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图书
秦汉经学学术编年  下
秦汉经学学术编年  下

秦汉经学学术编年 下PDF电子书下载

综合图书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梅,郑杰文等著
  • 出 版 社:南京:凤凰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50621169
  • 页数:953 页
图书介绍:中国古代学术的核心是经学,关于经学的资料汗牛充栋。本书以时间为经,对经学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进行编年叙述,并加以细致考辩,勾勒出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建立统一帝国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称帝之间441年的经学演变发展史,对研究中国经学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秦汉经学学术编年 下》目录
标签:经学 学术

东汉经学学术编年 427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 复汉三年 成家公孙述龙兴元年 刘盆子建世元年乙酉(25) 427

公孙述征谯玄 427

丁恭为谏议大夫、博士 427

欧阳歙封为被阳侯 428

光武帝受《赤伏符》 428

冯异等劝光武帝即位 429

邓禹拜大司徒 429

伏湛以明《诗》、《书》,名儒旧臣应征 430

崔篆著《周易林》 430

班彪作《王命论》 431

班彪《王命论》 433

包咸归乡里教授 433

尹敏受《欧阳尚书》、《古文尚书》 434

牟长习《欧阳尚书》 434

伏湛为博士弟子 435

光武帝建武二年 丙戌(26) 435

正月,博士丁恭议缩列侯封地 435

薛汉受诏校图谶 436

宋弘迁为大司空 436

诏博士、议郎等议省刑法 436

刘茂为郡门下掾 437

牟长被征为博士 437

范升为议郎 437

宋弘荐桓谭 438

桓谭上疏陈时政所宜 438

韩歆奏立《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 440

尹敏上疏陈《洪范》消灾之术 440

河南尹欧阳歙免 441

牟长授《欧阳尚书》 441

光武帝建武三年 丁亥(27) 442

寇恂修乡校,聘师授经 442

冯异为征西大将军 442

伏湛为大司徒 442

伏湛上疏谏光武帝 442

刘茂拜议郎,迁宗正丞 443

苏竟说刘龚 443

张玄举明经 445

光武帝建武四年 戊子(28) 446

正月,议立《费氏易》、《左氏春秋》博士 446

范升上太史公、《左传》悖逆经书三十一事 448

《左传》立为学官,李封拜为《左传》博士 448

承宫携妻避乱华阴山谷 448

伏恭为剧令 449

许淑注《左氏传》 449

光武帝建武五年 己丑(29) 450

周党复征,严光、王霸亦被征 450

博士范升奏毁周党不敬 450

周党著书于黾池 451

刘昆传经于江陵 451

苏竟拜为代郡太守 452

十月,使大司空祠孔子 452

十月,起太学,立经学十四博士 452

侯霸代伏湛为大司徒 453

光武帝建武六年 庚寅(30) 453

诏举贤良、方正,百僚上封事 453

杜林以明经为侍御史 453

郑兴、卫宏、徐巡从杜林受古文 454

李忠于丹阳兴学 456

索卢放为洛阳令 456

欧阳歙迁为杨州牧、汝南太守 456

伏湛徙封不其侯 456

朱浮因日食上疏 457

贾逵生 457

冯衍上书陈八事 458

光武帝建武七年 辛卯(31) 458

三月,诏百僚上封事 458

郑兴因日食上疏 459

四月,诏举贤良、方正 459

五月,杜林等议郊祀制 460

太仆朱浮请广博士之选 460

郑兴不为谶 461

光武帝建武八年 壬辰(32) 461

班固生 461

光武帝建武九年 癸巳(33) 462

欧阳歙更封为夜侯 462

马援拜为太中大夫 462

光武帝建武十年 甲午(34) 463

征西大将军冯异卒 463

王充入馆学 463

光武帝建武十一年 乙未(35) 463

洼丹迁为大鸿胪 463

高诩拜为大司农 464

少府丁恭儒徒数千 464

光禄勋杜林广举贤才 464

马援拜为陇西太守 464

谯玄训诸子勤习经书 465

光武帝建武十二年 丙申(36) 465

班彪为司隶茂材 465

郑兴为莲勺令 467

王隆作《汉官篇》 467

光武帝建武十三年 丁酉(37) 468

韩歆迁司徒 468

孔志封为褒成侯 468

高诩卒 468

光武帝建武十四年 戊戌(38) 469

牟长被征为中散大夫 469

杜林议省刑罚 469

光武帝建武十五年 己亥(39) 470

杜林荐举郑兴,兴征为太中大夫 470

