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学
病理学

病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辽宁中医学院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14119·1413
  • 页数:236 页
图书介绍:
《病理学》目录

绪论 1

一、病理学的任务和范围 1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

总论 4

第一章 疾病概论 4

第一节 疾病的概念 4

第二节 疾病发生的原因 4

一、外界致病因素 5

二、机体的内部因素 9

第三节 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 9

一、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的对立统一规律 9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9

三、疾病过程中局部与全身的相互关系 10

四、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10

三、死亡 11

二、不完全恢复健康 11

一、完全恢复健康 11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11

第二章 血液循环障碍 13

第一节 局部充血 13

一、动脉性充血 13

二、静脉性充血 14

第二节 局部贫血 16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 17

第四节 血栓形成 17

第三节 出血 17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 18

三、血栓的形态和类型 18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20

五、血栓的结局 20

第五节 栓塞 20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21

二、栓子的种类及其栓塞对机体的影响 21

二、病理变化及类型 22

一、原因 22

第六节 梗死 22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 24

第三章 水肿 25

第一节 水肿的概念 25

第二节 水肿的基本病理变化 25

第三节 水肿的发生机理 26

一、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26

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27

三、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27

四、组织液渗透压增加 27

五、淋巴回流障碍 27

六、水钠潴留 27

第四节 几种主要水肿的类型及其发生机理 28

一、全身性水肿 28

二、局部性水肿 30

第五节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30

第一节 萎缩 32

第四章 组织损伤,再生与修复,代偿 32

第二节 变性 33

一、混浊肿胀 33

二、脂肪变性 34

三、玻璃样变 35

四、纤维素样变 36

一、坏死的原因和发生机理 37

二、坏死的基本病理变化 37

第三节 坏死 37

三、坏死的类型 38

四、坏死对机体的影响 39

五、坏死的结局 39

第四节 再生和修复 39

一、各种组织的再生 40

二、创伤愈合 41

三、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44

三、代谢代偿 45

二、结构代偿 45

一、功能代偿 45

第五节 代偿 45

第五章 炎症 46

第一节 炎症的概念和原因 46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过程 47

一、变质 47

二、渗出 47

三、增生 51

第三节 炎症的局部症状和全身反应 52

二、按炎症病变性质分类 54

第四节 炎症的分类 54

一、按炎症发病快慢及临床经过(病程)的长短分类 54

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60

第六节 炎症对机体的意义 61

第六章 免疫病理学 62

第一节 免疫学基础理论概述 62

一、概念 62

二、免疫活性细胞 62

三、免疫反应过程 63

第二节 变态反应 64

一、Ⅰ型变态反应 64

二、Ⅱ型变态反应 65

三、Ⅲ型变态反应 65

四、第Ⅳ型变态反应 67

第三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67

一、概念 67

二、发病机理 67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分类及举例 68

第四节 免疫缺陷病 70

第七章 休克 74

第一节 休克的概念 74

第二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74

一、失血性休克 74

二、失液性休克 74

三、创伤性休克 74

二、心输出量的减少 75

一、血容量的减少 75

三、微循环的障碍 75

四、感染中毒性休克 75

六、过敏性休克 75

五、心原性休克 75

第三节 休克的发生机理 75

第四节 休克时微循环障碍的发展过程 76

一、微循环缺血期 76

二、微循环淤血期 77

三、微循环衰竭期 77

第五节 休克的病理变化 79

一、酸碱平衡失调 79

二、肾脏的改变 79

三、肺脏的改变 79

四、心脏的改变 80

五、肝脏及胃肠的改变 80

六、脑的改变 80

第六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80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82

第八章 肿瘤 82

第二节 肿瘤的形态和结构 83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 83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84

