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部分 1
第一编 绿色开花植物 1
第一章 植物体的基本结构 1
一 植物细胞的结构 1
二 植物几种组织的比较 1
三 绿色开花植物的组成器官和功能 2
第二章 种子 3
四 种子的基本结构 3
五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构造的异同点 3
六 小麦种子主要成分及其简易测定法 4
七 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其原因 4
八 种子萌发条件的分组实验 4
九 菜豆、豌豆、玉米种子萌发的异同点 5
一○胚的各部分在幼苗形成中的作用 5
一一 种子休眠的原因和解除 5
一二 种子与农业措施 6
第三章 根 6
一三 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的异同点 6
一四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区别 6
一五 几种变态根的比较 7
一六 根尖各部的比较 7
一七 细胞吸水实验的对比 7
一八 外界条件对根吸收水分的影响 8
一九氮、磷、钾无机盐对植物作用的比较 8
二○ 根系生长特性和生理特性与农业措施 9
第四章 叶 9
二一 叶的形态 9
二二 几种变态叶的比较 10
二三 叶片的结构 11
二四 叶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 11
二五 光合作用实验 12
二六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13
二七 外界条件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13
二八 叶的蒸腾作用 14
二九 叶与农业的关系 14
第五章 茎 15
三○ 芽的类型 15
三一 叶芽的结构和发育 15
三二 地上茎的类型比较 16
三三 几种变态茎的比较 16
三四 黄瓜茎卷须与豌豆叶卷须的区别 16
三五 地下根与地下茎的区别 17
三六 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以杨树茎为例) 17
三七 同一年轮中早材与晚材的对比 18
三八 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以玉米茎为例) 18
三九 双子叶植物茎和单子叶植物茎的比较 19
四○ 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19
四一 韧皮纤维和木纤维的异同点 19
四二 地上茎的繁殖 20
四三 茎与农业的关系 20
第六章 花和果实 21
四四 桃花的结构 21
四五 小麦花的结构 22
四六 花的种类 22
四七 玉米雄花和雌花的比较 22
四八 各种花序的比较 23
四九 向日葵舌状花和管状花的区别 23
五○ 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比较 23
五一 虫媒花和风媒花的比较 24
五二 花的各部发育 24
五三 果实的结构(以桃的果实为例) 24
五四 果实的种类 25
五五 肉果成熟时的生理变化 25
五六 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26
第七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分类 26
五七 双子叶植物纲和单子叶植物纲的区别 26
五八 绿色开花植物主要各科特征比较 27
第二编 植物的类群 28
第一章 藻类植物 28
五九 衣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28
六○ 水绵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28
六一 衣藻和水绵的比较 29
六二 几种藻类植物的比较 29
第二章 菌类植物 30
六三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30
六四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30
六五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31
六六 青霉和曲霉的比较 31
六七 蘑菇和木耳的比较 31
六八 小麦锈病和稻瘟病的比较 32
六九 甲癣和脚癣的比较 32
七○ 三类菌类植物的比较 33
七一 菌类腐生和寄生的主要异同点 34
第三章 地衣植物 34
七二 三种地衣类型的对比 34
七三 地衣结构、生理和意义(以叶状地衣为例) 34
第四章 苔藓植物 35
七四 苔类和藓类植物的区别 35
七五 葫芦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35
七六 水绵和葫芦藓的比较 36
七七 葫芦藓适应水生、陆生的结构 36
第五章 蕨类植物 36
七八 蕨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36
七九 卷柏和满江红的对比 37
八○假根和真根的区别 37
八一 葫芦藓和蕨的主要异同点 37
第六章 种子植物与植物的进化 38
八二 松的形态、结构以及与陆地生活适应 38
八三 杉和侧柏的对比 38
八四 蕨和松的主要区别 38
八五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适应性 39
八六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主要异同点 39
八七 植物的进化 39
八八 植物类群的比较 40
第三编 植物群落 41
八九 水池植物群落的组成和适应特点 41
九○ 森林植物群落的组成和特征 42
九一 我国植物群落的地理分布 42
九二 我国几种珍贵植物简介 43
动物部分 44
第一章 原生动物门 44
九三 草履虫的构造和功能 44
九四 草履虫的形态和生理 44
九五 变形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45
九六 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 45
第二章 腔肠动物门 46
九七 水螅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46
九八 水螅的结构和功能 46
九九 草履虫和水螅的比较 47
一○○ 海蜇、海葵和珊瑚的比较 47
第三章 扁形动物门 48
一○一 涡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 48
一○二 水螅和涡虫的比较 48
一○三 猪肉绦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49
一○四 猪肉绦虫的构造与寄生生活适应 50
一○五 血吸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50
一○六 辐射对称和左右对称对比 51
第四章 线形动物门 51
一○七 蛔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51
一○八 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52
一○九 钩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52
一一○ 人体几种寄生虫情况比较 53
第五章 环节动物门 54
一一一 蚯蚓的构造和功能 54
一一二 水蛭和沙蚕的对比 55
一一三 水螅、涡虫、蛔虫和蚯蚓的比较 55
一一四 原体腔和真体腔的比较 55
第六章 软体动物门 56
一一五 河蚌的结构和功能 56
一一六 河蚌、蜗牛和乌贼的主要区别 56
第七章 节肢动物门 57
一一七 蝗虫的外部形态 57
一一八 蝗虫咀嚼式口器结构 58
