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为21世纪中国再塑丰碑  大象战略
为21世纪中国再塑丰碑  大象战略

为21世纪中国再塑丰碑 大象战略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彭明著
  • 出 版 社: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6097457
  • 页数:397 页
图书介绍:暂缺《中国明代瓷器目录:图集》简介
《为21世纪中国再塑丰碑 大象战略》目录

赶超战略的困境——三大危机: 1

4.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粮食安全隐患仍在 4

二、发展危机 4

6.国际市场屏蔽度加大,外贸出口越来越难 4

5.财政赤字巨大,税收潜力几乎挖尽,财政已出现入不敷出的窘境 4

1.人口基数大,膨胀速度快,且平均素质低 4

3.失业率居高不下,且不断攀升 4

2.金融风险极大,高通胀随时可能反弹 4

1.工商企业大面积亏损,经济呈现负增长状态 4

一、增长危机 4

2.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1/ 5

3.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未来生存 5

4.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加大,东西矛盾突出,数千万人尚未脱贫 5

三、精神危机 23

1.价值体系和信仰断层已经出现,金钱至上和消费主义盛行 23

2.全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信用度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直线上升 23

3.腐败成为常态、顽症,短期内难以治愈,且日益加剧 23

4.治安状况恶化,犯罪率大幅上升,人民的安全感下降 23

放弃赶超:赶超不可能实现,尽早放弃为明智之举 28

另立目标:根据多元化的生态文明观重新确立新的发展目 28

正视差异:差异巨大,难以消除,世界只有一个中国 28

标模式再造:为保证新目标的实现,重新确立方案、途径、对策 28

第一编 生态位及价值观——新战略的理论基石和价值判断准则 28

3.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判定——两个最敏感点历史的抉择 28

大象战略——非赶超战略 28

2.危机性质评定 28

1.追溯三大危机的共同根源——赶超战略 28

四、对危机的评判 28

第一章 生态位 38

第1节 生态位概念与格乌司原理 38

4.对配偶的争夺 42

3.对荣誉的争夺 42

2.对权力的争夺 42

1.对地盘的争夺 42

一、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42

第2节 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 42

二、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竞争 43

1.企业之间对市场的争夺 43

2.党派之间对政权的争夺 43

3.国家之间对霸权的争夺 43

第3节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点生态位 45

一、生态文明的由来 45

二、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观 46

三、作为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观逻辑基础的生态位 47

第1节 元定理——生态位是人类社会具有普适性的一般原理 48

第二章 新战略的元定理、衍生定理及相关概念 48

第2节 衍生定理 49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 49

二、生态文明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判断准则 50

第3节 相关概念 51

一、美 51

三、幸福观 52

四、幸福生活观 52

二、幸福 52

五、大众幸福观 53

第4节 元定理、衍生定理、相关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53

第三章 新战略的价值观 55

第1节 中国20世纪的主要价值观 55

一、传统价值观 55

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55

三、唯物质主义价值观 55

1.多元的价值观 56

二、人与人(社会)的关系 56

2.开放的道德观 56

3.和谐的人际关系 56

第2节 中国21世纪的主导价值观——生态文明观或和谐论 56

四、生态主义价值观 56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56

三、国与国的关系 57

四、人自身(或身与心)的关系 57

第3节 新战略的价值取向——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58

一、全球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58

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58

三、加快地区协调发展 59

四、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59

一、丰衣足食 60

二、居者有屋 60

第4节 21世纪中国多数人的生活模式 60

三、环境洁美 61

四、人际和睦 61

第5节 几组生活模式比较 61

一、美国人与英国人的比较 61

二、美国白人与印地安人的比较 63

三、上海人与苏州人的比较 63

四、深圳人与成都人的比较 64

结论:不同地缘、历史、人文条件形成不同的价值观,进而形成不同的生活模式,它们各有存在的理由。 64

这些模式之间,非要比较优劣是毫无意义的,一味盲目攀比是极不可取的,企图取而代之更是决无可能的。 64

第二编 战略环境分析 64

第四章 国际战略环境分析 68

第1节 政治环境 68

一、全球民主化浪潮势不可挡 68

二、人权概念逐步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69

三、社会主义在不断发生巨变,政治多元化格局将长期存在 70

第2节 安全环境——对中国的威胁判定 71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71

二、世界霸权主义已经消失,地区霸权主义日渐衰落 72

三、周边国家均不对中国构成主动威力 73

1.日本——美日安全条约有力制约 73

2.俄罗斯及中亚各国——已签定安全条约 73

3.印度——具有和平主义和非暴力主义的传统 73

4.其他周边国家均不具备威胁实力 73

2.南沙对中国经济及战略价值还不如邻国 76

3.解决的原则和思路 76

四、南海争端——主动权操在中国 76

1.争端的根本原因在于新海洋法的缺陷 76

五、台湾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79

1.台独势力日益强盛 79

2.武力收复台湾——军事上的利弊分析 79

3.美国的态度 79

4.日本的态度 79

5.东盟及国际社会反应 79

一、全球经济及贸易额稳定增长 86

第3节 经济环境 86

二、国际资本与全球流动 87

三、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 88

四、各主要贸易国家对中国市场屏蔽度加大 90

第4节 文化环境 92

一、两大文化范畴:现代文化与非现代文化 92

二、文化比较:有特色之别、但无优劣之分 97

三、现代文化的冲击与文明的冲突 99

2.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体代 102

4.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102

3.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形式 102

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五个阶段 102

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102

第5节 科技环境 102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影响 105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105

