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国医大师严正华学术经验集成
国医大师严正华学术经验集成

国医大师严正华学术经验集成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常章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3208697
  • 页数:408 页
图书介绍:颜正华1920年2月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学家、中药学家、中医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孟河医派第四代传人。他从医70余年,从教50余年,一生矢志岐黄,潜心治学,堪称一代宗师。本书系统介绍了颜正华的医学历程。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为岐黄生涯、学术思想与经验、验案精选和科学养生四部分;下编分为学术专论、常用中药歌诀、常用中药性效精要和《伤寒论》药物解四部分。卫生部副部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赵静为本书作序。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的医学人生,对于医学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
《国医大师严正华学术经验集成》目录

上编 3

第一部分 岐黄生涯 3

从医之路 3

一、生于丹阳,步入岐黄 3

二、拜师武进,苦学医技 3

三、开业故里,独立行医 4

四、金陵研修,深造提高 4

五、京华勃发,弘扬国医 4

六、成绩卓著,享誉大师 5

主要业绩 5

一、执著临床,活人无数 5

二、建设学科,奠基立业 6

三、勤奋教书,培育人才 7

四、坚持科研,茯得硕果 7

五、走出国门,交流学术 8

第二部分 学术思想与经验 9

严谨治学 9

一、打好基础,广深并重 9

二、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10

三、勤于动手,积累资料 10

四、分析文献,去粗取精 11

五、博采众长,刻意求新 12

六、虚怀若谷,穷究根源 13

七、矢志岐黄,潜心研究 13

勤求医理 14

一、强调四诊,详察合参 14

二、辨证辨病,有机结合 16

三、善抓主证,照顾兼证 18

四、调护脾胃,贯穿始终 19

五、条畅气机,重视疏肝 21

六、填精活血,益智缓衰 25

七、通便行滞,相机投用 25

八、生活卫生,宜忌得当 27

洞晓中药 29

一、思路宽阔,高屋建瓴 29

二、研读本草,博古通今 30

三、三管齐下,有机结合 32

四、突出药效,系统研究 35

五、知药善用,灵活有验 35

六、深研配伍,活用对药 39

七、不拘成方,按证调配 40

八、三因制宜,随机变通 42

精心授业 43

一、研究学科,界定范围 43

二、细定大纲,明确目标 45

三、编好教材,夯实根基 46

四、建设梯队,后备师资 47

五、课前准备,周密细致 48

六、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50

七、药医结合,理用并重 51

八、性能效用,环环相扣 52

九、横联竖比,归纳分析 53

十、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54

十一、板书工整,条理清晰 55

十二、临证带教,悉心指导 57

十三、教学互动,提高兴趣 58

体悟临床 60

一、论胃病的防治 60

二、诊治胃脘痛的经验 61

三、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经验 63

四、诊治慢性胃炎的经验 65

五、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特点 67

六、诊治反流性胃炎-食道炎的经验 68

七、诊治胃下垂的经验 70

八、诊治咳喘病的经验 72

九、治疗咳喘的用药经验 74

十、诊治小儿咳喘的经验 76

十一、诊治胸痹的经验 78

第三部分 验案精选 80

感冒 80

阴暑 83

咳嗽 83

喘咳 89

哮喘 94

喘证 95

湿滞痞满 95

内热积滞 97

厌食、便秘 97

胃脘满闷 98

脘腹胀 99

卯时腹胀 100

嘈杂、瘾疹 100

胃痛反酸 102

胃痛 104

胃脘胀痛 107

脘腹痛 108

腹胀痛 109

腹痛 110

呕吐 111

吐泻 112

泄泻 113

休息痢 120

便秘 121

脾胃虚弱 123

胸痹 123

胸痛 126

心悸 127

心悸、吐酸、月经不调 130

眩晕、头痛 132

眩晕、心悸 133

眩晕 134

头晕 136

风抽 138

肢麻抽搐 139

半身发凉 139

肢体凉麻 140

爪甲菲薄 141

郁证 142

胁痛 143

胁胀 144

胆胀 144

胆石 145

黄疸 146

血虚潮热 147

肾胀 148

浮肿 149

淋证 152

白浊 153

小便不利 154

尿血 155

鼻衄 157

癥瘕、鼻衄 158

癥瘕 159

痹证 160

热痹 165

背痛 166

头痛 166

口疮 167

喉疮 169

急喉痹 170

有头疖 170

瘰疬 172

痄腮、子痈 173

火带疮 174

乳痈、肠痈、恶露不尽 175

紫斑 176

瘾疹 177

面部瘾疹 179

黄褐斑 180

