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广东通史  古代  上
广东通史  古代  上

广东通史 古代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方志钦,蒋祖缘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36118465
  • 页数:1044 页
图书介绍:广东近现代史,确是波澜壮阔、异彩纷呈、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给。因其人其事多与全国有直接关联,多为中国通史所乐道,所以许多史实,对省内外读者来说并不陌生。正因为如此,取材立论,亦难免与中国近现代史雷同。如若完全雷同,则无自身的特色,即无个性,价值也不大。所以写广东近现代史之难,不在无所遵循,而在有所突破。编写同人有鉴于此,故在编写过程中刻意创新。要而言之,一是中国近现代史各书中叙述过的广东史事,简略者详述之,讹误者订正之,分析不当者商榷之,遗漏者补充之;二是事关重大而中国现近代史各书略而不寻者补叙之;三是注意地方特色和地理、人文环境的交代和分析。至于关乎社会经济方面的工、农、商各业以及文化、教育、民族、华侨等问题,本书尤为重视,力求作较详尽的论述,以补过去同类书籍的空白或不足。在政治方面,则力求全面反映各种政治力量、派别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别于以往出版的中共党史、国民党史、中国革命史等书籍,从而显出通史的全面性。香港、澳门原属广东,近代始为英、葡管治,但与广东仍息息相关,故本书对港澳问题亦有所论述。
《广东通史 古代 上》目录

序言 1

广东通史绪论 9

第一章 广东地区的原始社会 41

第一节 从原始群到前期母系氏族公社 41

一、中国南方是人类起源和演进的重要地区 42

二、“马坝人”——黄色人种的原祖之一 44

三、广东的晚期智人和早期现代人 48

四、母系氏族社会 50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 56

一、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遗址分布 56

二、生产、生活用具及其工艺 59

三、原始稻作农业的出现 67

四、房屋和葬俗 69

第三节 父系氏族社会的氏族部落 73

一、锄耕农业和家畜饲养 73

二、原始手工业及其技术 76

三、小房屋 85

四、埋葬制度和拔牙习俗 88

五、原始宗教和文化艺术 92

第四节 广东原始居民与外地原始居民的关系 95

一、种系和族属关系 95

二、与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原始居民的文化关系 98

第二章 不发达的奴隶制和岭南古越族 102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出现 102

一、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公社的逐步解体 103

二、从氏族公社解体到阶级社会的出现 105

第二节 阶级等级关系和小国的“君”、“王” 109

一、青铜器和埋葬制度所反映的等级、阶级关系 110

二、不发达的奴隶制和“百越之君” 116

第三节 青铜时代的社会经济 118

一、青铜铸造业的出现与发展 118

二、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渐进 126

三、制陶业的改进 129

四、纺织与编织 133

五、造船与海船船型 135

六、交通与贸易 137

第四节 青铜时代的文化 140

一、刻划符号和陶文 140

二、音乐与乐器 143

三、岩刻画 149

四、古越语和越人歌 153

第五节 岭南古越族及其特征 156

一、百越名称的由来及其种姓支系 156

二、南越及其来源 158

三、南越、西瓯、骆越的习俗与特征 160

第六节 岭南古越族与商、周、吴、越、扬越、楚及东南亚的关系 164

一、与商、西周的关系 165

二、与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扬越、闽越等的关系 171

三、与西南地区、交趾地区的关系 174

四、与东南亚马来民族的关系 176

第三章 秦代郡县的设立与南越国的开发 178

第一节 秦代首置南海诸郡 178

一、秦进军岭南 179

二、南海诸郡县和谪徙民 181

三、灵渠的开凿和“新道”、郡县城的兴筑 183

第二节 南越国的建立及其制度、政策 185

一、赵佗立国 186

二、陆贾使越和赵佗归汉 188

三、赵佗称帝和帝号的取消 190

四、南越国的版图和政治制度 193

五、“和辑越人”的民族政策 196

附:南越国世系表 198

第三节 南越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198

一、“火耕水耨”的农业 199

二、制陶业和冶铸业 202

三、漆器制造业和丝织业 206

四、造船技术与海船 208

第四节 汉越文化的融合 212

一、越歌和越舞 212

二、宫廷音乐和饮食 215

三、建筑和墓葬 217

四、汉字和汉度量衡的使用 220

第五节 不发达奴隶制的继续存在与封建制的出现 222

一、奴隶制的继续存在 223

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和初步发展 225

第四章 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广东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 228

