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文学史新讲  上  修订版
中国文学史新讲  上  修订版

中国文学史新讲 上 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国璎著
  • 出 版 社:台北:联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570844132
  • 页数:582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文学史新讲 上 修订版》目录

上册 1

总绪 1

第一节 中国文学的传统特质 3

一、历史悠久传统持续 4

二、文学范围杂而不纯 5

三、作品反映现实人生 7

四、抒情诗是文学主流 8

五、政教伦理色彩浓厚 9

六、含蓄委婉韵味为高 11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发展大势 12

一、形成期:先秦两汉 12

二、成熟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13

三、蜕变期:宋元明清 14

第三节 中国文学的作者类型 15

一、作者遍布各阶层 15

二、文人士子为主干 16

三、集体创作之普遍 16

四、女性作者非主流 17

第四节 中国文学的场域背景 19

第一编 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 23

第一章 绪说 23

一、先秦文学的兴起背景 23

(一)士阶层的崛起 23

(二)思想蓬勃自由 24

二、先秦文学的普遍特徵 24

(一)尚实用,政治教化色彩浓郁 24

(二)多非一人之作,作者难以确指 24

(三)文史哲不分,文学与非文学并存 25

第二章 古代神话 27

第一节 绪说 27

一、何谓「神话」 27

二、相关文献 28

(一)《山海经》十八卷 28

(二)《楚辞》 28

(三)《淮南子》 28

(四)《穆天子传》六卷 29

第二节 古代神话的主要类型 29

一、创世神话 30

(一)盘古开天辟地——宇宙的形成 30

(二)女娲造人补天——人类的起源 31

二、自然神话 33

(一)共工怒触不周山——自然秩序的形成 33

(二)夸父与日逐走——与自然争胜、抗衡 35

(三)精卫木石填海——克服自然,改造自然 36

三、英雄神话 37

(一)羿射十日 37

(二)鲧、禹治水 39

(三)黄帝战蚩尤 40

(四)刑天舞戚——与黄帝争神 41

第三节 古代神话的传统特色 42

一、记载零星片段,缺乏完整体系,影响叙事文学的发展 42

二、原始意味浓厚,往往人兽同体,乃至物类变形者居多 43

三、宇宙自然、生命死亡、功业伟绩为主要的内涵与关怀 44

(一)与自然争胜,向权威挑战的挫折与憾恨 44

(二)建功立业,遗爱人间,留名青史的向往 45

(三)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痴顽 45

(四)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恐懼与焦虑 45

第四节 古代神话的演变趋势 46

一、神话历史化 46

二、神话寓言化 48

三、神话神仙化 49

第三章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51

第一节 绪说 51

一、《诗经》的名称、时代、地域、作者 51

二、《诗经》的编订与分类 52

(一)《诗经》的编订 52

1.采诗说 52

2.献诗说 53

3.删诗说 53

(二)《诗经》的分类 53

三、《诗经》的应用与流传 54

第二节 《诗经》的主题内涵 55

一、先祖德业之颂美 55

二、民族历史之追述 57

三、君臣燕饗之乐歌 59

四、农事活动之记录 60

五、政治社会之怨刺 61

六、征战行役之哀叹 63

七、爱情婚姻之吟咏 67

第三节 《诗经》之特色与传统的开创 72

一、颂美怨刺吟咏情怀 72

二、人间世界现实生活 73

三、政治色彩道德意识 73

四、感情基调温柔敦厚 74

五、四言句式联章複沓 74

六、赋比兴的修辞传统 75

七、解读分歧诗无达诂 77

第四章 作家文学的开端——「楚辞」 79

第一节 绪说 79

一、何谓「楚辞」 79

二、楚辞形成之背景 80

(一)荆楚文化的孕育 80

(二)楚声楚歌的滋养 80

三、「楚辞」与屈原 81

第二节 《楚辞》主要作品概览 83

一、〈九歌〉——祭神歌舞剧的加工润色 83

(一)名称来源与写作年代 84

(二)篇章体制与所祀诸神 84

1.祀天神者五篇 84

2.祀地祇、人鬼者五篇 84

(三)主题情调与香草花木 85

1.离情相思的缠绵 85

2.时光流逝的无奈 86

3.伤感情调的徘徊 88

4.香草花木的描绘 88

二、〈离骚〉——第一篇自叙长篇抒情诗 89

(一)题意与写作年代 89

(二)内涵与结构组织 90

1.序曲 90

2.努力与挫败 90

3.追求与幻灭 91

(三)特色与传统开创 93

1.抒情主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93

2.怀才不遇迁客逐臣的宣泄 93

3.香草美人君臣男女的寄托 94

4.上下求索追寻母题的滥觞 95

5.依次类举周游母题的开启 96

6.神话传说丽辞典故的运用 96

三、〈九章 〉——迁客逐臣悲情的宣泄 97

(一)名称、篇章真伪、写作年代 97

(二)主题内涵 97

四、〈天问〉——问苍天 97

(一)题意与写作年代 97

(二)内容与形式 98

五、〈招魂〉——魂兮归来 98

(一)作者、主旨、年代 98

(二)内容与形式 99

第三节 楚辞的流派与后继 99

一、悲秋文学的滥觞——宋玉〈九辩〉 100

二、艳情文学的先河——〈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101

