

(二)绿色建材:微晶玻璃 1162

(一)铝合金门窗 1165

一、装饰铝合金 1165

第五节 装饰铝合金与新型塑料材料 1165

(二)微波自动门 1169

(三)铝合金装饰板 1170

(四)其他铝合金建筑装饰制品 1174

二、新型塑料门窗 1176

(一)门、窗框用聚氯乙烯型材 1177

(二)硬聚氯乙烯内门 1178

(三)PVC塑料门 1179

(四)PVC塑料窗 1181

(一)铝合金外窗 1183

三、新产品及其生态价值 1183

(二)新型塑料管材 1187

(三)钢塑共挤门窗异型材 1192

(四)UPVC隔音空壁管材 1193

(一)建筑陶瓷的原料组成 1196

一、新型陶瓷饰面砖 1196

第六节 新型陶瓷材料 1196

(三)外墙面砖 1197

(二)陶瓷制品的分类与特征 1197

(四)装饰釉面砖 1198

(一)内墙贴面砖 1201

二、陶瓷饰面砖规格与技术要求 1201

(二)外墙贴面砖 1203

(三)陶瓷锦砖 1207

三、新型陶瓷锦砖 1208

(一)品种 1211

四、陶瓷地砖规格与质量要求 1211

(二)产品质量要求 1212

(一)新型饰面砖 1217

五、新型陶瓷产品 1217

(二)抗菌陶瓷釉面砖 1220

(三)纳米高技术陶瓷 1223

(一)不锈钢镜面板 1227

一、新型饰面材料 1227

第七节 新型饰面材料与装饰水泥 1227

(四)铝合金镜面板 1228

(三)不锈钢镜面贴面砖 1228

(二)彩色不锈钢板 1228

(七)太空装饰板 1229

(六)美铝曲板 1229

(五)铝塑板 1229

(一)白水泥 1230

二、新型装饰水泥 1230

(八)钛金镜面板 1230

(二)彩色水泥 1233

一、传统涂料 1236

第八节 新型涂饰材料 1236

(一)主要成膜物质 1237

(二)次要成膜物质 1240

二、内墙涂料 1241

(三)辅助成膜物质 1241

(二)腻子 1242

(一)胶料 1242

(一)溶剂型涂料 1242

(二)水溶性涂料 1242

(三)乳涂涂料——乳胶漆 1242

三、涂料施工的辅助材料 1242

(一)多功能高弹性外墙涂料 1243

四、绿色环保型新涂料 1243

(三)研磨与抛光材料 1243

(四)脱漆剂 1243

(二)新型蓄光涂料 1246

(三)水性外墙涂料 1251

(四)耐热防腐涂料 1256

(五)抗菌建筑涂料 1260

(六)新一代无机建筑涂料 1264

(七)锌离子交联苯丙乳胶涂料 1267

(一)防火涂料的组成 1272

一、防火涂料 1272

第二章 新型装饰材料(二) 1272

第一节 新型建筑防水材料 1272

(二)防火涂料的分类 1273

(三)防火涂料的选用 1274

(二)阻燃织物 1278

(一)阻燃墙纸 1278

二、阻燃墙纸及阻燃织物 1278

(一)阻燃剂 1279

三、阻燃剂及堵料 1279

(二)防火堵料 1284

(一)新型防火板 1285

四、新型防火材料范例 1285

一、防水卷材 1288

第二节 新型防水材料 1288

(二)自动扶梯的防火封堵 1288

(三)复合装饰材料:海吉布 1288

(一)沥青防水卷材 1289

(二)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1290

(三)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1293

二、防水涂料 1296

(一)防水涂料的性能和选用 1297

(二)常用防水涂料 1298

(一)橡胶沥青油膏 1301

三、建筑密封材料 1301

(二)聚氯乙烯胶泥 1302

(三)有机硅建筑密封膏 1303

(五)聚氨酯弹性密封膏 1304

(四)聚硫密封材料 1304

四、混凝土防水剂 1305

(七)止水带 1305

(六)水乳型丙烯酸密封膏 1305

(二)三乙醇胺早强防水剂 1306

(一)氯化铁防水剂 1306

(三)有机硅防水剂 1307

(四)补偿收缩型防水剂 1308

(一)XY—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1309

五、新型绿色防水材料 1309

(二)绿色环保型防水材料——金汤牌JS复合防水涂料 1311

(三)F—CS乳液弹性防水涂料 1315

(四)XYPEX防水材料 1318

(五)铝锡锑合金防水卷材 1321

(六)彩色弹性防水涂料 1327

(一)多孔轻质类保温隔热材料 1332

一、无机保温隔热材料 1332

第三节 新型保温隔热材料 1332

(二)纤维状保温隔热材料 1334

(一)泡沫塑料 1339