第一节 汉置交州 229

一、吕嘉叛乱和汉楼船平南越 229

二、岭南诸郡和交趾部的设立 233

三、儋耳、珠崖两郡的裁撤 236

四、东汉接收南海诸郡和交趾部改部为州 238

第二节 封建统治的加强和土地私有制的扩大 240

一、中县人的流入和名籍统计 240

二、省罢贡献和征收赋税 243

三、谷地的垦辟和地主经济的扩展 245

第三节 犁耕农业 250

一、犁耕和水稻种植 250

二、杂粮、桑麻和水果生产 253

三、犀角、象齿、鱼类和珍珠的采集 256

第四节 民间手工业 258

一、制陶业 258

二、铜鼓的形制和铸造 262

三、木棉布和蕉葛 264

四、船的形制和设备 266

第五节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和商品集散地番禺 269

一、水上运输和商品集散地番禺 269

二、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进出口港徐闻和合浦 274

三、丝绸的出口和奇石异物的进口 281

第六节 越族群的分化和荆蛮南移 286

一、岭南东部越人同化于汉族 286

二、从越族群分化出的乌浒人 288

三、荆蛮南移 290

第七节 汉文化在南海诸郡的推广 293

一、庠序的创设和经学家陈元 293

二、粤人从政和士风 296

三、《南越行记》和《异物志》 298

四、越人和越文化流入中原 301

第五章 吴晋时期广东政局的演变与社会经济的缓慢变化 304

第一节 东吴首置广州 305

一、东汉统治的削弱和步骘攻占交州 305

二、东吴与士氏的联合和破裂 308

三、陆胤治交州和广州的设立 310

四、吴晚年的暴政和郭马兵变 314

第二节 两晋时期的广州政局 316

一、广州归晋和郡县的增置 316

二、赋役和官吏的贪黩 319

三、卢循据广州及其败亡 321

第三节 编户脱籍与流人入粤 325

一、编户大量脱籍 326

二、流人入粤及其影响 329

第四节 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口岸——番禺 331

一、以番禺为起迄点的沿海航线 332

二、康泰出使扶南与南海诸国使臣“入献” 333

三、主要对外贸易口岸东移番禺 334

第五节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进步和地区差异 338

一、犁而后耙的农耕和果木园艺 339

二、采矿业和手工业 341

三、商业和内地交通 344

第六节 学术和宗教 346

一、学术与选举 346

二、佛教的传入 348

三、道教的传入与葛洪的炼丹术、医术 350

四、地方史志的修纂 354

第六章 南朝至隋广东全境封建制的确立与民族的分化、融合 357

第一节 宋、齐、梁、陈的更替 358

一、州、郡、县的变迁 358

二、刘宋两定广州 361

三、陈霸先北伐侯景 363

四、欧阳纥之乱和陈后主的倒行逆施 365

五、冼夫人和辑俚人 367

第二节 广东西部封建化的完成和各州郡豪族势力的增长 370

一、俚人地区封建化的完成 370

二、赋役制度 373

三、豪族势力的膨胀 375

第三节 广州港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岭南的以银交易 379

一、进出口船舶的增多和对外贸易 379

二、官吏的贪廉对外贸的影响 382

三、以银交易和外国银币的使用 384

第四节 农业缓步发展和手工业的多样化 387

一、南迁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 388

二、陶瓷制造的进步及其外销 390

三、手工业和工艺品的多样化 391

四、采珠、煮盐、造船与矿冶 394

第五节 俚、僚、莫瑶各族的分化融合 396

一、俚人及其与汉族的融合 397

二、僚及其与乌浒、俚人的关系 399

三、岭南莫瑶和粤北诸蛮 401

第六节 南朝的文化 404

一、南来寒门士人的影响和《南越志》、《广州记》 404

二、名僧踵至,佛寺大兴 406

三、道教及其神话传说 409

四、民间风俗 411

第七节 隋统一政权下岭南的改革和豪族势力的继续膨胀 413

一、隋平岭南 414

二、州郡的设置与省并 417

三、省刑宽政与轻徭薄赋下的经济 421

四、羁縻政策与豪族势力的继续膨胀 423

五、流徙制度和流人 427

六、反隋割据局面的形成 430

第七章 唐代广东经济的全面进展与社会文化的巨大改观 432

第一节 统治岭南的政治与军事制度 433

一、李靖抚定岭南 433