第四节 小结——从《诗经》到「楚辞」 102

第五章 叙事文学的前驱——历史散文 103

第一节 绪说 103

一、何谓「散文」 103

二、散文的萌芽——早期的文字记载 104

(一)甲骨卜辞 104

(二)铜器铭文 104

(三)《周易》卦爻辞 105

三、散文的雏形——《尚书》:第一部历史文献集 106

(一)《尚书》的名称、性质、编订 106

(二)今古文之分及伪古文《尚书》 106

(三)《尚书》的文学价值 106

第二节 历史散文的兴起与发展 108

总趋势:由简而详,由质而文;由记事记言而叙事写人。 108

一、背景概述 109

二、记事与记言的滥觞——《春秋》与《国语》 109

(一)《春秋》概览——第一部史传散文,以记事为主 109

1.名称与体例 109

2.作者及成书年代 110

3.文学特点 110

(二)《国语》概览——第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 111

1.名称与体例 111

2.作者及成书年代 111

3.文学特点 111

三、叙事传统的奠定——《左传》与《战国策》 113

(一)《左传》概览——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史传文学的滥觞 113

1.作者及成书年代 113

2.文学特点 113

3.小结 117

(二)《战国策》概览——第一部以策士活动与辩辞为主之史著 118

1.名称、作者、年代 118

2.文学特点 118

第三节 小结 120

第六章 说理文章的肇始——诸子散文 123

第一节 绪说 123

第二节 诸子散文的兴起与发展 124

总趋势: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由片段语录而长篇说理议论 124

一、早期语录体:《论语》、《墨子》 124

(一)《论语》概览 124

1.成书与体例 124

2.文学特点 125

(二)《墨子》概览 128

1.成书与体例 128

2.文学特点 128

二、语录体至说理文之桥梁:《孟子》、《庄子》 130

(一)《孟子》概览 130

1.成书与体例 130

2.文学特点 130

(二)《庄子》概览 133

1.成书与体例 133

2.文学特点 133

三、长篇论说文之开启:《荀子》、《韩非子》 137

(一)《荀子》概览 137

1.成书与体例 137

2.文学特点 137

(二)《韩非子》概览 139

1.成书与体例 139

2.文学特点 140

第三节 小结 142

第二编 中国文学的起步与飞跃——两汉文学 145

第一章 绪说 145

第二章 两汉辞赋的发展 147

第一节 绪说 147

一、「赋」与「辞赋」 147

二、汉代辞赋的类型——骚体与散体 148

第二节 汉代辞赋兴起的背景 149

一、文体本身发展趋势 149

二、帝国空前统一繁荣 150

三、天子王侯奖励提倡 150

第三节 汉代辞赋的发展与流变 151

一、汉赋的形成——诗的赋化 151

(一)骚体短赋的典范——楚骚馀绪 151

1.怀才不遇之悲 151

2.孤独寂寞之哀 153

(二)骚体短赋的转变——句式散化 154

(三)散体大赋的成熟——散文为主 155

1.散韵结合,主客问答 156

2.层层推进,篇幅渐长 156

3.夸张解说之笔墨 156

4.劝戒讽谕的意图 157

二、汉赋的全盛——散体大赋 157

(一)散体大赋的典范——体物图貌的特色 157

(二)散体大赋的模拟——体物图貌的继承 161

(三)骚体传统的延续——抒情言志的徘徊 162

三、汉赋的转变——赋的诗化 163

(一)散体大赋的没落 163

(二)抒情小赋的兴起 163

第四节 汉代辞赋的特色与文学地位——承传与开拓 165

一、主题内涵方面 165

(一)扩大文学作品题材范围 165

(二)遥接《诗经》美刺传统 166

(三)承扬「楚辞」不遇情怀 166

二、艺术风貌方面 167

(一)承继主客对话的布局 167

(二)确立散韵兼备的行文 168

(三)奠定状景写物的传统 168

(四)肇始尚辞好藻的文风 168

第三章 史传文学的楷模——司马迁《史记》 171

第一节 绪说 171

一、《史记》的作者与名称 171

(一)作者及撰写缘起 171

(二)名称及其由来 173

二、《史记》的取材与体例 173

(一)取材范围 173

(二)体例开创 173

第二节 《史记》的文学特色与影响 174

一、第一部以「人」为本位的史传文学 175

二、为古典小说格式体制与叙述模式立下典范 175

(一)格式体制 175

1.传、记名篇 176

2.开头与结尾 176

3.序言与论赞 177

(二)叙述模式 178

1.第三人称与客观立场 178

2.时间顺序与叙述角度 179

3.连锁情节与线型结构 179

三、为古典小说人物形象与性格塑造奠传统 179

(一)外貌形态的点染 180

(二)性格特徵的刻画 181

1.对话言谈 181

2.行动举止 181

(三)人物类型的建立 185

四、文笔疏宕从容,为唐宋「古文」立典范 186

第四章 两汉诗歌的发展 187

第一节 诗骚馀绪 187

一、雅颂体的徘徊 188

(一)祭祀燕饗之章——朝廷之乐 188

(二)讽谕劝戒之章——人臣之诗 190

二、楚歌体的回荡 191

第二节 乐府新声 192

一、乐府歌诗的产生 193

(一)乐府官署设立 193

(二)乐府歌诗界说 194

二、乐府歌诗的类型 194

(一)宗庙祭祀之章 194

(二)流行民间之歌 196

三、乐府歌诗的内涵情境 196

(一)征战繇役之苦 196

(二)恶吏豪强之讽 197

(三)贫困孤苦之哀 199

(四)爱情婚姻之怨 199

(五)生命无常之悲 201

四、乐府歌诗的文学成就——承传与开拓 203

(一)承扬《诗经》写实精神 203

(二)奠定社会讽谕诗之传统 204

(三)突破《诗经》四言正体 204

(四)标志叙事诗之趋向成熟 204

(五)保存朴实无华语言风格 205