2.信息社会即将到来 105

3.全球经济系统的形成 105

4.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105

5.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 105

2.现行政体 111

1.现行国体 111

3.现行国家结构 111

一、现行政治制度 111

第1节 政治状况——现行政治制度及其稳定性判断 111

第五章 国内战略环境分析 111

二、现行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成果及弊端 112

1.运行成果 112

2.弊端 112

三、对当前中国政治稳定性的分析判断 114

第2节 军事状况——国防战略及军队现状 115

一、国防战略 115

二、军事实力 116

3.实行双首长制 117

2.党对军队的领导有合法的、程序化的组织保障 117

1.执政的中共党中央直接指挥军队 117

四、军事体制——制度创新、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117

三、军事开支 117

第3节 经济状况 118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118

结论:中国已总体上进入工业化中期水平 118

二、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22

1.金融风险有增无减——四个“导火索” 122

2.财政赤字增加、税收潜力有限、投资势头衰减、有效需求不足 122

3.对外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122

4.国企亏损更加严重 122

4.企业改革方面 127

3.外经外贸方面 127

1.防范金融风险方面 127

2.财税、投资及有效需求方面 127

三、中央目前对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改革措施及其效果评述 127

四、对1998~1999年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131

五、中国经济的的真正病因——从经济角度分析 132

1.人与资源的矛盾无法调和 132

2.中国工业能力相对过剩与国际市场容量相对有限的矛盾无法调和 132

第4节 文化状况 134

一、中国文化的本源 134

二、“食草”民族及其生理基础和性格特徵 134

三、中国文化归根到底是食文化——九大顽症 137

2.交易成本高:发展缓慢竞争难 140

1.超稳定结构:统治容易改变难 140

四、中国文化实证分析 140

五、西方性文化及其与中国食文化对人类文明影响的比较 141

1.性文化的特徵 141

2.性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推动工业文明 141

3.食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推动农业文明 141

4.两种文化之比较 141

第5节 科技状况 145

一、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特点 145

二、科技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45

三、中国政府对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150

一、政治条件:国内外政治环境稳定 153

二、安全条件:外部军事威胁不复存在 153

第六章 战略分析判断结论 153

第1节 百年不遇的国内外有利条件 153

三、经济条件:国际经济形势趋好,国内经济基础稳定 154

四、文化条件:文化多样化格局形成 154

五、科技条件: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发展迅猛 154

第2节 难以逾越的四大制约因素 155

一、第一大约束:人口量多质差 155

二、第二大约束:资源相对匮乏 155

三、第三大约束:国际市场屏蔽 155

四、第四大约束:文化积淀深重 156

第三编 战略目标设定 157

第3节 中外学者对未来中国发展战略选择的评述 157

第七章 总体战略目标 170

第1节 大象战略目标 170

第2节 阶段发展战略目标 173

一、10年计划:2000-2010年 173

二、50年规划:2010-2050年 174

三、100年展望:2050-2100年 175

第八章 领域战略目标 177

第1节 政治发展战略目标 177

第2节 国防发展战略目标 177

1.建立科学、民主的国防安全决策体系 178

2.建立灵活、高效的军队领导指挥体制 178

一、国防安全及军队领导体制改革目标 178

二、常备军事力量、后备军事力量及核威慑力量建设目标 179