二、总管府、都督府、岭南道、岭南东道和诸使的建置 435

三、州(郡)县沿革 443

四、选官制度 448

五、军事制度 453

第二节 赋税与户口的变化 459

一、唐前期以租、庸、调为核心的财税制度 460

二、两税法实施后财税制度的变化 464

三、户口增长与人口分布 470

第三节 农业的全面开发 474

一、耕地开发向深度与广度伸延 474

二、兴修水利 478

三、耕作技术的提高与农作制的改进 480

四、多种经营与商品化生产 483

第四节 手工业生产部门的增多与生产技术的提高 490

一、矿冶业 490

二、陶瓷业 494

三、纺织业 497

四、造船业 499

五、制盐业与采珠业 502

六、其他手工业 505

第五节 水陆交通的兴盛 510

一、关津和驿馆的设置 510

二、水陆通道的整治与广州港口的建设 514

三、以广州为中心的交通网络 517

四、远洋交通与“广州通海夷道” 524

第六节 城乡商业的繁荣与海外贸易的勃兴 529

一、城乡商业的兴旺 530

二、金、银、铜钱并用的特殊货币区域 536

三、对外贸易的空前繁荣和经营方式的改变 540

四、市舶使(院)的设立及其作用 544

五、外贸地域的扩大与进出口商品 549

六、“蕃坊”的出现与华人成批移居海外 552

第七节 豪族势力的衰落与粤籍官宦的当朝 557

一、豪族势力的逐渐衰落 557

二、张九龄、刘瞻的政治活动 562

三、杨思勖、高力士的宦官生涯 568

第八节 粤西汉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572

一、俚族的消失和瑶、僚的分布 573

二、黎族及其族源 575

三、蛋人的由来 577

第九节 官民关系和阶级关系 579

一、官多黩货 579

二、庄园经济的发展与农民负担的加重 581

三、蓄奴的盛行 583

第十节 黄巢起义军下岭南 586

一、黄巢起义军攻占广州 587

二、武装割据势力的兴起 590

第十一节 社会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 592

一、教育与科举 593

二、流人贬官的大批南来及其对广东文化发展的影响 596

三、佛教的盛行与中外僧人的求法传道活动 600

四、惠能与禅宗 605

五、道教、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 609

六、张九龄、刘轲、邵谒的文学成就 612

七、医药的发展与对外交流 618

八、粤菜及其特点 620

九、《北户录》、《岭表录异》和《中国印度见闻录》 623

第八章 南汉的兴亡 627

第一节 南汉政权的建立 627

一、刘氏崛起 628

二、刘岩称帝 630

三、南汉的政治制度 633

四、南汉的疆域 639

五、南汉的对外关系 642

附:南汉世系表 649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增长 650

一、北人南移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650

二、手工业生产与冶铸工艺的提高 654

三、商贸的活跃 659

四、兴王府的城市和园林建设 661

第三节 统治者的苛暴与张遇贤起义 664

一、皇帝的奢暴 665

二、宦官的专权 668

三、赋役的繁苛 670

四、张遇贤起义 672

第四节 人文继起和佛教风行 674

一、科举仿唐制 674

二、诗文并茂,人才辈出 675

三、《唐摭言》和《南汉国史》 678

四、颇具规模的宫廷音乐 679

五、天文、历算与医学 680

六、崇重“西教”,“云门”大兴 681

第九章 北宋广南东西路的建置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685

第一节 广南东西路的建置和政治军事措施 686

一、宋平南汉 686

二、广南东西路的建置 689

三、各级官员与“摄官” 692

四、禁兵、厢兵、乡兵 696

第二节 赋役制度和农业 700

一、赋役制度及其演变 701

二、农民境况的改善和户口的增长 704

三、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产品种类的增多 709

四、农田水利建设和粮食的富余 714

第三节 采矿、陶瓷等各业的兴盛 717

一、银、铅、锡、铁等开采业的勃兴 717

二、岑水场与胆水炼铜 721

三、居全国首位的永通钱监 725

四、盐产量的增加和销盐区的扩大 727

五、陶瓷业的发达 730

六、端砚的制作 734

