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宗福等著(内蒙古财经大学)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26141
  • 页数:341 页
图书介绍: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地方,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但是由于其宗教信仰的互溶性和排他性,6个世居民族间形成了3大民俗文化圈。本课题运用民俗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圈理论与方法,从青海民族文化的大背景入手,详细研究了3个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发展、各文化圈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周边民族、域外文化的关系,全面系统地总结分析了青海民俗文化圈的文化特征和现代化社会文化建设的关系。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目录

绪论 1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1

二 学术史述评 3

三 研究路径与理论方法 14

第一章 青海民俗文化圈的生成语境 20

第一节 地理生态环境 20

一 青海概貌 20

二 区域生态环境 21

三 自然生态特征 23

第二节 民族历史与状况 25

一 南北朝以前的青海民族历史 25

二 隋唐宋元时期的民族历史 28

三 多元民族格局的形成——明清时期的民族历史 29

四 现当代时期的民族历史 33

第三节 生产生活方式 34

一 农业生产与生活 34

二 牧业生产与生活 36

三 农牧业兼具的生产生活 38

四 商贸活动 38

第四节 文化生态与环境 40

一 标志性文化——昆仑文化 40

二 区域文化 42

三 民族文化 45

四 宗教文化 47

五 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49

小结 51

第二章 青海民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52

第一节 青海民俗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52

一 史前文明中的民俗文化 52

二 先秦至汉晋时期的民族与民俗文化 56

三 南北朝时期鲜卑诸部的民俗文化 59

四 隋唐宋时期的民族与民俗文化 61

第二节 青海民俗文化圈的形成 64

一 明清汉族民俗文化 64

二 明清藏族民俗文化 67

三 回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的民俗文化 70

四 元明以来蒙古族民俗文化 72

五 土族民俗文化 74

六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形成 76

第三节 多元民俗文化的发展 78

一 清代河湟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 78

二 清代蒙藏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 81

三 近现代文明对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影响 83

第四节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现状 87

一 当代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 87

二 三大民俗圈的基本状况 89

三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发展趋向 90

小结 91

第三章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 92

第一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92

一 佛教的传入与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 93

二 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 94

三 清代及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青海的发展 95

第二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态 96

一 精神民俗 96

二 社会民俗 100

三 口承民俗 105

四 物质民俗 110

第三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115

一 二元结构的兼容性与排他性 115

二 信仰实践的扩布性与世俗性 116

三 文化根植的杂糅性与多元性 117

小结 119

第四章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 120

第一节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120

一 伊斯兰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发展 120

二 伊斯兰文化在青海的地方化与民族化 123

三 伊斯兰文化的世俗化与族教一体化 125

第二节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态 127

一 精神民俗 128

二 社会民俗 132

三 口承民俗 135

四 物质民俗 141

第三节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143

一 稳固的宗教性与稳定性 143

二 浓郁的民族性与交织性 144

三 强烈的凝聚性与排他性 145

小结 146

第五章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 148

第一节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148

一 儒释道文化的传播 148

二 儒释道文化在青海的发展 151

三 儒释道文化的民间演化 153

第二节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态 156

一 精神民俗 156

二 社会民俗 159

三 口承民俗 165

四 物质民俗 170

第三节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173

一 文化实践的伦理性与现实性 173

二 宗教义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174

三 信仰追求的实用性和功利性 175

小结 177

第六章 各民俗文化圈之间的互动与共享 178

第一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 178

一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排斥 178

二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互补 181

三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互渗 183

第二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 184

一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互渗 184

二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排斥 188

三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共融 190

第三节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 193

一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排斥 193

二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互渗 195

三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共享 196

第四节 各民俗文化圈内部与外部关系 197

一 各民俗文化圈内部的关系 197

二 各民俗文化圈间的关系 199

小结 202

第七章 民俗文化圈与其他文化 204

第一节 民俗文化圈与宗教文化 204

一“自上而下”——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圈的互动 204

二“自下而上”——民俗文化圈对宗教文化的影响 208

第二节 民俗文化圈与精英文化 210

一 文化精英对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 210

二 当代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提升与再造 213

第三节 民俗文化圈与政治文化 214

一“因俗化民”与“神道设教” 214

二 民俗文化圈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216

三 政治文化对民俗文化圈的影响 219

第四节 民俗文化圈与其他文化 221

一 青海民俗文化与西域文化 221

二 多民族文化与青海民俗文化 224

三 传统与现代之间——现代文化对民俗文化圈的影响 227

小结 230

第八章 民俗文化圈的文化特征 231

第一节 区域的独立性 231

一 区域自然环境的独立性 231

二 区域人文环境的独特性 233

第二节 信仰的和谐性 235

一 信仰追求和谐的功利目的 235

二 信仰的和谐表现 237

三 信仰与现实社会的秩序 242

第三节 样式的包容性 244

一 多民族和谐共存的文化格局 244

二 多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采借 244

三 多民族民俗文化的包容样态 246

第四节 产品的共享性 250

一 物质产品的共享 250

二 制度产品的共享 250

三 精神产品的共享 251

四 语言产品的共享 252

第五节 形态的古朴性 253

一 生计方式的古朴性 253

二 信仰生活的古朴性 253

三 社会组织形式的古朴性 254

第六节 时代的适应性 255

一 与时俱进、顺时而变的青海民俗文化圈 255

二 适应生产需要的民俗变异 256

三 适应生活需要的民俗变异 257

小结 259

第九章 民俗文化圈的社会功能 261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 262

一 文化传承与民俗文化圈 262

二 物质民俗文化的传承 262

三 社会民俗文化的传承 265

四 精神民俗文化的传承 267

第二节 他者特色的文化认知 269

一 文化他者的认知与民俗文化圈 269

二 他者特色的构建 270

三 文化交流与认知 272

第三节 区域社会的精神维系 273

一 区域社会的精神维系与民俗文化圈 273

二 增强民族及文化圈认同的核心凝聚力 274

三 强化区域及中华文化认同的核心向心力 276

四 加强国家认同的核心支柱力 280

第四节 和而不同的文化构建 281

一 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哲学 281

二 青海多元和美的文化构建表现 282

三 和谐共生的文化建构模式 283

小结 287

第十章 民俗文化圈与当代文化社会建设 289

第一节 彰显特色文化 提高文化自信 289

一 民俗文化圈与文化自信 289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中的地域特色文化 291

三 用文化自信促进地域特色文化建设 293

第二节 弘扬优秀传统 增强文化自觉 295

一 民俗文化圈与文化自觉 295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当代价值 298

三 构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体系 300

第三节 构建民族和谐 促进文化认同 303

一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求同存异 303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306

三 多元民俗文化圈是促进文化认同的思想根基 309

第四节 利用资源创新 推动文化繁荣 312

一 当代民俗文化圈资源的整合 312

二 当代民俗文化资源的重构 314

三 民俗文化的创新与文化繁荣 315

第五节 发展文化产业 实现文化自强 317

一 民俗文化圈的保护与利用 317

二 青海特色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319

三 大力发展民俗文化 促进青海文化自强 320

小结 323

结论 324

参考文献 330

后记 33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