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基础

针灸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钟兰,吴俊梅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3210300
  • 页数:296 页
图书介绍:《针灸学基础》包括经络学、腧穴学和针灸操作技术三个部分,以经络腧穴学为主要内容,针灸操作技术部分为最常用的针法、灸法和罐法的基本知识,以利于学习腧穴操作部分的理解和学习。适合针灸推拿学习者,特别适合初学和自学者使用,也可作为广大从事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人员的学习参考书籍。
《针灸学基础》目录

绪论 1

一、针灸学的基本概念 1

二、针灸学发展简史 1

三、针灸学在国际上的影响 5

第一章 经络总论 6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产生 6

一、血气、脉、经络等名词的出现 7

二、经络理论的产生 7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8

一、十二经脉 8

二、奇经八脉 11

三、十二经别 12

四、十五络脉 13

五、十二经筋 14

六、十二皮部 14

第三节 经络的根结、根溜注入、标本和气街、四海 16

一、根结与根溜注入 16

二、标本 18

三、气街 19

四、四海 20

第四节 经络系统的作用与临床应用 22

一、经络系统的作用 22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23

第二章 腧穴总论 26

第一节 概述 26

第二节 腧穴的分类 27

一、经穴 27

二、奇穴 27

三、阿是穴 28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 28

一、自然类 29

二、物象类 29

三、人体类 29

四、国际通用穴名 30

第四节 腧穴的作用 30

一、输注气血 30

二、反映病症 30

三、协助诊断 31

四、防治疾病 31

第五节 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 32

一、腧穴的良性双向调节作用 38

二、腧穴的近治作用 39

三、腧穴的远治作用 39

四、腧穴的特殊治疗作用 39

第六节 特定穴 40

一、五输穴 40

二、原穴 41

三、络穴 42

四、俞穴 43

五、募穴 44

六、郄穴 45

七、八会穴 46

八、八脉交会穴 47

九、下合穴 48

十、交会穴 49

第七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53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53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54

三、同身寸定位法 56

四、简便取穴法 57

第三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58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58

