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立天著
  • 出 版 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518800462
  • 页数:118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系统、整体研究的成果。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了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显示了其间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进程,总结了其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佛教的重要问题,勾画出中国佛教哲学体系。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目录
标签:要义 哲学

下册 799

第五编 实践论 799

小引 801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 810

第一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 811

一、佛教伦理旨趣的根据——人生论 812

二、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石——果报论 813

三、佛教伦理自觉的本原——心性论 818

第二节 伦理原则与伦理德目 821

一、三大伦理原则 821

二、重要的伦理德目 829

第三节 中国佛教伦理与世俗伦理 835

一、中国佛教与儒家世俗伦理协调的方式 836

二、佛教伦理思想为中国世俗伦理提供的新因素 845

第四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848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 851

第一节 禅·禅定·禅悟 852

第二节 汉晋禅学 856

一、禅法的传入 856

二、东晋十六国时代禅法的多元融合 858

第三节 南北朝禅学 867

一、北朝禅学的五系 867

二、南朝禅学的重镇 878

三、南北朝禅学的基本特点 884

第四节 天台宗的圆顿止观法门 886

一、止观的涵义与类别 886

二、圆顿止观法门 887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 899

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 899

一、道信的“念佛即是念心”说 900

二、从道信的“守一”到弘忍的“守心” 902

第二节 南顿北渐 904

一、晋宋之际的顿渐分野 906

二、神秀一系:重渐修渐悟 908

三、慧能和神会:主顿悟渐修 912

四、洪州、石头二宗和五家:倡无修顿悟 921

五、南顿北渐的异同 930

第三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 932

一、何谓如来禅 933

二、何谓祖师禅 942

三、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禅法区别 946

四、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历史界限 950

五、祖师禅提出的思想背景及其流传的文化意义 955

第四节 文字禅、看话禅与默照禅 957

一、绕路说禅的文字禅 958

二、参究话头的看话禅 961

三、守默观照的默照禅 963

第五节 念佛禅 968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 976

第一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的界说 977

一、观 977

二、照 978

三、证 978

四、悟 979

第二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 980

一、汉魏西晋的禅观与般若直观 981

二、东晋南北朝禅观与空观相融合的直观方式 983

三、隋唐以来中国佛教诸宗的直觉方式 990

第三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 1014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 1016

第一节 印度佛教语言观略述 1017

第二节 中国儒家、道家、玄学家的语言观略述 1030

一、儒家重社会功能的语言观 1031

二、道家语言观的四要点 1033

三、魏晋玄学家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说 1036

第三节 禅宗前中国佛教语言观要略 1038

一、译经、转读、唱导涉及的语言观 1038

二、东晋时代著名佛教学者的语言观 1042

三、天台、三论、净土诸宗的语言观 1044

第四节 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 1054

一、重在不执文字的“不立文字”说 1055

二、不立文字原则下的“不离文字”说 1071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 1083

第一节 印度佛教真理观概述 1083

一、早期佛教的四谛和三法印说 1084

二、部派佛教的二谛说 1085

三、大乘佛教的实相说 1088

第二节 鸠摩罗什、僧肇和竺道生在中国佛教真理观上的奠基性作用 1091

第三节 三论师系与成论师系在二谛问题上的歧异 1095

一、二谛意义 1096

二、二谛内容 1098

三、二谛体性 1100

第四节 吉藏的破邪显正说与四重二谛说 1107

一、重在无所得的破邪显正说 1107

二、意在言亡虑绝的四重二谛说 1112

第五节 智顗的七种二谛说与三谛圆融说 1115

一、与判教相结合的七种二谛说 1115

二、三谛圆融说与中道佛性化 1119

第六节 窥基的四重二谛说 1132

小结 1135

结语 1138

征引与参考书目 1159

后记 1181

重印附言 1185

再版后记 118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