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瑾,李姗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1740815
  • 页数:304 页
图书介绍:
《针灸推拿学》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上篇基础 3

第一章经络总论 3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3

一、十二经脉 3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3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4

(三)十二经脉表里脏腑属络关系 5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5

(五)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6

二、奇经八脉 6

三、十五络脉 6

六、十二皮部 7

五、十二经筋 7

四、十二经别 7

第二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的应用 8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8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8

第二章腧穴总论 9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 9

一、十四经穴 9

二、经外奇穴 9

三、阿是穴 9

第二节腧穴的治疗作用 10

一、近治作用 10

二、远治作用 10

三、特殊作用 10

三、俞募穴 12

二、原络穴 12

一、五输穴 12

第三节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12

四、八会穴 13

五、郄穴 13

六、下合穴 13

七、八脉交会穴 13

八、交会穴 13

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 13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13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14

三、指寸定位法 16

四、简便取穴法 16

(二)循行路线 18

1.中府 18

(三)主要腧穴 18

一、手太阴肺经 18

(一)提要 18

第一节十二经脉 18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18

2.尺泽 19

3.列缺 20

4.太渊 21

5.少商 21

(四)其他腧穴 21

(五)本经小结 22

二、手阳明大肠经 23

(一)提要 23

(二)循行路线 23

3.曲池 24

2.合谷 24

(三)主要腧穴 24

1.商阳 24

4.肩髃 25

5.迎香 26

(四)其他腧穴 26

(五)本经小结 28

三、足阳明胃经 28

(一)提要 28

(二)循行路线 28

(三)主要腧穴 28

1.地仓 28

2.颊车 29

3.天枢 30

4.犊鼻 30

7.丰隆 31

5.足三里 31

6.上巨虚 31

8.内庭 32

(四)其他腧穴 32

(五)本经小结 35

四、足太阴脾经 35

(一)提要 35

(二)循行路线 35

(三)主要腧穴 35

1.隐白 35

2.公孙 37

3.三阴交 37

4.地机 38

5.阴陵泉 38

6.血海 38

(四)其他腧穴 39

(五)本经小结 40

五、手少阴心经 41

(一)提要 41

(二)循行路线 41

(三)主要腧穴 42

1.少海 42

2.通里 42

3.神门 43

(四)其他腧穴 44

(五)本经小结 44

(二)循行路线 45

(三)主要腧穴 45

1.少泽 45

(一)提要 45

六、手太阳小肠经 45

2.后溪 46

3.天宗 47

4.颧髎 47

5.听宫 47

(四)其他腧穴 48

(一)提要 49

七、足太阳膀胱经 49

(五)本经小结 49

(二)循行路线 50

(三)主要腧穴 51

1.睛明 51

2.攒竹 51

3.风门 52

4.肺俞 52

7.肝俞 53

8.胆俞 53

5.心俞 53

6.膈俞 53

9.脾俞 54

10.胃俞 54

11.肾俞 54

12.大肠俞 55

13.膀胱俞 55

14.次髎 55

15.委中 56

16.秩边 56

17.承山 57

18.昆仑 57

19.至阴 58

(四)其他腧穴 58

(一)提要 61

(二)循行路线 61

(五)本经小结 61

八、足少阴肾经 61

(三)主要腧穴 62

1.涌泉 62

2.太溪 62

3.照海 63

4.复溜 63

(四)其他腧穴 63

(五)本经小结 64

九、手厥阴心包经 65

(一)提要 65

(二)循行路线 65

(三)主要腧穴 65

1.曲泽 65

2.内关 67

4.劳宫 68