司徒韩歆卒 470

欧阳歙为大司徒 470

十一月,欧阳歙下狱死 470

贾逵诵《六经》 471

光武帝建武十六年 庚子(40) 472

郑兴因日食上疏 472

伏恭试经第一,拜博士 472

光武帝建武十七年 辛丑(41) 473

洼丹卒 473

戴凭说经 473

光武帝建武十九年 癸卯(43) 474

九月,周防十六岁为汝南郡守丞 474

杜林为东海王傅 474

桓荣说《尚书》,拜为《尚书》博士 475

包咸入授皇太子《论语》 475

张纯等议宗庙之礼 476

光武帝建武二十年 甲辰(44) 477

丁恭拜侍中祭酒、骑都尉 477

杜笃为诔美辞,免刑 477

王充师事班彪 477

钟兴以《春秋》授皇太子 478

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 丙午(46) 478

十月,杜林代朱浮为大司空 478

刘昆代杜林为光禄勋 479

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 丁未(47) 479

班彪奏请为太子、诸王置师保 479

杜林卒 480

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 庚戌(50) 480

张纯言禘祫之制 480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 辛亥(51) 481

修建太学 481

刘昆拜为骑都尉 481

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 壬子(52) 481

桓荣拜为少傅、张佚为太傅 481

崔骃与班固、傅毅在太学 482

光武帝建武二十九年 癸丑(53) 482

崔骃作《达旨》 482

光武帝建武三十年 甲寅(54) 483

桓荣拜为太常 483

张纯奏请封禅 483

班彪卒 484

周泽传授《公羊严氏春秋》 485

光武帝建武三十一年 乙卯(55) 485

杨震生 485

光武帝中元元年 丙辰(56) 486

二月,封泰山,禅梁父 486

封禅之礼 487

周泽迁黾池令 488

初起明堂、辟雍等,宣布图谶于天下 488

诏议减省《五经》章句 488

桓谭卒 489

桓谭《新论》 490

杜抚定《韩诗章句》 491

光武帝中元二年 丁巳(57) 491

明帝讲经三雍 491

诏拜邓禹为太傅 491

刘昆卒 492

杜抚为骠骑将军西曹掾 492

赵晔作《吴越春秋》 493

明帝永平元年 戊午(58) 494

宋均迁东海相 494

樊鲦等杂定郊祠礼仪,以谶记正《五经》异说 495

樊鲦荐举周泽、承宫等海内大儒 495

太傅邓禹卒 496

博士董钧善为礼 496

郑众、贾逵从杜子春受《周礼》 496

许慎生 497

明帝永平二年 己未(59) 497

明帝临辟雍,初行大射礼 497

桓荣拜为五更大夫 497

东平王苍定礼仪制度 498

伏恭代梁松为太仆 498

明帝复临辟雍,初行养老礼 499

任延拜河内太守 499

明帝永平三年 庚申(60) 499

刘平拜宗正,荐承宫、郇恁等 499

章帝受《尚书》于张酺 500

八月,改太乐为《太予乐》 500

明帝永平四年 辛酉(61) 501

十月,初奏《文始》、《五行》、《武德》之舞 501

伏恭拜为司空 501

伏恭删《齐诗》章句 501

明帝永平五年 壬戌(62) 502

诏班固除兰台令史 502

班固《汉书》 503

诏杨岑署弦望月食官 503

包咸迁为大鸿胪 504

周泽迁中郎将 504

牟融代鲍昱为司隶校尉 504

长陵令尹敏免 505

明帝永平七年 甲子(64) 505

宋均迁尚书令、司隶校尉、河内太守 505

明帝永平八年 乙丑(65) 505

正月,郑众使匈奴 505

明帝临辟雍,行养老礼 506

诏群僚上封事 506

包咸卒 507

牟融为大鸿胪 507

明帝永平九年 丙寅(66) 507

明帝为四姓小侯立学校,置《五经》师 507

明帝永平十年 丁卯(67) 508

樊鲦卒 508

张兴拜为太子太傅 508

周泽拜为太常 509

丁鸿以明《欧阳尚书》应征,说《文侯之命》篇 509

任延卒 509

明帝永平十一年 戊辰(68) 510

尹敏除郎中、谏议大夫 510

孙堪拜光禄勋 510

牟融代鲑阳鸿为大司农 510

明帝永平十二年 己巳(69) 510

牟融代伏恭为司空 510

命张盛、景防署弦望月食 511

明帝永平十三年 庚午(70) 511

明帝行藉田礼 511

曹褒献《尚书璇玑钤》 511

魏应迁为大鸿胪 512

魏应通《鲁诗》 512

丁鸿兼射声校尉 512

明帝永平十四年 辛未(71) 513

张兴卒 513

桓郁校明帝《五家要说章句》 513

薛汉卒 514

明帝永平十五年 壬申(72) 514

二月,明帝行藉田礼 514

三月,明帝祀孔子及其弟子,命太子等说经 514

春,贾逵为东平王苍《中兴颂》训诂 515

乡里“父老?” 515