第三节 五言流调——文人五言古诗 205

一、「古诗十九首」绪说 206

(一)名称之由来 206

(二)作者与时代 206

(三)论者之推崇 207

二、「古诗十九首」的主要内涵 208

(一)离情相思之苦 208

(二)失志不遇之悲 210

(三)人生无常之叹 212

(四)及时行乐之思 212

三、「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地位 214

(一)标志五言诗体正式成熟 214

(二)确立文人诗歌语言艺术 214

1.遣词、造句 214

2.意象、比喻 215

3.典故、对比 216

(三)奠定中国诗歌抒情特质 217

(四)谱出中国诗歌悲哀基调 218

第四节 其他无名氏五言古诗 219

一、相传李陵、苏武赠答诗 219

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或称〈孔雀东南飞〉) 220

第三编 乱世文人的心声——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225

第一章 建安风骨——雅好慷慨 225

第一节 绪说 225

一、诗歌创作的蓬勃——彬彬之盛 226

二、时代诗风的标志——建安风骨 227

第二节 建安诗歌的发展脉络 229

一、汉末乱离,慷慨悲歌 229

二、邺下云集,新声腾涌 234

(一)文人集团的形成 234

(二)华辞丽藻的追求 236

(三)尚情风气的昌盛 237

第三节 建安诗歌的文学成就 240

一、乐府旧题咏怀时事 240

二、五言诗体蔚为主流 241

三、文人雅辞痕迹渐显 242

(一)典故运用以示意 242

(二)鍊字造句以逞才 243

四、作者风格特色各异 244

第二章 文学的自觉 247

第一节 创作意识的自觉 248

一、旨在抒情的创作意识 248

(一)诗歌的抒情化 248

(二)乐府的抒情化 250

(三)辞赋的抒情化 250

(四)应用文抒情化 252

二、尚辞好藻的创作倾向 253

三、作家个人风格的显现 254

第二节 批评意识的自觉 255

一、文体概念的形成——文体类别的区分 255

二、文学本质的认识——文体特徵的探讨 256

(一)文以气为主 257

(二)诗赋欲丽 257

第三章 正始之音——诗杂仙心 259

第一节 绪说——正始之音的环境背景 259

一、政治局面:恐怖黑暗 259

二、时代思潮:崇尚老庄 260

三、文学现象:诗杂仙心 261

第二节 正始之音的双星——阮籍与嵇康 261

一、阮旨遥深 263

二、嵇志清峻 264

第三节 正始之音的主要内涵 266

一、乱世危懼之感 266

二、幽独孤寂之情 268

三、仙乡隐逸之企 270

四、徬徨失路之悲 271

第四节 正始之音的文学地位 272

一、奠定咏怀组诗之体例 272

二、脱离乐府民歌之模仿 273

三、唱咏庄老玄虚之企慕 273

四、建立隐晦曲折之诗风 274

第四编 中国诗歌主要类型的形成——两晋南朝诗歌之发展 277

第一章 绪说——环境背景 277

一、文学批评理论兴盛 277

(一)文体概念的产生 277

(二)文体特徵的探讨 278

(三)《文心雕龙》、《诗品》、《文选》问世 279

1.刘勰《文心雕龙》 279

2.锺嵘《诗品》 280

3.萧统《昭明文选》 281

二、文学独立观念初成 282

(一)朝廷官方措施 282

(二)崇尚文学成风 283

(三)政教伦理淡化——声色大开 283

三、多样诗歌类型建立 284

第二章 拟古咏史之怀 287

第一节 拟古诗的形成与发展 287

一、所谓「拟古」 287

二、「拟古诗」的序幕——汉魏 288

(一)《诗经》四言体的模拟——西汉 288

(二)「楚骚」与辞赋的模拟——两汉 290

1.「楚骚体」的模拟 290

2.「散体赋」的模拟 290

(三)汉乐府与古诗的模拟——曹魏 291

三、「拟古诗」的风行与演变——两晋南朝 293

(一)四言正体的模拟 293

(二)汉人作品的模拟 297

1.〈四愁诗〉之模拟 297

2.汉「古诗」之模拟 298

(三)知名作家作品的模拟 300

第二节 咏史诗的萌生与演变 304

一、咏史诗界说 304

二、咏史诗的萌生 305

三、咏史诗的演变 305

(一)历史的追述——?括本传,不加藻饰 306

(二)个人的抒怀——藉史抒怀,性情俱见 307

第三章 绮情儿女之思 311

第一节 君臣男女的寄托 312

一、传统的形成 312

二、文人的沿袭 313

第二节 儿女私情的吟咏 317

一、思妇游子之情 317

二、对妻子的深情 319

三、对亡妻的怀思 320

第四章 仙隐玄虚之咏 323

第一节 隐逸诗的风行与演变 323

一、「隐逸」的概念 323

二、隐逸诗界说 324

三、隐逸诗的风行 324

四、隐逸诗之典型及演变 325

(一)向往隐逸的避世离俗 325

(二)企慕隐逸的恬澹虚静 326

(三)歌咏隐逸的逍遥自适 327

五、隐逸诗的鼎盛及其大成 328

(一)文人名士的隐逸情怀 328

(二)躬耕隐士的隐逸情怀 329

第二节 玄言诗的风行与告退 331

一、玄言诗界说 331

二、玄言诗的风行与特色 332

三、玄言诗的类型与演变 333

(一)玄虚之境的向往 334

(二)玄理之思的阐明 335

(三)玄远之趣的抒发 337

四、玄言诗的馀响 339

第三节 游仙诗的风行与演变 340

一、游仙诗界说 340

二、游仙诗的范畴 340

三、游仙诗的风行 341

四、游仙诗的类型 342

(一)写列仙之趣 342

(二)咏一己之怀 342

五、游仙诗的演变 342

(一)仙人长生的企慕 342

(二)遨游仙境的向往 344

(三)仙隐情怀的合流 345

六、游仙诗的馀响 347

第五章 田园山水之情 349

第一节 田园诗的形成与接受 349

一、田园诗界说 350

二、田园诗的产生 350

三、田园诗的典型风格 351

(一)田园诗的主题内涵 351

(二)田园诗的艺术风貌 352

(三)田园诗与隐逸诗 352

