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两汉思想史
两汉思想史

两汉思想史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祝瑞开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32505596
  • 页数:425 页
图书介绍:
《两汉思想史》目录
标签:思想史 思想

绪论 1

第一章 两汉社会和思想 1

第一节 封建制的新发展对“人为贵”的思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1

第二节 儒学从独尊到改善、强化到衰落 5

第三节 大地主、大工商势力的发展和两汉的批判 10

第四节 阀阅大姓和庶族的区分及其斗争 14

第五节 正宗神学和道教的形成 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较高发展 16

第一节 《易传》的思想及其派别 21

第二章 汉初儒家强化封建统治秩序和社会改良的思潮 21

1. “太极”、卦象的唯心主义哲学 23

2. 对封建纲常的强化和改良思想 25

3. “生生”、“合推”、“中正”和“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29

4. 《序卦》的唯物主义倾向和社会思想 32

第二节 《礼记》中荀、孟后学的思想 34

1. “大同”的社会理想和“礼乐”的理论 35

2. 《大学》、《中庸》的思想 40

第三节 《孝经》的思想 44

第三章 陆贾的“道”的唯物主义哲学和“无为”的政治主张 50

第一节 “道本于天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观 51

第二节 “无为”的社会政治主张 54

第三节 “重今”和“权”“便”的思想 56

第四章 贾谊的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58

第一节 从“道”的本体论到“天地生成”的自然观 59

第二节 民本、重伦理教化的社会思想和具体的政治主张 61

第三节 无神论思想和“理势”观 66

第四节 “教习”和“虚”的认识论 69

第五章 晁错的引法入儒的社会政治主张 71

第一节 引法入儒的改良思想 72

第二节 力本和守边 74

第三节 削藩 78

第六章 《黄帝内经》对精气说的初步突破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79

第一节 “气”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对精气说的初步突破 80

第二节 “生化散息”、有机统一和“适宜”“有度”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83

第三节 “知情”“必副”的朴素反映论 88

第七章《 淮南鸿烈》思想的剖析 91

第一节 “虚廓”和“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92

第二节 以“性命之情”为理论基础的社会、政治思想 96

1. “恬愉虚静”的人生观 96

2. 对“暴君”的抨击及其独特的“法治”思想 98

3. “养性”的改良政治 102

第三节 “以实从事于宜”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105

第八章 董仲舒神学的特色和理论意义 111

第一节 生平和时代 111

第二节 “仁义”的改良政治和“限田”“去奴婢”的进步主张 112

第三节 “气”即“心”的神学及其两面性 116

第四节 封建纲常的神化和人性论的深化 122

1. “四权”理论和“大一统”、“三统”说 122

2. 性命说 126

第五节 内省“天心”的神学的认识论 129

第九章 司马谈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司马迁的叛逆思想、历史哲学 134

第一节 司马谈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官僚政治的主张 135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叛逆思想和历史哲学 139

