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永宣主编;王雅丽,殷平善,梁润英,陈丽云副主编;李经纬主审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17157926
- 页数:206 页
第一章 医学的起源 1
第一节 卫生保健的起源 2
一、用火 2
二、衣着 2
三、居处 3
四、婚姻 3
五、原始舞蹈 4
第二节 药物的起源 5
一、药物起源的传说 5
二、药物的发现与应用 5
第三节 医疗方法的起源 6
一、针灸 6
(一)针法 7
(二)灸法 8
二、创伤外治 8
三、按摩术 9
四、开颅术 9
第四节 多种医学起源论 10
一、医源于动物本能 10
二、医源于圣人 10
三、医源于巫 11
第二章 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 13
第一节 早期文献对疾病的认识与诊治 14
一、甲骨文中有关人体和疾病的记载 14
(一)对人体部位的认识 14
(二)对疾病的认识 15
(三)对疾病的治疗 15
二、先秦文献对疾病的认识 16
(一)疾病的名称 16
(二)疾病的原因 16
(三)疾病的诊断 17
(四)疾病的治疗 17
(五)疾病的预防 18
第二节 影响中医理论的几种哲学思想 18
一、气、精、神 19
二、阴阳、五行 20
三、天人相应 21
第三节 药物知识的积累 22
一、药物品种的增加与用药经验的丰富 22
二、酒的发明和药用 23
三、汤液的创制 25
第四节 早期的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 25
一、早期的卫生保健 25
(一)个人卫生 26
(二)饮食卫生 26
(三)环境卫生 26
二、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 27
第三章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29
第一节 诸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物 30
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30
(一)马王堆汉墓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30
(二)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医学价值 33
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 34
三、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 34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35
一、《黄帝内经》 35
(一)《黄帝内经》的产生 35
(二)《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 35
(三)《黄帝内经》的价值及其影响 40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 40
(一)《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产生 40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 41
(三)《黄帝八十一难经》的影响 42
第三节 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43
一、《神农本草经》的产生 43
二、《神农本草经》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43
三、《神农本草经》的价值及其影响 45
第四节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原则的初步确立 45
一、《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和成书 45
二、《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 47
(一)初步确立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原则 47
(二)《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48
三、《伤寒杂病论》的影响 49
第五节 著名医药学家 50
一、扁鹊 50
二、淳于意 51
三、华佗 52
四、董奉 53
第四章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55
第一节 医学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56
一、《内经》 56
(一)《内经训解》 56
(二)《黄帝内经太素》 57
(三)《次注黄帝内经素问》 57
二、《伤寒杂病论》 58
(一)王叔和对《伤寒论》的整理 58
(二)孙思邈对《伤寒论》的研究 58
第二节 医学理论的提高 59
一、脉学 59
二、病因证候学 60
第三节 方药学的进步 63
一、药物学 63
(一)本草著作的整理和充实 63
(二)服石、炼丹术与制药化学 66
(三)药物炮制法的总结 67
二、方剂学 67
(一)《肘后救卒方》 68
(二)《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69
(三)《外台秘要》 71
第四节 临证各科的发展 72
一、内科 72
二、外科 73
三、伤科 74
四、妇产科 75
五、小儿科 76
六、五官科 76
七、针灸科 77
八、按摩科 78
第五节 医药机构和医学教育 79
一、医药机构 79
二、医学教育 79
第六节 中外医学交流 81
一、中朝医学交流 81
二、中日医学交流 82
三、中印医学交流 83
第五章 医药学的突出成就与医家的创新 86
第一节 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87
一、医籍的校正与刊行 87
二、医籍的整理与注释 88
(一)《内经》 88
(二)《伤寒杂病论》 89
(三)《难经》 91
第二节 医学理论的提高 92
一、解剖学 92
(一)《欧希范五脏图》 92
(二)《存真环中图》 92
二、病因学 93
三、诊断学 93
(一)脉诊 93
(二)舌诊 94
四、医家的学术争鸣与创新 94
(一)刘完素——火热论 94
(二)张从正——攻邪论 95
(三)张元素——脏腑辨证论 96
(四)李杲——脾胃论 97
(五)朱震亨——相火论 98
第三节 方药学的进步 99
一、药物学 99
(一)官修本草著作 99
(二)个人撰著的本草著作 101
二、方书的编纂 103
(一)官修方书 103
(二)个人撰著的方书 105
第四节 临床各科的成就 107
一、内科 107
二、外科 107
三、伤科 108
四、妇产科 109
(一)妇科 109
(二)产科 110
五、儿科 111
(一)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 111
(二)其它儿科著作 111
六、五官科 112
七、针灸科 113
(一)王惟一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及“针灸铜人” 113
