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
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

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建萍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62354
  • 页数:314 页
图书介绍:该书稿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首先,在各对所比较范畴的选择、提炼和总体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其次,在方法论上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对每个范畴的梳理及每对范畴的比较始终贯穿着历史的线索,并从逻辑层面上作一引领。比较中不仅注重历史资料的考据实证,而且尽可能地进行审美上的理论阐释,这种阐释与创作实践结合在一起,不仅给予范畴本身的研究以无限的活力,也使得两国范畴的比较有更多的言说空间。
《中日古典审美范畴比较研究》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比较视阈中的中日审美意识 22

第一节 游于儒道佛互补之境 22

一 “充实之谓美”与“顺乎自然” 24

二 “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 30

三 “自然之妙谛”与“简易之深趣” 38

四 “发乎情而止乎礼义”与“托其根于心” 43

第二节 主意的情感世界与主情的审美世界 49

一 中国:美善结合与美真统一的对立共处 50

二 日本:以真为美 54

三 主意与主情 60

第三节 自然审美之趣 64

一 自然本体的复归和超越 64

二 “比德”自然观:对人生终极关怀的精神思索 67

三 “植物美学观”:对自然微妙变化的纤细感受 72

第二章 禅理意趣 86

第一节 中日艺术审美的理想境界 87

一 禅宗思想与艺术审美 87

二 “悟”与“空” 93

第二节 活泼泼之生气与哀伤悲美之色彩 107

一 享受悟道的喜悦 108

二 品味寂寞的虚空 110

第三章 “物感”与“物哀” 120

第一节 “物感”:审美之感动 120

一 “物感”说的缘起与发展 120

二 作为文艺审美范畴的“物感”理念 123

第二节 “物哀”:“无常”之悲美 127

一 从“哀”到“物哀”的演进 128

二 “物哀”作为审美理念 131

第三节 “物感”对“物哀”之影响 137

一 哲学根源:“天人合一”与“无常”悲美 137

二 两个审美范畴形成的理论背景 141

三 “物感”对“物哀”之影响 146

第四节 审美内涵之比较 149

一 “心物交感”与“同情同构” 149

二 “感于物”与“哀于物” 152

三 自然审美之情趣 162

第四章 “神韵”与“幽玄” 169

第一节 “神韵”的历史流变和审美指向 169

一 “神韵”的历史流程 173

二 “意在言外”的“韵味”之美 183

第二节 “幽玄”的沿革发展和审美趣味 189

一 “幽玄”的沿革发展 190

二 “缥缈朦胧”的“余情”之趣 202

第三节 韵味无穷与余情余韵 206

一 “韵味”与“余情”——共同的审美趣味 206

二 “淡远”与“幽深”——同中有异的审美风格 211

三 “言有尽而意无穷”与“言简而意丰” 216

第五章 “趣”与“寂” 223

第一节 尚“趣”: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传统 224

一 “趣”范畴的历史梳理 225

二 “趣”范畴的审美内涵 231

三 以“趣”为母体所形成的结构系统 234

第二节 寻“寂”:日本古典美学的终极目标 240

一 “寂”范畴的历史沿革 241

二 幽玄之空寂:“寂”在茶道 246

三 风雅之闲寂:“寂”在俳谐 256

第三节 “趣”与“寂”的诗性色彩 267

一 生命的主体性张扬 267

二 现实中的在场与理想中的不在场 272

三 “趣”:以诗性之纯真追求精神之超越 277

四 “寂”:感性生命中的唯美情怀 279

第四节 “趣”与“寂”的相通与相异 285

一 审美价值上的相通性 286

二 理论内涵上的相异性 292

余论 301

参考文献 3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