桓郁入授皇太子经 516

马严、杜抚、班固等杂定《建武注记》 516

明帝永平十六年 癸酉(73) 517

楼望迁为大司农 517

班固上《汉书》 517

明帝永平十七年 甲戌(74) 518

承宫拜侍中祭酒 518

明帝永平十八年 乙亥(75) 518

魏应拜光禄大夫 518

孙堪为侍中骑都尉 518

楼望代周泽为太常 519

贾逵上《左氏传国语解诂》 519

明帝永平十八年 乙亥(75) 520

杨仁为什邡令 520

马严上封事 520

召训习《韩诗》 521

章帝建初元年 丙子(76) 522

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 522

张酺、魏应、召训讲经于禁中 522

肃宗诏贾逵入讲白虎观、南宫云台 523

贾逵论《春秋》三传优劣 523

诏选《公羊》高才诸生受《左传》 524

宋均卒 524

承宫卒 524

鲁丕为议郎,迁新野令 524

李育举贤良方正,为议郎 525

鲁恭为郡吏,辟太傅赵憙府 525

大旱,杨终上疏 525

第五伦、牟融、班固等议省刑狱、罢边屯 526

章帝建初二年 丁丑(77) 527

鲁丕拜为青州刺史 527

崔瑗生 527

马严拜陈留太守 527

伏恭为三老 528

许慎举孝廉 528

桓郁迁屯骑校尉 528

章帝建初三年 戊寅(78) 529

程曾著书解经,迁海西令 529

傅毅与班固等同校书 529

杜笃为从事中郎,卒 530

张衡生 530

章帝建初四年 己卯(79) 531

魏应授王伉《鲁诗》 531

太尉牟融卒 531

杨终倡导论《五经》异同 531

十一月,白虎观会议 532

魏应于白虎观会议中掌难问 532

杨终以深晓《春秋》而免于刑狱 533

今文经学家李育于白虎观会议问难贾逵 533

鲁恭议经于白虎观 533

丁鸿于白虎观会议中论难最明 533

刘羡参与白虎观会议 534

班固作《白虎通德论》 534

马融生 535

赵晔从杜抚受《韩诗》 536

章帝建初五年 庚辰(80) 536

诏举直言极谏之士 536

赵憙举鲁恭直言,鲁恭拜中牟令 537

马严拜太中大夫、将作大匠 537

楼望为太中大夫、中郎将 537

杨终受诏删《史记》 538

章帝建初六年 辛巳(81) 538

贾逵整理《书》、《诗》、《周礼》 538

郑众为大司农 539

章帝建初七年 壬午(82) 539

鲁丕坐事下狱 539

郑众作《春秋删》 539

将作大匠马严免 540

章帝建初八年 癸未(83) 540

正月,东平王苍卒 540

荀淑生 540

十二月,诏令群儒选高才生学古文经 541

十二月,诏四科取士 541

尚书令李育免 542

郑众卒 542

章帝元和元年 甲申(84) 543

王充作《论衡》 543

班固奏言“籍田礼” 544

伏恭卒 544

黄香受诏诣东观 545

孔僖、崔骃同游太学 545

孔僖上书自讼谤毁先帝罪 545

孔僖为兰台令史 546

鲁丕拜为赵相 547

鲁丕奏止赵王移住学官 547

章帝元和二年 乙酉(85) 548

二月,行《四分历》 548

章帝祠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命儒者讲《论语》 549

孔僖拜为郎中,校书东观 550

曹褒拜博士 550

博士曹褒上疏请定文制 551

孔僖拜为临晋令 551

召驯为河南尹 551

杨终作《春秋外传》 552

章帝元和三年 丙戌(86) 552

王充为从事 552

曹褒复上疏言改定礼制之意,拜为侍中 553

班固请召京师诸儒共议改定礼制之宜 553

丁鸿封马亭乡侯 554

何敞辟太尉宋由府 554

章帝元和四年 章和元年 丁亥(87) 554

曹褒杂定汉礼仪制度 554

孔僖卒 555

章帝章和二年 戊子(88) 555

召驯代任隗为光禄勋 555

有司奏尊肃宗庙号 555

何敞拜侍御史 556

窦宪奏举桓郁、刘方入授《尚书》、《诗经》 556

桓郁为长乐少府、侍中奉车都尉 557

马严训教子孙 557

曹褒作《新礼》章句 557

和帝永元元年 己丑(89) 558

班固为中护军 558

班固作《燕然山铭》 558

和帝永元二年 庚寅(90) 559

鲁丕迁东郡太守 559

鲁丕荐举王龚 559

班固以中护军行中郎将 560

中郎将班固报命南单于 560

和帝永元三年 辛卯(91) 560

鲁丕拜陈留太守 560

胡广生 561

贾逵迁左中郎将 561

和帝永元四年 壬辰(92) 561

闰三月,丁鸿因日食上封事 561

贾逵论历 562

崔骃卒 563

班固卒 564

桓郁为太常 565

丁鸿为司徒,兼卫尉 565

曹褒迁射声校尉 565

黄香拜左丞 566

李郃举孝廉,迁尚书令、太常 566

班昭始续《汉书》 566

杨秉生 567

杨伦从丁鸿受《古文尚书》 567

陈弇从丁鸿受《古文尚书》 568

和帝永元五年 癸巳(93) 568

宗祀五帝于明堂 568

桓郁卒 568

