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自然科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志斌,茆诗珍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5020391
  • 页数:338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按照“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相统一”的逻辑主线,本着大自然观、大科学观、大技术观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1)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2)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发展过程,指出其是贯穿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四位一体”的大科学观、大技术观;(3)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系统论的内涵,即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4)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的主要内容,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等;(5)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的起源与发展、内容与特征,以及对新时期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方略进行了阐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源流 1

一、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渊源 1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7

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12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及其功能 14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14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18

三、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9

思考题及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23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23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4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40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47

一、系统自然观 48

二、人工自然观 65

三、生态自然观 71

思考题及参考文献 8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85

第一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 85

一、分析和综合 86

二、归纳和演绎 86

三、抽象和具体 88

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91

第二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92

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特点 92

二、创造性思维的继承性与批判性 93

三、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 96

四、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与收敛性 101

五、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 102

第三节 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 104

一、数学方法 104

二、系统思维方法 111

三、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118

第四节 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 120

一、科学实践的方法 121

二、技术活动的方法 132

第五节 绿色设计方法 149

一、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 149

二、绿色设计的评价体系 159

三、绿色设计的一般程序和策略 166

思考题及参考文献 175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系统论 177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177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 177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186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195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195

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208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与模式 216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216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 222

思考题及参考文献 230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232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32

一、科学技术引发经济转型 232

二、科学技术推进社会变迁 238

三、有关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批判理论 243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248

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 249

二、科学技术运行的国家治理 252

三、科学技术运行的文化导向 255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262

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及内涵 262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社会体制和组织机制 267

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 277

思考题及参考文献 282

第五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284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284

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 285

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290

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 296

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 301

五、习近平的科学技术思想 305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 308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 308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 312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 318

第三节 创新型国家建设 323

一、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323

二、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327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 331

思考题及参考文献 335

后记 33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