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规划的炼成  传统与现代在博弈中平衡
规划的炼成  传统与现代在博弈中平衡

规划的炼成 传统与现代在博弈中平衡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温宗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112173488
  • 页数:516 页
图书介绍:北京旧城被誉为“中国古代都城的最后结晶”,是北京的精华所在。新世纪初期的十年,是北京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最为快速的时期,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而言,这十年也是“拆”与“保”、新与旧反复交锋博弈的时期。本书选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作为研究主题,把研究时间圈定在这特定的十年,研究区域划定为北京旧城,研究节点是八个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规划》(含《研究》或《名录》)以及一个个特定而典型的事件,用时间将节点加以串联,通过归纳、分析、演绎、访谈等方法,如实反映政府、专家和公众随时间进程,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用的演进与变化,从而探索挖掘名城保护的机制问题及解决之道。 城市规划是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实施、监督,将城市规划方案变为现实,从而塑造城市空间、形成城市景观。面对城市景观的演变及日益趋同现象,从城市规划管理的角度思考并探索维护城市空间特色和个性是本论文的基本出发点。本书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杭州为案例,结合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杭州城市景观演变的研究,探索景观规划理论在杭州的实践与应用,从而为中国城市避免城市文化趋同现象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论文
《规划的炼成 传统与现代在博弈中平衡》目录

导论 1

第1章 新世纪在叩门 7

1.1 从一版有争议的“控规”谈起 9

1.1.1 编制与批复 9

1.1.2 西方名城保护的经验 17

1.2 争议的背后 38

1.2.1 发展优先,要不破不立,对旧城动“大手术” 39

1.2.2 保护优先,要有机更新,渐进式、微循环发展 41

1.3 控规实施 45

1.3.1 胡同变身大马路 45

1.3.2 四合院长成大高楼 50

第2章 世纪初的曙光 57

2.1 《25片保护规划》 59

2.1.1 规划的由来 59

2.1.2 同一战场,两场战役 64

2.2 《名城保护规划》 100

2.2.1 规划的源起 100

2.2.2 规划编制过程 101

2.2.3 体系初成 106

2.2.4 承前启后之作 108

2.3 《皇城保护规划》 112

2.3.1 聚焦皇城保护 112

2.3.2 超出皇城的影响 114

2.4 《第二批保护规划》 116

2.4.1 规划的过程 116

2.4.2 规划的重点 118

2.4.3 规划的意义 126

2.5 观点与实施的演进 128

2.5.1 专家的保护观点 129

2.5.2 保护区的试点与实施 134

第3章 历史转折——开始研究“大北京” 147

3.1 “总规”的演变 148

3.1.1 关于“梁陈方案” 148

3.1.2 “梁陈方案”评述 154

3.1.3 历次“总规”思路 156

3.2 北上的南风 159

3.2.1 “概念规划” 159

3.2.2 《战略研究》 160

3.3 战略的研究 162

3.3.1 重新认识旧城 162

3.3.2 寻找问题根源 163

3.3.3 提出保护策略 165

3.4 历史的转折 168

第4章 “新总规”破茧而出 173

4.1 顺势而为 175

4.1.1 面临形势 175

4.1.2 组织方式 176

4.1.3 指导思想 178

4.1.4 核心内容 178

4.2 顺理成章 180

4 2 1 梳理问题 180

4.2.2 明确原则 182

4.2.3 旧城整体保护 182

4.2.4 旧城的保护和复兴 185

4.2.5 完善保护体系 186

4.2.6 提出机制保障 187

4.3 “硬币的另一面” 187

4.3.1 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同步 188

4.3.2 旧城危改与保护的差异 188

4.4 规划的作用 196

4.4.1 回归“梁陈方案”精神 196

4.4.2 统筹兼顾旧城“保护”与“发展” 197

4.4.3 注重多方沟通与协调 199

4.4.4 专家作用显著增强 199

4.4.5 重视公众的参与和评价 200

第5章 “新控规”时代 205

5.1 时代在变 206

5.1.1 大环境在变 206

5.1.2 新控规方法 207

5.1.3 超越控规 211

5.2 用减法的“旧城规划” 213

5.2.1 找问题 213

5.2.2 减人口 216

5.2.3 减高度 219

5.2.4 减规模 221

5.2.5 减道路 223

5.2.6 完善基础设施 226

5.3 旧城的“减压” 230

5.3.1 规模的“减压” 230

5.3.2 高度的“减压” 230

5.3.3 道路的“减压” 231

5.4 旧城规划任重道远 232

5.4.1 疏散人口任重道远 232

5.4.2 胡同、四合院保护任重道远 233

5.5 规划实施和公众关注的进步 240

5.5.1 推行“修缮、改善、疏散”的新理念 240

5.5.2 烟袋斜街:尝试“市政基础设施先行,居民自我更新” 246

5.5.3 大栅栏更新计划:基于“城市软性生长的有机更新模式” 249

5.5.4 政府和公众的良性互动 256

第6章 名城保护“俱乐部”新成员 263

6.1 保存城市记忆和多样性 264

6.1.1 国际经验 264

6.1.2 国内做法 267

6.2 保护建筑的“小字辈” 269

6.2.1 名录普查 269

6.2.2 典型案例 277

6.3 烟囱不再冒烟之后 285

6.3.1 国外改造实例 285

6.3.2 迈入保护门槛 287

6.3.3 保护前景不明 302

6.3.4 市场成功运作(案例) 326

第7章 不是结论的结论 339

7.1 规划思想的演变 340

7.1.1 危改阶段(1999年) 340

7.1.2 保护萌芽阶段(2000~2003年) 341

7.1.3 历史转折阶段(2003~2005年) 342

7.1.4 保护深化阶段(2005~2006年) 343

7.1.5 保护拓展阶段(2007~2009年) 343

7.2 规划状态的改观 344

7.2.1 从精英规划到大众规划 346

7.2.2 从大拆大建到有机更新 347

7.2.3 从个体保护到整体保护 351

7.2.4 从单兵作战到联手合作 354

7.2.5 从方法单一到不拘一格 354

7.2.6 从单纯保护到保护多元 356

7.3 名城保护体系框架的构建 357

7.3.1 名城保护面临挑战 357

7.3.2 名城保护战略新思路 357

7.3.3 名城保护体系 358

7.3.4 名城保护法治化进程 360

7.3.5 名城保护实施框架构想 362

第8章 余论 旧城意象 369

8.1 破解“千城一面” 370

8.1.1 “天人合一、巧夺天工”的传统城镇 370

8.1.2 如何理解“现代化” 376

8.1.3 “千城一面”和“一城千面”的本质 382

8.1.4 从“人定胜天”回归“天人合一” 389

8.2 如何缝补旧城破碎的肌理 392

8.3 人文地理学家的视野 398

8.3.1 关于北京旧城历史意象的几点想法 399

8.3.2 强化北京旧城意象:传统文化基因表达和地域文化空间体现 404

8.3.3 城市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407

8.3.4 我的北京旧城意象 410

8.3.5 城市意象背后的意义 414

8.3.6 北京旧城改造中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417

8.3.7 旧城与名城关系及其保护 420

8.3.8 关于北京城市意象 422

附录 427

参考文献 500

后记 51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