5.中冲 68

3.大陵 68

(四)其他腧穴 69

(五)本经小结 69

十、手少阳三焦经 70

(一)提要 70

(二)循行路线 70

(三)主要腧穴 71

1.中渚 71

2.外关 71

3.支沟 72

4.肩髎 72

5.翳风 72

(四)其他腧穴 73

6.耳门 73

7.丝竹空 73

(五)本经小结 74

十一、足少阳胆经 75

(一)提要 76

(二)循行路线 76

(三)主要腧穴 76

1.听会 76

2.率谷 76

3.阳白 77

4.风池 77

5.环跳 78

6.风市 78

7.阳陵泉 78

8.光明 78

10.丘墟 79

9.悬钟 79

(四)其他腧穴 80

(五)本经小结 82

十二、足厥阴肝经 82

(一)提要 82

(二)循行路线 83

(三)主要腧穴 84

1.行间 84

2.太冲 84

3.章门 84

(四)其他腧穴 85

(五)本经小结 86

第二节奇经八脉 86

一、督脉 86

(一)提要 86

1.腰阳关 87

(二)循行路线 87

(三)主要腧穴 87

2.命门 88

3.大椎 88

4.百会 89

5.素髎 89

6.水沟 89

(四)其他腧穴 90

(五)本经小结 91

二、任脉 91

(一)提要 92

(二)循行路线 92

(三)主要腧穴 92

1.中极 92

2.关元 93

6.膻中 94

5.中脘 94

3.气海 94

4.神阙 94

(四)其他腧穴 95

(五)本经小结 95

三、冲脉 96

四、带脉 97

五、阴维脉 97

六、阳维脉 98

七、阴跷脉 99

八、阳跷脉 99

第三节常用奇穴 100

一、四神聪 100

二、印堂 100

六、夹脊 101

五、定喘 101

四、牵正 101

三、太阳 101

七、十宣 102

八、四缝 102

九、腰痛穴 102

十、膝眼 103

第四节常用推拿穴位 103

一、头面部穴位 104

1.天门 104

2.坎宫 104

3.耳后高骨 104

4.天柱骨 104

二、躯干部穴位 104

1.肚角 104

3.心经 105

1.脾经 105

2.肝经 105

2.七节骨 105

三、上肢部穴位 105

4.肺经 106

5.肾经 106

6.大肠 106

7.小肠 106

8.小横纹 107

9.掌小横纹 107

10.肾顶 107

11.八卦 107

12.板门 107

13.胃经 107

14.二扇门 108

15.外劳宫 108

16.一窝风 108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 109

第一节毫针刺法 109

中篇操作 109

第四章 刺灸方法 109

二、针刺练习 110

三、针刺前的准备 111

(一)选择针具 111

(二)选择体位 111

(三)消毒 112

四、毫针刺法 112

(一)进针法 112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13

(三)行针与得气 114

(四)针刺补泻 116

(五)留针与出针 117

(二)滞针 118

五、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18

(一)晕针 118

(三)弯针 119

(四)断针 119

(五)血肿 119

(六)创伤性气胸 119

六、针刺注意事项 120

第二节灸法 120

一、灸法的作用 120

二、灸法的种类 121

(一)艾炷灸 121

(二)艾条灸 122

(三)温针灸 123

六、灸后的处理 124

五、施灸的禁忌 124

四、注意事项 124

三、其他灸法 124

(四)温灸器具 124

第三节拔罐法 125

一、罐的种类 125

二、拔罐法的应用 125

三、拔罐的作用及适应症 126

四、起罐法及注意事项 127

第四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法 127

一、三棱针法 127

(一)操作方法 127

(二)适应范围 128

(三)注意事项 128

二、皮肤针法 128

(一)操作方法 128

(二)适应范围 129

(一)操作方法 129

(三)注意事项 129

(二)叩刺部位 129

(四)注意事项 129

(三)适应范围 129

三、电针法 129

四、穴位注射法 130

(一)操作方法 130

(二)适应范围 130

(三)常用药物 130

(四)注意事项 131

第五节头针 131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131

四、注意事项 134

一、耳穴的分布 134

第六节耳针 134

三、操作方法 134

二、头针的适应证 134

二、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135

三、耳穴的临床应用 137

四、注意事项 138

第五章推拿手法 139

第一节成人常用推拿手法 139

一、摆动的手法 140

(一)一指禅推法 140

(二)滚法 141

(三)揉法 142

二、摩擦类手法 143

(一)摩法 143

(二)擦法 144

(三)推法 145

(五)抹法 147