1. 怀疑“天道”的无神论思想 139

2. 肯定“利欲”批判“仁义”的叛逆思想 142

3. 以儒、道为主体的官僚政治 147

4. “史以道义”的历史哲学和求实、存疑的史学态度 150

第十章 盐铁会议上的思想论争 155

第一节 “崇本”还是“重末” 158

第二节 “礼治”还是“法治” 162

第三节 “和亲”还是“击之” 164

第四节 “崇儒复古”还是“尊法合世” 167

第十一章 《易传》的象数学雏型和孟喜、京房、《易纬》的象数哲学 175

第一节 《易传》的象数学雏型和《易纬》的解说 175

第二节 孟喜、京房和《易纬》的象数哲学 183

1. 卦气说 184

2. 哲学神学的理论和社会政治思想 191

第十二章 严道的“道开虚无”的思辨哲学和以我为中心的人生、政治哲学 200

第一节 “道开虚无”的本体论 201

第二节 保身全性的人生哲学 206

第三节 “无为”和“守分”的政治哲学 211

1. 无为而无不成 211

2. 贵身、守分 215

第四节 “体玄”、“守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18

1. 体玄、守一 218

2. 为之以反,守之以和 221

第十三章 西汉晚期社会、政治批判的思潮 224

第一节 贡禹反对“纵欲”的社会批判和废除货币的思想主张 224

第二节 谷永“不私一姓”的社会批判 227

第三节 鲍宣“七亡”“七死”的社会批判 230

第十四章 刘向刘歆的思想 233

第一节 刘向刘歆的生平 233

第二节 刘向的思想 234

1. “究理”“行德”的神学 234

2. “二本”和“分地”、“均”的社会政治思想 236

3. “学,为穷而不困也” 241

第三节 刘向刘歆改善儒学、恢复诸子思想的斗争 243

第十五章 扬雄的二元论倾向和改良思想 249

第一节 “玄”的唯心主义哲学和二元论倾向 250

第二节 封建纲常和“法度”“礼义”并重的改良思想 253

第三节 “尚智”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 257

第十六章 西汉晚期到前后汉之际经学谶纬化的思潮 260

第一节 经学谶纬化使经学神学化 260

第二节 经学谶纬化使“气”的哲学唯心主义化和神学化 262

第三节 谶纬神学是麻醉人民的鸦片 264

第十七章 桓谭的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想 266

第一节 “王霸二盛”和“举本抑末”的社会政治主张 267

第二节 反对天鬼迷信和形神理论上的进展 269

第三节 “习”“验”等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因素 273

第一节 《白虎通德论》产生的背景和时代意义 275

第十八章 《白虎通德论》神学的主旨 275

第二节 “天为为镇”的神学 278

第三节 对“三统”说的修补 280

第四节 对“三纲”的强化和维护门阀的礼制 283

第五节 “性理情”说及“中和”论 284

第十九章 班固思想的特色及其内在矛盾 288

第一节 “天人”“命行”的内在矛盾 289

第二节 对“苛切”政治的抨击 291

第三节 “四民食力、罔有兼业”的社会改良方案 293

第四节 对文化、民族、阀阅等问题的改良思想 297

第一节 生平和时代 300

第二十章 王充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和时代意义 300

第二节 “天、体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对神学的批判 302

1. “天、体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妖气”说 302

2. 对神学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305

3. 对“谴告”--“约”和“礼”的批判 308

第三节 “气须形而知”的形神理论和对厚葬、求仙的批判 310

1. “气须形而知”的形神理论及其内在矛盾 310

2. 对厚葬和求仙的批判 313

1. “人,物也”的社会、政治观和“礼义”之本 314

第四节 “性”“命”的社会政治观和进步的历史观 314

2. “性”“命”之说和对“种类”的批判 317

3. “周不如汉”的进步的历史观 321

第五节 “证验以效实然”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324

第六节 对改善儒家、继承诸子的思潮的发展 328

第二十一章 《太平经》的“三统”神学和“太平”理想 333

第一节 以“三气”为基础的“三统”神学 334

第二节 “神去”和“守一”的形神理论 338

1. 财产共有共享、生存权和“太平”理想 341

第三节 “太平”理想和新的神俗封建统治秩序 341

2. “好皇帝”“好官吏”和新的神俗封建统治秩序 346

第四节 求知“天心”的认识论 351

第二十二章 东汉晚期社会、政治批判的思潮 354

第一节 张衡的反图谶、改良思想及其精气说的局限 354

第二节 左雄以改进吏治为中心的政论 358

第三节 崔寔推行霸政、分禄均土的政论 360

第二十三章 王符对世俗的批判和对神学的修补 367

第一节 “崇本抑末”和对“官位”“阀阅”的批判 367

第二节 “德化”和“以选为本”的改良主张 371

第三节 以“道德”为契机的天人感应神学 373

第四节 “性”“骨相”和“学”“行”及其务“实”的认识方法 376

第二十四章 荀悦的二元论倾向和以“教法并行”为基础的改良主张 380

第一节 “三势”的天人观 381

第二节 “性三品”和“情不主恶”说 383

第三节 “教法并行”和占田养生 385

第四节 反对朋党和虚伪的社会风尚及对政治体制的若干见解 388

第五节 重“真实”和“定道义” 391

第二十五章 仲长统的二重性的思想性格 394

第一节 对“豪人”的抨击和“井田”的主张 395

第二节 “争”“乱”的社会历史观和对“公”“平”的想望 397

第三节 “人事为本”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400

第四节 颓唐、享乐的人生观 403

第二十六章 徐斡的积极进取的社会政治主张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405

第一节 解决土地兼并和奴婢等社会、政治问题的主张 406

第二节 奋发图强、谋求爵禄的进取精神 409

第三节 “常道”和“变数”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观 413

第四节 重“才智”轻“德行”的新认识和其他 415

结束语 419

后记 4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