四、陶渊明田园诗举例 353

五、陶渊明田园诗接受历程 355

(一)东晋南朝时期——或忽视其诗,或赞其人德为主 355

1.友人、史家、诗人 356

2.文学评论家、文集编辑者 357

(二)唐宋时期——兼美人德诗品,陶诗之评价臻至高峰 358

第二节 山水诗的产生与流变 360

一、山水诗界说 360

二、山水诗的产生 361

三、山水诗的典型及流变 362

(一)山水与庄老名理并存 362

(二)山水与宦游生涯共咏 364

(三)山水与宫廷游宴同调 365

四、山水诗的后续——山水与田园情趣合流 367

第六章 咏物宫体之盛——「齐梁诗」 369

第一节 后世论「齐梁诗」 369

第二节 齐梁文人集团与诗坛现象 372

一、文风的炽烈,文人集团蓬勃 372

(一)齐竟陵王萧子良文人集团 372

(二)梁武帝萧衍及昭明太子萧统文人集团 373

(三)梁简文帝萧纲东宫时期文人集团 373

二、文学集团化,共性多於个性 374

三、文学的独立,无关政治教化 374

四、诗歌的创作,追求唯美新变 376

(一)语言:讲究辞采、对偶、声律,追求流畅易晓 376

1.文辞追求流丽清新 376

2.音韵注重声律谐美 377

(二)形式:体裁多样,篇幅渐短 377

(三)题材:咏物、宫体艳情鼎盛 378

第三节 齐梁诗的发展概况 378

一、开启创作的高峰——永明十年间 378

二、承先启后的过渡——天监至中大通三十年间 379

三、诗歌创作的鼎盛——萧纲入居东宫二十年间 379

第四节 咏物诗的形成与特色 380

一、咏物诗界说 380

二、咏物诗的形成 380

三、咏物诗的类型特徵 381

(一)巧言切状:穷物之形,尽物之态,写物之美 382

(二)指物呈形:无假题署,体物图貌,别无寄寓 382

(三)即物达情:咏物寄意,感叹人生,流连闺思 384

第五节 宫体诗的形成与特色 385

一、宫体诗界说 385

二、宫体诗的形成 387

(一)吴歌西曲 387

(二)汉魏旧曲 388

三、宫体诗的类型特徵 389

(一)侧重抒写情思 389

(二)侧重描绘声色 390

1.写女性容貌姿态 390

2.写歌妓舞孃声色 391

3.写宫中丽人日常生活镜头 392

第六节 齐梁诗的重新评价 393

一、开拓诗歌题材范围 394

二、摆脱政治教化束缚 394

三、奠定近体声律基础 395

四、提供模态写物典范 395

第五编 中国诗歌发展之高峰——唐诗发展演变历程及其馀波 399

第一章 绪说 399

第一节 唐诗简介 399

第二节 唐诗繁荣的环境背景 400

一、社会背景 400

(一)南北统一,文化汇流 400

(二)诗赋取士,庶族抬头 401

(三)行卷求名,漫游成风 402

二、时代思潮 402

(一)任侠精神 403

(二)宗儒思想 403

(三)崇道信佛 404

三、文学继承 404

(一)形式体裁 405

(二)题材内容 405

(二)技巧风格 405

第三节 唐诗的分期 406

一、「四唐」说之形成 406

二、安史之乱为分水岭 408

二、其他不同的分期 408

第二章 唐诗的前奏——隋诗概览 411

第一节 绪说 411

第二节 宫廷诗——隋诗主流 412

第三节 非宫廷诗——抒情之章 415

一、伤离意绪 415

二、山水清音 417

三、边塞悲情 418

第四节 小结 419

第三章 初唐诗坛——走向盛唐 421

第一节 绪说 421

一、观念上的误导 421

二、观察上的偏颇 422

第二节 宫廷诗人主掌诗坛——贞观前后 422

一、齐梁馀响——体物写物 423

(一)题材内容趋向雅正 423

(二)意境气势趋向宏伟 424

二、龙朔诗风——绮错婉媚,「上官体」风行 425

三、宫廷之外——抒情述怀,表现自我 426

(一)宫廷诗人羁旅行役之情 426

(二)在野诗人避世隐逸之怀 429

第三节 庶族诗人纷纷登场——武后时期 430

一、「四杰」的革新 431

(一)否定龙朔诗风 431

(二)自我意识伸张 432

(三)题材内容扩大 432

(四)形式体裁多样 435

二、陈子昂的复古 436

(一)主张恢复汉魏风骨——重风骨、兴寄 436

(二)写诗寄寓个人怀抱——指陈时政、慷慨悲歌 437

三、沈、宋的声律 438

第四章 盛唐之音 441

第一节 绪说 441

第二节 盛唐之音的始唱 442

第三节 盛唐之音的主曲 444

一、山水田园之吟咏 444

(一)环境背景 444

1.宦游生涯普遍 444

2.崇隐风气盛行 445

(二)诗歌类型 445

1.山水与宦游生涯共咏 445

2.山水与田园情趣合流 446

二、边塞军旅之讴歌 448

(一)环境背景 448

1.拓边御边,争战频繁 448

2.出塞从戎,蔚然成风 448

(二)诗歌类型 448

1.建功立业的怀抱 449

2.征夫戍士的悲情 450

第四节 盛唐之音的高歌——李白 452

一、表现自我,宣泄己情 453

(一)以神奇幻境、丰富想像眩人耳目 454

(二)以奔放感情、豪迈气势动人心魂 456

二、乐府歌行,纵横驰骋 458

(一)旧题乐府(古乐府)——挥洒自如 458

(二)杂言歌行(新旧题乐府)——纵横驰骋 460

第五节 盛唐之音的新声——杜甫 463

一、生民黎元的关怀,朝政时局的讽谕 464

二、表现艺术的开拓 467

(一)发扬诗歌的叙事功能 467

(二)开创议论入诗的传统 469

(三)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 472

1.以律诗写组诗 473

2.为诗律创变化 475

第五章 中唐风貌 479

第一节 绪说 479

第二节 大历诗风——盛唐馀音的徘徊 480

一、追求清雅闲适——王孟的回响 480

二、反映社会现实——社甫的继承 483

第三节 贞元、元和诗风——唐诗的「中兴」 484

一、崇尚浅近通俗——元白诗派 485

(一)以俗事俗语入诗 485

(二)为改革时弊写诗 486

(三)以身边琐事入诗 488

(四)叙事诗臻至成熟 490

二、讲求险奇怪诞——韩孟诗派 492

(一)意境构思:光怪陆离,虚幻荒诞 492