二、有机保温隔热材料 1339

(三)纤维板 1344

(二)硬质泡沫橡胶 1344

(四)水泥刨花板 1345

(一)ZL聚苯颗粒复合硅酸盐保温材料 1346

三、绿色保温隔热新材料 1346

(二)纤维增强外保温复合墙体技术 1353

(三)复合保温板在建筑中的应用 1359

(四)EA铝合金散热器 1362

(五)聚氨酯——麦秸复合材料的研究 1365

(六)铝塑复合管在住宅采暖系统中的应用 1368

四、屋面绝热板 1372

五、酚醛泡沫的应用 1377

(一)吸声材料(构造) 1382

一、吸声、隔声材料与设计 1382

第四节 新型吸声、隔音材料 1382

(二)声音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传播 1390

(三)墙体隔声材料(构造) 1392

(四)楼板隔声 1400

(五)建筑围护结构隔声评价标准 1401

(一)绿色建材——壁肋中空板 1403

二、绿色吸声、隔音新材料 1403

(二)铝纤维吸声板 1406

(一)深基坑支护技术 1415

一、建筑新技术概况 1415

第七编 绿色环保型建筑、装饰工程施工 1415

第一章 绿色建筑施工新技术概述 1415

第一节 绿色建筑施工新技术 1415

(三)新型专业化模板和脚手架 1416

(二)新型墙体与建筑节能技术 1416

(四)采用高效钢筋 1417

(六)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 1418

(五)钢筋机械连接技术 1418

(八)钢结构技术 1419

(七)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1419

(十)计算机应用与管理技术 1420

(九)采用新型建筑防水及塑料管材 1420

(八)新型建筑防水材料与塑料管材 1421

(七)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1421

二、建筑施工新发展 1421

(一)基坑工程 1421

(二)新型墙体与建筑节能技术 1421

(三)模板工程和脚手架工程 1421

(四)高效钢筋 1421

(五)钢筋连接技术 1421

(六)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1421

(一)世界高层建筑发展简况 1422

一、高层建筑的发展及施工技术 1422

第二节 绿色建筑施工新技术典范 1422

(二)国内近年高层建筑发展简况 1423

(三)现浇施工技术 1426

(四)预制安装技术 1428

(五)展望 1429

(二)发展趋势 1430

(一)国内外现状及问题 1430

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施工技术 1430

(三)措施和对策 1431

三、混凝土筒体后张拉预应力灌浆堵孔原因分析及处理 1432

(四)展望 1432

(三)施工方法及环境条件 1433

(二)问题的产生 1433

(一)预应力张拉顺序 1433

(四)堵孔原因分析 1434

(五)堵孔的处理 1435

(三)剪力墙模板体系 1436

(二)模板设计的原则 1436

四、建筑工程清水混凝土模板的设计 1436

(一)前期工作 1436

(六)特殊部位节点设计 1438

(五)顶板模板设计 1438

(四)层间过渡施工缝设计和单元模板横向拼装 1438

(一)PHC桩特点 1440

五、超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桩)施工技术 1440

(三)打桩阶段技术措施 1441

(二)打桩准备 1441

(五)PHC管桩与基础底板连接技术 1442

(四)打桩记录和周围建筑物观察 1442

(七)施工体会 1443

(六)试压桩 1443

六、复合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倒扁梁楼板施工 1444

(三)无粘结预应力施工 1445

(二)钢筋施工 1445

(一)工艺流程 1445

(六)检测控制 1446

(五)铺夹芯板及混凝土施工 1446

(四)冷轧带肋钢筋网片施工 1446

(一)概述 1447

七、高层建筑板柱——剪力墙结构设计 1447

(七)实施效果 1447

(二)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设计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1448