和帝永元六年 甲午(94) 569

丁鸿卒 569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等 569

黄香迁尚书令 570

李固生 570

崔瑗入太学 570

和帝永元七年 乙未(95) 571

张衡入太学 571

曹褒拜河内太守 571

令博士、议郎等各言封事 572

和帝永元八年 丙申(96) 572

贾逵为侍中,领骑都尉 572

贾逵奉诏校定古文 572

班昭入宫讲学 573

王充卒 573

和帝永元九年 丁酉(97) 574

鲁恭拜为议郎 574

八月,鲁恭拜侍中 574

张奋上疏请定礼乐 574

和帝永元十年 戊戌(98) 575

徐防迁少府、大司农 575

马严卒 575

和帝永元十一年 己亥(99) 576

鲁丕迁中散大夫 576

侍中贾逵荐举鲁丕 576

鲁丕辩经 576

和帝永元十二年 庚子(100) 577

许慎作《说文解字》 577

赐博士员弟子在太学者布匹 578

戴封拜太常 578

杨终卒 578

楼望卒 579

和帝永元十三年 辛丑(101) 579

和帝幸东观阅书籍,博选术艺之士以充官 579

鲁丕迁为侍中,旋免 579

鲁恭为司徒 580

张奋复上疏请定礼乐 580

贾逵卒 580

和帝永元十四年 壬寅(102) 582

和帝临辟雍,行飨射礼 582

徐防上疏请策试时从其家法 582

曹褒卒 583

冯豹卒 583

和帝永元十五年 癸卯(103) 584

张霸删《严氏春秋》 584

樊准为郡功曹、郎中、尚书郎 585

和帝永元十六年 甲辰(104) 585

徐防拜为司徒 585

杨震以明经始仕州郡 585

殇帝延平元年 丙午(106) 586

张禹为太傅 586

太后诏策长安侯能通《诗》、《论》,立为皇帝 586

徐防迁太尉 587

黄香迁魏郡太守 587

鲁恭为长乐卫尉 588

樊准上疏请举明经及旧儒子孙 588

樊英传樊氏学 589

安帝永初元年 丁未(107) 590

诏举贤良方正、有道术及直言极谏之士 590

樊英征为博士 590

杨震、朱宠、陈禅同辟邓骘府 590

桓焉授安帝《尚书》 591

鲁恭代梁鲔为司徒 591

马融从挚恂游学 591

安帝永初二年 戊申(108) 592

桓焉为光禄大夫、太常 592

诏举贤良方正、道术明习灾异阴阳之度琁机之数者 592

樊准引《穀梁春秋》等言对灾异之策 592

樊准为守光禄大夫、巨鹿太守 593

马融应大将军邓骘召,为舍人 593

鲁丕为侍中、左中郎将、三老 594

安帝永初三年 己酉(109) 594

太尉张禹荐寒朗为博士 594

安帝永初四年 庚戌(110) 594

诏校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 594

刘珍校书东观 595

马融拜为校书郎中,校书东观 596

马融从班昭受读《汉书》 596

杨震迁太常 596

安帝永初五年 辛亥(111) 597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等 597

樊准转河内太守 597

鲁丕卒 597

赵岐生 598

安帝永初六年 壬子(112) 598

鲁恭卒 598

安帝永初七年 癸丑(113) 599

张衡作《南阳文学儒林书赞》 599

安帝元初元年 甲寅(114) 599

刘毅上《汉德论》并《宪论》十二篇,拜议郎 599

张衡论《太玄》 600

安帝元初二年 乙卯(115) 600

马融上《广成颂》谏寝蒐狩之礼等 600

邓弘卒 601

安帝元初三年 丙辰(116) 602

王逸为校书郎 602

樊准为光禄勋 602

安帝元初四年 丁巳(117) 603

胡广为尚书郎 603

蔡伦监典刘珍等校书 603

李固寻师游学 604

杨震荐举杨伦明经 604

李郃代袁敞为司空 604

安帝元初五年 戊午(118) 605

崔瑗狱中问《礼》 605

樊准卒 605

安帝元初六年 己未(119) 605

马融自劾归 605

太后教诸王子弟学经书 606

安帝元初七年 永宁元年 庚申(120) 606

刘珍、李尤、刘騊駼等受诏撰《汉记》 606

班昭卒 607

司空李郃免 608

张皓征拜廷尉 608

郎宗学《京氏易》 608

桓焉迁太子少傅、太傅,授顺帝《尚书》 609

太常杨震为司徒 609

安帝永宁二年 建光元年 辛酉(121) 610

樊英、孔乔、李昺、郎宗、杨伦、王辅被征 610

马融受诏还郎署,为河间王厩长史 610

杨震上疏言政事 610

朱宠上疏讼邓骘无罪 611

九月,许冲上《说文解字》 611

马续续《汉书》 612

周燮通《诗》、《论》,传《礼》、《易》 612

冯绲为郎中 613

安帝延光二年 癸亥(123) 613

诏选通《古文尚书》、《毛诗》、《穀梁春秋》之士 613

八月,诏令察举通达经术之士 614

安帝征周燮、冯良 614

杨震代刘恺为太尉 614

张衡等论历 614

安帝延光三年 甲子(124) 615