一一九 蝗虫的构造和生理 58
一二○ 蝗虫适应于陆地生活的结构特点 59
一二一 外骨骼和内骨骼的比较 59
一二二 开管式循环与闭管式循环的比较 59
一二三 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和完全变态的比较 60
一二四 蛾类和蝶类的比较 60
一二五 母蜂、雄蜂、工蜂的比较 60
一二六 工蜂适于采集花蜜和花粉的形态结构特点 61
一二七 昆虫的生活习性情况 61
一二八 节肢动物单眼和复眼的比较 61
一二九 节肢动物几种足的比较 62
一三○ 昆虫的几种口器比较 62
一三一 昆虫几种翅的比较 63
一三二 几种主要昆虫的比较 63
一三三 昆虫纲四个目的比较 64
一三四 对虾、河蟹、寄居蟹的比较 64
一三五 园蛛、棉红蜘蛛、蝎的比较 65
一三六 蜈蚣和蚰蜒的比较 65
一三七 四种节肢动物的比较 66
第八章 棘皮动物门 66
一三八 海盘车、海参、海胆的比较 66
一三九 五类无脊椎动物比较 67
第九章 脊索动物门 68
第一节 头索动物亚门 68
一四○ 文昌鱼的概况 68
一四一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比较 69
一四二 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的比较 69
一四三 脊索和脊柱的比较 70
一四四 鳃裂和鳃的比较 70
第二节 脊椎动物亚门 71
一、鱼纲 71
一四五 鲫鱼的形态特点 71
一四六 鲫鱼内部结构和功能 71
一四七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特点 72
一四八 乌鱼、比目鱼、鲨鱼、肺鱼适应环境特点 73
一四九青、草、鲢、鳙鱼的比较 73
一五○鱼类洄游 74
二、两栖纲 74
一五一 青蛙的外部形态 74
一五二 青蛙内部结构和功能 75
一五三 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与捕虫的适应 76
一五四 青蛙对水生和陆生的适应性 76
一五五 蝌蚪(幼体)和青蛙(成体)的比较 76
一五六 几种两栖类动物的比较 77
一五七 鲫鱼和青蛙的主要不同处 77
三、爬行纲 78
一五八 蜥蜴的外部形态和主要内部结构 78
一五九 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特征 78
一六○青蛙和蜥蜴的主要不同之处 79
一六一 扬子鳄和龟的比较 79
一六二 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比较 80
四、鸟纲 80
一六三 家鸽的外部形态 80
一六四 家鸽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81
一六五 家鸽适应于飞翔生活的特点 82
一六六 鸟卵的结构 82
一六七 蜥蜴和家鸽的主要区别 83
一六八 啄木鸟、猫头鹰、野鸭与生活环境适应的特点 83
一六九 鸟类的筑巢、孵卵和育雏 84
一七○早成鸟雏鸟和晚成鸟雏鸟的区别 85
一七一 夏候鸟和冬候鸟的比较 85
一七二 我国几种珍贵鸟类 86
一七三 鸟类和爬行动物相似之处 86
五、哺乳纲 87
一七四 家兔的外部形态 87
一七五 家兔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87
一七六 哺乳动物三种牙齿的比较 88
一七七 卵生和胎生的比较 89
一七八 植食性和肉食性哺乳动物的比较 89
一七九 蜥蜴和家兔的对比 89
一八○两种单孔目动物的比较 90
一八一 鸭嘴兽原始特征的表现 90
一八二 两种有袋目动物的比较 90
一八三 两种翼手目动物的比较 91
一八四 两种鲸目动物的比较 91
一八五 两种食肉目动物的比较 92
一八六 犬科、熊科、猫熊科、猫科的比较 92
一八七 牛和马的比较 93
一八八灵长目三种动物的比较 93
一八九 人和类人猿的异同点 94
一九○几种经济兽的比较 94
一九一 我国几种珍贵哺乳动物比较 95
一九二 脊椎动物五大类群比较 96
第十章 动物的进化和我国动物的地理分布一九三 无脊椎动物进化顺序 98
一九四 脊椎动物进化 100
一九五 人类起源 101
一九六 我国动物的地理分布 102
生理卫生部分 103
第一章 人体的概述 103
一九七 人体的形态和结构 103
一九八 人体四肢连接部位 103
一九九 人体细胞概况 104
二○○人体四种组织比较 104
二○一 人体八个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105
二○二 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 106
第二章 皮肤 106
二○三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106
二○四 皮肤的五大功能 107
二○五 皮肤的锻炼和保健 107
第三章 运动系统 108
二○六 运动系统的组成 108
二○七 人体骨骼的组成 108
二○八 人体骨骼适于直立行走特点 109
二○九 长骨的结构 109
二一○ 年龄与骨的成分变化 110
二一一 儿童时期骨的生长 110
二一二 关节的构造和功能 110
二一三 人体的主要骨骼肌 111
二一四 屈肘、伸肘动作的肌肉协作关系 111
第四章 循环系统 112
二一五 血液成分 112
二一六 血液的生理功能 112
二一七 ABO血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113
二一八 三种血细胞比较 113
二一九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比较 114
二二○ 毛细血管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114
二二一 心脏四个腔的比较 114
二二二 心脏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115
二二三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比较 115
二二四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比较 115
二二五 冠状循环 116
二二六 人的心动周期 116
二二七 人体心脏功能和血循环的几个正常值 116
二二八 心率、心动周期、心输出量与心脏状况关系 117
二二九 内环境的组成 117
二三○ 淋巴系统的组成和淋巴循环 118
第五章 呼吸系统 119
二三一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19
二三二 鼻腔的功能 120
二三三 肺泡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120
二三四 平静呼吸时呼气和吸气过程对比 120
二三五 平静呼吸和深呼吸比较 121
二三六 肺泡内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比较 121
二三七 煤气中毒 122
第六章 消化系统 122
二三八 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主要作用 122
二三九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23
二四○ 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区别和联系 124
二四一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吸收情况 125
二四二 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适应 126
二四三 人体的肝脏 126
第七章 新陈代谢 127
二四四 人体的新陈代谢 127
二四五 人体内的物质代谢 128
二四六 人体的体温 129
第八章 泌尿系统 129
