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

中医妇科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玉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563212
  • 页数:422 页
图书介绍:全书分总论、各论和附论。总论系统介绍了中医妇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其中学术发展史部分以《中医医学通史》为鉴,划分十个历史时期,介绍了中医妇科学萌芽、奠基、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基础知识补充了关于女性生理的新理论、新成果;明确界定了胞宫、子宫的含义;补充了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相关理论、朋经周期调节机理及带下生理与调节的新认识;过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妇科病因病机学说,使之渐趋完善;补充了经、带、胎、产的辨证要点和辨病与辨证的关系。对治法也作了较大的改革,根据临床实际分为内治法、外治法和妇科急症治疗三大类,内治法突出一个“调”字,以调补脏腑、调理气血、调治冲任督带、调养胞宫、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妇科内治法的主线;外治法突出妇科局部治疗;急症治疗突出血崩证、急腹证、高热证、厥脱证的中医特色治疗。从生理、病机、治疗体系体现了继承和发展。各论按传统的经、带、胎、产、杂病分类,以中医妇科规范病名为主,编写了64节共64种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根据妇科临床实际,删除了鬼胎、子悬、子瘖、临产病、妇人腹痛、阴吹、阴肿等病种;增加了中医治疗有特色和有前景的新病种,如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
《中医妇科学》目录

目 录 1

总论 1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 1

一、中医妇科学的定义 1

二、中医妇科学的范围 1

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 1

四、怎样学好中医妇科学 2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 2

一、夏商周时期 2

三、秦汉时期 3

二、春秋战国时期 3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4

五、隋唐五代时期 4

六、两宋时期 5

七、辽夏金元时期 5

八、明代 6

九、清代、民国时期 7

十、现代 8

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 10

第一节外生殖器官 10

一、毛际(阴阜) 10

二、阴户 10

一、胞宫 11

三、阴道 11

第二节内生殖器官 11

二、子门 12

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 13

第一节女性一生各期的生理特点 13

一、新生儿期 13

二、儿童期 13

三、青春期 13

六、老年期 14

一、月经生理 14

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 14

五、围绝经期 14

四、性成熟期 14

二、带下生理 19

三、妊娠生理 20

四、产育生理 21

五、哺乳生理 23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25

第一节病因 25

一、寒、热、湿邪 25

二、七情内伤 26

三、生活失度 27

四、体质因素 27

一、脏腑功能失常 28

第二节病机 28

二、气血失调 30

三、冲、任、督、带损伤 31

四、胞宫、胞脉、胞络受损 32

五、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 32

第五章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34

第一节四诊 34

一、问诊 34

二、望诊 35

三、闻诊 36

四、切诊 37

一、常用辨证方法 38

第二节辨证要点 38

二、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的辨证要点 39

三、妇科疾病的常见证型及全身证候 40

第三节辨病与辨证 43

一、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43

二、辨病与辨证结合 43

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 46

第一节常用内治法 46

一、调补脏腑 46

二、调理气血 48

三、温经散寒 50

四、利湿除痰 50

五、调治冲任督带 51

六、调养胞宫 52

七、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53

第二节常用外治法 54

一、坐浴 54

二、外阴、阴道冲洗 54

三、阴道纳药 55

四、贴敷法 55

五、宫腔注入 55

六、肛门导入 56

七、中药离子导入 56

八、介入治疗 56

二、急腹证 57

第三节中医妇科急证治疗 57

一、血崩证 57

三、高热证 58

四、厥脱证 58

第七章预防与保健 60

一、青春期与月经期卫生 60

二、新婚期卫生 60

三、孕、产、哺乳期卫生 61

四、中年期卫生 62

五、绝经期与老年期卫生 63

各论 64

第八章月经病 64

第一节月经先期 65

第二节月经后期 72

第三节月经先后无定期 78

第四节月经过多 82

第五节月经过少 87

第六节经期延长 91

第七节经间期出血 96

第八节崩漏(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00

第九节闭经(附:多囊卵巢综合征) 114

第十节痛经(附:子宫内膜异位症) 124

第十一节经行乳房胀痛 136

第十二节经行头痛 139

第十三节经行感冒 143

第十四节经行发热 145

第十五节经行身痛 148

第十六节经行口糜 150

第十七节经行泄泻 153

第十八节经行浮肿 156

第十九节经行风疹块 159

第二十节经行吐衄 162

第二十一节经行情志异常 166

第二十二节绝经前后诸证 168

第二十三节经断复来 173

第二十四节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 177

第一节带下过多 182

第九章带下病 182

第二节带下过少 189

第十章妊娠病 193

第一节恶阻 194

第二节妊娠腹痛 198

第三节异位妊娠 201

第四节胎漏、胎动不安 208

第五节堕胎、小产 214

第六节滑胎 217

第七节胎萎不长 222

第八节胎死不下 225

第九节子满 228

第十节子肿 230

第十一节子晕 234

第十二节子痫 237

第十三节子嗽 241

第十四节妊娠小便淋痛 244

第十五节妊娠小便不通 246

第十六节妊娠身痒 249

第十七节妊娠贫血 252

第十八节难产(附:纠正胎位) 254

第十一章产后病 258

第一节产后血晕 259

第二节产后痉病 263

第三节产后发热 266

第四节产后腹痛 273

第五节产后小便不通 277

第六节产后小便淋痛 281

第七节产后身痛 284

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 288

第九节产后汗证 292

第十节缺乳 295

第十一节产后乳汁自出(附:回乳) 298

第十二节产后抑郁 300

第十三节产后血劳 304

第一节癥瘕 308

第十二章妇科杂病 308

第二节盆腔炎 313

第三节不孕症 320

第四节阴痒 328

第五节阴疮 331

第六节子宫脱垂 334

第七节妇人脏躁 337

第十三章计划生育 340

第一节避孕 340

第二节人工流产 345

第三节经腹输卵管结扎术 349

第四节节育措施常见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 350

第一节骨盆、骨盆底的结构与生理 355

附论 355

第一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355

第二节外生殖器 357

第三节内生殖器 358

第四节女性生殖器邻近器官及血管、淋巴、神经 362

第二章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 364

第一节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364

第二节子宫内膜及生殖器其他部位的周期性变化 367

第三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关系 368

第三章妊娠生理 370

第一节受精卵发育、输送与着床 370

第二节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和功能 371

第三节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373

第四章正常分娩 378

第一节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378

第二节枕先露的分娩机转 381

第三节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384

第五章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389

第一节妇科特殊检查 389

第二节产科特殊检查 390

第三节妇产科特殊诊断技术 395

附录1妇科病案书写 406

附录2主要参考书目 414

附录3方剂索引 41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