(二)语言艺术:造语险怪,以文为诗 495

三、清新豪峻,幽冷孤峭——独特诗风诗人举例 495

(一)晚唐怀古咏史之序幕——刘禹锡 495

(二)盛唐山水田园之卒章——柳宗元 496

第六章 晚唐夕晖 499

第一节 绪说 499

一、辞藻骈俪的偏爱 499

二、哀伤情调的沉湎 500

第二节 大中诗坛 500

一、历史往昔的缅怀 500

二、爱情主题的吟咏 503

三、审美趣味的变新 504

第三节 唐末诗坛 505

一、社会写实的回响 506

二、淡泊冷漠的表露 507

三、绮情艳思的追求 508

第七章 唐诗的馀波荡漾 511

第一节 宋诗的承传与开拓 511

一、「唐诗」与「宋诗」 512

二、宋诗的自成一家 513

(一)叙述痕迹的普遍 513

(二)日常生活的关怀 514

(三)社会意识的增强 514

(四)说理议论的好尚 515

(五)悲哀人生的扬弃 515

(六)平淡宁静的追求 516

三、宋诗的发展大势 517

(一)唐诗的追随模仿——宋初三体 517

1.「白体」 518

2.「晚唐体」 519

3.「西昆体」 520

(二)宋诗的风格初成——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 521

1.悲哀的扬弃与平淡的追求 521

2.视野的扩大与叙述的倾向 522

(三)宋诗的风格确立——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523

(四)宋诗的南渡情怀 527

(五)宋诗的尾声馀响——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 531

第二节 金元诗的发展大势 535

一、金诗的发展轨迹 536

(一)金诗的发轫——「借才异代」 536

(二)金诗的成熟——「国朝文派」 537

1.苍劲豪宕 538

2.清幽冷寂 539

(三)金诗的繁荣——南渡诗坛 539

1.含蓄蕴藉 540

2.奇崛峭硬 540

(四)金诗的卒章——元好问的总结 541

二、元诗的发展轨迹 543

(一)元诗的初起 545

1.前朝影响——宋金诗馀绪 545

2.新声初奏——唐音的回响 545

(二)元诗的鼎盛 547

1.元音始倡 548

2.元诗主流 549

(三)元诗的夕晖——铁崖体 554

第三节 明清诗的发展大势——中国古典诗歌的卒章 557

一、明诗的发展历程——宗唐与复古 557

(一)明诗的发端——宗唐之始 558

(二)明诗的鼎盛——诗必盛唐 560

(三)明诗的夕晖——独抒性灵 562

(四)明诗的尾声——义士之歌 565

二、清诗的发展历程 568

(一)清诗的始唱——易代情怀与国朝情韵 569

1.易代情怀 569

2.国朝情韵 571

(二)清诗的鼎盛——理论与创作的继承与翻新 573

(三)清诗的夕晖——哀輓之音 576

(四)清诗的尾声——诗界革命与新派诗 579

1.「诗界革命」 579

2.「新派诗」 580

下册 585

第六编 散体古文发展之高峰——唐宋古文的盛行及其后续 585

第一章 绪说 585

一、散体古文的骈化 586

二、「骈文」与「古文」 587

三、中唐「古文运动」 588

第二章 唐前骈文的兴盛 591

第一节 魏晋骈文的成体 593

第二节 南朝骈文的风行 597

第三章 文章复古的主张 603

第一节 骈辞俪句的排斥 603

第二节 文以载道的鼓吹 605

第四章 唐代古文的发展 607

第一节 南朝骈俪的馀绪——初唐 607

第二节 由骈至散的过渡——盛唐 609

第三节 散体古文的风行——中唐 613

一、文起八代之衰——韩愈 613

(一)理论的提出 614

1.文以明道——文章宗旨 614

2.气盛言宜——作者修养 614

3.不平则鸣——创作缘起 615

4.陈言务去与文从字顺——语言革新 616

(二)古文的实践 616

1.论说杂文 616

2.书牍赠序 618

3.碑铭哀祭 620

二、山水小品之宗——柳宗元 621

(一)理论的呼应 621

(二)古文的实践 622

1.山水游记 622

2.寓言小品 625

3.杂体传记 626

三、畅晓平易之文——白居易、刘禹锡 630

第四节 散体古文的式微——韩柳之后 632

第五节 骈俪文章的复甦——晚唐文坛 634

第五章 宋代古文的复兴 637

第一节 晚唐文风的馀波——宋初文坛 637

第二节 古文复兴的序幕——范仲淹 639

第三节 古文风格的确立 641

一、平易自然——欧阳修 642

二、挥洒自如——苏轼 645

三、慷慨悲怆——陆游、文天祥 650

四、情深意婉——李清照 652

第四节 笔记小品的风行 655

一、体式形成 656

二、撰述成风 657

三、诗话兴起 659

第六章 古文地位的巩固——金元明清散体古文 663

第一节 金元古文的宗唐宗宋 664

一、金代散体古文的发展——金文的宗唐宗宋 664

(一)异代文风的延续——金初文坛 665

(二)本土作家的兴起——国朝文坛 667

(三)南渡文风的隆盛——南渡文坛 669

(四)流落异代的卒章——金亡前后 671

二、元代散体古文的发展——元文的宗唐宗宋 674

(一)出入韩欧,遥追汉魏——中统、至元文坛 676

(二)盛世文章,和平雅正——延祐前后文坛 678

(三)秦汉唐宋,调和融会——元末文坛 679

(四)雅俗并重——锺嗣成〈录鬼簿自序〉 681

第二节 明清古文的耀眼夕晖 683

一、明代古文的发展——文人化、个性化 684

(一)谨慎平稳的笔墨——明初文坛 685

1.宗经师古,文以明道——开国文臣之文 686

2.雍容典雅,点缀升平——台阁文臣之文 689

(二)复古声浪的潮涌——中叶文坛 691

1.文必秦汉,拟古成风——前后七子之文 692

2.师法唐宋,直据胸臆——归有光之文 695

(三)个人情性的流露——晚明文坛 697

1.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公安竟陵之文 698

2.性灵小品,神遥旨永——晚明小品之葩 701