一、手太阴经脉(多气少血) 58

二、手太阴络脉 59

三、手太阴经别 60

四、手太阴经筋 60

第二节 手太阴经 腧穴 61

1.中府 61

2.云门 62

3.天府 62

4.侠白 62

5.尺泽 63

6.孔最 63

7.列缺 64

8.经渠 64

9.太渊 64

10.鱼际 65

11.少商 65

第四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66

第一节 手阳明经络 66

一、手阳明经脉(多气多血) 66

二、手阳明络脉 68

三、手阳明经别 68

四、手阳明经筋 68

第二节 手阳明经腧穴 69

1.商阳 69

2.二间 70

3.三间 70

4.合谷 70

5.阳溪 71

6.偏历 71

7.温溜 72

8.下廉 72

9.上廉 72

10.手三里 72

11.曲池 73

12.肘髎 73

13.手五里 73

14.臂臑 74

15.肩髃 74

16.巨骨 74

17.天鼎 74

18.扶突 75

19.口禾髎 75

20.迎香 75

第五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77

第一节 足阳明经络 77

一、足阳明经脉(多气多血) 77

二、足阳明络脉 79

三、足阳明经别 80

四、足阳明经筋 80

第二节 足阳明经腧穴 81

1.承泣 81

2.四白 82

3.巨髎 83

4.地仓 83

5.大迎 83

6.颊车 84

7.下关 84

8.头维 84

9.人迎 84

10.水突 85

11.气舍 85

12.缺盆 85

13.气户 85

14.库房 86

15.屋翳 86

16.膺窗 86

17.乳中 87

18.乳根 87

19.不容 87

20.承满 87

21.梁门 88

22.关门 88

23.太乙 88

24.滑肉门 89

25.天枢 89

26.外陵 89

27.大巨 89

28.水道 90

29.归来 90

30.气冲 90

31.髀关 91

32.伏兔 91

33.阴市 91

34.梁丘 92

35.犊鼻 92

36.足三里 92

37.上巨虚 93

38.条口 93

39.下巨虚 93

40.丰隆 93

41.解溪 94

42.冲阳 94

43.陷谷 94

44.内庭 95

45.厉兑 95

第六章 足太阴经络与腧穴 97

第一节 足太阴经络 97

一、足太阴经脉(多气少血) 97

二、足太阴络脉 99

三、足太阴经别 99

四、足太阴经筋 100

第二节 足太阴经腧穴 100

1.隐白 101

2.大都 101

3.太白 101

4.公孙 102

5.商丘 102

6.三阴交 102

7.漏谷 103

8.地机 103

9.阴陵泉 103

10.血海 104

11.箕门 104

12.冲门 104

13.府舍 105

14.腹结 105

15.大横 105

16.腹哀 106

17.食窦 106

18.天溪 106

19.胸乡 106

20.周荣 107

21.大包 107

第七章 手少阴经络与腧穴 108

第一节 手少阴经络 108

一、手少阴经脉(多血少气) 108

二、手少阴络脉 109

三、手少阴经别 110

四、手少阴经筋 110

第二节 手少阴经腧穴 111

1.极泉 111

2.青灵 112

3.少海 112

4.灵道 112

5.通里 113

6.阴郄 113

7.神门 113

8.少府 114

9.少冲 114

第八章 手太阳经络与腧穴 116

第一节 手太阳经络 116

一、手太阳经脉(多血少气) 116

二、手太阳络脉 118

三、手太阳经别 118

四、手太阳经筋 118

第二节 手太阳经腧穴 119

1.少泽 119

2.前谷 119

3.后溪 120

4.腕骨 120

5.阳谷 120

6.养老 121

7.支正 121

8.小海 121

9.肩贞 122

10.臑俞 122

11.天宗 122

12.秉风 123

13.曲垣 123

14.肩外俞 123

15.肩中俞 123

16.天窗 124

17.天容 124

18.颧髎 124

19.听宫 125

第九章 足太阳经络与腧穴 126

第一节 足太阳经络 126

一、足太阳经脉(多血少气) 126

二、足太阳络脉 128

三、足太阳经别 128

四、足太阳经筋 129

第二节 足太阳经腧穴 130

1.睛明 130

2.攒竹 130

3.眉冲 132

4.曲差 132

5.五处 132

6.承光 132

7.通天 133

8.络却 133

9.玉枕 133

10.天柱 134

11.大杼 134

12.风门 135

13.肺俞 135

14.厥阴俞 135

15.心俞 136

16.督俞 136

17.膈俞 136

18.肝俞 137

19.胆俞 137

20.脾俞 138

21.胃俞 138

22.三焦俞 138

23.肾俞 138

24.气海俞 139

25.大肠俞 139

26.关元俞 139

27.小肠俞 140

28.膀胱俞 140

29.中膂俞 140

30.白环俞 141

31.上髎 141

32.次髎 141

33.中髎 141

34.下髎 142

35.会阳 142

36.承扶 142

37.殷门 142

38.浮郄 143

39.委阳 143

40.委中 143

41.附分 144

42.魄户 144

43.膏肓 145

