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教育部普通高校
教育部普通高校

教育部普通高校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鸿著;何干强编
  • 出 版 社: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406540
  • 页数:4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第三版继续把实现广大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实践过程作为全书的主线。这次修改,主要是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更加突出科学发展和促进共同富裕;在理论逻辑上,做了进一步完善,对某些章节进行了适当调整和删改,压缩了篇幅,全书由原先的24章,压缩为22章;根据本书主要用于普通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需要,在论述中增加了一些必要的小标题;体例上,增加了“本章重要概念”;并对经济数据做了修订,尽可能使用新的数据。
《教育部普通高校》目录

第一篇 导论 2

第一章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性 2

第一节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2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的抉择 2

二、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4

三、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7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含义 7

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形成 8

三、区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 10

第三节 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1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 11

二、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绩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3

三、重要的历史经验:必须牢牢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16

本章小结 18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

第一节 走出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误区 20

一、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缺陷 20

二、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弊病的成因 22

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不等于社会主义 26

四、对传统计划产品经济体制批判的不同立场 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实践的必然选择 30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30

二、在改革的实践中确定经济体制目标 32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阐释 3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7

一、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7

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的共性 38

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的特征 39

本章小结 42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 45

第一节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4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过渡性和长期性 47

三、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 4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和基本经济制度 5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 50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53

三、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 55

第三节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促进科学发展 5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57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 58

三、科学发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60

本章小结 62

第二篇 利益主体 66

第四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 6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社会性质 66

一、经济利益主体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之间的关系 66

二、公有制与私有制两种经济利益主体在社会性质上的比较 68

三、全民所有制利益主体同集体所有制利益主体的差别 71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 73

一、市场经济和中国国情对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要求 73

二、公有制经济的利益主体适应市场经济的现实可能性 75

三、区分两种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国有经济利益主体 77

四、国有独资企业利益主体的双重性 81

第三节 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基本组织结构 82

一、公有资本利益主体内部组织层级的划分 82

二、国有资本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 84

三、集体资本利益主体的组织结构 87

四、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内部广大成员之间的生产关系 88

本章小结 90

第五章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92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92

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两者关系的重要性和实质 92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物质内容 93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含义 94

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体地位的原因 96

第二节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辩证关系 98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特征和作用 98

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 100

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矛盾关系 103

第三节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实现共同发展 105

一、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的价值目标 105

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05

三、树立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观点 108

第四节 重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渡性经济形式 109

一、过渡性经济形式 109

二、过渡性经济形式的多种类型 111

三、用劳动二重性的观点认识混合所有制这种经济现象 114

本章小结 115

第六章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17

第一节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其合理性的判断标准 117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 117

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119

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20

四、判断公有制实现形式合理性的标准 121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 124

一、现代企业制度为公有制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124

二、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126

三、公有制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128

四、利用好现代企业制度 130

第三节 公有资本的实现形式 133

一、公有资本的多种实现形式 133

二、公有资本具有多种实现形式的原因 134

三、集体资本参与的股份合作制形式 137

第四节 土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39

一、土地国有制的实现形式 139

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 142

三、实现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第二次飞跃” 144

本章小结 146

第七章 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 14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与劳动者的经济权益 149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经济权益 149

二、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的含义 150

三、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对经济体制的要求 153

四、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 155

第二节 劳动者经济权益的实现过程 156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社会主义经济权益实现的特征 156

二、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实现经济权益的主要环节 158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 160

四、非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经济权益 162

第三节 维护劳动者在公有制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 163

一、劳动者在公有制企业中处于主人翁地位 163

二、发挥公有制企业自主联合劳动的优势 165

三、重视发挥普通劳动者的创新能力 167

本章小结 168

第三篇 市场环境 172

第八章 现代市场体系 172

第一节 市场和市场机制 172

一、市场的基本概念 172

二、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175

三、市场机制及其运行 177

四、市场机制是一种社会分工制度 180

第二节 现代市场的基本特征 181

一、现代市场是发达的开放性竞争性市场 181

二、现代市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182

三、国家对市场的微观调控和现代市场的有序性 183

第三节 现代市场体系的结构 185

一、现代市场结构的分类 185

二、商品市场 186

三、生产要素市场 186

第四节 现代信用制度 189

一、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制度 189

二、信用形式 190

三、信用工具 191

本章小结 193

第九章 现代市场的培育与管理 195

第一节 培育现代市场体系 195

一、增强现代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意识 195

二、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战略目标和措施 197

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198

四、健全信用制度 199

第二节 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 200

一、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00

二、市场的一般规则 201

三、重视完善各类市场的特殊规则 202

第三节 市场管理 203

一、用法律手段管理市场 203

二、用经济手段管理市场 204

三、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市场 205

本章小结 206

第十章 国内市场国际化与国际竞争 208

第一节 国内市场国际化 208

一、市场的国际化趋势 208

二、国际化市场的特征和作用 210

三、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需要开拓国际化市场 211

第二节 当代国际市场 212

一、国际市场的新发展 212

二、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与贸易管理 214

三、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新变化 216

第三节 国际价值规律与国际竞争 217

一、国际价值规律 217

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原则 219

三、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 221

本章小结 223

第四篇 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 226

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方式 226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比较 226

