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现代性、乌托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性、乌托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性、乌托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兰英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1727442
  • 页数:2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力图借助于“现代性”、“范式”、“乌托邦”等哲学概念,反思社会主义的历史,解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寻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合法性依据,从理论上探索在当代中国,以社会主义为制度选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真正实现现代性,所承诺的关于人和社会的价值理想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同时也期望能为社会主义研究话语体系的转变做一番有益的探索。
《现代性、乌托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录

绪论 1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依据 1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理论目标及方法 12

第一章 学术界对现代性问题的探讨 17

第一节 西方学者眼中的现代性与社会主义 17

一、现代性与乌托邦 18

二、现代性与人道社会主义 19

三、现代性与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23

第二节 国内学者对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关系的研究 25

一、现代性与马克思主义 25

二、现代性与中国 29

第二章 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诠释 38

第一节 “现代性”的概念梳理 38

一、不同学科视野下的“现代性” 39

二、达成现代性共识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44

第二节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与科学社会主义 47

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维度和方法 47

二、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53

三、马克思的现代化思想 57

四、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和现代化思想的启示意义 64

第三章 乌托邦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68

第一节 乌托邦内涵辨析 68

一、对乌托邦的误读 69

二、乌托邦与文化 70

三、乌托邦与传统 71

四、乌托邦与超越的批判精神 72

五、乌托邦与意识形态 74

第二节 乌托邦与社会主义 75

一、乌托邦是对极权主义的反抗 76

二、乌托邦是社会主义的批判维度 78

第三节 乌托邦理想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82

一、乌托邦表达着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 82

二、乌托邦既提供理想社会蓝图又兼具社会批判功能 85

三、乌托邦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86

第四章 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文化前提 88

第一节 “轴心期”命题及其对历史研究的意义 89

一、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及其意义 89

二、礼运“大同”是中国的轴心期命题 93

三、轴心期命题与忧患意识 95

第二节 礼运大同开启的理想社会追求轨迹 98

一、大同理想在封建社会的绵延 99

二、早期启蒙中的大同追求 101

三、进化论与大同理想的现代转型 106

四、从大同到小康:康有为对大同思想的创新 109

五、现代性与乌托邦交织下的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 119

六、孙中山和早期国民党人的民生社会主义 12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及其与传统理想的贯通 138

一、留学浪潮、语言革命与思想传播 138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与大同思想的贯通 143

第五章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社会主义 146

第一节 世界历史视角下的社会主义与现代性 146

一、“两个必然”的内生性和世界性 147

二、对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思 150

三、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152

第二节 西方学者对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156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赫斯对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解释 156

二、西方学者对现代性发展及其后果的理论分析 159

第六章 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63

第一节 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社会主义历史与现实 163

一、社会主义与现代化:超越、矛盾、统一 164

二、中国现代历史叙事的两种取向 166

第二节 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评价 172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追求 173

二、对毛泽东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 178

三、对以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模式的理性分析 184

第七章 现代性的深入发展与社会主义范式转变 187

第一节 现代化的时代特点及其对社会主义的挑战 187

一、第二次现代化的特征 188

二、第二次现代化为社会主义提供的机遇与形成的挑战 190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范式转变的三重涵义 192

一、“范式”理论及其借鉴意义 192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范式转变的三重涵义 194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开启了社会主义范式转变的进程 198

一、资本主义不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方式 199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反思 200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种开创性的事业 202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203

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发展 204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特点 205

第八章 现代性、乌托邦与社会主义的现实性和理想性 208

第一节 工具理性与道德理性对立统一与社会主义创新 208

一、马克思对卢梭命题的超越和列宁未解的难题 209

二、中国现代化思想的分野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教训 211

三、从过程与价值的统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 213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成长中的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 219

一、当代中国社会现代性成长的矛盾分析 219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2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理想性和现实性 226

一、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及其现代启示 226

二、超越现代性:乌托邦观念的批判重建 22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一个理想主义的维度 239

参考文献 247

一、著作类 247

二、论文类 256

后记 26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