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基础理论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类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类专业用

中医基础理论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类专业用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广仁,郑洪新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513208536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药学类专业用》目录

绪论 1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9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17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0

第一节 精气学说 20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0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2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6

第二节 阴阳学说 28

一、阴阳的概念 29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1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7

第三节 五行学说 42

一、五行的概念 43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5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9

第四节 中医学的思维方式 57

一、天地人一体思维方式 57

二、形象思维方式 59

三、辩证思维方式 59

四、类推思维方式 60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63

第一节 精 63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63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64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65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66

第二节 气 68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68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68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70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71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73

第三节 血 78

一、血的基本概念 78

二、血的生成 78

三、血的运行 79

四、血的功能 80

第四节 津液 81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81

二、津液的代谢 81

三、津液的功能 83

第五节 神 84

一、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 84

二、人体之神的生成 85

三、人体之神的分类 85

四、人体之神的作用 86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87

一、气与血的关系 87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88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90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91

第三章 藏象 94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94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94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95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96

四、脏腑分类与各自的生理特点 97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与作用 98

第二节 五脏 98

一、心 99

二、肺 103

三、脾 107

四、肝 112

五、肾 118

第三节 六腑 125

一 胆 125

二、胃 126

三、小肠 128

四、大肠 128

五、膀胱 129

六、三焦 129

第四节 奇恒之腑 131

一、脑 131

二、女子胞 132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134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34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39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39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141

第四章 经络 148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148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148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148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149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51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151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52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53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53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54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55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65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 166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机能 166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73

一、经别 173

二、别络 174

三、经筋 175

四、皮部 175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应用 175

一、经络的生理机能 175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177

第五章 体质 184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184

一、体质的概念 184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88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88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88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190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192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192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193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196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96

二、阐释发病原理 197

三、解释病理变化 197

四、指导辨证 198

五、指导治疗 198

六、指导养生 200

第六章 病因 205

第一节 六淫 206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206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207

第二节 疠气 212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212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213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213

第三节 七情内伤 214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214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215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216

第四节 饮食失宜 218

一、饮食不节 218

二、饮食不洁 219

三、饮食偏嗜 219

第五节 劳逸失度 220

一、过劳 220

二、过逸 221

第六节 病理产物 221

一、痰饮 221

二、瘀血 223

三、结石 225

第七节 其他病因 226

一、外伤 226

二、诸虫 227

三、药邪 228

四、医过 228

五、先天病因 229

第七章 发病 234

第一节 发病原理 235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235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239

第二节 发病类型 241

一、感邪即发 241

二、徐发 241

三、伏而后发 242

四、继发 242

五、合病 242

六、复发 242

第八章 病机 246

第一节 基本病机 247

一、邪正盛衰 247

二、阴阳失调 250

三、精气血的失常 254

四、津液代谢失常 261

五、内生“五邪” 264

第二节 疾病传变 267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267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270

第九章 防治原则 273

第一节 预防 273

一、未病先防 274

二、既病防变 276

第二节 治则 278

一、正治与反治 279

二、治标与治本 281

三、扶正与祛邪 282

四、调整阴阳 284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285

六、三因制宜 287

附录一 关键名词术语(Key words) 292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305

附录三 主要参考古籍书目 30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