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震,李明政,庄秀美等合著
  • 出 版 社: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5
  • ISBN:9789867840752
  • 页数:461 页
图书介绍:
《社会问题》目录

第一章 社会问题的性质 1

前言 2

第一节 本书研究的主旨 2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定义 4

【1】视社会问题为劳资关系问题 5

【2】视社会问题为社会关系失调 5

【3】视社会问题为一种社会情况 6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特性 7

【1】普遍性与特殊性 7

【2】明显性与潜在性 9

【3】客观性与主观性 11

【4】时代性与地区性 12

【5】复杂性与持续性 12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第二章 社会问题的理论 17

前言 18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理论 18

【1】社会病理学观点 19

【2】社会解组的观点 22

【3】价值冲突理论 26

【4】偏差行为理论 29

【5】偏差标签理论 34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分类 43

【1】按社会问题的性质分类 43

【2】按社会问题的成因分类 44

【3】按社会问题的理论分类 46

【4】按社会问题的层面分类 47

结语 48

参考文献 50

第三章 人口问题 53

前言 54

第一节 人口问题概述 54

第二节 量的问题 54

【1】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 54

【2】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56

【3】人口增加的主要理论 59

第三节 质的问题 65

【1】年龄组合 65

【2】性别组合 65

【3】教育组台 66

【4】健康组台 67

第四节 均的问题 67

【1】世界性不均 67

【2】全国性不均 68

【3】区域性不均 68

第五节 老的问题 69

【1】人口老化的成因 69

【2】人口老化的预估 70

【3】人口老化的问题 71

结语 71

参考文献 74

第四章 贫穷问题 77

前言 78

第一节 定义 79

【1】贫穷指个体维生资源的匮乏 80

【2】贫穷指所得匮乏 81

第二节 测量 82

【1】贫穷线 82

【2】贫穷门槛 84

第三节 成因 84

【1】贫穷成因的分类 84

【2】结构性贫穷论的抬头 86

第四节 理论 87

【1】人力资本论 88

【2】双重劳动市场论 89

【3】贫穷功能论 90

【4】贫穷文化论 91

【5】贫穷的病态学观点 94

第五节 干预对策 96

【1】英国的济贫政策 97

【2】美国的济贫政策 98

【3】台湾的济贫政策 100

第六节 社会工作的角色功能 102

第七节 晚近贫穷的新议题 105

【1】贫穷女性化 105

【2】老年期的贫穷 107

结语 108

【1】救助服务方面 108

【2】家庭、教育方面 109

【3】社会制度方面 110

参考文献 111

第五章 都市社区问题 117

前言 118

第一节 都市社区的性质 118

【1】都市的人口特质 118

【2】都市的聚居型态 120

【3】都市的地缘社区与事缘社区 121

【4】社区的内在关系与外在关系 122

第二节 都市社区的问题 122

【1】都市社区的冲突与解组 122

【2】都市社区的失落与转变 125

【3】地缘社区解组之影响 126

【4】事缘社区兴起之影响 127

第三节 都市社区郊区化的问题 128

【1】 郊区人口的特质 128

【2】促成郊区化的原因 128

【3】都市郊区化的优点与缺点 129

第四节 台湾的都市社区问题 130

【1】台湾都市的社会问题 130

【2】台湾都市的社区组织 131

【3】台湾都市的社区解组 132

第五节 都市社区的重建 133

【1】扩大地缘社区 133

【2】实施都市更新 134

【3】建立新社区 135

结语 135

参考文献 137

第六章 环境污染问题 139

前言 140

第一节 环境污染的分类及其原因 141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 141

【2】区域性的环境破坏问题 142

【3】地区性的环境污染 144

第二节 环境污染的基本原因 149

【1】人口增多 149

【2】科技发达 150

【3】工业化 150

【4】都市化 150

【5】个人主义 150

【6】包装主义 150

第三节 环境污染与民主政治 151

【1】主张重用政府公权力 151

【2】主张采用民主参与式 152

【3】重视民间团体的力量 152

