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当代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研究
当代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研究

当代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瑞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2047285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描述当代新疆文化的现况,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的文化危机与文化冲突,当代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的紧迫性和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论证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现代文化的国家认同功能,政治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的互动关系。还分析了当前我国国家认同危机的文化表现、新疆民族传统文化的成因以及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弱化的文化因素。
《当代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研究》目录

序言 1

导论 1

一、问题的缘起 1

二、相关动态研究 4

三、论文结构 22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23

五、创新点与不足 23

六、研究对象的界定 24

第一章 危机与重建:当代新疆民族文化 33

第一节 新疆民族文化的当代境遇 33

一、新疆文化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况 33

二、新疆社会结构转型与民族文化变迁 37

三、新疆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危机 46

第二节 当代新疆民族传统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50

一、文化冲突的积极作用 51

二、当代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的紧迫性 53

第三节 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的目标与关系 55

一、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的目标 55

二、正确认识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中的几个关系 58

第二章 文化现代化趋势:国家认同建构的价值取向 69

第一节 文化的时代审视与理论解读 69

一、文化现代化:当今时代特征的多维面相 69

二、文化现代化:人与文化生存的需要 75

三、文化现代化的理论依据 81

第二节 政治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 88

一、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88

二、现代文化的国家认同功能 93

三、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国家认同功能 97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危机 101

一、当前我国国家认同问题的文化因素 101

二、边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问题的文化因素 104

第三章 文化现代化比较:理论、政策与实践 109

第一节 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109

一、政治行为与民族政策 109

二、民族政策直接影响民族关系 110

第二节 历史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化与国家认同 111

一、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 111

二、古代—近代治疆文化与国家认同 115

三、民国时期的治疆文化与国家认同 123

四、历史视角下的治疆文化作用评价及启示 126

第三节 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 132

一、政治一体与文化多元:处理多民族关系的文化镜鉴 133

二、比较视野下的多民族国家文化取向与国家认同殷鉴 141

三、国外文化转型与国家认同的实践启示 144

第四节 国内比较中的东部发达省区文化现代化实践 145

一、“改革无禁区”的文化自觉:广东省文化现代化 147

二、民间自觉与政府扶持相结合:浙江省文化现代化 147

三、政府引领为主导:江苏省文化现代化 148

第四章 实践省思:新疆治理政策文化 150

第一节 政府责任与文化现代化 151

一、政府责任的理论界说 151

二、转型期民族地区的政府责任 154

三、培育公共文化: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157

第二节 建国以来新疆民族文化转型与国家认同 159

一、建国后—文革时期的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 160

二、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民族文化现代化与国家认同 163

第三节 新疆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政策反思 166

一、国外对我国民族理论、民族政策争议 167

二、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评议 167

三、治疆政策的实践反思 169

第五章 文化现代化路径:国家认同建设的选择 176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推进:经济文化现代化 176

一、市场经济文化:国家认同的物质保障 177

二、新疆市场经济发展现状 177

三、民生建设与国家认同 180

第二节 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培育参与型文化 185

一、统治-管理-治理-善治的文化转型 186

二、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起主导作用 187

三、公民社会:民族地区的转型趋势 189

第三节 社会关系契约化:营造平等、开放的社会文化 196

一、契约化是社会关系现代化的标志 196

二、我国由身份文化向契约文化的转型 198

第四节 回归生活世界的国家认同文化重构 201

一、生活世界与生活世界理论 201

二、我国的日常生活世界与文化现代化 205

三、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现代化路径 206

结语 215

参考文献 219

后记 23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