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针灸交流通鉴  历史卷  上
中国针灸交流通鉴  历史卷  上

中国针灸交流通鉴 历史卷 上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兴华编
  • 出 版 社: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60547152
  • 页数:478 页
图书介绍:针灸不仅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性符号。从古至今,她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载体,从未停止过对外传播和交流。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银针外交”,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事件中发挥了“戏剧性”作用。从此,中国针灸的国际化发展中迎来了历史上第3次浪潮,至今不衰。当代的针灸对外交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多元性。不仅针灸在学科学术上有飞跃的发展,而且在针灸技术经济、在文化、政治等方面也表现出了许多新的事件、现象和形式。本书主要对针灸起源及沿革过程进行考镜源流进行介绍,以期读者对针灸在中国的历史源流有总体的把握,向读者还原针灸不同历史时期的原貌。
《中国针灸交流通鉴 历史卷 上》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针灸的起源 1

第一节 灸法 3

一、灸法的起源 4

二、以艾为灸疗材料的确立 7

第二节 十一脉理论体系的形成 9

一、十一脉内容介绍 10

二、灸法与十一脉的发现 14

三、古代“灸其脉”方法的复原 20

第三节 针刺疗法 23

一、砭石疗法的起源 23

二、针刺疗法的起源 26

附:马王堆古医书主要针灸文献介绍 30

一、《足臂十一脉灸经》 30

二、《阴阳十一脉灸经》 35

三、《脉法》 41

第二章 两汉时期——针灸的成熟 47

第一节 经络理论体系的完善 50

一、经络概念的演变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50

二、十二经脉 57

三、经络的功能 60

四、经络的临床应用 62

第二节 九针的创立 68

一、九针的形状及用途 68

二、九针的起源 73

第三节 腧穴的发现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 77

一、腧穴的发现 77

二、腧穴理论体系的形成 82

第四节 针灸技法 89

一、针刺技法 89

二、艾灸技法 97

第五节 针灸的临床应用 98

一、辨证方法 98

二、治疗原则 100

三、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105

四、治疗方法的选择 108

五、针灸频次 109

六、影响针灸治疗效果的其他因素 110

第六节 主要医家生平及对针灸贡献 113

一、淳于意 113

二、涪翁 115

三、郭玉 116

四、张仲景 117

五、华佗 119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的发展 121

第一节 针灸发展概况 124

第二节 针灸理论的总结和发展 125

一、经络理论的总结 125

二、腧穴理论的发展 129

第三节 针灸临证特色 135

一、针刺疗法的发展 136

二、灸法的发展 139

第四节 主要医家生平及对针灸的贡献 148

一、皇甫谧 148

二、葛洪 151

三、秦承祖 155

四、陈延之 156

五、刘涓子 159

第四章 隋唐时期针灸的发展 163

第一节 针灸学术的发展 166

一、针灸学说和理论的发展 166

二、针灸临床的发展 170

第二节 针灸教育的兴起 177

一、隋代针灸教育的发展 177

二、唐代针灸教育的发展 178

第三节 针灸文献的积累 179

一、针灸专著 179

二、其他相关著述 183

第四节 主要医家生平及对针灸的贡献 188

一、杨上善 188

二、杨玄操 190

三、甄权 191

四、孙思邈 192

五、崔知悌 193

六、张文仲 194

七、王焘 194

八、王冰 197

第五章 宋金元时期针灸的发展 199

第一节 宋天圣针灸铜人 202

一、针灸铜人的铸造 202

二、针灸铜人的流传 204

第二节 针灸理论及技法的丰富 205

一、经络腧穴学说 205

二、子午流注学说 207

三、刺灸方法的改进 208

第三节 针灸文献的积累 213

一、针灸专著 213

二、其他相关著述 225

第四节 针灸流派的发展 229

一、古今兼收派 229

二、灸法温补派 231

三、针刺手法派 236

四、经络腧穴派 242

五、按时取穴派 246

第五节 针灸教学的改进 248

一、宋太医局的针灸教学 249

二、宋太医局的针灸考试 250

三、元代针灸教学的发展 251

第六章 明朝时期针灸的发展 255

第一节 针灸发展概况 258

第二节 针灸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260

一、经络理论的发展 261

二、腧穴理论的发展 264

三、刺灸法方面的发展 265

四、续铸铜人 271

五、针灸的特色内容 272

第三节 主要医家生平及对针灸的贡献 275

一、高武 275

二、徐凤 276

三、李时珍 280

四、汪机 283

五、杨继洲 287

六、薛立斋 291

七、张介宾 291

第七章 清朝时期针灸的发展 295

第一节 针灸发展概况 297

第二节 针灸理论及实践的发展 300

一、经络理论的发展 300

二、腧穴理论的发展 307

三、刺灸方面的发展 317

四、清代针灸的特色内容 324

第三节 主要医家生平及对针灸的贡献 331

一、范毓? 331

二、李守先 333

三、吴亦鼎 336

四、吴谦 338

五、李学川 340

六、郑宏纲 342

第八章 民国时期针灸的发展 345

第一节 针灸发展特色 348

一、西学东渐,废止旧医的大背景 348

二、深刻反思,嫁接科学的全过程 350

三、考量手法操作,科学解释补泻 357

四、创刊结社办学,开展针灸教育 359

五、边区的针灸事业 363

第二节 主要针灸医家生平及其贡献 364

一、承淡安 365

二、黄石屏 370

三、孙秉彝 371

四、曾天治 373

五、夏少泉 373

六、黄竹斋 375

七、赵尔康 375

八、李文宪 376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灸的发展 379

第一节 建国后针灸的发展概况 381

一、开展推广普及,加强针灸教育 382

二、注重针灸学术,推动科学研究 384

三、推动国际交流,走上国际舞台 393

第二节 建国后针灸发展特色 395

一、针灸特色疗法的蓬勃发展 395

二、新针疗法的产生和发展 399

三、针刺麻醉 400

第三节 主要针灸医家生平及对针灸的贡献 406

一、王乐亭 406

二、陆瘦燕 407

三、朱琏 410

四、鲁之俊 412

五、郑魁山 415

六、杨甲三 418

七、郭诚杰 419

八、王雪苔 421

九、程莘农 427

十、贺普仁 430

十一、张缙 432

十二、石学敏 434

第十章 对针刺疗法唯独起源于中国的思考 439

第一节 针刺疗法的独特性 441

一、针刺与艾灸 442

二、针刺与放血 444

三、针刺与手术 447

第二节 针刺疗法起源于中国的原因 449

一、针刺疗法产生的前提条件 450

二、针刺疗法的发明 461

三、针刺疗法——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464

第三节 对有关针刺疗法起源地争议的分析 467

一、对中国古代文献的误读 468

二、跨文化间的误读 4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