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文史哲学集成  孔子仁道哲学的研究
文史哲学集成  孔子仁道哲学的研究

文史哲学集成 孔子仁道哲学的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基良著
  • 出 版 社:文史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9863141860
  • 页数:219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禅的黄金时代下一篇:城市与人
《文史哲学集成 孔子仁道哲学的研究》目录

前言(含提要) 1

第一章 导论 7

第一节 中华文化是仁的文化:仁之史观 7

第二节 孔子之生平及其仁学 10

第二章 仁的实践精神 14

第一节 仁的真义 16

一、仁有内圣外王之义 16

二、仁是本体,一本万殊,有「即用显体」之义 19

三、仁有爱人惜物、天人合一之义 20

第二节 为仁之方与仁的事功 22

第三节 仁与诸德的关系 28

一、仁与孝弟 28

二、仁与礼乐 30

三、仁与智勇圣 32

四、仁与刚毅木讷 34

五、仁与恭宽信敏惠 35

第四节 仁者的心境与气象 36

第三章 仁的形上基础 43

第一节 仁与「性与天道」 43

一、孔子以前之人性论与天命观 43

二、孔子的「性与天道」 50

三、仁与「性与天道」的关系 56

第二节 仁与《周易》的关系 58

一、《周易》论仁之要 58

二、《周易》天道与仁的关系 63

第三节 仁与《中庸》「诚」的关系 68

一、《中庸》论仁之要 68

二、诚的意义与仁的关系 71

第四章 后儒对仁的体认 80

第一节 孟子性善论的不忍人之心 80

第二节 董仲舒《春秋繁露》的仁者憯怛爱人 87

一、人之受命于天,取仁于天而仁 88

二、仁者,憯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 89

三、仁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 90

第三节 周敦颐《通书》的仁之本德 90

第四节 张载〈西铭〉求仁之学 96

第五节 程颢〈识仁篇〉的浑然仁体 103

第六节 朱熹〈仁说〉的爱之理心之德 110

第七节 王阳明〈大学问〉的本心恻隐 116

第八节 刘宗周《人谱》改过践仁成圣 124

第九节 谭嗣同《仁学》的道通为一 128

一、仁从二从人,相偶之义也 129

二、仁以通为第一义 130

三、以太之用:仁、兼爱、慈悲 131

第五章 结论:仁之敦化流行是世界的新希望 132

附录一:道德的意义与西洋道德哲学 139

第一节 道德的意义 139

第二节 西洋的道德哲学 144

一、苏格拉底知识即道德 145

二、柏拉图灵魂三分说及其解脱论 146

三、亚里斯多德的幸福论 148

四、快乐主义(Hedonism) 151

五、中世纪的道德思想 155

六、康德 156

七、杜威 161

参考书目 162

附录二:道德人格的的养成 163

第一节《周易》道德人格的提出 163

第二节 孔子仁道思想的建立 166

一、仁的实践精神 167

二、仁有内圣外王之义 168

三、仁是本体,一本万殊,有「即用显体」之义 169

四、仁有爱人惜物、天人合一之义 171

第三节 学庸体系的发展 176

一、《大学》的明明德 176

二、《中庸》的「诚」与道德实践方法 179

第四节 孟子性善论与不忍人之心 183

第五节 荀子的礼义教化 186

第六节《孝经》论孝 187

第七节 宋明理学家致知涵养之道 191

一、周敦颐以「诚」为学之本 191

二、张载〈西铭〉论道德人格 193

三、程颢〈识仁篇〉诚敬之道 194

四、程颐的实践道德论 195

五、朱熹的道德实践精神 196

六、王阳明一体之仁的本心恻隐 199

七、刘宗周改过成圣之学 201

附录三:亚里斯多德与子思之中庸道德哲学的比较研究 207

一、导论 207

二、子思中庸道德的意义 208

三、亚里斯多德中庸道德哲学的意义 210

四、中庸道德哲学方法论的比较异同 211

五、中庸道德实践工夫论的比较异同 213

六、中庸道德哲学目的论的比较异同 215

七、结论:中庸比较道德哲学的当代诠释意义 2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