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伟东,洪坚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5513008
  • 页数:361 页
图书介绍:全书共分十三章,分别介绍了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几大类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传染与免疫、微生物的生态及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内容体系上力求讲清概念、理清思路、阐述规律。
《微生物学》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微生物与微生物学 1

1.1.1微生物的特点 1

1.1.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

1.1.3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 5

1.2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6

1.2.1感性认识时期(约8000年前至1676年) 8

1.2.2形态描述时期(1676—1861年) 9

1.2.3生理学时期(1861—1897年) 9

1.2.4生物化学时期(1897—1953年) 10

1.2.5分子生物学时期(1953年至今) 11

1.3微生物学的未来 12

1.3.1传染病防控方面 12

1.3.2工农业方面 12

1.3.3微生物资源、微生物生态学方面 12

1.3.4微生物基因组学 12

1.3.5微生物材料方面 13

第2章 原核微生物 14

2.1细菌 14

2.1.1细菌的形态与大小 14

2.1.2细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5

2.1.3细菌的繁殖 24

2.1.4细菌的群体特征 24

2.1.5细菌的分类及代表属 25

2.2放线菌 29

2.2.1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29

2.2.2放线菌的繁殖 31

2.2.3放线菌的群体特征 32

2.2.4放线菌的主要类群 32

2.3古菌 33

2.3.1概述 33

2.3.2古菌的细胞形态与细胞结构 35

2.3.3古菌的类群 39

2.4其他原核微生物 44

2.4.1蓝细菌 44

2.4.2支原体 46

2.4.3立克次氏体 47

2.4.4衣原体 47

第3章 真核微生物 51

3.1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 51

3.1.1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51

3.1.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 54

3.1.3微生物细胞的功能 55

3.2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56

3.2.1酵母菌 56

3.2.2其他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65

3.3霉菌 67

3.3.1霉菌的形态 67

3.3.2霉菌的特化结构 68

3.3.3霉菌的繁殖 69

3.3.4常见霉菌的类群 72

3.4蕈菌 73

3.4.1蕈菌的形态 74

3.4.2蕈菌的结构和功能 75

3.4.3蕈菌的繁殖 77

3.4.4蕈菌的类群 77

3.5黏菌 78

3.5.1黏菌的形态结构 78

3.5.2黏菌的生活史 80

3.5.3黏菌的培养 81

第4章 病毒 83

4.1病毒的概念 83

4.1.1早期经验阶段 83

4.1.2病毒的发现阶段 84

4.1.3病毒的研究阶段 84

4.1.4深人探索阶段 84

4.2病毒的特点和形态 85

4.2.1病毒的特点 85

4.2.2病毒的形态特征 85

4.2.3病毒的群体形态 86

4.3病毒的类群 88

4.3.1病毒的分类及命名的进程 88

4.3.2病毒分类的原则 88

4.3.3病毒的命名现状 89

4.4病毒的结构和功能 90

4.4.1病毒核酸 90

4.4.2病毒壳体 90

4.4.3病毒的包膜 90

4.4.4病毒的刺突 90

4.4.5病毒结构的对称性 90

4.5病毒的繁殖 92

4.5.1病毒繁殖的一般过程 92

4.5.2一步生长曲线 95

4.6亚病毒 96

4.6.1类病毒 96

4.6.2朊病毒 97

4.6.3卫星病毒和卫星核酸 98

4.7病毒学研究方法 98

4.7.1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98

4.7.2病毒的分离培养 98

4.7.3病毒的鉴定 99

第5章 微生物的营养 101

5.1微生物的营养需求 101

5.1.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101

5.1.2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生理功能 101

5.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106

5.2.1光能无机自养型 107

5.2.2光能有机异养型 107

5.2.3化能无机自养型 107

5.2.4化能有机异养型 108

5.2.5其他营养型 108

5.3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 109

5.3.1简单扩散 109

5.3.2促进扩散 110

5.3.3主动运输 110

5.3.4基团转位 111

5.3.5吞噬作用 112

5.4培养基 113

5.4.1培养基类型 113

5.4.2培养基设计和制作的原则 116

5.4.3培养基设计的方法 118

第6章 微生物的代谢 120

6.1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120

6.1.1生物氧化的一般特性 121

6.1.2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124

6.1.3微生物能量的利用 140

6.2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141

6.2.1多糖的分解代谢 141

6.2.2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143

6.2.3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143

6.2.4脂肪的分解代谢 145

6.2.5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分解 146

6.3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146

6.3.1中间代谢产物的回补与无机养料的同化 147

6.3.2微生物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代谢 154

6.4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157

6.4.1酶活性调节机制 157

6.4.2代谢途径中的调节方式 157

6.5微生物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160

6.5.1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160

6.5.2次级代谢的调节 160

第7章 微生物的生长 163

7.1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 163

7.1.1测生长量 163

7.1.2计繁殖数 164