1.常备军事力量 179

2.后备军事力量 179

3.核威慑力量 179

三、国防经济、科技、工业和装备发展目标 179

1.军费逐年减少 179

2.国防科技尽量压缩 179

3.国防工业原则上移交地方 179

第3节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 180

一、就业优先,兼顾其他 180

4.武器装备四、国防立法、国防教育、军事科研和军事教学发展目标 180

二、对三大产业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 181

三、合理保护和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以扩大内需为主导,逐步降低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 184

四、建立低流量、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实现丰衣足食、居者有屋、环境洁美、人际和睦的生活目标 184

第4节 科教发展战略目标 186

一、调整科技赶超目标,实行对世界高科技有选择地进行跟踪研究的战略 186

二、将中国的科技发展目标定位于适度、适用新科技 189

三、将中国的教育发展目标定位为:压高、放中、保初 189

第5节 文化发展战略目标 191

一、建立文化防御体系,营造汉民族传统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立生长空间 191

二、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 192

三、倡导多元、开放、和谐的当代人文精神和理想主义情怀 195

一、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 198

第6节 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198

二、营造和睦和充满爱心的人际环境 199

三、建设安全、舒适、便捷、自主、友爱、互助的社区环境 202

四、倡导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型的家庭结构,执行已婚妇女阶段就业和回到家庭计划 204

第九章 区域发展战略目标 208

第1节 沿海地区发展目标 209

一、继续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 209

二、辐射但不冲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09

第2节 中原地区发展目标 210

1.调整第一产业 211

3.促进第三产业 211

2.压缩第二产业 211

三、建立符合当地特点的产业结构 211

二、率先实现生态化的发展目标,形成生态产业化 211

一、构造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开放的市场体系 211

第3节 东北地区发展目标 213

一、建立以东北亚经济区和国内其他地区为对象的相对独立的半封闭的市场体系 214

二、根据地缘经济状况,调整城市布局和人口分布,恢复地区生态水平 215

三、突出优势产业,压缩过剩产业 215

1.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比较效益 215

2.压缩采掘业和重工业 215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15

一、建立相对独立的市场体系——设立准海关,实施地区市场保护,保护地方民生工业,充分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 216

第4节 西部地区发展目标 216

二、重点发展农林牧业,加大植被覆盖率,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建立封闭的撂荒保护区,将该地区居民全部迁移,实现生态重建 217

三、重新确立扶贫概念,对一般贫困地区加大扶贫造血的力度,或组织集体移民;对特殊贫困地区,依据当地文化传统和习俗建立民俗民族文化经济社会保护区 218

四、重点发展资源工业和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力工业 219

五、大力发展以区域特色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219

第5节 青藏高原发展目标除上述目标外,还应具有—— 220

一、加大文化保护力度,实行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使藏民族和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得以完整保护 220