二、清代古文的发展——学者化、学术化 704

(一)遗民情怀的抒发——清初文坛 704

1.学人之文 705

2.文人之文 707

(二)盛世气象的展现——中叶文坛 710

1.桐城派兴起 711

2.阳湖派随行 713

3.性灵之夕照 715

4.骈文之回响 717

(三)衰世士子的心声——晚清文坛 719

第七编 文言短篇小说发展之高峰——唐人传奇及其后续 725

第一章 绪说 725

一、「小、说」的概念 725

二、「传奇」的定义 728

第二章 唐传奇的先声——魏晋六朝笔记小说 731

第一节 小说观念的觉醒 731

一、虚构意识的萌芽 732

二、娱乐功能的体认 733

第二节 笔记小说的类型 734

一、志怪小说 735

二、志人小说 737

第三章 唐传奇的开拓与创新 741

第一节 作者创作的自觉,由纪实转向虚构 741

第二节 旨趣意境的创新,题材内容的扩大 742

一、神异故事——初唐传奇的过渡色泽 743

(一)叙述者面目的浮现 743

(二)志怪与传记的结合 744

(三)志怪与传奇的结合 747

二、谕世故事——盛唐传奇的正式成熟 749

三、爱情故事——中唐传奇的杰出表现 752

四、侠义故事——晚唐传奇,武侠小说的滥觞 759

第三节 艺术风貌与写作传统 762

一、体制特色——传记为体 762

二、语言风格——讲究文采 763

三、叙述角度——第三人称 764

四、情节结构——曲折有致 766

五、人物塑造——类型鲜明 767

第四章 唐传奇的后续 769

第一节 继承与转变——两宋文言短篇小说 769

一、历史人物的传奇 770

二、笔记小说的复甦 770

三、世俗趣味的渗入 772

第二节 夕阳的馀晖——明清文言短篇小说 774

一、传奇小说复兴,诗词韵文涌入 774

二、传奇志怪融合,抒情意味增浓——蒲松龄《聊斋志异》 775

第八编 唐宋词的发展演变及馀响 783

第一章 绪说 783

一、何谓「词」 783

二、词的产生 785

三、民间流行歌词——敦煌曲子词 786

四、文人按拍填词——中唐文人词 788

第二章 词为「艳科」的形成与蜕变——晚唐五代词 791

第一节 花间词派的产生——晚唐与西蜀词 791

一、艳情闺思的吟咏 792

二、软媚词风的奠定 793

三、个人情怀的流露 796

第二节 抒情意味的增浓——南唐词 798

一、幽微心境的吟咏 798

二、声色游乐的沉醉 801

三、家国人生的悲慨——诗化的开端 803

第三章 宋词的茁长与演变——北宋词 805

第一节 前期的茁长——真宗朝后期至仁宗朝 806

一、南唐词风的延伸——富贵闲雅气象 806

二、慢词长调的兴起——宋词的「新声」 809

三、世俗情味的流露——赋化的开端 811

第二节 后期的演变——英宗朝至靖康之变前夕 815

一、言志传统的形成——豪放词风开启,词的诗化 815

二、花间遗韵的回荡——婉约词风确立,词的深化 819

三、铺叙勾勒的发扬——婉约词派高峰,词的赋化 821

第四章 宋词的极盛与渐衰——南宋词 825

第一节 宋词的极盛——宋金对峙至宋蒙联合灭金 826

一、飘泊流离的哀伤——南渡词人的情怀 826

二、忧国志士的悲愤——豪放词派的形成 831

三、遁世隐逸的讴歌——元人散曲的先声 837

第二节 宋词的渐衰:宋蒙对峙时期至南宋灭亡 839

一、艳情雅趣的融合——词的雅化 839

二、时代伤痕的低吟 843

三、亡国之痛的哀鸣 846

第五章 宋词的馀响——金元明清词 851

第一节 金元词的回音 851

一、金词的发展概况 851

(一)金初词坛——黍离之悲、隐逸之思 852

1.黍离之悲 852

2.隐逸之思 853

(二)中叶词坛——雄劲刚健之气、高朗清逸之风 853

1.雄劲刚健之气 854

2.高朗清逸之风 854

(三)南渡以后——雄劲清逸之发扬、深婉豪迈集大成 855

1.雄劲清逸之发扬 855

2.深婉豪迈集大成 856

二、元词的发展概况 858

(一)前期词坛——宋金馀风 858

1.北人风情——豪爽高迈 859

2.南人情怀——含蓄婉约 859

(二)后期词坛——雅词再兴 860

第二节 明清词的夕照 861

一、明词的发展概况 862

(一)明初词坛——入仕新朝的异代情怀 862

(二)中叶词坛——豪壮清丽的徘徊顾盼 863

(三)晚明词坛——云间词派的末代悲歌 865

二、清词的耀眼夕晖 866

(一)清初词坛——遗民情怀,流派纷呈 867

1.遗民情怀 867

2.流派纷呈 869

(二)中叶词坛——浙西阳羡馀响,常州词派兴起 874

1.浙西阳羡的馀响 874

2.常州词派的兴起 876

(三)晚清词坛——忧患情怀,衰世悲音 878

1.忧患情怀 878

2.衰世悲音 879

第九编 元散曲之兴起发展及后续 883

第一章 绪说 883

一、散曲的名称 883

二、散曲的体式 883

(一)小令 883

(二)套数 884

三、散曲的衬字 885

四、散曲的用韵 886

五、散曲的语言 886

六、元散曲总集 887

第二章 散曲风格的形成 889

第一节 散曲曲乐风格之形成 889

一、北曲声情的特徵 889

二、曲乐风格的形成 890

(一)传统词调的变化 890

(二)俗谣俚曲的流行 890

(三)胡乐番曲的输入 891

第二节 散曲文学特质之形成 892

一、评家对曲的描述 892

二、散曲的文学特质 894

第三章 元散曲发展大势 897

第一节 散曲的初起——词曲界限未明,词曲同体 897

第二节 散曲的始盛——勾栏作家活跃,本色确立 902

第三节 散曲的鼎盛——创作流派形成,名家辈出 909

一、豪放派作品举例 910

二、清丽派作品举例 918

第四节 散曲之衰落——作品诗化雅化,作家锐减 923

第四章 元人散曲的后续——明清散曲 929

第一节 明散曲的复兴 929

一、北曲馀响与南曲初兴——明初曲坛 929

二、南曲北曲风格的分流——中叶曲坛 931

三、散曲词化与婉丽成风——晚明曲坛 933

第二节 清散曲的式微 934

一、元北曲风味的因袭——清初曲坛 934

二、清雅与婉丽的追摹——中叶曲坛 935

