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清儒学术拾零
清儒学术拾零

清儒学术拾零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祖武著
  • 出 版 社: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3403450
  • 页数:37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陈祖武先生继《清初学术思辨录》之后的又一力作。乾嘉学派与乾嘉学术研究,是90年代以来海内外治清代学术史的一个前沿课题。作者认为,乾嘉学派活跃于18、19两世纪的学术舞台,其影响所及,迄于20世纪中而犹存。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且影响久远的学术流派,它如同历史上的众多学派一样,也有其个性鲜明的形成、发展和衰微过程。这个过程错综复杂,跌宕起伏,显然不是用吴皖分野的简单归类所能反映的。
《清儒学术拾零》目录
标签:拾零 儒学

再版前言 1

初版前言 6

蕺山南学与夏峰北学 13

一 孙夏峰笔下的刘蕺山 13

二 蕺山学北传的重要途径 19

三 从《理学宗传》到《明儒学案》 25

《明儒学案》杂识 30

一 学案解题 30

二《明儒学案》内容举要 34

三 编纂体例及其评价 39

四《明儒学案》与《皇明道统录》 43

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 47

一 为学与为人相统一的一生 47

二《日知录》述要 51

三《日知录》的历史价值 54

四 黄汝成与《日知录集释》 57

五 李兆洛非《日知录集释》纂辑者 59

《双鹤瑞舞赋》考证 64

一 赋文试析 64

二 赋赠尚善说释误 71

三 历史的真相 79

明清更迭与华南知识界 82

一 袁崇焕与晚明政治 82

二 抗清斗争中的华南知识界诸英烈 87

三 屈大均的坎坷生涯 93

四 余论 99

从关中、漳南二书院看清初的关学与北学 101

一 李二曲与颜习斋 101

二 关中、漳南书院之比较 103

三 清初的关学与北学 110

四 清初书院的演进趋势 113

姚际恒与《仪礼通论》 117

一 姚际恒生平学行述略 117

二《仪礼通论》管窥 121

三 顾颉刚与《仪礼通论》 127

清初江南三奇儒 132

一 费密与《弘道书》 132

二 从《衡书》到《潜书》 140

三 阎若璩与经史考据 146

《榕村语录》发微 154

一《榕村语录》及其续编的成书 154

二 由《语录》看李光地为学大要 157

三 李光地学术宗尚的转变过程 161

四 知人论世的文献依据 166

关于乾嘉学派的几点思考 170

一 乾嘉学派的形成 170

二 吴皖分派之商榷 172

三 从惠学到戴学是一个历史过程 175

四 地域学术与学派分野 178

五 汉宋学之争与乾嘉学派的衰微 180

扬州诸儒与乾嘉学派 186

一 汪中的先秦诸子研究 186

二 焦循的易学特质 190

三 高邮王氏父子对乾嘉学术的总结 194

四 阮元与《皇清经解》 198

赵翼与《陔馀丛考》 206

一 赵翼生平学行梗概 206

二 《陔馀丛考》抄袭说辨析 210

三 《陔馀丛考》的历史价值 214

康雍乾时期的儒林与文苑 218

一 孔尚任与《桃花扇》 218

二 桐城初祖方苞 227

三《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 235

乾嘉时期的思想界 244

一 戴震与《孟子字义疏证》 244

二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发微 250

三 焦循的经学思想 255

孔子仁学与阮元的《论语论仁论》 259

一《论语论仁论》杂识 259

二 阮元的仁学观 263

(一)“仁”字本训 263

(二)对孔子仁学的把握 264

(三)求仁的途径 266

三 余论 267

读《清学案小识》札记 271

一 著者生平学行述略 271

二 全书内容举要 274

三 编纂体例及其评价 277

四 余论 281

清中叶今文经学的复兴 283

一 庄存与和《春秋正辞》 283

二 几个承先启后的经学家 287

(一)孔广森 287

(二)张惠言 290

(三)庄述祖 292

三 刘逢禄的《春秋》公羊学 293

四 龚自珍的经世思想 297

(一)从《明良论》到《乙丙之际著(塾)议》 298

(二)援《公羊》以经世 300

五 魏源通经致用的学风 302

(一)对乾嘉学风的批评 303

(二)《诗古微》与《书古微》 305

(三)《皇朝经世文编》 306

梁启超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308

一 处女作《近世之学术》 308

二《清代学术概论》的问世 313

三 从表彰戴东原哲学到结撰《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317

四 发凡起例的创辟之功 323

五 惋惜和商榷 330

钱宾四先生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 333

一 不识宋学即无以识近代 333

二 清儒考证学之来历 338

三 乾嘉诸儒吴皖非分帜 344

《清儒学案》杂识 348

一 徐世昌倡议修书 348

二 夏孙桐与《清儒学案》 351

三 全书大要及编纂体例 357

四读《清儒学案》商榷 365

(一)《清儒学案序》的未尽允当处 365

(二)应否“以从祀两庑十一人居首”的问题 366

(三)关于吕留良的评价问题 367

(四)几位不当遗漏的学者 370

(五)编纂体裁的局限 371

五 余论 371

初版后记 373

再版后记 374

明清纪元简表 375

编后说明 3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