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的中国宪法学  亲历的体验与感受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的中国宪法学  亲历的体验与感受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的中国宪法学 亲历的体验与感受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云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62835
  • 页数:447 页
图书介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宪法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陈云生研究员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本土培养的第一位法学博士,张友渔教授的唯一博士生亲身经历了中国宪法学发展的每一个步骤,本书多是第一手资料,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改革开放三十七年的中国宪法学 亲历的体验与感受》目录

自序 1

第一章 导论:宪法为什么是重要的——基于从高级法到宪法至上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与历史经验的解读 8

一从“先有罗马法,后有宪法”说起 8

二 宪法的高级法文化和知识背景与成长经验 12

三 宪法至上地位的实体确认 17

四 反思性体悟 18

第二章 中国宪法学的文化和知识学科背景与基础 20

第一节 中国宪法学的西方知识学科背景与基础 21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宪法观念和思想 21

二 中世纪时期对后世宪法学作出的贡献 23

三 启蒙时期对宪法学的奠基 24

四 西方宪法学已取得的一般成就 47

第二节 中国宪法学的古代文化和知识背景与基础 84

一 为什么要溯源于上古时代本土的宪法思想和相关典籍的知识资源 84

二 先秦典籍中的“宪”与“宪法”思想和相关形制 89

三《洪范》——一部与近、现代宪法神似与形具的奇特文件 96

四 上古宪法思想和《洪范》如何以及何以才能够成为中国现代宪法的本土资源 105

第三节 中国宪法学的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指导 119

一 中国宪法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宪法理论的基本要义是中国宪法学研究的理论指导 119

二 马克思主义法学、宪法理论在中国宪法中的体现和发展 121

第三章 现行宪法确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28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28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概说 128

二 创新解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权能和形制的中国特色 136

第二节 爱国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150

一 爱国统一战线 150

二 政治协商会议 157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60

一 在中国建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 161

二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制度 166

三 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 172

四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消除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175

五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少数民族人权的保护 177

六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当代世界性的民族问题的解决和民族人权保护的潜在价值 179

七 加强民族理论研究,坚持和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82

第四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宪法学发展的大致历程 188

第一节 起步阶段 188

第二节 初转阶段 192

第三节 辉煌时期 196

一 宪法学人涉入之深 196

二 公众参与人数之众 198

三 宪法知识普及之广 198

四 发表著述成果之多 199

五 涉猎问题之敏感 201

六 与其他法学学科相比之显 202

第四节 沉寂时期 236

第五节 随起时期 238

第六节 奋进时期 246

一 对新修订的宪法修正案进行了深入的诠释 247

二 中国宪法学术界试图以科学规范的标准来界定宪法学学科体系 248

三 对中国宪法学研究方法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其研究方法的拓展 255

四 加强了宪法学中的一些专题研究 259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宪法学分支学科建构的审思 270

第一节 中国宪法学分支学科创立的学术背景 270

第二节 宪法学分支学科的笔者个人界说 274

一 宪法分支学科应当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274

二 宪法学分支学科应当是一个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277

三 宪法学分支学科应当以宪法学理论为基点进行研究 285

第三节“宪法人类学”的创意与建构的作者个人体验 300

一“宪法人类学”是宪法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 302

二从“法律人类学”到“宪法人类学” 307

第六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宪法的历史性进步 330

第一节 宪法作为多价值的文件载体的超越 330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宪法的阶段性价值目标和终极价值目标的确定 333

一 中国宪法的阶段性价值目标的确定 336

二 中国宪法的终极价值目标的确定 339

第三节 实现和谐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必须重视利用宪法手段和宪制安排 340

第七章 感受性分析 343

第一节 应当而且必须重视宪法的科学规范要求 343

一 关于宪法学科本身的建设 343

二 应当重视调整中国宪法学的“继往”与“开来”的关系 344

三 超越盲目与迷狂 348

四 维护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和最大法律权威 350

第二节“比较分析主义”范式对当代人权理论研究的意义——对自己两部著作实例的分析 351

一“先验制度主义”与“现实比较分析主义”政治哲学及其进一步建树 352

二 更理性提升对《权利相对论》和《反酷刑》的体验与感受 356

三 结论 362

第三节 对新兴宪法学派的检视与省思 362

一 作为学术研究常态的“闯入”现象 363

二 对现实新兴的宪法研究学派学术作为的检视 367

三 对新兴的宪法研究学派鹊起的省思 374

第四节 宪法文化的“启蒙” 376

一“启蒙”的一般意义 376

二 在中国倡导实行“宪法文化启蒙”的历史和现实理由与根据 379

三 当代实行“宪法文化启蒙”粗略设想 386

第五节 宪法文化的自觉 387

一“宪法文化的自觉”命题的提出 388

二 为何在现实中要致力于实现“宪法文化的自觉”? 390

第六节 宪法文化的超越 402

一 超越的一般概念及其意义 402

二 中国传统文化和宪法文化的内在性超越 404

三 相关的比较分析 409

第八章 呼唤宪法学研究科学理性的回归 415

第一节 宪法学研究科学理性回归的意义 415

一 宪法学深入研究的学理与实践价值的期待 416

二 倡导宪法学研究科学理性的回归具有创新宪法学的意义 417

第二节 现实针对性分析 418

第三节 疑问与侧评 422

参考书目 444

后记 44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