(三)工程实例 1450

(一)主要材料 1454

八、纸版面砖粘合剂镶贴施工技术 1454

(三)操作要点 1455

(二)工艺流程 1455

(三)冬施方案可行性分析 1457

(二)实施效果 1457

(四)施工效果 1457

九、超高层建筑薄细结构泵送混凝土冬期施工技术 1457

(一)方案选择 1457

(一)概述 1459

十、KE340型保温夹芯彩钢板的应用 1459

(二)KE340型暗扣式彩钢板的连接结点构造和特点 1460

(三)工程实例 1461

(一)外墙外保温的优越性 1462

十一、外墙外保温技术 1462

(二)对外墙外保温体系中材料与配件的要求 1464

(三)外墙外保温施工 1465

(一)桩的制作 1469

一、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制作、运输和堆放 1469

第二章 绿色建筑桩基工程施工 1469

第一节 预制桩施工工艺 1469

(一)打桩机械 1470

二、锤击沉桩的施工方法 1470

(二)桩的起吊、运输和堆放 1470

(二)锤击沉桩施工 1472

三、静力压桩 1474

(一)工程概况 1475

四、静力压桩施工 1475

(二)液压入桩施工工艺 1476

(三)压桩施工中的问题与对策 1477

(四)静压入桩工艺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1478

(一)干作业成孔灌注桩 1479

一、钻孔灌注桩 1479

第二节 灌注桩施工工艺 1479

(二)湿作业成孔灌注桩 1480

二、挖孔灌注桩 1483

三、套管成孔灌注桩 1484

(一)超长灌注桩压浆技术分析 1486

四、灌注桩施工新技术与新工艺 1486

(二)竹节形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1488

(二)砂浆技术条件 1492

(一)砂浆原材料要求 1492

第三章 砌体与墙体工程施工 1492

第一节 砌体工程施工 1492

一、砌筑砂浆 1492

(三)砌筑砂浆配合比计算步骤 1493

(四)砌筑砂浆配合比计算实例 1495

(六)砂浆强度增长 1496

(五)砂浆搅拌与使用 1496

(三)普通砖墙组砌形式 1498

(二)砌砖操作方法 1498

二、砌砖 1498

(一)砌砖前准备 1498

(四)普通砖墙接槎 1499

(五)砖过梁砌筑 1501

(七)多孔砖墙砌筑 1503

(六)砖基础砌筑 1503

(八)空心砖墙砌筑 1504

(二)毛石基础砌筑 1505

(一)石材要求 1505

三、砌石 1505

(一)砌筑前准备 1506

四、砌小型砌块 1506

(三)料石基础砌筑 1506

(二)小型砌块墙砌筑 1507

(三)芯柱施工 1508

(一)扩大砌体的截面加固 1509

五、砌块裂缝的修复 1509

(二)外加钢筋混凝土加固 1510

(三)外包钢加固 1514

(四)钢筋网水泥砂浆层加固 1516

(五)增加圈梁、拉杆 1517

(一)小型空心砌块施工 1519

六、砌块施工工艺典范 1519

(一)实心砖墙 1523

二、砖墙 1523

第二节 墙体工程施工 1523

一、墙体类型 1523

(三)空心砖墙 1524

(二)多孔砖墙 1524

(四)墙体防潮层 1525

(一)混凝土砌块墙 1526

三、砌块墙 1526

(二)加气混凝土砌块墙 1527

四、钢筋混凝土墙 1528

(三)烧结空心砌块墙 1528

五、石墙 1529

(一)石膏龙骨石膏板墙 1530

六、板材墙 1530

(二)轻钢龙骨石膏板墙 1531

(三)石膏空心条板墙 1532

七、玻璃木隔断 1533

(四)木龙骨胶合板墙 1533

(二)过梁 1535

(一)圈梁 1535

八、墙内构件 1535

(三)构造柱 1537

(一)新型墙体材料的收缩成因及其表现形式 1540

九、墙体材料的收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