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科学与技术原理及实践:信息视野的教育
教育科学与技术原理及实践:信息视野的教育

教育科学与技术原理及实践:信息视野的教育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景碧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304041236
  • 页数:1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当前信息化时代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可作为高等学校师范类教材,继续教育教材。
《教育科学与技术原理及实践:信息视野的教育》目录

第1章 教育、教育原理体系及其科学技术观 1

1.1 教育的本质 1

1.1.1 教育本质的思辨 1

1.1.2 教育术语的思辨 3

1.2 教育的起源 6

1.2.1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6

1.2.2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6

1.2.3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6

1.2.4 教育起源说思辨 6

1.3 教育的发展 6

1.3.1 原始教育 7

1.3.2 古代教育 7

1.3.3 近代教育 8

1.3.4 现代教育 8

1.3.5 后现代教育和21世纪教育发展 8

1.3.6 教育发展小结 9

1.4 教育的原理 9

1.4.1 教育原理体系 9

1.4.1.1 教育体系 9

1.4.1.2 教育原理体系 12

1.4.2 教育原理的科学技术及其控制信息系统观 14

1.4.3 教育原理的三维特征 18

1.5 案例分析——人与计算机的隐喻及其教育应用 20

1.5.1 隐喻的缘由 20

1.5.2 人与计算机、人类社会与计算机网络的隐喻 20

1.5.2.1 人与计算机的软硬件隐喻 20

1.5.2.2 人类社会与计算机网络的软硬件隐喻 23

1.5.2.3 人与计算机进化的隐喻 25

1.5.2.4 人与计算机生命周期的隐喻 25

1.5.2.5 隐喻小结 26

1.5.3 隐喻与教育目标思辨 26

1.5.3.1 体育与文育目标 26

1.5.3.2 文育目标的各个层次 27

1.5.3.3 教育目标思辨小结 31

1.5.4 隐喻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辨 31

1.5.4.1 教育必须以学生群体共律为基础,但又应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31