44.神堂 145

45.譩譆 145

46.膈关 146

47.魂门 146

48.阳纲 146

49.意舍 147

50.胃仓 147

51.肓门 147

52.志室 147

53.胞肓 148

54.秩边 148

55.合阳 148

56.承筋 149

57.承山 149

58.飞扬 149

59.跗阳 149

60.昆仑 150

61.仆参 150

62.申脉 150

63.金门 151

64.京骨 151

65.束骨 151

66.足通谷 151

67.至阴 152

第十章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153

第一节 足少阴经络 153

一、足少阴经脉(少血多气) 153

二、足少阴络脉 154

三、足少阴经别 155

四、足少阴经筋 156

第二节 足少阴经腧穴 156

1.涌泉 156

2.然谷 157

3.太溪 157

4.大钟 158

5.水泉 158

6.照海 158

7.复溜 159

8.交信 159

9.筑宾 159

10.阴谷 160

11.横骨 160

12.大赫 160

13.气穴 161

14.四满 161

15.中注 161

16.肓俞 162

17.商曲 162

18.石关 162

19.阴都 162

20.腹通谷 163

21.幽门 163

22.步廊 163

23.神封 163

24.灵墟 164

25.神藏 164

26.彧中 164

27.俞府 165

第十一章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166

第一节 手厥阴经络 166

一、手厥阴经脉(少气多血) 166

二、手厥阴络脉 167

三、手厥阴经别 167

四、手厥阴经筋 168

第二节 手厥阴经腧穴 168

1.天池 168

2.天泉 169

3.曲泽 169

4.郄门 169

5.间使 170

6.内关 170

7.大陵 170

8.劳宫 170

9.中冲 171

第十二章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172

第一节 手少阳经络 172

一、手少阳经脉(多气少血) 172

二、手少阳络脉 174

三、手少阳经别 174

四、手少阳经筋 174

第二节 手少阳经腧穴 175

1.关冲 175

2.液门 176

3.中渚 176

4.阳池 176

5.外关 177

6.支沟 177

7.会宗 177

8.三阳络 178

9.四渎 178

10.天井 178

11.清冷渊 178

12.消泺 179

13.臑会 179

14.肩髎 179

15.天髎 179

16.天牖 180

17.翳风 180

18.瘈脉 180

19.颅息 181

20.角孙 181

21.耳门 181

22.耳和髎 182

23.丝竹空 182

第十三章 足少阳经络与腧穴 183

第一节 足少阳经络 183

一、足少阳经脉(多气少血) 183

二、足少阳络脉 186

三、足少阳经别 186

四、足少阳经筋 186

第二节 足少阳经腧穴 187

1.瞳子髎 187

2.听会 188

3.上关 189

4.颔厌 189

5.悬颅 189

6.悬厘 189

7.曲鬓 190

8.率谷 190

9.天冲 190

10.浮白 190

11.头窍阴 191

12.完骨 191

13.本神 191

14.阳白 191

15.头临泣 192

16.目窗 192

17.正营 192

18.承灵 192

19.脑空 193

20.风池 193

21.肩井 193

22.渊腋 194

23.辄筋 194

24.日月 194

25.京门 195

26.带脉 195

27.五枢 195

28.维道 196

29.居髎 196

30.环跳 196

31.风市 197

32.中渎 197

33.膝阳关 197

34.阳陵泉 197

35.阳交 198

36.外丘 198

37.光明 198

38.阳辅 199

39.悬钟 199

40.丘墟 199

41.足临泣 199

42.地五会 200

43.侠溪 200

44.足窍阴 200

第十四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202

第一节 足厥阴经络 202

一、足厥阴经脉(多血少气) 202

二、足厥阴络脉 204

三、足厥阴经别 204

四、足厥阴经筋 204

第二节 足厥阴经腧穴 205

1.大敦 205

2.行间 206

3.太冲 206

4.中封 206

5.蠡沟 207

6.中都 207

7.膝关 207

8.曲泉 208

9.阴包 208

10.足五里 208

11.阴廉 208

12.急脉 209

13.章门 209

14.期门 209

第十五章 督脉经络与腧穴 211

第一节 督脉经络 211

一、经脉 211

二、络脉 212

三、生理功能 213

第二节 督脉腧穴 213

1.长强 214

2.腰俞 214

3.腰阳关 215

4.命门 215

5.悬枢 215

6.脊中 215

7.中枢 216

8.筋缩 216

9.至阳 216

10.灵台 217

11.神道 217

12.身柱 217

13.陶道 217

14.大椎 218

15.哑门 218

16.风府 219

17.脑户 219

18.强间 219

