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圣贤传统与文化传承
圣贤传统与文化传承

圣贤传统与文化传承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士金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5940317
  • 页数:2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文艺理论集,探讨现当代女性文化、艺术。
《圣贤传统与文化传承》目录

中国神话故事贫乏与社会需要之关系 1

中国传说中的“四灵”:龙、凤、麟、龟 1

中国人心目中“神”的观念 3

中国从来没有制度化的宗教 4

《周礼》中记载的负责宗教事务的三个部门 5

注重人际关系远远超过人神关系 5

中国人对祖先崇拜的本质 6

姓氏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手段 7

男女关系问题值得重新研究 8

血统观念与择偶标准 9

家庭继承权与国家政治 10

权威的确立与祖先的传奇色彩 11

中国文字的创造与发展 11

中国的纪年体系 12

历史文化的开创工作 13

文化传统的破坏与发展 14

中国古代的圣贤传统真实可信 15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16

传统中历史人物的晕轮效应 17

中国第一大统治家族——黄帝家族 18

理想的帝王德能 20

大舜的领袖风范 21

我们摄政帝的礼仪 23

摄政帝治国的雄才伟略 24

大禹的领袖资格 25

大禹统治中国的新时代萌芽 26

圣人帝王的统治效果 27

从平等到光荣与傲慢的汉民族 29

大禹的奉献精神与伟大权威 30

王位继承的困惑 31

皇位继承问题——一个历史的困境 33

夏桀缺乏的是道德素质 34

君臣相合的典范 34

仁政也离不开征讨 36

汤效忠于人民利益的理念 37

有德之人领导天下的原则 39

伟大领袖的人格力量 40

帝王的必要素质之一——生活阅历 42

周文王的仁政境界 44

帝辛的暴政与病态 46

仁政与权谋的结合 47

武王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及其矛盾 49

对待敌方的圣人境界 51

武王的几个政治措施 52

封建制度的来源 54

学识渊博挽救不了末世的命运 55

圣人的知识结构非同寻常 56

被忽略了的“礼”之深广的含义 57

周公的政治改革工作 59

政治体制改革历来就是不可避免的 60

合理的等级利益原则 61

从个人的权威过渡到法律的权威 63

世界的一体化与多元化 64

根本原则与方法策略 66

中央国家的概念与自大、愚昧和傲慢没有必然的联系 67

中国文化主义的世界性 68

中国政治原则的稳定性 69

树立法律的专制主义原则 70

圣人政治不是原则而是理想 71

中国君主专制主义的复杂状况 71

儒家理想的专制主义 72

专制主义在不同时代的含义是不相同的 75

“礼先于法”的政治思想 75

“以德治国”要有得力的措施 77

调和传统的利弊得失非常复杂 78

《周礼》所表明的政府责任之一 79

“德”非“空头理论” 79

《周礼》所规定的选拔官员的程序 80

中国考试制度的创新和影响 82

“德行”的标准要全面考虑 83

一夫一妻制是中国婚姻的主要传统 85

一夫多妻的现象不是中国传统的主流 86

要降低政治权力的垄断利益 87

周公时代的婚恋过程 89

居丧的人生价值意义 94

孝顺意识与公民责任 98

皇帝家族内部的团结与合作问题 99

关于血亲的五代关心原则 99

中国人永远充满希望的一个因素 100

家庭家族的责任重大、利害相关 101

中国的家族制度——一种内在的社会安全体系 102

礼让精神与积极进取 105

周公的社会人生价值观念 106

圣贤不惜用一切办法来推进理想的实现 111

中国哲学的形象性举例 113

牛缺遇盗 113

王阳明“格”竹子 114

王阳明看花 115

下棋 115

彭几剃眉 116

苑囿嫌大 117

程颐不否认佛学理论思维的成就一例 117

张九成论佛学的积极意义 118

张九成与宗果的创造精神 118

和尚理解朱熹的程度 119

黄干严辨老子之道与儒家之道不同 119

陶宗仪的《三教一源图》 120

忽必烈对佛教的重视一证 122

元兴之时崇尚释氏 122

元初儒、释、道的共存局面 122

元代三教共存中的不平衡 123

王守仁对佛法的会心与批评 124