1.5.4.2 教育必须尊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规律 32

1.5.4.3 教学信息交互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33

第2章 教育哲学原理 35

2.1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35

2.2 唯物观 36

2.3 唯物辩证观 39

2.3.1 对立统一(矛盾)原理 39

2.3.2 质与量的对立统一,质变与量变的对立统一 40

2.3.3 整体与部分、联系与独立的对立统一 42

2.3.4 运动与静止、发展与稳定的对立统一 43

2.3.5 真理绝对性与真理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45

2.3.6 历史与逻辑的对立统一 45

2.4 辩证逻辑思维 47

2.4.1 辩证逻辑思维的含义 47

2.4.2 辩证逻辑基本规律 47

2.4.3 逻辑形式 48

2.4.3.1 概念 48

2.4.3.2 判断与推理 50

2.4.3.3 假说与论证 50

2.4.4 逻辑方法 51

2.4.4.1 抽象与具体 51

2.4.4.2 比较与分类 52

2.4.4.3 归纳与演绎 52

2.4.4.4 分析与综合 52

2.4.4.5 联想、类比与迁移 53

2.5 案例分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53

2.5.1 教学有法 54

2.5.2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55

第3章 教育情意原理 58

3.1 情感态度 58

3.1.1 情感 58

3.1.2 情感的分类 59

3.1.3 情感与态度 60

3.2 审美 60

3.2.1 美的本质 60

3.2.2 科学美与艺术美 61

3.3 价值观 62

3.3.1 价值观的含义 62

3.3.2 价值观的分类 62

3.4 品德 63

3.5 案例分析——“知之、好之、乐之” 64

3.5.1 知之 64

3.5.2 好之 64

3.5.3 乐之 65

第4章 教育科学与技术原理 68

4.1 教育控制信息系统原理 68

4.1.1 系统 68

4.1.2 教育系统 70

4.1.3 教育信息与媒体、教育控制 71

4.1.3.1 信息 71

4.1.3.2 信息与媒体 73

4.1.3.3 信息内容、信息格式、信息形式 73

4.1.3.4 控制 74

4.1.3.5 教学控制信息系统 74

4.2 教育数学、计算机网络、模型等原理 76

4.2.1 教育数学方法 76

4.2.2 教育计算机及其网络方法 76

4.2.3 教育模型方法 76

4.3 案例分析——教育系统的思考 77

4.3.1 教育系统与环境 77

4.3.1.1 学校系统 78

4.3.1.2 家庭系统 78

4.3.1.3 社会系统 79

4.3.1.4 国家系统 80

4.3.2 教育系统与教学模式 81

4.3.2.1 教学模式思辨 81

4.3.2.2 课堂教学与远程教学 81

4.3.3 教学系统与教学资源 84

4.3.3.1 课程及其教材 84

4.3.3.2 教学软件、课件、网络课程 96

4.3.4 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 96

4.3.5 教学系统与双语教学 102

第5章 教育工程与实践原理 107

5.1 教育工程与实践概述及案例 107

5.1.1 教育工程与实践 107

5.1.2 教育工程的反馈性、循环性、迭代性、反思性 108

5.1.3 教育工程的分工合作性 109

5.1.4 教育工程与实践阐述思路与案例 109

5.2 教学设计 111

5.2.1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设计 111

5.2.2 教学信息、媒体设计 113

5.2.3 教学交互设计 119

5.2.3.1 教学过程设计 120

5.2.3.2 教学方法设计 122

5.3 教学开发 126

5.4 教学实施与教学技能 127

5.5 教学管理 131

5.5.1 教师管理 131

5.5.2 学生管理 133

5.5.3 教学资源管理 133

5.6 教学评价 135

5.6.1 教师评价 136

5.6.1.1 教师评价的对象、内容、形式、方法 136

5.6.1.2 教师教学评价 136

5.6.2 学生评价 137

5.6.2.1 学生评价的对象、内容、形式、方法 137

5.6.2.2 学生学习评价 138

5.6.3 教学资源评价 141

5.6.3.1 教学资源评价的内容、形式、方法 141

5.6.3.2 教材评价 141

5.6.3.3 网络课程评价 142

第6章 教育研究 146

6.1 教育研究的科学技术观及案例 146

6.1.1 研究与教育研究 146

6.1.2 教育研究与教育、人类文化 147

6.1.3 教育研究的本质及教育研究系统 147

6.1.4 教育研究原理体系及其科学技术与控制信息系统观 149

6.1.5 教育研究原理体系的三维特征 150

6.1.6 教育研究分类 150

6.1.7 教育研究阐述思路及案例 152

6.2 教育研究的设计 157

6.2.1 选择课题与查阅文献 157

6.2.1.1 选题基本原则 157

6.2.1.2 选题基本步骤 158

6.2.1.3 查阅文献 158

6.2.2 建立研究假设 160

6.2.3 确定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变量、值 161

6.2.3.1 研究对象及其属性 161

6.2.3.2 变量 161

6.2.4 选择获取变量值的方法 163

6.2.4.1 内容分析法 163

6.2.4.2 教育调查法 165

6.2.4.3 教育测量法 167

6.2.4.4 教育实验法 167

6.2.5 分析研究的效度和信度 169

6.2.6 形成研究方案、申请课题 170

6.3 教育研究的开发 171

6.4 教育研究的实施 172

6.4.1 获取研究数据 172

6.4.2 研究成果形成 173

6.5 教育研究的管理 176

6.5.1 课题申请 176

6.5.2 开题 177

6.5.3 中期报告 177

6.5.4 结题报告 178

6.5.5 评价报告 179

6.6 教育研究的评价 179

6.6.1 教育研究评价的目的 179

6.6.2 教育研究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79

6.6.3 教育研究评价的形式 180

6.6.4 教育研究评价小结 181

6.7 教育研究与研究、研究性教学 182

6.7.1 教育研究与研究 182

6.7.2 研究与教学、研究性教学 182

6.7.3 研究性教学工程与案例 182

附录A 试卷示例 188

附录B 本书相关资源 190

参考文献 19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