一、经济增长的基本含义 226

二、经济发展的基本含义 228

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和联系 230

第二节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比较 230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 230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含义 232

三、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232

第三节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化 233

一、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回顾 233

二、影响经济科学发展的因素 235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238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 240

一、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240

二、国际上关于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42

三、积极研究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43

本章小结 245

第十二章 推进经济现代化 247

第一节 经济现代化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247

一、经济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247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的经验 250

三、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251

四、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战略 252

第二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54

一、科技进步与教育在经济中的作用 254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 256

三、发展社会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 257

第三节 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58

一、城镇化与工业化 258

二、中国城镇化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259

三、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现代化 261

四、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262

第四节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63

一、经济现代化与优化产业结构 263

二、关于产业结构演化的现代西方经济思想 264

三、中国调整产业结构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265

四、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266

第五节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68

一、对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探索 268

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69

三、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 270

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71

本章小结 272

第十三章 繁荣农村经济 275

第一节 农业的基础地位 275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75

二、农业发展的成就和农村经济存在的薄弱环节 277

三、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和新任务 279

第二节 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281

一、促进城乡形成统一的大市场 281

二、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283

三、搞好农村社区建设 283

第三节 发展现代农业 284

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284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86

三、培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人才 288

本章小结 289

第十四章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9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 291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291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294

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 295

第二节 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296

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以人为协调主体的系统 296

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99

三、节约资源,综合利用 299

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301

第三节 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303

一、市场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 303

二、运用经济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 304

三、运用法治和行政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 307

本章小结 308

第十五章 对外开放与经济国际化 310

第一节 对外开放面对的国际经济秩序 310

一、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历史进程 310

二、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 311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312

四、科学地应对国际经济秩序 313

第二节 经济国际化战略及其价值目标 313

一、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含义 313

二、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回顾 314

三、努力实现经济国际化战略的价值目标 317

四、实施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相结合 318

第三节 合理利用外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320

一、利用外资的战略意义 320

二、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 322

三、全面拓展对外经济与技术交往 323

第四节 国际区域经济集团化与中国的发展 325

一、经济全球化中的区域经济集团化 325

二、中国在区域经济集团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327

三、遵循“平等互利共赢”的原则,发展多边经贸关系 329

本章小结 331

第五篇 分配与消费 334

第十六章 国民收入的分配 334

第一节 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与特点 334

一、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 334

二、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 33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特点 337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338

一、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主体 338

二、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多样性 340

三、遵循基本经济制度,规范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342

第三节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344

一、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 344

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345

三、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347

第四节 社会保障制度 349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主义经济特征 349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应解决的问题 351

三、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53

本章小结 355

第十七章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58

第一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358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358

二、按劳分配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360

三、坚持按劳分配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主体地位 36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 362

一、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 362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364

三、按劳分配的多种劳动计量方式 365

第三节 按劳分配的多种形式 366

一、社会主义工资形式 366

二、公有资本控股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分配 367

三、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劳动者的收入分配 369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 370

一、“按要素分配”的科学含义 370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 375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个人“按要素分配” 378

本章小结 383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消费 386

第一节 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386

一、生产和消费的规定性 386

二、生产决定消费 388

三、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389

第二节 居民的消费 391

一、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居民消费的主体 391

二、消费方式的历史特征 39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合理消费 394

第三节 政府的消费 398

一、政府消费的性质和支出范围 398

二、政府采购制度 399

三、政府消费的人民监督 400

本章小结 400

第六篇 宏观调控 404

第十九章 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04

第一节 现代市场经济包含宏观调控 404

一、市场调节的缺陷 404

二、现代市场经济不能没有宏观调控 40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特征 407

一、建立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国家经济管理方式的自觉转换 407

二、与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行政计划管理有原则区别 408

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有根本区别 409

第三节 宏观调控的对象与目标 410

一、宏观调控的对象 410

二、宏观调控对象之间的重大经济关系 411

三、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 414

第四节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415

一、宏观调控体系的构成 415

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416

本章小结 417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与基本手段 420

第一节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 420

一、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机构 420

二、宏观调控主体的组织构成 421

三、宏观调控与地区经济调节的结合 422

第二节 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 423

一、计划手段 423

二、经济手段 424

三、法律手段 425

四、必要的行政手段 426

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其配套运用 426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 426

二、配套运用宏观调控手段 432

三、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理论 433

本章小结 435

第二十一章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结合 43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维护 437

一、经济基础离不开意识形态的维护 437

二、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作用 439

三、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40

第二节 科学地对待商品拜物教 441

一、市场经济与商品拜物教 441

二、区分商品拜物教观念与拜金主义 443

三、辩证地对待商品拜物教观念 444

第三节 用社会主义价值观维护公有制经济 445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445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 446

三、倡导社会主义价值观 448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结合 449

本章小结 449

本书结束语 452

第一节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 452

一、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 452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54

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 455

第二节 居安思危坚定信念 456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在发展中的艰巨性 456

二、正视经济建设中困难的长期性 458

三、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曲折性 459

第三节 发挥自身优势 460

一、发挥科学经济理论的优势 460

二、发挥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的优势 465

三、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优势 468

本章小结 471

第一版后记 47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