第四节 环境污染与环保运动 153

第五节 世界各国对於阻止环境污染的运动与立法 154

【1】联合国推动的环境保护运动 154

【2】民间推动的环境保护运动 155

【3】各国对於环境保护的立法 156

第六节 台湾的环境污染问题与环保工作 156

【1】台湾环境污染的潜在期 156

【2】台湾环境污的明显期 157

【3】台湾对环境保护之政策与立法 158

【4】台湾对环境保护应再努力之方向 159

结语 160

参考文献 161

第七章 劳工问题 163

前言 164

第一节 劳工的定义 164

第二节 劳工问题之由来 165

第三节 劳工问题的性质 166

第四节 劳工问题的范围 167

【1】工资问题 168

【2】工时问题 168

【3】安全卫生问题 168

【4】教育训练问题 169

【5】劳工福利 169

第五节 劳工问题的解决 169

第六节 台湾的劳工问题 170

【1】劳力的重要性逐渐增加 170

【2】劳工的教育水准日益提高 171

【3】劳工的权利意识亦相对升高 171

【4】劳资关系与工厂经营方式的改变 171

【5】劳工流动率随之升高 172

【6】外籍劳工问题的兴起 172

结语 173

参考文献 175

第八章 老人问题 177

前言 178

第一节 老人一词的定义 178

【1】从生理现象分析 178

【2】从心理情况分析 179

【3】从社会关系分析 179

【4】从法律观点分析 180

第二节 老人问题的成因 181

【1】当前经济制度与老人问题的形成 182

【2】当前家庭制度与老人问题的形成 183

【3】当前教育制度与老人问题的形成 184

【4】当前医药制度与老人问题的形成 185

第三节 研究老化问题的理论 186

【1】生理学的理论 186

【2】心理学的理论 187

【3】社会学的理论 189

第四节 老人的生活中的问题与需求 191

【1】老人的经济问题 191

【2】老人的医疗问题 192

【3】老人的居住问题 193

【4】老人的社会参与 194

【5】老人的尊严问题 194

第五节 各国老人福利措施 198

【1】联合国的老人政策 198

【2】英国的老人福利 199

【3】瑞典的老人福利 199

【4】日本的老人福利 199

第六节 纾解老人问题的对策 200

【1】从经济制度上改善老人问题 200

【2】从家庭制度上改善老人问题 201

【3】从教育制度上改善老人问题 202

【4】从医药制度上改善老人问题 203

第七节 台湾的人口老化问题与对策 204

【1】台湾人口老化的快速 204

【2】政府约集学者专家的讨论 204

【3】台湾老人福利的政策与作法 205

结语 206

参考文献 207

第九章 家庭问题 211

第一节 家庭的定义 212

第二节 家庭的型态 214

第三节 家庭问题的成因 217

【1】家庭问题与家庭变迁 217

【2】家庭变迁论 218

【3】家庭伦理危机 219

第四节 现代家庭的问题类型 220

【1】婚外情 221

【2】家庭暴力 222

【3】离婚 229

【4】单亲家庭 231

第五节 家庭问题之干预 235

【1】介入家庭的社会政策与立法 235

【2】维护家庭安全的社会福利服务 237

【3】介入家庭生活的助人专业及其检讨 239

第六节 家庭的未来发展 241

【1】家庭会消失吗 241

【2】家庭的未来动向 243

结语 244

参考文献 245

第十章 外籍配偶与外偶家庭问题 249

前言 250

第一节 全球化下的婚迁移民现象 250

【1】跨国婚姻与女性移民 250

【2】台湾的外籍配偶现象 252

第二节 外籍配偶在台湾:人口特质描述 254

【1】外籍配偶与大陆配偶从哪里来? 256

【2】外籍配偶在哪里? 258

【3】人口特质:年龄、教育程度与社经背景 260

【4】入籍程序与问题 261

第三节 外籍与大陆籍配偶的个人适应问题 263

【1】言语隔阂和人际沟通问题 263

【2】期待与现实落差的问题 264

【3】文化差异与生活适应问题 265

【4】家庭暴力问题 266

【5】缺乏医疗资源与卫生保健知识 266

【6】社会支持系统薄弱问题 268

第四节 外籍配偶的子女教养问题 268

【1】子女健康问题 269

【2】子女照顾问题 271

【3】子女教育问题 271

第五节 外籍配偶家庭的社会排除问题 273

【1】社会排除的定义 273

【2】外籍配偶家庭的社会排除风险 276

第六节 支持外偶家庭:政策与服务 277

参考文献 279

第十一章 犯罪问题 285

前言 286

第一节 定义 286

【1】法律的定义 287

【2】社会的定义 287

【3】道德的定义 288

第二节 成因 288

【1】个人因素 289

【2】家庭因素 289

【3】社会环境因素 290

【4】其他相关因素 291

第三节 类型 292

【1】依反社会性之有无 292

【2】依被害者之有无 292

【3】依犯罪者年龄高低 293

【4】依犯罪行为实施与否 293

【5】依组织程度 293

【6】依伤害性之有无 294

【7】依犯罪者之阶级 294

第四节 理论 295

【1】犯罪理论学派的分际 295