(四)搓法 147

三、振动类手法 148

(一)抖法 148

(二)振法 148

四、挤压类手法 149

(一)按法 149

(二)压法 150

(三)点法 150

(四)掐法 151

(五)拿法 152

(六)捏法 152

(七)捻法 153

(八)踩跷法 153

(一)拍法 154

五、扣击类手法 154

(二)击法 155

(三)弹法 156

(四)啄法 156

(五)叩法 156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 156

(一)摇法 156

(二)扳法 158

(三)背法 163

(四)拔伸法 163

七、人体操作常规 164

(一)肩背部 165

(二)腰臀部 165

(三)下肢部 165

(四)上肢部 165

(六)胸腹部 166

第二节小儿常用推拿手法 166

(五)头面及颈项部 166

下篇治疗 169

第六章针灸推拿治疗总论 169

第一节针灸治疗原则 169

一、阴阳 169

二、表里 170

三、寒热 170

四、虚实 170

五、治标与治本 170

六、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71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71

第二节配穴处方 172

一、处方的组成规律 172

(一)近部取穴 172

(二)远部取穴 173

(三)对症取穴 175

二、处方变化规律 175

(一)补与泻的作用不同 175

(二)针刺深浅,效果有异 176

(三)取穴有主次,施术有先后 176

(四)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176

(五)处方中的腧穴加减 176

三、常用配穴方法 176

(一)远近配穴法 176

(二)表里配穴法 177

(三)前后配穴法 177

(四)上下配穴法 177

(五)左右配穴法 178

四、特定穴的应用 178

(一)五输穴的应用 178

(二)俞、募穴的应用 180

(三)原、络穴的应用 181

(四)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182

(五)八会穴的应用 184

(六)郄穴的应用 185

(七)下合穴的应用 186

(八)交会穴的应用 187

第三节推拿的作用原理 187

一、推拿治疗的基本原理 187

二、推拿对伤筋的治疗原理 188

三、推拿对调整气血及脏腑功能的基本原理 189

三、补法 190

五、汗法 190

四、下法 190

二、通法 190

一、温法 190

第四节推拿基本治法 190

六、和法 191

七、消法 191

八、清法 191

第五节推拿常用的诊断方法 191

一、四诊 191

二、八纲 192

三、临床常用检查 193

第七章治疗各论 196

第一节传染性疾病 196

一、流行性感冒 196

二、细菌性痢疾 197

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 200

一、支气管炎 200

二、支气管哮喘 203

一、胃炎 205

第三节消化系统疾病 205

二、消化性溃疡 208

三、肠炎 211

四、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213

五、便秘 214

第四节循环系统疾病 216

一、心律失常 216

二、原发性高血压病 219

第五节神经系统疾病 222

一、脑血管意外 222

二、面神经麻痹 224

三、三叉神经痛 225

四、癫痫 226

五、神经衰弱 227

六、重症肌无力 228

一、术后尿潴留 230

第六节泌尿系统疾病 230

二、遗尿症 231

三、阳痿 232

第七节妇产科疾病 234

一、痛经 234

二、闭经 235

三、功能性子宫出血 236

四、胎位不正 238

五、异常分娩 239

六、子宫脱垂 239

第八节运动系统疾病 241

一、肩关节周围炎 241

二、落枕 244

三、颈椎病 245

四、软组织损伤性腰痛 250

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252

六、坐骨神经痛 255

七、腰椎退行性变 257

八、风湿性关节炎 258

九、类风湿性关节炎 260

十、膝关节骨关节炎 262

十一、肱骨外上髁炎 263

十二、腕部腱鞘囊肿 264

第九节皮肤外科疾病 266

一、荨麻疹 266

二、带状疱疹 268

三、痤疮 270

四、软组织损伤 272

第十节五官科疾病 274

一、鼻窦炎 274

二、咽喉炎 276

三、内耳性眩晕 278

四、耳鸣、耳聋 279

五、牙龈炎 281

六、近视 283

第十一节急症 284

一、休克 284

二、高热 287

第八章小儿推拿 290

一、小儿腹泻 290

二、呕吐 291

三、遗尿症 293

四、小儿夜惊 294

五、便秘 295

六、厌食症 297

七、小儿肌性斜颈 298

附一《针灸推拿学》教学大纲 299

附二主要参考书目 30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