(二)王执中与《针灸资生经》 114
(三)滑寿与《十四经发挥》 114
八、按摩科 115
九、法医学 115
第五节 医药机构与医学教育 116
一、医药机构 116
(一)医政设施 116
(二)国家药局 118
(三)医药律令 119
二、医学教育 120
(一)宋代医学教育 120
(二)金元时代医学教育 121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 122
一、中朝医药交流 122
二、中日医药交流 123
三、中阿医药交流 124
第六章 医药学的新发展 127
第一节 医学文献研究与医学书刊出版 128
一、医籍的整理与研究 128
(一)《内经》 128
(二)《难经》 129
(三)《伤寒杂病论》 130
(四)《神农本草经》 131
二、全书、类书、丛书 131
(一)全书 131
(二)类书 132
(三)丛书 133
三、医案、诊断、医学入门及医史著作 133
(一)医案 133
(二)诊断 133
(三)医学入门及医史专著 134
四、医学团体与医学刊物 135
(一)最早的民间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 135
(二)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 135
第二节 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性成就 135
一、温病学 135
(一)温病学发展概述 135
(二)主要温病学家与著述 136
二、人痘接种术的发明 139
三、解剖学 140
第三节 方药学的进步 141
一、药物学 141
(一)《救荒本草》 141
(二)《滇南本草》 141
(三)《本草品汇精要》及其它本草著述 142
(四)《本草纲目》 142
(五)《本草备要》 144
(六)《本草纲目拾遗》 144
(七)《炮炙大法》 144
二、方剂学 145
(一)《普济方》 145
(二)《医方考》 145
(三)《古今名医方论》 145
(四)《医方集解》 145
第四节 临床各科的成就 146
一、内科 146
二、外科 148
三、伤科 149
四、妇产科 150
五、儿科 150
六、五官科 151
(一)眼科 151
(二)耳鼻咽喉科 151
七、针灸科 152
八、按摩科 152
九、养生 153
第五节 医药机构与医学教育 154
一、医药机构 154
(一)明代的医药机构 154
(二)清代的医药机构 154
二、医学教育 154
(一)明代的医学教育 154
(二)清代的医学教育 155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 155
一、中朝医药交流 155
二、中日医药交流 156
三、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 157
第七章 近百余年的中医药学 160
第一节 医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161
一、《内经》 161
二、《难经》 162
三、《伤寒杂病论》 162
四、丛书、医案、医话、医史、工具书 162
第二节 方药学的进步 163
一、药物学 163
(一)古代本草著作的整理研究 163
(二)药性和药效的研究 163
(三)药物鉴别与炮炙的研究 164
二、方剂学 165
(一)方剂学理论研究 165
(二)方书的整理编撰及验方汇编 165
第三节 临证各科的成就 165
一、内科 165
二、外科 166
三、伤科 166
四、妇产科 167
五、儿科 167
六、五官科 168
七、针灸科 168
八、按摩科 168
第四节 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中西医汇通 169
一、西方医学的传播 169
(一)建立诊所和医院 169
(二)开办医学校和吸引留学生 169
(三)翻译医书和出版医学刊物 170
二、废止中医论与中医界的抗争 170
(一)废止中医论 171
(二)中医界维护中医的抗争运动 171
三、中西医汇通 172
(一)唐宗海 173
(二)朱沛文 173
(三)恽铁樵 174
(四)张锡纯 174
附:中医科学化思潮及其主要代表医家 175
第五节 医药机构与医学教育 177
一、医药机构 177
(一)医政措施 177
(二)中医医院 177
(三)中医学会、学术团体和中医杂志 177
二、医学教育 178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 179
一、中日医药交流 179
二、中国与欧美各国的医药交流 179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药学 181
第一节 卫生工作方针与中医政策 182
一、卫生工作方针 18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制定 182
(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完善 182
二、中医政策 183
(一)中医政策的制定 183
(二)中医政策的完善 183
第二节 卫生组织与医学教育 184
一、卫生组织 184
(一)卫生行政组织 184
(二)卫生服务组织 185
(三)群众性卫生组织 185
二、医学教育 186
(一)中医高等院校的成立 186
(二)中医教材的编撰 186
第三节 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187
一、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与出版 187
二、基础研究的加强与创新 187
(一)基础理论研究的开展 187
(二)研究方法的开拓 187
三、方药的总结与开发 188
(一)方药的总结 188
(二)方药的开发 188
四、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188
五、临床研究与进展 189
第四节 中医药在海外 190
一、中医药在亚洲的发展 190
(一)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 190
(二)中医药在东南亚的发展 190
二、中医药在欧美的发展 191
(一)中医药在美洲的发展 191
(二)中医药在欧洲的发展 191
附录 中国医学史大事年表 193
主要参考书目 201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学物理学实验指导》(中国)杨晓岚 2019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内科学》(中国)刘德培 2019
- 《急诊医学法语缩写速查手册》夏婧 2018
- 《DK医学史》李虎译;(英国)史蒂夫·帕克 2019
- 《人体寄生虫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供基础 临床 预防 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第2版》诸欣平,苏川 2018
- 《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 2019
- 《中医学原理探究》祝世讷 2019
- 《全国高等院校医学实验教学规划教材 有机化学实验 第3版》王书华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