【2】社会控制理论 296

【3】紧张理论 298

【4】犯罪次文化理论 299

【5】社会学习理论 299

【6】冲突理论 300

【7】标签理论 301

第五节 台湾现状 303

【1】成年犯罪的状况 303

【2】少年犯罪的状况 304

第六节 预防与矫治 305

【1】犯罪处遇模式 305

【2】犯罪防治对策 307

【3】犯罪矫正的未来趋势 308

第七节 被害者的保护问题 309

【1】被害者学的内涵 309

【2】被害者补偿的理论 310

【3】被害者保护补偿制度之发展 311

【4】未来的发展 312

结语 313

参考文献 314

第十二章 自杀问题 319

前言 320

第一节 定义 321

【1】自杀的定义 321

【2】自杀者的特质 323

第二节 成因 325

【1】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325

【2】中、高年龄自杀的原因 329

第三节 理论 329

【1】生物学观点 330

【2】心理学观点 330

【3】社会学观点 331

第四节 类型与方法 333

【1】自杀的类型 333

【2】自杀的方法 335

第五节 社会伤害 336

第六节 相关议题之探讨 337

【1】集体自杀 337

【2】安乐死 341

第七节 预防对策 342

【1】解读自杀征兆 342

【2】自杀防治与辅导 343

结语 347

参考文献 349

第十三章 娼妓色情问题 353

前言 354

第一节 定义 354

第二节 成因 355

【1】三项主要原因 356

【2】三项次要的成因 358

第三节 理论 360

【1】马克思主义学派 360

【2】结构功能学派 361

【3】社会学习理论 362

【4】偏差行为理论 362

【5】女性主义理论 363

第四节 历史演进 364

【1】起源 366

【2】演进 367

第五节 台湾现状 369

【1】色情行业地下化 370

【2】社会环境恶质化 370

【3】政府政策摇摆化 371

【4】雏妓问题伤害大 372

第六节 社会伤害 372

【1】对社会大众之害 372

【2】对妓女本身之害 373

第七节 政府政策 373

【1】立法禁止,严格执行 373

【2】推展社会教育,并实施性教育 373

【3】改善社会环境及社会风气 373

结语 374

【1】微视社会学的观点 374

【2】钜视社会学的观点 376

参考文献 378

第十四章 药物滥用问题 381

前言 382

第一节 药物滥用之概念 383

【1】药物滥用之定义 383

【2】药物滥用的特性 383

第二节 青少年滥用药物之分类 384

【1】麻醉剂 385

【2】中枢神经抑制剂 385

【3】中枢神经兴奋剂 385

【4】幻觉诱发剂 386

【5】大麻类剂 387

【6】有机溶剂 387

第三节 台湾青少年滥用药物之种类 388

【1】强力胶 388

【2】速赐康 389

【3】迷幻药 389

第四节 青少年滥用药物之行动过程 390

【1】对药物之初期经验 390

【2】对药物的二期经验 391

【3】对药物的三期经验 391

第五节 青少年滥用药物的各种原因 392

【1】生理因素 392

【2】心理因素 392

【3】家庭因素 392

【4】社会因素 393

第六节 药物滥用与犯罪行为 394

【1】 认为药物滥用是“因”,犯罪行为是“果” 394

【2】认为犯罪行为是“因”,滥用药物是“果” 394

【3】滥监用药物与犯罪行为具有相当共司之因素 394

第七节 对药物滥用的防治之道 395

【1】预防 395

【2】矫治 395

结语 397

参考文献 399

第十五章 原住民族与社会问题 401

前言 402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与族群关系 404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族人口及其分布 407

第三节 台湾原住民部落的解组及其问题 413

【1】最能突显弱势族群悲哀的饮酒问题 415

【2】基本生活所需资源相对匮乏问题 415

【3】家庭失功能问题严重 416

【4】变相的营生方式 416

第四节 台湾原住民的都市生活问题 416

【1】居住适应状况及其问题 418

【2】就业适应状况及其问题 419

【3】就学适应状况及其问题 420

【4】家庭生活适应状况及其问题 420

【5】人际关系适应状况况及其问题 421

第五节 原住民社会运动 422

【1】正名运动 423

【2】还我土地运动 424

【3】自治运动 424

结语 425

参考文献 427

第十六章 从社会问题到社会发展 431

前言 432

第一节 社会新趋势 433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另类观点 436

第三节 社会运动与社会政策 438

结语:朝向社会发展 441

参考文献 444

中英索引 4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