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论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论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蒋云贵著
  • 出 版 社: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1235435
  • 页数:24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梳理了现有的企业法律风险相关理论。初步构建了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理论研究范式。然后针对企业法律风险的不同类型,探讨了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构建了由企业法律风险数据库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和风险警示子系统共同构成的企业法律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论》目录

序 1

第一章 导论 1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1.1 选题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2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3

1.2.1 研究思路 3

1.2.2 研究方法 4

1.3 本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5

1.4 研究创新之处 9

第二章 企业法律风险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11

2.1 企业法律风险相关理论 11

2.1.1 基于风险渊源的风险理论 11

2.1.1.1 客观实在说的风险理论 11

2.1.1.2 主观建构说的风险理论 13

2.1.1.3 风险的社会学理论 15

2.1.2 基于风险管理的风险理论 16

2.1.2.1 赋予了社会属性的风险本质界定 16

2.1.2.2 基于风险要素的风险性质 18

2.1.2.3 作为理论研究基础的风险分类 20

2.1.3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22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4

2.2.1.1 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 24

2.2.1.2 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研究 26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6

2.2.2.1 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 26

2.2.2.2 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研究 29

2.3 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 30

2.3.1 国内外对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发展动态 30

2.3.2 国内外对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研究发展动态 31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32

第三章 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理论研究范式构建 35

3.1 当前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研究的非范式性 35

3.2 法律风险的风险属性 39

3.2.1 法律风险的价值性或损失性 39

3.2.2 法律风险的不确定性 40

3.2.3 法律风险的客观性 44

3.3 法律风险的法律属性 44

3.3.1 法律风险的社会建构性 44

3.3.2 法律风险的可控性 47

3.3.3 法律风险的规范性 48

3.4 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理论研究范式构建 49

3.4.1 法律风险基本理论构建 49

3.4.2 法律风险及其管理研究范式构建 51

3.5 本章 小结 57

第四章 我国社会转型期企业法律风险及成因 59

4.1 我国开始向风险社会转型 59

4.1.1 社会转型 59

4.1.2 我国社会转型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62

4.2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企业法律风险内涵及其特征 64

4.3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企业法律风险分类及其成因分析 66

4.3.1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企业法律风险分类 66

4.3.2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企业法律风险成因分析 69

4.4 案例分析:企业法律风险构成及成因 73

4.4.1 三鹿奶粉案 73

4.4.2 华夏证券破产案 74

4.5 本章 小结 76

第五章 企业法律风险辨识、估计、评价及实证分析 79

5.1 企业法律风险辨识 79

5.1.1 风险树模型: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的整体法律风险 79

5.1.2 专家调查法: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案中的东道国特别法律规制风险 81

5.1.3 幕景分析法:商业银行房地产抵押贷款整体法律风险 83

5.1.4 法律行为流程图法:企业合同法律风险识别 85

5.1.5 法律风险因素图表法:有限公司注册登记目的不达法律风险识别 86

5.2 企业法律风险估计 87

5.2.1 企业法律风险估计指标体系 87

5.2.2 企业法律风险估计方法体系 93

5.2.2.1 客观估计 93

5.2.2.2 主观估计 105

5.2.2.3 合成估计 107

5.3 案例一:流通企业破产法律风险估计模型及其优化 109

5.3.1 流通企业及其破产法律风险概论 109

5.3.2 企业破产风险预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0

5.3.3 流通企业破产法律风险估计模型的建立 112

5.3.3.1 变量的确定 112

5.3.3.2 模型的构造 113

5.3.3.3 P值的风险区间分析 115

5.3.4 模型的检验及其推广应用 116

5.3.4.1 模型拟合优度的检验 116

5.3.4.2 模型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检验 116

5.3.4.3 模型的推广应用 117

5.3.5 模型相关问题及优化思路 118

5.3.5.1 样本容量问题 118

5.3.5.2 样本的行业分类问题 118

5.3.5.3 样本的所有制和组织形式分类问题 118

5.3.5.4 样本数据中自变量不均衡的问题 119

5.3.5.5 企业面临突发危机的破产问题 119

5.4 案例二:优化的企业税务筹划法律风险合成估计 120

5.4.1 引论 120

5.4.2 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研究现状 121

5.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企业税务筹划法律风险合成估计及其优化 121

5.4.4 企业税务筹划法律风险合成估计及其优化实证分析 125

5.4.4.1 运用带确信度的Delphi法,建立权重集 125

5.4.4.2 建立评价集 127

5.4.4.3 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 127

5.4.4.4 再次运用Delphi法,确定隶属度 127

5.5 企业法律风险评价 129

5.5.1 企业法律风险评价指标选择 129

5.5.2 企业法律风险评价方法选择 131

5.5.2.1 风险价值法(Value at Risk, VaR) 132

5.5.2.2 风险赋值法 136

5.5.2.3 风险价值计算法 138

5.6 案例三:基于VaR的贷款合同法律风险评价模型 139

5.6.1 引论 139

5.6.2 模型建立 140

5.6.3 贷款合同法律风险评价比较优化实证分析 142

5.7 本章 小结 145

第六章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机制及其网络化 147

6.1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 147

6.1.1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及其功能 147

6.1.2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指标及其警戒线 149

6.1.3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流程 150

6.2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系统构建 154

6.2.1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154

6.2.2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系统结构及运作流程 155

6.2.3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系统信息沟通机制 158

6.3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机制网络化的理论基础 159

6.3.1 网络化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条件 159

6.3.2 网络化治理理论产生的标志 160

6.3.3 网络化治理的现状与前景 165

6.3.4 网络化治理理论是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机制网络化的理论基础 166

6.4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机制网络化 167

6.4.1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机制优化的必要性 167

6.4.2 企业法律风险预警机制的网络化 168

6.5 本章 小结 169

第七章 企业法律风险决策及防控机制 171

7.1 企业法律风险决策 171

7.1.1 企业法律风险决策类型 171

7.1.1.1 企业法律风险回避 171

7.1.1.2 企业法律风险接受 172

7.1.1.3 企业法律风险选择 177

7.1.2 企业法律风险决策方法 177

7.1.2.1 成本——效益分析(Cost Benefit Analysis, CBA) 178

7.1.2.2 风险——效益分析方法(earnings at risk, EAR) 179

7.1.2.3 成本+风险——效益分析方法 181

7.1.2.4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81

7.1.2.5 确定型决策方法 184

7.1.2.6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多目标决策 189

7.2 案例: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企业法律风险评级 191

7.2.1 建立企业法律风险评级指标体系 191

7.2.2 企业法律风险评级因素值的标准化 193

7.2.3 法律风险评级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194

7.2.4 网络模型的训练及企业法律风险评级 195

7.3 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197

7.3.1 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构 197

7.3.1.1 企业风险防控机构的理论和实践 197

7.3.1.2 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构的理论和实践 202

7.3.1.3 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构设置及其职责 203

7.3.2 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制度 205

7.3.2.1 企业风险防控制度 205

7.3.2.2 企业法律风险防控制度构建 211

7.3.3 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理念与文化 213

7.3.3.1 国内外企业风险防控理念与文化培育实践 213

7.3.3.2 企业法律风险理念和文化培育 216

7.4 法律风险防控案例:长沙达阳汽车音响有限公司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218

7.4.1 达阳公司简介 218

7.4.2 达阳公司法律风险管理办法 218

7.4.3 简评 221

7.5 本章 小结 221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223

8.1 研究结论 223

8.2 研究展望 227

参考文献 230

后记 2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