七、?舶船和大棹船 736

第四节 商业、交通的发展 738

一、广州三城和其他州县城的修筑 738

二、水陆交通建设 741

三、市舶司的建立和对外贸易 747

四、沿海和内地商贸 756

五、商业市镇的初步兴起 761

第五节 北宋中后期的战乱 763

一、侬智高围广州 763

二、零星的变乱 766

第六节 汉、瑶、黎族风俗 768

一、汉族风俗 768

二、瑶族风俗 772

三、黎族风俗 774

第七节 州县兴学和文化事业的加快发展 778

一、州县学的设立 778

二、士宦南来和苏轼贬粤 781

三、进士的增多和文化的发展 785

四、余靖及其政治主张 787

五、医疗和医学 790

六、佛教禅宗的衰落和著名寺庙 791

第十章 南宋广东沿海地区的加速开发与文明的增进 796

第一节 地方建置与水陆兵防 796

一、新县的增置和吉阳军辖境的扩大 797

二、水陆兵防的加强 799

第二节 人口南迁和土地开发 803

一、北人大规模南迁及其分布 803

二、农田水利工程的普遍兴建 809

三、麦、棉种植的推广 812

四、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的加速开发 814

五、战乱下北部山区经济的衰退 819

第三节 城乡赋税和阶级关系 823

一、赋役和广南独存的丁米 824

二、名目繁多的杂税和苛敛 830

三、地主、土豪和农民 834

四、日趋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频繁的农民起义 840

第四节 手工业的消长 843

一、盐法变更和抑配食盐 844

二、采矿和铸钱业的衰落 847

三、沿海地区大规模造船 849

四、棉纺织业 852

第五节 水陆交通与贸易的变化 854

一、水陆交通和海上米粮运输 855

二、泉州兴起前后的广州对外贸易 859

三、国内沿海贸易的活跃 866

四、重税下的内地商业 869

五、实物税的进一步货币化和纸币的始用 873

第六节 瑶族分布地区的扩大和海南黎族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875

一、抚黎政策和黎族的社会经济 876

二、瑶族的分布及其变化 882

三、壮族源流及其与俚、僚的关系 887

第七节 四大方言的形成 890

一、粤方言 890

二、潮州方言 893

三、客家方言 896

四、海南方言与雷州方言 898

第八节 文明增进和兴学育才 899

一、书院的初兴和理学的传播 900

二、广潮二州文教领先 904

三、学田和贡士庄 909

四、地方志的纂修和图书的刻印 911

五、医药、社会福利事业与游乐设施 914

六、南海神庙和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 920

第十一章 元朝对南人的压迫及其短暂统治 925

第一节 南宋行朝的覆亡 926

一、“二王行朝”的建立和文天祥抗元 926

二、熊飞、马发抗元和元军三下广州 928

三、张世杰抗元和崖山之战 931

第二节 压迫南人的措施和人民的反抗 935

一、广东道与海北海南道的建置 935

二、驻军与屯田兵 941

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942

四、广东人民的抗元斗争 945

第三节 农业缓慢发展和农民封建依附性的加强 949

一、轻田税,重科差 949

二、农业缓慢发展 955

三、土地占有更为集中和地主对佃农剥削的加重 964

第四节 手工业与采珠业 967

一、盐的生产和销售 968

二、造船、陶瓷和矿冶业 971

三、得自海南的黄道婆棉纺织技术 976

四、为害蜑民的采珠业 977

第五节 国内外贸易与水陆交通 979

一、市舶制度的完善和海外贸易 979

二、国内贸易与纸币的使用 986

三、驿站和内河渡船 990

第六节 封建统治深入黎峒和瑶、僚、回族分布的扩大 994

一、元兵深入黎境和黎兵万户府的设置 994

二、广州和海南的回族及其风习 999

三、遍布于山区的瑶、僚 1002

四、畲族及其风习 1005

第七节 学校教育与民间诗社的出现 1008

一、儒士地位的低下 1008

二、科举迟兴与民间诗社 1009

三、官学和乡学 1011

四、陈大震《南海志》 1015

第八节 反元起义和土豪割据 1016

一、各地人民的反元起义 1017

二、土豪割据和何真据粤 1019

征引书目 1022

后记 10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