19.后顶 219

20.百会 220

21.前顶 220

22.囟会 220

23.上星 220

24.神庭 221

25.素髎 221

26.水沟 221

27.兑端 222

28.龈交 222

第十六章 任脉经络与腧穴 223

第一节 任脉经络 223

一、经脉 223

二、络脉 224

三、生理功能 224

第二节 任脉腧穴 224

1.会阴 224

2.曲骨 225

3.中极 226

4.关元 226

5.石门 226

6.气海 227

7.阴交 227

8.神阙 227

9.水分 227

10.下脘 228

11.建里 228

12.中脘 228

13.上脘 228

14.巨阙 229

15.鸠尾 229

16.中庭 229

17.膻中 230

18.玉堂 230

19.紫宫 230

20.华盖 230

21.漩现 231

22.天突 231

23.廉泉 231

24.承浆 232

第十七章 冲脉、带脉、阴阳跻脉、阴阳维脉 233

第一节 冲脉 233

一、经脉循行 233

二、经脉病候 233

三、交会穴 235

第二节 带脉 235

一、经脉循行 235

二、经脉病候 236

三、交会穴 236

第三节 阴?脉 236

一、经脉循行 237

二、经脉病候 237

三、交会穴 238

第四节 阳?脉 238

一、经脉循行 238

二、经脉病候 239

三、交会穴 240

第五节 阴维脉 240

一、经脉循行 240

二、经脉病候 241

三、交会穴 241

第六节 阳维脉 242

一、经脉循行 242

二、经脉病候 243

三、交会穴 243

第十八章 经外奇穴 244

第一节 头颈部奇穴 244

一、四神聪 244

二、当阳 244

三、印堂 245

四、鱼腰 245

五、太阳 245

六、耳尖 246

七、球后 246

八、上迎香 246

九、内迎香 247

十、聚泉 247

十一、海泉 247

十二、金津、玉液 248

十三、翳明 248

十四、颈百劳 248

第二节 胸腹部奇穴 249

一、子宫 249

第三节 背部奇穴 250

一、定喘 250

二、夹脊 250

三、胃脘下俞 250

四、痞根 251

五、下极俞 251

六、腰眼 251

七、十七椎 251

八、腰奇 252

第四节 上肢部奇穴 252

一、肘尖 252

二、二白 252

三、中泉 253

四、中魁 253

五、大骨空 253

六、小骨空 254

七、腰痛点 254

八、外劳宫 254

九、八邪 255

十、四缝 255

十一、十宣 255

第五节 下肢部奇穴 256

一、髋骨 256

二、鹤顶 256

三、百虫窝 256

四、膝眼 257

五、胆囊 257

六、阑尾 257

七、内踝尖 258

八、外踝尖 258

九、八风 258

十、独阴 259

十一、气端 259

第十九章 经络的现代研究 260

第一节 经络现象 260

一、循经感传 260

二、其他经络现象 262

第二节 经络检测方法研究 263

一、皮肤电阻和电位检测法 263

二、同位素示踪法 263

三、循经声信息检测法 264

四、光检测法 264

五、针效阻滞定位检测法 264

六、基因技术检测法 264

第三节 关于经络的见解和假说 265

一、关于经络实质的观点 265

二、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 265

第二十章 腧穴的现代研究 269

第一节 腧穴的特异性研究 269

一、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 269

二、腧穴生物物理学特异性 270

三、腧穴病理反应特异性 271

四、腧穴刺激效应特异性 271

第二节 腧穴的其他研究 272

一、腧穴定位研究 272

二、单穴主治研究 273

三、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 273

第二十一章 针灸法基础知识 274

第一节 毫针刺法 274

一、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 274

二、针刺法的练习 274

三、针刺前的准备 275

四、进针法 276

五、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277

六、行针与得气 278

七、针刺补泻 278

八、留针与出针 278

九、针刺注意事项 279

第二节 其他针刺法 279

一、三棱针法 279

二、皮肤针法 280

第三节 灸法 280

一、灸法的材料 280

二、灸法的作用 281

三、灸法的种类及其运用 281

四、施灸的禁忌 283

第四节 拔罐法 283

一、罐的种类 283

二、拔罐的方法 283

三、拔罐法的应用 284

四、起罐 284

五、拔罐的作用和注意事项 284

附 参考资料 286

古代体表部位名词解释 286

针灸歌赋精选 289

一、回阳九针歌 289

二、四总穴歌 289

三、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289

四、一百二十穴玉龙歌(杨氏载) 290

五、标幽赋 292

六、肘后歌 293

七、金针赋 294

八、百症赋 2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