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现代社会学导论
现代社会学导论

现代社会学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奚从清编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308106887
  • 页数:39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出发,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比较具体、全面、系统地阐述社会学原理。第二版,根据“十八大”精神,结合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和更新本书内容。但章节不变。
《现代社会学导论》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特点、功能及其研究的意义 1

第一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分歧 1

二、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 4

第二节 社会学的特点和研究领域 10

一、社会学的特点 10

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11

第三节 社会学的功能 14

一、社会学的个人功能 14

二、社会学的社会功能 15

第四节 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16

一、在中国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意义 16

二、怎样开展社会学研究 18

第二章 社会学历史发展概述 21

第一节 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21

一、社会经济条件 21

二、思想理论条件 22

三、自然科学条件 23

四、社会调查条件 24

第二节 社会学的创立、形成和发展 24

一、社会学的创立 24

二、社会学的形成 27

三、现代社会学的发展 29

第三节 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 31

一、传入时期 31

二、传播时期 32

三、成长时期 33

四、建设时期 34

五、停滞中断时期 37

六、恢复重建时期 39

第三章 社会互动 45

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 45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45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 51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两极 55

一、社会互动中的个人 55

二、社会互动中的社会 58

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63

四、个人是怎样构成社会的 64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条件 68

一、社会互动的外部条件 68

二、社会互动的内部条件 69

第四章 人的社会化 72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72

一、社会化的含义 72

二、社会化的特点 74

三、社会化的意义 75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 76

一、社会化的主观条件 76

二、社会化的客观条件 78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 80

一、婴儿期 81

二、幼儿期 81

三、学龄初期 82

四、少年期 83

五、青年期 83

六、成年期 84

七、老年期 85

第四节 社会化的内容 86

一、生活技能的社会化 86

二、职业技能的社会化 86

三、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86

四、生活目标的社会化 87

第五节 社会化的类型 88

一、基本社会化 88

二、继续社会化 88

三、再社会化 89

四、反向社会化 90

第五章 社会角色 91

第一节 角色概述 91

一、角色概念 91

二、角色特征 95

三、角色本质 97

四、角色规范 97

第二节 角色认知 100

一、角色期望 100

二、角色观念 102

第三节 角色行为 104

一、角色学习 104

二、角色扮演 106

三、角色技能 108

四、角色冲突与协调 109

第六章 社会文化 114

第一节 社会文化概述 114

一、文化概念 114

二、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117

三、文化的来源与特征 120

第二节 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122

一、文化的结构 122

二、文化的功能 125

第三节 文化研究的现实课题 128

一、创新文化 128

二、和谐文化 132

三、移民文化 138

第七章 社会关系 152

第一节 社会关系概述 152

一、社会关系的含义 152

二、社会关系的分类 155

三、研究社会关系的意义 157

第二节 人际关系 158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及其构成 158

二、人际关系的分类 159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 161

一、社会关系的历史考察 161

二、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特点及其内容 162

第八章 社会群体 165

第一节 社会群体概述 165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 165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166

三、社会群体的类型 167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 170

一、初级社会群体的含义 170

二、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 171

三、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72

第三节 平民英雄群体 173

一、平民英雄群体生成的时代意义 173

二、平民英雄群体的含义及其特征 175

三、平民英雄群体的社会功能 177

四、平民英雄群体的生成机制 179

第九章 婚姻与家庭 182

第一节 家庭概述 182

一、家庭的性质 182

二、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184

第二节 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186

一、家庭的结构和类型 186

二、家庭的功能 188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婚姻与家庭 190

一、中国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变革 190

二、中国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迁 192

第四节 中国婚姻与家庭的现实课题 195

一、人口结构中的性别比例失调问题 195

二、未婚同居问题 196

三、家庭暴力问题 197

四、离婚问题 197

第十章 社会组织 201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201

一、社会组织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201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202

三、社会组织的目标 205

第二节 社会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07

一、社会组织的结构 207

二、社会组织的功能 210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 212

一、组织管理的含义 212

二、组织管理的理论 213

三、组织管理的方式 218

第十一章 社会结构 223

第一节 社会的阶级结构 223

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223

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层结构 226

第二节 社会的分层结构 230

一、社会分层的来源 230

二、社会分层的含义 238

三、社会分层的意义 240

第三节 社会的流动结构 241

一、社会流动的含义 241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242

三、社会流动的意义 245

第十二章 社区 247

第一节 社区概述 247

一、社区的含义 247

二、社区的要素与分类 249

三、社区的结构与功能 252

第二节 农村社区 255

一、农村社区的含义和分类 255

二、农村社区的特点 257

三、中国农村社区的变化 259

第三节 城市社区 260

一、城市社区的起源与发展 260

二、城市社区的类型与特点 262

三、城市化 263

四、中国的城市化 265

第四节 集镇社区 269

一、集镇社区的含义 269

二、集镇社区的类型和特点 270

三、集镇社区的功能 272

第五节 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 273

一、社区发展 273

二、社区建设 280

三、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284

第十三章 社会制度 287

第一节 社会制度概述 287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 287

二、社会制度的起源 288

三、社会制度的类型 289

四、社会制度的特点 291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292

一、社会制度的构成 292

二、社会制度的功能 294

第十四章 社会问题 297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297

一、社会问题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297

二、社会问题的特征 298

三、社会问题的类型 302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研究 303

一、社会整合理论 303

二、文化失调理论 304

三、社会解体理论 305

四、价值冲突理论 306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科学治理 307

一、社会问题科学治理的含义 307

二、社会问题科学治理的原则 309

三、社会问题科学治理的途径方法 314

第十五章 社会控制 316

第一节 社会控制概述 316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 316

二、社会控制的特征 318

三、社会控制的作用 319

四、社会控制的类型 320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形式 322

一、社会的政治控制 322

二、社会的思想控制 323

三、社会的经济控制 327

四、社会的心理控制 328

第三节 越轨与犯罪的社会控制 330

一、越轨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 330

二、犯罪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332

三、越轨与犯罪的社会控制 334

第十六章 社会变迁 337

第一节 社会变迁概述 337

一、社会变迁的含义 337

二、社会变迁的类型 338

三、社会变迁的内容 339

四、社会变迁的原因 347

第二节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350

一、什么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350

二、当代中国的改革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351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 353

一、社会现代化的含义 354

二、现代化的内容 356

三、现代化的理论 359

第四节 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360

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360

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点 364

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365

第十七章 社会发展 369

第一节 社会指标 369

一、社会指标的含义 369

二、社会指标体系 371

三、建立中国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 374

第二节 社会代价 382

一、社会代价的含义 382

二、社会代价的特征 384

三、社会代价的成因 385

四、减少社会代价的途径和方法 388

第三节 社会发展 391

一、社会发展的宏观思考 391

二、社会发展的社会学思考 3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