二四七 人体的排泄途径 129
二四八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30
二四九 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30
二五○ 原尿和终尿的比较 131
二五一 尿的排出 131
二五二 排泄和排遗的比较 131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 132
二五三 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的比较 132
二五四 人体几种主要内分泌腺的比较 132
二五五 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132
第十章 神经系统 133
二五六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33
二五七 灰质和白质的比较 134
二五八 几对主要脑神经的分布和功能 134
二五九 中枢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区别和联系 135
二六○ 神经元(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35
二六一 神经元的分类 136
二六二 反射弧的组成 136
二六三 膝跳、缩手、排尿反射的比较 137
二六四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异同点 137
二六五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区别 138
二六六 眼球的附属结构 138
二六七 眼球的构造及其功能 139
二六八 青少年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比较 139
二六九 看远和看近时晶状体的调节 140
二七○ 光线过强和过弱时瞳孔的调节 140
二七一 耳的结构及其功能 140
二七二 几种外感受器概况 141
二七三 人的视觉和听觉形成对比 141
第十一章 生殖和发育 142
二七四 男性生殖系统 142
二七五 女性生殖系统 142
二七六 男女生殖细胞的比较 142
二七七 人的胚胎发育 143
二七八 男女青春期发育的异同点 143
第十二章 传染病 143
二七九 传染病及其特点 143
二八○ 抗原和抗体的对比 144
二八一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和联系 144
二八二 四类传染病情况简介 144
二八三 几种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145
第十三章 总论 145
二八四 体育锻炼对各器官的影响 145
二八五 各器官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 146
二八六 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和症状 147
高中生物部分 150
二八七 生物的基本特征 150
第一章 细胞 151
二八八 构成细胞各种化合物的比较 151
二八九 糖的种类和功能 152
二九○ 酶的特性 152
二九一 DNA和RNA的比较 153
二九二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53
二九三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比较 154
二九四 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和功能 154
二九五 物质出入细胞膜三种方式的比较 156
二九六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异同点 157
二九七 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异同点 157
二九八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结构的变化 157
二九九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158
三○○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比较 158
第二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 159
三○一 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关系 159
三○二 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 159
三○三 细胞的吸水力 160
三○四 根吸收矿质元素(无机盐) 160
三○五 土壤颗粒表面离子交换吸附两种方式的比较 161
三○六 生理酸性、碱性、中性盐的对比 161
三○七 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利用的两种情况 162
三○八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62
三○九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 163
三一○植物呼吸作用(以有氧呼吸为例) 164
三一一 高等植物有氧呼吸过程三个步骤比较 164
三一二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点 164
三一三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实质的比较 165
三一四 植物各部分呼吸强度 165
三一五 高等动物新陈代谢情况 166
三一六 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比较 167
三一七 高等动物的蛋白质、糖类、脂类代谢 167
三一八 高等动物外呼吸和内呼吸比较 167
三一九 生物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 168
三二○ 同化作用两种不同类型的比较 168
第三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169
三二一 生物无性生殖的几种主要方式 169
三二二 藻类配子生殖的三种类型比较 169
三二三 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异同点 169
三二四 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结构的变化及其意义 170
三二五 精子和卵细胞形成的异同点 171
三二六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点 171
三二七 植物世代交替中两个世代的区别和联系 172
三二八 苔藓、蕨类、种子植物世代交替比较 172
三二九 绿色开花植物的双受精 173
三三○ 植物世代交替中染色体数目规律性变化 173
三三一 被子植物胚的发育 174
三三二 单子叶植物胚乳的发育 174
三三三 蛙卵的特点 175
三三四 高等动物胚的发育阶段 175
三三五 高等动物个体发育情况 176
三三六 蛙的个体发育重演现象 176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177
三三七 动物激素和植物激素主要的异同点 177
三三八 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实验 177
三三九 植物生长素的应用及其原理 178
三四○高等动物激素的比较 179
三四一 昆虫激素的比较 179