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615

安帝幸太学 616

太尉杨震免 616

张衡作浑天仪,著《灵宪》、《筭罔论》 616

马融上《东巡颂》,拜为郎中 617

张衡作《巡狩诰》 618

翟酺为酒泉太守 618

太尉杨震卒 618

任安生 619

安帝延光四年 乙丑(125) 619

杨伦特征为博士 619

李郃复为司徒 620

周举辟司徒李郃府 620

马融为郡功曹 620

四月,马融上书陈消灾之术 621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621

刘珍拜宗正 621

顺帝永建元年 丙寅(126) 622

司徒李郃免 622

二月,太常桓焉为太傅,大鸿胪朱宠为太尉,长乐少府朱伥为司徒 622

刘珍卒 623

张皓为司空 623

张皓引《春秋》谏顺帝 623

桓焉复讲经禁中 624

虞诩为司隶校尉 624

虞诩上书自讼 624

张衡上封事 625

杨伦被征为侍中 625

杨伦上书奏请治任嘉赃罪 626

顺帝永建二年 丁卯(127) 626

窦章为东观校书郎 626

郑玄生 627

顺帝征樊英 627

七月,太尉朱宠、司徒朱伥罢 628

顺帝永建三年 戊辰(128) 628

黄琼奏宜复天子籍田之礼 628

荀爽生 629

顺帝永建四年 己巳(129) 629

何休生 629

左雄奏崇经术,修太学 630

樊英迁五官中郎将、光禄大夫 630

张皓以阴阳不和策免 630

顺帝永建五年 庚午(130) 631

马续善《九章筭术》 631

张衡因地震上疏 631

唐檀举孝廉、除郎中 632

唐檀上便宜三事 632

顺帝永建六年 辛未(131) 632

九月,修缮太学 632

顺帝阳嘉元年 壬申(132) 633

三月,顺帝临辟雍,行飨射礼 633

张皓复为廷尉,卒 634

七月,以太学新成举明经 634

十一月,初行限年察举法 634

胡广等奏书驳限年察举法 635

蔡邕生 635

郎?隐居传《京氏易》 636

顺帝阳嘉二年 癸酉(133) 636

正月,郎?上书言灾异 636

郎?上书荐黄琼、李固,陈消灾之术 639

马融因地震之异尚俭 640

张衡因地震之异言官员任免之制 640

除京师耆儒年六十以上四十八人补郎、舍人及诸王国郎 641

宋登以明识礼乐拜侍中 641

杨伦被征拜为太中大夫 641

杨伦出补常山王傅 642

马融举敦朴,拜议郎 642

桓焉迁为大鸿胪、迁为太常 642

胡广等坐谬举免 642

左雄奏征海内名儒为博士,公卿弟子为诸生 643

左雄因乳母爵邑等上封事 643

左雄奏九卿捶扑非古制 644

李固策书陈开石室、陈图书、招会群儒等政事之宜 645

顺帝阳嘉三年 甲戌(134) 646

李固被拜为议郎 646

左雄荐周举为尚书 646

周举奏顺帝应循文帝之俭,尊孝明之教 646

周举迁司隶校尉 647

张衡上疏请收禁图谶 648

顺帝阳嘉四年 乙亥(135) 649

马融为武都太守,上疏请缨击西羌 649

张衡欲补《汉记》 650

张衡作《周官训诂》 650

顺帝永和元年 丙子(136) 651

诏使伏无忌、黄景校定中书 651

张衡出为河间相 651

周举奏止为北乡侯加尊谥 651

马续迁度辽将军 652

顺帝永和三年 戊寅(138) 652

左雄卒 652

郑玄为乡啬夫 652

吴祐识戴宏 653

顺帝永和四年 己卯(139) 653

张衡卒 653

顺帝永和五年 庚辰(140) 655

桓焉迁为太尉 655

顺帝永和六年 辛巳(141) 655

周举拜谏议大夫 655

延笃举孝廉,注《左传》 655

度辽将军马续免 656

顺帝汉安元年 壬午(142) 657

诏举贤良方正、能探赜索隐之士 657

诏征张楷,告疾不到 657

胡广荐崔瑗 657

崔瑗为济北相 658

崔瑗卒 658

桓焉以日食免太尉职 659

周举拜侍中 659

杜乔、周举等诸儒巡行天下,班宣风化,举实臧否 659

杜乔为守光禄大夫 660

杜乔表奏李固政天下第一,崔瑗等臧罪 660

张纲上书劾梁冀 660

张纲为广陵太守 661

胡广为司徒 661

顺帝汉安二年 癸未(143) 661

张纲卒 661

顺帝汉安三年 建康元年 甲申(144) 662

李固被拜为太尉 662

诏举贤良方正、幽逸修道之士 662

荀淑出补朗陵侯相 663

马融注《周官》 663

皇甫规举贤良方正 664

皇甫规拜郎中 664

桓焉卒 665

周举议宜顺殇帝、顺帝昭穆 665

冲帝永嘉元年 乙酉(145) 665

皇甫规始居家教授 665

质帝本初元年 丙戌(146) 666

四月,令郡国举明经 666

朱穆推灾异说梁冀 666

李固、胡广、赵戒书谏梁冀 667

太尉李固免,胡广迁为太尉,赵戒徙为司徒 667

桓帝建和元年 丁亥(147) 668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博士等上封事 668