经行不止 181

崩漏 182

阴痒、外阴白斑 183

第四部分 科学养生 185

牢记理念,明晰原则 186

一、天人相应,顺乎自然 186

二、身心合一,形神共养 187

三、动静结合,协调平衡 188

四、摄养脏腑,脾肾为先 189

五、辨体识证,审因施养 190

六、多法配合,综合调摄 191

七、动态进行,通贯终生 193

八、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94

熟谙诸法,体会颇多 195

一、精神养生 195

二、食物养生 198

三、起居养生 203

四、房事养生 207

五、运动养生 209

六、中药养生 212

下编 217

第一部分 学术专论 217

谈中药教学 217

谈谈药性理论 220

再谈药性理论 228

中药药性理论的整理提高 235

简述中药十八反 236

人参之效用 242

谈谈中药的合理使用 245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及对策 249

提高饮片质量 保证医疗效果 252

《伤寒论》药物加工炮制、制剂分析 254

地黄丸方剂的分析和临床应用 260

肾气丸的配伍分析与临床应用 264

眩晕的辨证施治 266

胃炎的诊治 270

汗法方剂浅谈 274

谈老年人怎样吃补药 276

第二部分 常用中药歌诀 278

一、概述 278

二、解表药 278

三、清热药 279

四、泻下药 281

五、祛风湿药 281

六、芳香化湿药 282

七、利水渗湿药 282

八、温里药 283

九、理气药 284

十、消食药 284

十一、驱虫药 284

十二、止血药 285

十三、活血化瘀药 285

十四、化痰止咳平喘药 286

十五、安神药 287

十六、平肝息风药 288

十七、开窍药 288

十八、补虚药 289

十九、收涩药 290

二十、涌吐药 291

二十一、外用药及其他 291

第三部分 常用中药性效精要 293

一、解表药 293

二、清热药 295

三、泻下药 299

四、祛风湿药 300

五、芳香化湿药 301

六、利水渗湿药 302

七、温里药 303

八、理气药 304

九、消食药 306

十、驱虫药 306

十一、止血药 307

十二、活血祛瘀药 308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药 310

十四、安神药 312

十五、平肝息风药 313

十六、开窍药 314

十七、补虚药 314

十八、收涩药 320

十九、涌吐药 321

二十、外用药及其他 322

第四部分《伤寒论》药物解 324

麻黄(辛温解表药) 324

桂枝(辛温解表药) 325

细辛(辛温解表药) 326

生姜(辛温解表药) 327

葱白(辛温解表药) 328

豆豉(解表药) 328

柴胡(辛凉解表药) 329

葛根(辛凉解表药) 330

升麻(辛凉解表药) 331

石膏(清热泻火药) 331

知母(清热泻火药) 332

栀子(清热泻火药) 333

天花粉(清热泻火药) 334

竹叶(清热泻火药) 335

黄芩(清热燥湿药) 336

黄连(清热燥湿药) 337

黄柏(清热燥湿药) 338

秦皮(清热燥湿药) 339

白头翁(清热解毒药) 339

连翘(清热解毒药) 340

梓白皮(清热解毒药) 341

半夏(温化寒痰药) 341

贝母(清化热痰药) 343

瓜蒌(清化热痰药) 344

葶苈子(清化热痰药) 345

海蛤壳(清化热痰药) 346

海藻(清化热痰药) 346

苦杏仁(止咳平喘药) 347

桔梗(止咳平喘药) 348

旋覆花(止咳平喘药) 349

附子(温里药) 349

干姜(温里药) 351

吴茱萸(温里药) 351

花椒(温里药) 352

桃仁(活血化瘀药) 353

水蛭(活血化瘀药) 354

虻虫(活血化瘀药) 355

枳实(行气药) 355

厚朴(行气药) 356

薤白(行气药) 357

茯苓(渗湿利尿药) 358

猪苓(渗湿利尿药) 359

泽泻(渗湿利尿药) 359

滑石(渗湿利尿药) 360

木通(渗湿利尿药) 361

茵陈(渗湿利尿药) 362

赤小豆(渗湿利尿药) 362

大黄(攻下药) 363

芒硝(攻下药) 364

火麻仁(润下药) 365

蜂蜜(润下药) 366

甘遂(峻下逐水药) 367

大戟(峻下逐水药) 368

芫花(峻下逐水药) 369

商陆(峻下逐水药) 370

巴豆(峻下逐水药) 371

蜀漆(峻下逐水药) 372

龙骨(重镇安神药) 373

牡蛎(重镇安神药) 373

铅丹(重镇安神药) 374

代赭石(平肝息风药) 375

石菖蒲(开窍药) 376

赤石脂(收涩药) 377

禹余粮(收涩药) 378

乌梅(收涩药) 378

五味子(收涩药) 379

瓜蒂(涌吐药) 380

人参(补气药) 381

白术(补气药) 383

大枣(补气药) 384

甘草(补气药) 384

饴糖(补气药) 385

当归(补血药) 386

白芍(补血药) 387

阿胶(补血药) 388

生地黄(补阴药) 389

天门冬(补阴药) 390

麦门冬(补阴药) 390

玉竹(补阴药) 391

鸡子黄(补阴药) 392

附录一 颜正华著作与论文名录 393

附录二 颜正华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名录 396

附录三 颜正华生平大事记 398

附录四 颜正华学术经验继承人 403

附录五 关于颜正华临床、治学、养生经验报道名录 404

编后记 4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