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美高校体育管理比较研究
中美高校体育管理比较研究

中美高校体育管理比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凌平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900647732
  • 页数:261 页
图书介绍:
《中美高校体育管理比较研究》目录

摘要 1

导论 21世纪面向世界的高校体育文化 1

第一章 中美高校运动竞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6

第一节 中国高校开展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和竞赛的主要经验 7

第二节 中国高校开展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和竞赛存在的主要问题 9

第三节 中国高校开展运动训练和竞赛存在的主要矛盾 11

第四节 美国高校开展运动训练和竞赛的有关研究成果 13

第五节 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及其不足 15

第六节 中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比较研究的方法学基础 16

第七节 中美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比较研究的具体方法 21

第二章 中国普通高校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24

第一节 中国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管理的历史演变 24

第二节 中国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管理体系 26

第三节 中国高校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阶段目标 28

第四节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基本管理职能 29

第五节 对高校学生运动员的控制和管理 32

第六节 高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主要形式和经费来源 35

第七节 高校运动项目设置、场馆设施和教练员构成 36

第八节 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成就与局限 37

第三章 美国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基本现状(上) 48

第一节 美国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历史发展沿革 49

第二节 全美高校竞技体育联合会的发展现状 55

第三节 全美高校竞技体育联合会的组织管理体制 76

第四节 全美高校竞技体育联合会的会员分类和成员资格 92

第四章 美国高校体育竞赛管理体制的基本现状(下) 101

第一节 全美高校竞技体育联合会的法律权力和法律实施过程 101

第二节 美国高校招收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制度 119

第三节 美国高校学生运动员的资格 126

第四节 美国高校对运动奖学金的资助要求 148

第五节 全美高校竞技体育联合会锦标赛的发展简史 157

第五章 中美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比较(上) 180

第一节 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发展历史的比较 180

第二节 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发展现状的比较 182

第三节 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宗旨的比较 187

第四节 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比较 189

第五节 FUSC与NCAA会员种类和资格的比较 192

第六节 FUSC与NCAA管理原则的比较 193

第七节 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资金来源和分配的比较 194

第八节 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项目和训练量的比较 196

第九节 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的区域划分比较 200

第十节 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管理法规条例运用的比较 201

第六章 中美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的比较(下) 204

第一节 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法律纠纷和司法程序的比较 204

第二节 中美高校招收学生运动员管理制度的比较 205

第三节 中美高校招收学生运动员学历资格的比较 206

第四节 中美高校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的比较 210

第五节 中美高校运动队教练员管理的比较 211

第六节 中国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与NCAA锦标赛的比较 213

第七节 CUBA与NCAA大学生篮球联赛的比较 215

第八节 中国大学生体育运动竞赛的产业化发展与NCAA产业化发展的比较 217

第九节 中美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的比较 221

第十节 中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比较 223

第七章 21世纪中国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的发展机遇 225

第一节 中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健全高校竞赛体制开辟了政策通道 225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国际化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了可能 228

第三节 CUBA篮球赛的改革尝试为高校竞赛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29

第四节 优秀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必经之路 231

第五节 中国加大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力度是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基础保障 234

第六节 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社会化道路 235

第七节 建立良性的高校体育训练和竞赛体系是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238

第八节 加快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的培养是提高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质量的智力保障 242

第八章 启迪与思考 244

第一节 比较后的启迪 244

第二节 改革的思考 251

第三节 结束语 252

参考文献 2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