马融为梁冀写奏章诬李固 668

诏课试诸学生 669

赵典被拜为议郎,侍讲禁中,迁侍中 669

杨秉以明《尚书》征 670

赵典谏止建鸿池苑 670

杜乔代胡广为太尉 670

胡广为司空 670

郑玄游学求师 671

桓帝建和二年 戊子(148) 671

荀悦生 671

张楷作《尚书注》 672

桓帝建和三年 己丑(149) 672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672

周举卒 673

荀淑卒 673

许慎卒 673

桓帝元嘉元年 辛卯(151) 675

十月,司空胡广罢 675

十一月,黄琼为司空 675

桓帝和平元年 庚寅(150) 675

黄琼侍讲禁中 675

桓帝元嘉元年 辛卯(151) 675

十一月,崔寔作《政论》 675

崔寔著作东观 677

边韶、崔寔、伏无忌、朱穆、延笃撰《汉记》 677

伏无忌作《伏侯注》 678

桓帝元嘉二年 壬辰(152) 679

马融徙朔方 679

郑玄、卢植从马融受业 679

十一月,司空黄琼免 680

十二月,赵戒为司空 680

桓帝永兴元年 癸巳(153) 680

六月,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 680

十月,胡广代袁汤为太尉,房植代赵戒为司空,黄琼代吴雄为司徒 681

刘陶等千余太学生请愿 682

孔融生 682

刘淑以《五经》教授 682

桓帝永兴二年 甲午(154) 683

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683

刘淑举贤良方正、拜议郎 683

九月,黄琼代胡广为太尉 683

赵岐辟司空掾 684

桓帝永寿元年 乙未(155) 684

张奂迁安定属国都尉 684

崔寔撰《四民月令》 684

曹操生 685

公沙穆习《韩诗》、《公羊春秋》 686

桓帝永寿二年 丙申(156) 686

李膺复征为度辽将军 686

诏复课试诸生 687

桓帝永寿三年 丁酉(157) 687

魏朗为九真都尉、拜议郎 687

崔寔拜议郎,定《五经》 688

郑玄东归 688

桓帝延熹元年 戊戌(158) 689

赵咨征为博士 689

七月,胡广代黄琼复为太尉 689

京兆尹延笃以病免归 689

赵岐避祸江、淮、海、岱等地 690

桓帝延熹二年 己亥(159) 690

李膺迁河南尹 690

八月,太尉胡广坐梁冀忤逆免,黄琼为太尉 690

八月,初置秘书监 691

杨秉拜太仆,迁太常 691

荀悦能说《春秋》 692

崔寔免 692

蔡邕被征,称疾归 692

延笃论仁孝 693

桓帝延熹三年 庚子(160) 694

赵岐始作《孟子章句》 694

皇甫规拜泰山太守 695

杨秉征为河南尹 696

十二月,宗资击讨泰山农民起义军 696

桓帝延熹四年 辛丑(161) 696

刘宠迁为司空,旋免,拜将作大匠,为宗正 696

皇甫规上疏请讨零吾、先零别种叛乱 697

皇甫规拜为中郎将,平羌族叛乱 697

杨秉以明儒学复征,拜太常 698

桓帝延熹五年 壬寅(162) 698

诏公卿上封事 698

太学生张凤等三百余人诣阙请愿 699

王符见皇甫规 699

王符《潜夫论》 700

王符论五帝之德 701

王符言相术 701

冯绲为车骑将军 702

桓帝延熹六年 癸卯(163) 702

司空刘宠免 702

张奂拜武威太守 702

皇甫规为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 703

皇甫规举张奂为度辽将军 703

车骑将军冯绲免 703

朱穆卒 704

李膺惩杀宦官张让之弟 704

桓帝延熹八年 丙午(165) 705

诏举贤良方正 705

刘瑜举贤良方正 705

刘瑜上书言灾异 705

刘瑜拜为议郎 706

窦武拜郎中、越骑校尉,封槐里侯 706

杨秉卒 707

桓帝延熹九年 丙午(166) 707

赵典举荀爽为郎中 707

正月,荀爽对策 707

赵岐拜并州刺史 708

十二月,党祸起 709

魏朗始著《魏子》 710

马融卒 710

赵岐作《御寇论》 712

刘陶作《中文尚书》 712

张奂拜大司农、使匈奴中郎将 713

胡广为司徒 713

窦武拜城门校尉 713

桓帝永康元年 丁未(167) 713

诏举贤良方正 713

窦武上疏讼党事 714

六月,初赦党人 715

党人表谱 715

延笃卒 716

武荣卒 716

彭汪撰《左传奇说》及旧注 717

皇甫规征为尚书,策对贤良方正 717

张奂平东羌、先零叛乱,徙弘农 718

灵帝建宁元年 戊申(168) 718

窦武为大将军,封闻喜侯 718

卢植引经书戒窦武 719

陈蕃为太傅,与司徒胡广等参录尚书事 719

窦武、陈蕃谋诛宦官,复征李膺、刘猛、杜密、朱宇等 720

刘宠代王畅复为司空 720

何休辟太傅陈蕃府 721

九月,曹节矫诏杀陈蕃、尹勋等 721

司空刘宠徙为司徒 722

姜肱始隐身遁命 722

魏朗卒 722

何休作《春秋公羊解诂》 723

崔寔卒 724

胡广为太傅 725

张奂迁少府,又拜大司农,不受 725

杨赐以通《尚书》桓君章句而侍讲华光殿 725

灵帝建宁二年 己酉(169) 726

诏公卿上封事 726

司徒刘宠迁为太尉 726

十月,钩党狱起,制诏州郡钩儒学行义之士等为党人 726

部党名号 727

十一月,太尉刘宠免 727

孔融入狱 728

党魁李膺下狱死 728

灵帝建宁三年 庚戌(170) 729

蔡邕辟司徒桥玄府 729

徐干生 729

张奂上疏言灾异 729

灵帝建宁四年 辛亥(171) 730

诏公卿上封事 730

灵帝熹平元年 壬子(172) 730

三月,胡广卒 730

胡广《汉制度》 731

五月,鲁峻卒 731

七月,段颎收系太学生 732

灵帝熹平二年 癸丑(173) 732

光禄勋杨赐为司空 732

蔡邕校书东观 732

蔡邕作《独断》 733

姜肱卒 733

司空杨赐免 733

灵帝熹平三年 甲寅(174) 734

李巡请刻《五经》于石 734

皇甫规卒 734

灵帝熹平四年 乙卯(175) 735

蔡邕、韩说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 735

三月,诏刻石经 735

卢植作《尚书章句》、《三礼解诂》 737

卢植请立古文博士 737

灵帝熹平五年 丙辰(176) 738