三、劝世与讽世的回荡——晚清曲坛 936

第十编 中国戏曲发展之双峰——元杂剧与明清传奇 941

第一章 元杂剧绪说 941

一、「戏剧」与「戏曲」 941

二、元杂剧的名称 942

三、元杂剧作家及作品 942

第二章 元杂剧的先声——中国戏曲的萌生与形成 947

第一节 先秦巫觋歌舞与俳优调笑——中国戏曲的起源 948

一、巫觋歌舞以媚鬼神——乐神之用 948

二、俳优调笑以娱耳目——娱人之用 950

第二节 两汉魏晋南北朝表演艺术——中国戏曲的萌芽 951

一、两汉角觝戏《东海黄公》 951

二、蜀汉《慈潜讼鬩》与曹魏《辽东妖妇》 952

(一)蜀汉倡优的扮演 952

(二)曹魏倡优的扮演 953

三、北齐《兰陵王入阵曲》与《踏谣娘》合歌舞以演一事 954

第三节 唐代歌舞戏与参军戏的故事表演——中国戏曲的诞生 955

一、唐代歌舞戏——歌舞与角觝合流 955

二、唐代参军戏——滑稽对话为调笑 958

第四节 宋金杂剧与诸宫调——中国戏曲的成形 961

一、宋金杂剧流行 961

(一)宋杂剧 961

(二)金院本 963

二、诸宫调的说唱 964

第三章 元杂剧兴盛的环境背景 969

一、文士儒生投身戏曲,提高杂剧表演素质 969

二、瓦舍文化蓬勃繁荣,提供杂剧发展空间 971

三、蒙古贵族爱好提倡,推动杂剧表演盛行 972

第四章 元杂剧的发展历程 975

第一节 发展分期问题 975

第二节 元杂剧的初兴 976

一、北方都会为活动重镇——北曲传统的形成 977

二、作家作品的时代心声 978

(一)时代忧患愤世之情——公案剧、绿林剧 978

(二)时局的批判与感怀——历史剧的盛行 980

(三)神仙道化的文士情怀——度脱剧的初兴 985

第三节 元杂剧的鼎盛 986

一、题材内容的演变 986

(一)男女爱情的歌咏吟唱 987

(二)仙道度脱的世俗趣味 989

(三)文人事迹的缅怀寄托 992

二、曲辞文采的重视,风格情味的雅化 994

三、作家与演员南迁 997

第四节 元杂剧的衰微 998

一、杂剧活动中心南移 998

二、科举恢复,作家减少,作品雅化 999

三、杂剧本身体制的局限 999

第五章 元杂剧的体制特徵 1001

一、每本四折或加楔子 1001

二、人物角色分门别类 1002

三、音乐演唱但凭规矩 1003

四、表演动作以「科」提示 1005

五、题目正名总括大旨 1006

第六章 元杂剧的文学特质 1009

一、起承转合的单线结构 1009

二、散韵兼备的语言艺术 1010

(一)曲辞的文学功能 1013

(二)宾白的文学功能 1014

三、强调典型的人物形象 1015

四、悲喜相杂的生命情调 1016

五、抒情写意的创作意图 1018

六、相因相袭的故事题材 1019

第七章 明清传奇的茁长演变 1021

第一节 绪说 1021

一、杂剧的边缘化 1021

二、「传奇」之定名 1022

第二节 明清传奇的雏形 1023

一、由南戏到传奇 1023

二、元末四大南戏 1024

(一)《荆钗记》概览 1024

(二)《白兔记》概览 1025

(三)《拜月亭记》概览 1026

(四)《杀狗记》概览 1027

三、高明《琵琶记》——传奇之祖 1028

第八章 明传奇的兴隆与发展 1033

第一节 由民间到文坛——明初 1034

一、文人参与创作 1034

二、体制逐渐定型 1034

三、教化宗旨显著 1036

第二节 由成熟到繁盛——中叶以后 1037

一、主题内涵扩大 1038

二、昆山声腔奠定 1041

三、笔沾诙谐风趣 1042

四、文辞趋向典丽 1045

第三节 明传奇的高峰——晚明 1047

一、大家名著出现——汤显祖《牡丹亭》 1047

(一)剧情离奇 1048

(二)接受广泛 1049

(三)情之至也 1050

(四)曲辞优美 1054

二、风格流派形成 1055

三、曲论著作丰硕 1056

第九章 清传奇的全盛与渐衰 1059

第一节 传奇全盛的标志 1059

一、专业作家崛起 1060

二、内涵旨趣多端 1061

三、理论蓬勃新颖 1063

第二节 洪升《长生殿》 1064

一、爱情与时局合流 1065

二、文辞清丽兼通俗 1067

第三节 孔尚任《桃花扇》 1070

一、离合与兴亡同悲 1070

二、结构与主题环扣 1071

三、人物形象的突破 1073

第四节 传奇的尾声——中国戏曲发展的夕阳 1077

一、昆曲的衰落与地方戏崛起 1077

二、剧本案头化与搬演折子化 1079

(一)剧本案头化 1079

(二)搬演折子化 1081

三、京剧的兴起 1083

第十一编 白话短篇小说之发展与后继 1087

第一章 绪说 1087

一、「文言」与「白话」 1087

二、作者、读者、作品 1087

(一)作者态度 1088

(二)读者对象 1088

(二)作品内涵风格 1088

第二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前驱——敦煌变文与话本 1091

第一节 变文的兴起 1091

一、「俗讲」与「讲经文」 1092

二、「转变」与「变文」 1093

第二节 变文的文学特徵 1094

一、变文的类型 1094

(一)宗教变文——宣扬佛教教义 1095

(二)世俗变文——脱离佛教教义 1095

1.历史故事变文 1095

2.民间传说变文 1096

3.当代人物事迹变文 1096

二、变文的体制 1096

三、变文的叙事 1097

(一)夸张变形,想像神奇的描述 1097

(二)故事人物,注意性格的塑造 1097

第三节 唐代说话与敦煌话本 1098

一、唐代说话 1098

二、敦煌话本 1100

第三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形成——宋元话本 1101

第一节 宋代民间说话伎艺 1101

一、说话成专业 1101

二、说话分门类 1102

第二节 话本的编写与刊行 1103

一、话本的编写 1103

二、话本的刊行 1104

(一)讲史话本——平话 1104

(二)小说话本——小说/短书 1105