第五章 遗传和变异 180
三四二 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180
三四三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80
三四四 染色体的概况 181
三四五 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概况 182
三四六 基因的概况 183
三四七 染色体与基因的平行关系 183
三四八 染色体、DNA、基因、核苷酸之间的关系 184
三四九 蛋白质合成的两个过程对照 184
三五○ DNA和蛋白质的区别和联系 185
三五一 RNA的种类、特点与功能 185
三五二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186
三五三 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较 186
三五四 自交、测交、回交、正交和反交的比较 186
三五五 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比较 187
三五六 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比较 187
三五七 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比较 188
三五八 基因分离规律 188
三五九 分离规律中完全显性和不完全显性比较 189
三六○ 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189
三六一 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 190
三六二 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规律的判别 191
三六三 三个遗传规律的比较 192
三六四 XY型和ZW型性别决定比较 194
三六五 人的色盲遗传特点 194
三六六 性染色体遗传(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异同点 195
三六七 核遗传和质遗传的区别和联系 195
三六八 生物变异类型比较 196
三六九 孤雄生殖和孤雌生殖的异同点 196
三七○ 多倍体植株和单倍体植株的比较 197
三七一 人类几种遗传病的比较 198
第六章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199
三七二 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 199
三七三 特创论和进化论的比较 199
三七四 马的进化 200
三七五 生物进化在胚胎学上的证据 200
三七六 生物进化在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 200
三七七 用进废退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的对比 201
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 202
三七八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02
三七九 种内关系 202
三八○ 共栖、共生、寄生对比 203
三八一 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比较 203
三八二 生态系统成分 204
三八三 生态系统中食物和能量关系 204
三八四 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的比较 205
三八五 自然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对比 205
三八六 水、碳、氮的循环对比 206
三八七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关系 207
三八八 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 207
三八九 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主要作用 208
三九○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作用和意义 208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弹好钢琴必备的五线谱知识》杨青华威武 2019
- 《奶制品化学及生物化学》(爱尔兰)福克斯(FoxP.F.)等 2019
-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历年真题试卷全解 2015-2019 中药学专业知识 1》黄坤主编 2020
- 《中学语文教学案例研究》贺卫东主编 2019
- 《生物化学》田余祥主编 2020
- 《中学物理奥赛辅导:热学 光学 近代物理学》崔宏滨 2012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初中物理知识地图》赵端旭 2017
- 《东方杂志 第110册 第25卷 第一至四号 1928年1月-1928年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清明 我们的节日》冯骥才编 2017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甘肃省档案馆指南》甘肃省档案馆编 2018
- 《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选》(法)莫泊桑著;张英伦译 2010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花时间 我的第一堂花艺课 插花基础技法篇》(日)花时间编辑部编;陈洁责编;冯莹莹译 2020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东方杂志 第94册 第22卷 第四至七号 1925年2月-1925年4月》上海书店出版社编 2012
- 《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重庆大学,重庆市建筑节能协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编 2018
- 《山城龙迹 走进重庆恐龙世界》代辉 2019
- 《优选视野下的近代重庆丛书 长江激流行 法国炮舰首航长江上游》(法国)武尔士 2019
- 《重庆主城空间历史拓展演进研究》舒莺 2018
-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 重庆》《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编写组 2019
- 《宋氏姐妹在重庆》杨耀健著 1986
- 《重庆市地方标准 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规范 DB 50/T 715-2016》张玉坤,李艳等起草人
- 《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传播力观察报告》刘婷婷著 2018
- 《重庆三峡后续工作考古报告集 第1辑》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编著 2019
- 《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基于重庆龙门浩职业中学校职业化人才培养的思考》钟勤,聂勋伟主编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