诏禁锢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 738

杨赐代袁隗为司徒 738

卢植拜为庐江太守 738

十二月,试太学生六十岁以上者百余人除官 739

灵帝熹平六年 丁巳(177) 739

七月,蔡邕上封事言七事 739

卢植补续《汉记》 741

灵帝光和元年 戊午(178) 741

韩说上书言日食 741

卢植上封事言日食之变 741

蔡邕、刘洪补续《律历志》 742

刘洪作《乾象法》 742

杨赐上书言政事 743

蔡邕徙朔方 744

杨赐为三老 745

蔡邕上书奏其所著十意 745

灵帝光和二年 己未(179) 746

四月,大赦天下党人 746

蔡邕遇赦至吴会 747

灵帝光和三年 庚申(180) 747

韩说、博士蔡较等校注律历 747

六月,诏举通《古文尚书》、《毛诗》、《左氏》、《穀梁春秋》者拜议郎 748

仲长统生 748

刘廙生 748

灵帝光和四年 辛酉(181) 749

张奂卒 749

司徒杨赐免,拜太常 749

灵帝光和五年 壬戌(182) 750

何休卒 750

何休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注训《孝经》、《论语》、风角七分 750

灵帝幸太学 751

杨赐复拜太尉 751

颍容从杨赐习经 751

桓典为侍御史 752

灵帝光和六年 癸亥(183) 752

《熹平石经》刻成,立于太学前 752

杨赐上平张角事计 752

刘陶受诏次第《春秋》条例 753

徐干读《五经》 754

灵帝光和七年 中平元年 甲子(184) 754

宋枭奏多写《孝经》在凉州行教化 754

张驯拜尚书、大司农 754

荀爽、孔融为从事 755

大赦党人,党锢始弛 755

赵岐拜议郎 755

太尉杨赐免 755

杨赐封临晋侯,刘陶为中陵乡侯 756

六月,高彪卒 756

卢植拜中郎将 756

灵帝中平二年 乙丑(185) 757

韩说上封事 757

十月,刘陶下狱死 757

杨赐复为司空 758

范冉卒 758

灵帝中平三年 丙寅(186) 759

郑玄不应何进辟 759

灵帝中平五年 戊辰(188) 759

陆绩生 759

董扶为蜀郡属国都尉 760

申屠蟠、荀爽、韩融等十四人并博士征 760

服虔作《春秋左氏传解》 760

服虔以《左传》驳何休之所驳汉事六十条 761

灵帝中平六年 少帝光熹元年 昭宁元年献帝永汉元年 己巳(189) 762

董卓辟蔡邕 762

孔融为北海相 762

八月,蔡邕为祭酒、侍中 763

邴原至辽东 763

荀爽批纬书 764

九月,卢植反对董卓废帝之议,卢植隐于上谷 764

应劭拜太山太守 765

九月,刘虞为大司马,杨彪为司空,黄琬为司徒 765

十二月,黄琬为太尉,杨彪为司徒,荀爽为司空 765

董扶去官还家 766

献帝初平元年 庚午(190) 766

杨彪、荀爽等论董卓迁都之议 766

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免 767

杨彪、黄琬复为光禄大夫 767

五月,荀爽卒 767

荀爽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新书》等 768

刘表为荆州刺史 769

蔡邕封高阳乡侯 769

公卿举郑玄为赵相 770

蔡邕议宜省去孝和以下庙号称宗者 770

阮瑀学于蔡邕 770

献帝初平二年 辛未(191) 771

蔡邕对董卓问地震 771

蔡邕议宗庙迭毁 771

蔡邕追正郭皇后谥 771

献帝初平三年 壬申(192) 772

赵岐持节慰抚天下 772

杨彪复为司空 772

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 773

颍容授经于荆州 773

颍容撰《春秋左氏条例》 774

夏,蔡邕死狱中 774

卢植卒 776

荀彧归奔曹操,为奋武将军 777

献帝初平四年 癸酉(193) 778

九月,试儒生四十余人而赐官 778

十月,献帝临太学观礼 778

司空杨彪免 778

献帝兴平元年 甲戌(194) 779

孔融谋迎天子 779

太常杨彪为太尉 779

赵岐使荆州 779

献帝兴平二年 乙亥(195) 780

献帝东归,书籍泯尽 780

孔融为青州刺史 780

王肃生 781

献帝建安元年 丙子(196) 782

应劭上《汉仪》 782

郑玄作书戒子 783

孔融为将作大匠 784

郑玄受刘洪《乾象法》 784

谢该作《谢氏释》解《春秋左传》 784

何晏生 785

荀悦作《申鉴》 786

《东观汉记》 787

九月,太尉杨彪免 788

十一月,曹操为司空 788

献帝建安二年 丁丑(197) 788

应劭为袁绍军谋校尉 788

应劭《汉官仪》 789

应劭《风俗通》 791

郑玄见袁绍 791

献帝建安三年 戊寅(198) 792

刘表兴学于荆州 792

刘表《易章句》 793

宋忠作《易注》 794

献帝建安五年 庚辰(200) 794

六月,郑玄卒 794

孔融对献帝问祭礼 799

荀悦撰《汉纪》 799

荀悦论史 800

仲长统游学 800

刘熙于交州讲学 800

献帝建安六年 辛巳(201) 801

赵岐卒 801

赵岐《三辅决录》 802

献帝建安七年 壬午(202) 803

任安卒 803

曹植习《齐诗》 803

献帝建安八年 癸未(203) 804

七月,曹操作《修学令》 804

虞翻示孔融以所著《易注》 804

献帝建安九年 甲申(204) 805

九月,孔融请行古王畿之制 805

献帝建安十年 乙酉(205) 806

高诱为濮阳令 806

仲长统至并州 806

献帝建安十一年 丙戌(206) 807

杜畿于河东开学宫 807

仲长统为尚书郎 808

献帝建安十三年 戊子(208) 808

六月,曹操为汉丞相 808

曹操杀孔融 809

仲长统著《昌言》 810

刘表卒 811

献帝建安十四年 己丑(209) 811

荀悦卒 811

献帝建安十六年 辛卯(211) 812

徐干为五官将文学 812

献帝建安十七年 壬辰(212) 813

王肃从宋忠读《太玄》 813

献帝建安十八年 癸巳(213) 813

以《禹贡》建置九州 813

曹操自为魏公 814

高堂隆为丞相军议掾 814

袁涣请曹操大收篇籍 814

献帝建安十九年 甲午(214) 815

刘备使诸儒典掌旧文 815

献帝建安二十年 乙未(215) 816