第三节 肿瘤的代谢及功能 85

一、核酸代谢 85

二、蛋白质代谢增强 85

三、糖代谢增强 85

四、酶代谢的改变 85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86

一、肿瘤的生长方式 86

二、肿瘤的扩散途径 87

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88

第六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9

二、肿瘤的命名 90

第七节 肿瘤的分类与命名 90

一、肿瘤的分类 90

三、癌与肉瘤的区别 91

第八节 几种常见的肿瘤 92

一、上皮组织肿瘤 92

二、结缔组织肿瘤 94

三、肌组织肿瘤 98

四、其它肿瘤 98

第九节 肿瘤的病因与发病学 99

一、肿瘤发生的外因 99

二、肿瘤发生的内因 100

三、肿瘤的发病机理 102

第十节 肿瘤的防治原则 102

各论 105

第九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05

第一节 风湿病 105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105

二、基本病变 106

三、各脏器改变 107

四、心脏瓣膜病 108

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10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症 111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111

二、基本病理变化 112

三、各脏器的改变及其后果 113

二、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 116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116

第三节 高血压病 116

三、高血压病的后果 119

第四节 心功能不全 120

一、心功能不全的病因 120

二、心功能不全的代偿 121

三、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机理 121

四、心功能不全的病理变化 122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124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124

第十章 呼吸系统疾病 124

二、病理变化 125

三、临床病理联系 126

四、结局 126

第二节 肺气肿和肺心病 127

一、肺气肿 127

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129

一、大叶性肺炎 130

第三节 肺炎 130

二、小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 133

三、间质性肺炎 134

第四节 矽肺 135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135

二、病理变化 135

三、临床病理联系 136

四、并发症 136

第五节 肺癌 136

二、病理变化 137

一、病因 137

三、转移 138

第六节 鼻咽癌 138

一、病因 138

二、病理变化 138

三、转移及扩散 139

四、早期诊断 139

第七节 呼吸功能不全 140

一、概念 140

二、病因 140

三、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机理 140

四、呼吸功能不全时的代偿 142

五、呼吸功能不全时的功能、代谢障碍及形态改变 142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145

第一节 胃、十二指肠溃疡病 145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145

三、结局及合并症 146

二、病理变化 146

四、临床病理联系 147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 148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 148

二、类型 148

第三节 肝硬变 154

一、肝硬变的原因和分类 154

二、门脉性肝硬变 155

第四节 消化系统的常见肿瘤 159

一、食道癌 159

二、胃癌 160

三、结肠癌 162

四、原发性肝癌 163

第五节 肝功能不全 166

一、概述 166

二、肝功能不全的病因 166

三、肝功能不全的主要表现 166

四、肝性昏迷 168

第一节 弥漫性肾小球炎 170

第十二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70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171

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174

三、慢性肾小球肾炎 175

第二节 肾盂肾炎 177

一、急性肾盂肾炎 177

二、慢性肾盂肾炎 178

一、急性肾功能不全 179

第三节 肾功能不全 179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 181

三、尿毒症 183

第四节 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 184

一、子宫内膜增殖症 185

二、乳腺增生症 186

三、子宫颈癌 186

四、乳腺癌 186

五、葡萄胎及绒毛膜上皮癌 190

第十三章 传染病 194

第一节 伤寒 194

第二节 细菌性痢疾 196

第三节 阿米巴痢疾 198

第四节 白喉 200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02

第六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204

第七节 脊髓灰质炎 206

第八节 结核病 207

一、概论 207

二、肺结核 209

三、肺外器官结核 214

第九节 麻风 217

第十节 血吸虫病 220

第十一节 华支睾吸虫病 223

第十二节 钩端螺旋体病 225

第十三节 流行性出血热 226

第一节 克山病 228

一、流行特点及病因 228

第十四章 地方病及其它疾病 228

二、病理变化 229

三、临床病理联系 230

四、结局 230

一、发病学特点及病因 231

二、病理变化及结局 231

第二节 大骨节病 231

第三节 地方性甲状腺肿 232

一、病因 233

二、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 233

三、影响及结局 234

第四节 佝偻病 234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234

二、病理变化 235

三、病理临床联系 23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