1.《京本通俗小说》(八篇) 1105

2.《清平山堂话本》(二十九篇) 1105

第三节 宋元小说话本的文学特色 1106

一、叙述语气 1106

二、体制形式 1108

(一)入话 1108

(二)正话 1110

(三)篇尾 1111

三、题材内涵 1113

四、情节结构 1114

(一)纵向单线结构 1114

(二)情节曲折取胜 1114

五、人物塑造 1115

(一)肖像描写 1115

(二)性格刻画 1116

第四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繁荣——晚明「拟话本」涌现 1119

一、专业文人作家的出现 1119

二、以读者为对象的创作 1120

三、品质提升与数量激增 1120

第五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成熟——《三言》与《二拍》 1123

第一节 整齐美观的篇目 1123

第二节 题材内容的因革 1125

一、爱情婚姻 1125

二、公案罪行 1127

三、盗贼侠义 1128

四、历史人物 1130

五、神仙鬼怪 1131

第三节 说话传统的沿袭 1132

一、叙述语气 1132

二、体制形式 1133

1.入话 1133

2.正话 1134

3.篇尾 1134

三、夹杂韵文 1135

第四节 情节结构与人物形象 1135

一、情节结构之经营 1135

二、人物形象之塑造 1136

第六章 白话短篇小说的后继 1139

一、明末代表作 1139

(一)周清原《西湖二集》 1139

(二)席浪仙《石点头》 1140

二、清初代表作 1140

(一)李渔《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 1140

(二)《鸳鸯针》、《醉醒石》 1141

第十二编 明清长篇章回小说发展历程 1145

第一章 绪说 1145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徵 1146

一、楔子开端 1146

二、分章标回 1146

三、叙事结构 1148

第二节 章回小说发展总趋向 1149

一、整体风格——逐渐摆脱话本格局,增强文学性,完成文学化 1149

二、题材内容——历史、神话走向现实社会人生与家庭日常生活 1149

三、人物形象——由强调人物之间的群体意识走向标榜个体意识 1149

四、价值取向——对传统伦理道德由推崇走向批评,甚至意图颠覆 1150

第二章 章回小说的前驱——宋元话本 1151

第一节 讲史话本——平话 1151

一、《新编五代史平话》(残本) 1151

二、《全相平话五种》(日本内阁文库藏) 1152

三、《大宋宣和遗事》(南宋人编写,元人增益) 1152

第二节 说经话本 1153

一、《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日本高山寺藏) 1153

二、元末《西游记平话》(片段) 1154

(一)「梦斩泾河龙」 1154

(二)「车迟国斗胜」 1154

第三节 小说话本 1154

第四节 杂剧剧本 1155

第三章 章回小说的问世与定型——元末明初至明中叶 1157

第一节 历史演义《三国演义》——第一部章回小说 1157

一、成书经过:《三国志通俗演义》到《三国演义》 1157

二、《三国演义》概览 1160

第二节 英雄传奇《水浒传》 1162

一、英雄传奇与历史演义 1162

二、版本演变 1163

(一)繁本 1163

(二)简本 1163

(三)杨定见本 1164

(四)金圣叹本 1164

三、《水浒传》概览 1164

第四章 章回小说的繁荣——嘉靖、万历年间 1171

第一节 通俗小说地位的提升 1171

一、前卫文人士子推崇通俗小说 1171

二、小说的撰写与刊行臻至高峰 1172

第二节 神魔小说《西游记》——第一部具诙谐趣味之作 1172

一、与诗话本、平话本比照 1173

二、《西游记》概览 1174

第三节 世情小说《金瓶梅》——第一部个人独自经营之作 1177

一、流传与刊行 1178

(一)万历本《新刻金瓶梅词话》一百回 1178

(二)崇祯本《新刻绣像原本金瓶梅》一百回 1178

(三)《张竹坡批评金瓶梅》一百回 1178

二、《金瓶梅》概览 1178

三、小说史上的意义 1180

(一)题材内容 1180

(二)作品立意 1181

(三)人物塑造 1181

(四)结构组织 1182

第五章 章回小说的鼎盛——明末清初至晚清 1185

第一节 才子佳人小说的涌现 1185

一、绪说 1185

(一)内涵旨趣 1186

(二)人物形象 1187

(三)格式体制 1188

(四)作者身分 1188

二、代表作概览 1188

(一)《平山冷燕》 1188

(二)《玉娇梨》 1189

(三)《好述传》 1190

第二节 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一部针对文士儒生行径之作 1192

一、《儒林外史》概览 1192

二、小说史上的意义 1194

第三节 人情小说《红楼梦》——第一部含有浓厚自传意味之作 1195

一、版本与流传 1195

二、《红楼梦》概览 1196

三、小说史上的意义 1198

(一)题材内容 1198

(二)作品立意 1199

(三)人物塑造 1200

(四)结构组织 1201

第六章 章回小说的夕阳——晚清谴责小说的风行 1203

第一节 谴责小说风行的背景 1203

一、西方政经文化的冲击 1203

二、小说政教功能的倡导 1204

三、小说刊物的风起云涌 1205

第二节 四大谴责小说概览 1206

一、《官场现形记》 1206

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 1207

三、《老残游记》 1209

四、《孽海花》 1212

后记 1217

参考书目 121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