刘劭为太子舍人 816

刘劭作《爵制》 816

献帝建安二十一年 丙申(216) 818

曹操自进号魏王 818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 丁酉(217) 818

华歆为御史大夫 818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 丁酉(217) 818

王粲、徐干、陈琳、应场、刘桢卒 818

董遇至邺 821

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己亥(219) 821

王烈卒 821

献帝建安二十五年 延康元年 黄初元年 庚子(220) 822

曹操卒 822

仲长统卒 822

附录一 纬书所见秦汉经学学术 824

《尚书纬》 824

《尚书中候》 825

《乐纬》 826

《乐协图》 827

《乐纬稽耀嘉》 828

《乐动声仪》 829

《论语摘辅象》 829

《论语摘衰圣》 830

《论语撰考谶》 830

《论语阴嬉谶》 831

《论语崇爵谶》 831

《论语素王受命谶》 832

《论语纪滑谶》 832

《论语比考谶》 833

《论语谶》 833

《诗纬》 834

《诗纬含神雾》 835

《诗纬推度灾》 836

《诗纬泛历枢》 836

《春秋》 837

《春秋演孔图》 838

《春秋文耀钩》 838

《春秋元命苞》 839

《春秋运斗枢》 840

《春秋感精符》 840

《春秋合诚图》 841

《春秋考异邮》 841

《春秋保乾图》 842

《春秋佐助期》 843

《春秋握诚图》 843

《春秋潜潭巴》 844

《春秋说题辞》 844

《春秋命历序》 845

《春秋内事》 846

《春秋汉含孳》 846

《春秋图》 847

《春秋录图》等十九种 847

《易纬》 850

《易纬乾凿度》 851

《易纬乾坤凿度》 852

《易纬稽览图》 853

《易纬辨终备》 854

《易通卦验》 854

《易乾元序制记》 855

《易是类谋》 856

《易坤灵图》 857

《易纬中孚传》 857

《易纬天人应》 858

《易纬通统图》 858

《易纬运期》 859

《易内传》 859

《易萌气枢》 860

《易纬内篇》 860

《易纬太初篇》 861

《易九厄谶》 861

《易纬礼观书》 862

《易纬纪》 862

《易纬纪表》 863

《易纬决象》 863

《易通卦验玄图》 863

《易纬河图数》 864

《河图秘征》 864

《河图帝通纪》 865

《河图著命》 866

《河图说征》 866

《河图考灵曜》 867

《河图真钩》 867

《河图提刘》 868

《河图会昌符》 868

《河图天灵》 869

《河图要元篇》 869

《河图叶光纪》 870

《河图绛象》 870

《河图皇参持》 871

《河图闿苞受》 872

《河图合古篇》 872

《河图赤伏符》 873

《河图括地象》 873

《河图帝览嬉》 874

《河图稽命征》 875

《河图稽耀钩》 876

《龙鱼河图》 877

《河图始开图》 877

《河图握矩起》 878

《河图玉版》 878

《河图龙文》 879

《河图龙帝记》 880

《河图龙表》 880

《河图考钩》 881

《河图说征祥》 881

《河图说征示》 881

《河图揆命篇》 882

《图纬绛象》 882

《河图帝视萌》 883

《河图灵武帝篇》 883

《河图玉英》 884

《河图纪命符》 884

《河图圣洽符》 885

《河图表记》 885

《河图》 885

《泛引河图》 886

《河图占》 887

《河图八丈》 887

《河图帝系谱》 888

《河图谶》 888

《河图内元经》 888

《图书秘记》 889

《河洛内记》 889

《洛书甄曜度》 889

《洛书灵准听》 890

《洛书摘六辟》 890

《洛书》 891

《洛书洛罪级》 892

《洛书宝号命》 893

《洛书斗中图》 893

《洛书说禾》 893

《洛书录运法》 894

《洛书录运期》 894

《孔子河洛谶》 895

《洛书纪》 895

《洛图三光占》 895

《洛书说征示》 896

《洛书兵钤势》 896

《老子河洛谶》 897

《甄曜度谶》 898

《谶语附录》 898

《泛引洛书》 899

《孝经援神契》 899

《孝经中契》 900

《孝经左契》 901

《孝经右契》 901

《孝经钩命决》 902

《孝经内记图》 903

《孝经雌雄图》 903

《孝经章句》 904

《孝经纬》 904

《孝经契》 905

《孝经右秘》 905

《孝经威嬉拒》 906

《孝经河图》 906

《孝经中黄谶》 906

《孝经雌雄图三光占》 907

《礼纬》 907

《礼纬含文嘉》 908

《礼纬稽命征》 909

《礼纬斗威仪》 909

《诗纬》 910

《诗纬含神雾》 911

《诗纬推度灾》 911

《诗纬泛历枢》 912

附录二 出土文献所见秦汉经学学术 913

《仓颉篇》 913

阜阳汉简《苍颉篇》 913

字书《仓颉篇》 914

《仪礼》 915

《晏子春秋》 916

简本《论语》 917

《儒家者言》 919

《文子》 919

《哀公问五义》 920

《保傅传》 920

《奏议》 921

帛书《周易·六十四卦》 921

阜阳汉简《周易》 923

帛书《系辞》 924

帛书《二三子问》 925

帛书《易之义》 925

帛书《要》 926

帛书《缪和》、《昭力》 927

帛书《春秋事语》 928

帛书《五星占》 929

帛书《相马经》 929

阜阳汉简《诗经》 930

阜阳汉简《吕氏春秋》 931

附录三 两汉经学传授系统 932

《易》 932

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高氏《易》 932

京氏《易》 932

费氏《易》 933

韩氏《易》 933

《书》 934

今文《尚书》 934

杜林漆书古文《尚书》 934

《诗》 935

《鲁诗》 935

《齐诗》 936

《韩诗》 936

《毛诗》 937

《礼》 937

《礼经》 937

《周礼》 938

《乐》 938

《春秋》 939

《公羊春秋》 939

《穀梁春秋》 940

《左氏春秋》 940

主要参考书目 94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