二、重视地貌和环境保护,使全球的第三极永保原貌 221

3.权力更迭非程序化,企业经常发生高频振荡 227

2.规模不经济,企业难以长大 227

1.内部人效应严重,监督成本巨大 227

一、企业法人组织形式 227

第1节 微观组织形式及其存在的问题 227

第十章 微观发展目标 227

二、事业法人组织形式 231

三、社团法人组织形式 232

四、军队组织形式 233

五、其他组织形式 233

第2节 发展目标——创立新的管理模式 233

一、管理学派与管理模式 233

二、管理学是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的集合 238

第四编 战略对策 245

2.中国管理模式——中国学派 245

3.管理对中国发展是很重要的 245

1.管理的人论基础与中国人论 245

三、中国人论与中国管理模式 245

第十一章 政治、外交发展战略对策 254

第1节 政治制度 254

一、国体——社会主义不变 254

二、政体 254

三、国家结构 256

第2节 外交政策 263

一、围绕“大象目标”,选择“搭便车”外交战略 263

二、遵守国际规则、承担国际义务、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 264

三、文化外交优先于政治、安全和经济外交,成为最主要的外交手段 267

四、建立集体合作安全保障体系 268

第十二章 经济发展战略对策 271

第1节 宏观经济方面 271

一、计划 271

二、金融 272

1.实行适度从松的金融政策,逐步化解金融风险 272

2.适当时候实行币制改革 272

3.加速国有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代,允许成立民营银行,严格限制外资银行进入 272

4.防止金融早熟 272

4.开征社会保障税等新税种 279

2.降低企业税赋,简化税种 279

3.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279

三、财税 279

1.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力争近期财政支出实行零增长 279

四、投资 280

五、外贸 281

1.保护国内市场,全国不急于加入世贸组织 281

2.逐步降低对外经济依存度,外贸出口以效益为中心 281

3.限制对外投资,防止资本外流 281

4.控制对外举债规模 281

1.调整农业政策——政府切实保护农业 285

3.调整生产布局——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 285

2.调整土地制度 285

一、调整第一产业 285

第2节 产业经济方面 285

二、压缩第二产业 303

1.关闭一批过剩工厂 303

2.严格限制发展新的资本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高技术企业 303

三、促进第三产业 304

1.房地产业成为近期中国经济的第一增长点 304

2.信息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第一增长点 304

3.服务业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产业 304

第3节 区域经济方面 325

一、沿海地区 325

二、中原地区 326

三、东北地区 327

四、西部地区 328

五、青藏高原 335

第4节 微观经济方面 337

一、实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大幅度降低国有经济的比重 337

二、建立国有企业托管局,加速企业改制。 337

1.运作方式 337

2.实施步骤 337

1.扩大文化的对外交流 345

2.发掘整理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并积极上网 345

一、保护、倡导、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 352

第1节 文化方面 352

第十三章 文化教育发展战略对策 352

二、鼓励中华民族文化向外辐射 354

第2节 教育方面 355

一、中国教育结构的严重失衡及其调整 355

1.压缩高等教育 355

2.放开中等教育 355

3.确保初等教育 355

二、中国教育观念的明显陈旧及其调整 360

1.观念 360

2.解决办法 360

三、中国教育队伍的素质低下及其调整——建立荣誉教师制 367

3.学历水平 370

2.雇工人数 370

1.交税数额 370

第2节 人口政策方面 370

第1节 社会保障方面 370

第十四章 其他方面发展战略对策 370

一、调整人口政策,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优化人口素质,鼓励优秀男女多生育 370

二、制定人口法、建立人口法庭,以取代计生委,依法管理生育 373

三、对特殊民族和汉族的特殊部落实行特殊保护,以确保人类基因的多样性 374

第3节 就业及妇女政策方面 374

一、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充分利用人力资源 374

2.荣誉鼓励 377

3.媒介鼓励 377

1.税收鼓励 377

二、鼓励单位和个人更多地雇用劳动力 377

三、鼓励已婚妇女阶段就业和从事家政服务业 378

1.倡导阶段就业 378

2.倡导夫妻搭档创办家庭企业 378

3.支持妇女从事家庭信息服务业 378

4.法律和经济保障妇女从事家政服务业 378

第4节 城市发展方面 383

一、重新修订土地法,鼓励土地使用权自由流动,主要通过规划立法而非经济手段管理土地 383

二、改革户籍制度,取消户口管制 384

三、鼓励农民进城,重点开发小城镇 384

四、大中城市生态化 387

后记 3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