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重构诗性  基于从纯粹性向非纯粹性的思想演进
重构诗性  基于从纯粹性向非纯粹性的思想演进

重构诗性 基于从纯粹性向非纯粹性的思想演进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阳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7526051
  • 页数:2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运用知识社会学视角全面总结了新时期以来国内“诗性”话语讨论的得失,细致地梳理了古代、近代、现代与当代诗性观的学理发展流变,特别是澄清人类学意义上的维柯诗性观、本体论意义上的海德格尔诗性观与语言论意义上的雅各布逊诗性观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诗性观,探讨其中的差异与转化的可能,得出了“诗性”话语在当今文学研究中语用合法性问题、其与中文传统的联结与限度问题及诗性正义得以成立的理据问题等一系列重要结论。
上一篇:经典名著鉴赏下一篇:想法
《重构诗性 基于从纯粹性向非纯粹性的思想演进》目录

引言 一个学术疑点 1

一 本书接着谁讲 2

二 接着讲的第一个层面 3

三 接着讲的第二个层面 5

四 贯穿的思想线索 7

五 由此的写法 12

第一章 学界诗性话语现状及问题 13

第一节 现状的清理 13

一、基本现状 13

二、共同特征 15

三、主要表现 16

第二节 动机的还原 23

一、动机之一:海德格尔热大兴于中国 24

二、动机之二:民族传统文化本位认同 26

三、两种动机之间有关联吗 29

第三节 问题的呈现 32

一、混淆历史差异 32

二、陷入逻辑矛盾 35

三、忽视学理依据 36

四、简化中西语境 40

五、泛化语用实践 42

第二章 诗性话语在古近代的演变 44

第一节 源头的发生 44

一、古近代诗性话语基本特征与本书叙述方式 44

二、诗性话语的古希腊观念源头及其词源交代 46

第二节 理路的发展 52

一、文艺复兴前后的诗性观 53

二、英国经验主义的诗性观 55

三、大陆理性主义的诗性观 57

四、近代启蒙运动的诗性观 60

五、德国古典主义的诗性观 63

六、近代浪漫主义的诗性观 68

七、近代俄苏国家的诗性观 73

第三节 症结的分析 74

一、二元论与主体性 74

二、古近代诗性话语演变对我国诗性话语研究的初步启示 79

第三章 诗性话语在现当代的演变 82

第一节 转折的枢纽 82

一、转折的背景:文学对抗哲学 83

二、转折的标志:叔本华与尼采的诗性观 86

第二节 理路的推进 89

一、生命哲学的诗性观 89

二、现象学—存在哲学—解释学的诗性观 92

三、精神分析学的诗性观 99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诗性观 102

五、其他现当代思想的诗性观 104

第三节 变化的诠释 107

一、对伯林观点的追问:浪漫主义与存在主义呈何关系 107

二、对刘小枫观点的追问:诗的本体论与本体论的诗呈何关系 110

三、变化之一:从过去到未来 112

四、变化之二:从神圣到世俗 115

五、变化之三:从观看到倾听 119

第四章 诗性话语的三个关键环节 122

第一节 人类的诗性 122

一、历史视野中的维柯诗性观 122

二、对文学诗性的启示 128

第二节 本体的诗性 130

一、历史视野中的海德格尔诗性观 131

二、对文学诗性的启示 137

第三节 语言的诗性 142

一、历史视野中的雅各布逊诗性观 142

二、对文学诗性的启示 146

第五章 三者的差异及其转化关系 150

第一节 差异的区分 150

一、求异比求同更接近真相 150

二、诗性观:从同一到差异 154

三、维柯与海德格尔在诗性观上的差异 155

四、海德格尔与雅各布逊在诗性观上的差异 164

第二节 转化的理据 172

一、维柯诗性观与海德格尔诗性观的转化理据 172

二、海德格尔诗性观与雅各布逊诗性观的转化理据 182

第三节 实践的检验 188

一、文学诗性的历时层面:民本与人本 188

二、文学诗性的共时层面:消极乌托邦与积极乌托邦 190

第六章 如何以诗性话语研究文学 193

第一节 近义的辨析 193

一、诗性与诗歌性质 193

二、诗性与诗意、诗化 195

三、诗性与文学性、审美性 195

四、诗性与存在可能性 196

五、诗性与人性、神性、哲性 197

第二节 组合的考量 197

一、诗性作为名词接受修饰 198

二、诗性作为副词修饰别词 199

第三节 修辞的批判 200

一、是私有语言或以言行事吗? 201

二、神话修辞与非纯粹性立场 203

第七章 诗性与中文传统如何联结 207

第一节 中文的传统 207

一、单音节性 208

二、同音众多 209

三、音形混成 210

第二节 联结的可能 211

一、节律上的可能 211

二、声韵上的可能 212

三、时态上的可能 213

第三节 融合的限度 214

一、释文化维度上的融合限度 215

二、道文化维度上的融合限度 217

三、儒文化维度上基于非纯粹性立场的扬弃性融合 220

第八章 诗性正义是否可能与必要 229

第一节 形式的正义 229

一、形式正义的积极性 230

二、形式正义面临的第一个困难:以自由牺牲平等 231

三、形式正义面临的第二个困难:以平等牺牲自由 234

四、对形式正义的超越:以“公民写作”与“人的写作”之辨为例 238

第二节 实质的正义 241

一、实质正义的积极性 241

二、实质正义面临的第一个困难:以自由牺牲平等 243

三、实质正义面临的第二个困难:以平等牺牲自由 246

四、对实质正义的超越:以“国民性批判”与“人性批判”之辨为例 247

第三节 诗性的正义 251

一、诗性正义不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叠加 251

二、诗性正义在非纯粹性立场上让自由与平等同时和谐扩展至最大限度 256

三、诗性正义在西方的应用限度与在中国的应用洽适性 266

四、诗性正义在文学上的落实 271

五、诗性正义的具体运作:三种诗性观的融合 273

六、诗性正义的实践途径举隅 275

结语 一种学术信念 287

主要参考文献 291

后记 29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