王守仁的禅学修养及其与禅学的区别 127

王阳明的“天泉证道”——花开花落 129

王畿禅味十足的良知说 133

罗钦顺用“当然之理”批评佛氏 135

“三教合一”说与信仰危机 136

“道外无儒,儒外无道”的含义 137

儒道佛生死观念的简明分析 138

宋初三先生开理学风气之先 147

黄宗羲对“宋初三先生”的评说 148

李侗朱熹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148

朱子学流传概况 149

朱熹善于理解继承前人成果 150

朱熹生前受到攻击,死后遭到误解 151

金华理学的传播概况 152

王柏不完全同意朱子的观点是真正的继承朱学 153

对朱熹后学之理解 154

道以人传,人以学显 155

关于朱子去世后朱陆学术的传播情况 156

朱陆学术本相通,弟子从朱从陆有变化,是正常的 156

理学在金代后期的影响力 157

陆学在元代的境况一例 158

王阳明融合朱陆学术 159

吕祖谦的家学传承 159

吕祖谦家学渊源的得失 160

陆学弟子沈焕的个别性 161

吴澄对陆学的重视 163

陆九渊的学生代表 164

关于张栻师事胡宏的自述 164

理学家的师承不可执一而论 165

从理学家的师承看一个目前流行的谬论 166

谢良佐继承了程颢的心本论 167

王应麟的家教严格 168

在金朝传播伊洛之学的杜时昇 168

理学家舒璘的学习经历说明了什么 169

吴澄对学术研究中继承发展的认识 169

吴澄“世代业儒”的教育环境对他远大抱负的影响 170

饶鲁的师承关系 172

从饶鲁与程颢的学术观点类似想到的 173

我认为聂豹没有偏离师说 173

邹守益高层次的恪守师说 175

从刘因的师徒传承说起——文化传承的艰难 177

从《易》学传承系统看文化传承艰难 178

道脉与学脉及今日之文化垄断 179

学术文化的传承需要才学识德四者兼备 180

关于道教《太极先天之图》的说明 181

关于《伊川易传》的一点情况 181

《皇极经世书》的主要内容 182

胡安国的《春秋传》 183

胡安国《春秋传》维护正统的本质是什么 183

胡安国《春秋传》中的伦理观念 184

朱熹《通鉴纲目》的由来 185

朱熹《通鉴纲目凡例》与修辞学之关系 186

朱熹论“《易》学纲领” 187

杨时对《四书集注》的贡献 188

关于《四书性理字义》 188

蔡沈《书集传》的二帝三王之心 189

罗钦顺的《困知记》 190

关于《洪范皇极》系统的书 190

一个思想家的思想随机个案简析 191

欧阳修论胡瑗的教育方法 202

程颐的实践教学法一例 202

理学家提倡学以致用 203

理学家教育方法举例分析 204

朱熹论读书方法 205

读书者的恶习——骄吝 206

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 207

学与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208

生活体验对读书的重要 209

理学家对教育的重视 209

朱熹批评当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210

朱熹论君师的作用 211

朱熹谈自己的读书经验 212

朱熹重视学术文化普及工作 213

中国文化永久性、普及性的光荣 213

世间大多数人难以静而“尽心于此” 214

陆九渊是非常重视读书的 215

陆九渊的读书论反映了他对客观世界的重视 216

陆九渊“简易”工夫的含义之一 218

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教育方法离不开认识客观世界 218

陆九渊的教育魅力 219

吕祖谦的“三德”、“三行” 219

杨时、游酢的求学精神 220

程氏兄弟对朱子教育思想的重视 221

程端礼发挥运用朱子的教育学说 222

陈淳重视启蒙教育 223

程董二先生学则的参考作用 224

理学家普及教育文化的愿望和努力 224

真德秀论为学之要:居敬与穷理结合 225

黄震论讲学与躬行的关系 227

饶鲁分析程子的读书方法 228

陈献章自我超越的素质教育方法 228

略论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229

王艮的平民教育思想与实践 233

唐鹤征论“悟”与“自得”的教育规律 234

黄干的道统说分析 235

本书参考书目 238

后记 34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