7.2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165

7.2.1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165

7.2.2丝状真菌的群体生长 169

7.3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 170

7.3.1温度 170

7.3.2氧气 171

7.3.3 pH 173

7.4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175

7.4.1好氧菌的培养 175

7.4.2厌氧菌的培养 176

7.4.3培养过程控制 178

7.5有害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182

7.5.1控制有害微生物的几个措施 182

7.5.2物理控制 183

7.5.3化学控制 186

第8章 微生物遗传与育种 193

8.1微生物遗传 193

8.1.1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 193

8.1.2原核生物的质粒 196

8.1.3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197

8.1.4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204

8.2微生物的育种 213

8.2.1基因突变育种 213

8.2.2基因重组育种 222

8.3微生物菌种的衰退、复壮与保藏 226

8.3.1微生物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226

8.3.2微生物菌种保藏 226

第9章 微生物的生态 231

9.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231

9.1.1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231

9.1.2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232

9.1.3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233

9.1.4微生物在极端环境中的分布 234

9.2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36

9.2.1共栖关系 236

9.2.2共生关系 237

9.2.3竞争关系 237

9.2.4拮抗现象 237

9.2.5寄生关系 238

9.2.6捕食关系 238

9.3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 238

9.3.1根际微生物 239

9.3.2附生微生物 239

9.3.3内生微生物 240

9.3.4与植物共生的微生物 240

9.4微生物与人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241

9.4.1与人和动物互生的微生物 242

9.4.2与人和动物共生的微生物 242

9.4.3寄生于人体和动物的微生物 243

9.5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244

9.5.1碳循环 244

9.5.2氮循环 245

9.5.3磷循环 246

9.5.4硫循环 247

9.5.5微生物与其他元素循环 248

9.6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249

9.6.1生态环境中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249

9.6.2生态环境中微生物活性的检测 252

第10章 传染与免疫 255

10.1传染 255

10.1.1传染及微生物侵入寄主的过程 255

10.1.2传染的影响因素 255

10.1.3微生物的致病性 256

10.1.4感染的结果 257

10.2免疫 258

10.2.1非特异性免疫 258

10.2.2特异性免疫 260

10.3变态反应 271

10.3.1 Ⅰ型超敏反应 271

10.3.2 Ⅱ型超敏反应 272

10.3.3 Ⅲ型超敏反应 272

10.3.4 Ⅳ型超敏反应 273

10.4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 273

10.4.1免疫学检测的基本原理 274

10.4.2免疫学检测的基本方法 274

10.4.3免疫细胞分离及检测技术 279

10.4.4免疫学的应用 280

第11章 微生物的进化和分类鉴定 284

11.1微生物的进化 284

11.1.1进化指征的选择 284

11.1.2系统发育树 285

11.1.3生物界级分类学说 286

11.1.4三域学说 288

11.2微生物分类单元和命名 288

11.2.1微生物分类单元 288

11.2.2微生物的命名 289

11.3微生物分类系统纲要 290

11.3.1《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分类系统纲要 290

11.3.2 Ainsworth等真菌分类系统纲要 295

11.4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 296

11.4.1微生物鉴定的经典方法 297

11.4.2微生物鉴定的现代方法 298

第12章 农业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305

12.1生物肥料 305

12.1.1生物肥料的种类 305

12.1.2生物肥料的菌种 305

12.1.3生物肥料的生产 306

12.1.4生物肥料的应用 308

12.1.5生物肥料的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309

12.2微生物农药 310

12.2.1微生物农药的种类及作用 310

12.2.2农用抗生素 310

12.2.3微生物杀虫剂 311

12.2.4除草微生物 313

12.2.5抗病微生物 313

12.3微生物饲料 315

12.3.1青贮饲料 315

12.3.2单细胞蛋白饲料 316

12.3.3动物微生态制剂 316

第13章 微生物与能源 319

13.1沼气 319

13.1.1沼气发酵过程 319

13.1.2沼气发酵微生物 319

13.2生物制氢 321

13.2.1微生物制氢机理 321

13.2.2微生物制氢影响因素 323

13.2.3产氢微生物种类 324

13.2.4微生物制氢技术的发展 325

13.3燃料乙醇 325

13.3.1木质纤维素原料预处理工艺 326

13.3.2纤维素酶及其生产工艺 326

13.3.3纤维素乙醇生产工艺 328

13.3.4我国纤维素乙醇发展现状 328

13.4生物柴油 329

13.4.1制备生物柴油的原料 329

13.4.2生物柴油制备工艺 330

13.4.3我国生物柴油产业现状 332

第14章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335

14.1微生物与环境污染 335

14.1.1微生物对大气的污染 335

14.1.2微生物对水体的污染 336

14.1.3微生物对土壤的污染 337

14.1.4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338

14.2微生物与环境监测 340

14.2.1环境污染的微生物监测 340

14.2.2污染物毒性的微生物监测 342

14.3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 344

14.3.1水体污染的微生物修复 344

14.3.2土壤污染的微生物修复 345

14.3.3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微生物转化 348

参考文献 3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