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望诊大全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树生,肖相如主编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3771021X
- 页数:1007 页
第一章 望诊绪论 1
一、望诊源流 2
(一)先秦时望诊立体而《内》、《难》奠基 2
(二)汉三国望诊广用而《伤寒》系统 5
(三)晋隋唐望诊承古而全面整理 6
(四)宋元时重视总结而《金镜》问诊 8
(五)明清朝望诊发展而专著迭出 10
(六)近百年望诊由衰而复转光大 13
二、望诊之要 15
(一)相气不微,不知是非 16
(二)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18
(三)五官五阅,以观五气 19
(四)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20
(五)立形定气,而视寿天 21
(六)变化相移,以观要妙 22
1.理色脉而通神明 22
3.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23
2.变化相移,以观其妙 23
三、望法阴阳 24
(一)法阴阳而知平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24
(二)法阴阳而知病变--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25
(三)法阴阳而知病危--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6
四、望参四时 26
五、望参五方 29
六、望参老少 31
七、望知平人 33
(一)望神气之平 33
(二)望体质之平 34
(三)望五脏之平 35
(四)望四时之平 36
八、望审部分 36
(一)五官九窍分属脏腑 36
(五)华充之处也应五脏 37
(四)五俞分应各配五脏 37
(六)十二皮部各有所主 37
(二)面部所属分列脏腑 37
(三)五体之应分配五脏 37
第二章 全身望诊 41
一、望人形体质 42
(一)体质阴阳分类 42
1.阳盛体质 42
2.阴盛体质 43
3.阳虚体质 44
5.阴阳平和体质 45
4.阴虚体质 45
(二)体质五行分类 46
1.木形之人 46
2.火形之人 47
3.土形之人 48
4.金形之人 49
5.水形之人 50
1.先天禀赋充盛 51
2.先天禀赋不足 51
(三)体质的先后天分类 51
3.后天调养良好 52
4.后天失养 53
5.气虚痰湿体质 53
(四)对药物和疼痛的耐受性 54
1.药物和疼痛耐受性强者 54
2.药物和疼痛耐受性弱者 55
(五)人之勇怯 55
1.勇士 55
1.膏型之人 56
2.怯士 56
(六)肥人瘦人 56
2.脂型之人 57
3.肉型之人 57
4.瘦人 58
二、望老幼强弱 58
(一) 老人形态 59
1.正常老人 59
2.强壮老人 59
4.未老先衰 60
(二)分证望诊 60
3.体弱老人 60
(二) 幼儿形态 61
1. 正常幼儿 61
3.体弱幼儿 62
2. 强壮幼儿 62
(三)壮士弱士 63
1.壮士 63
2.弱士 64
三、望神志 65
(一)神与形体 66
1.形神兼备 66
2.形盛神惫 66
3.形赢神充 67
4.形神俱衰 67
1.神机 68
2.神光 68
(二)察神之要 68
3.神彩 69
(三)望神之法 70
1.得神 70
2.失神 70
3.神气不足 71
4.假神 71
5.喜笑不休 72
6.怒骂呼叫 73
7.忧愁不解 74
8.思虑过度 74
9.终日歌吟 75
10.喜哭善悲 75
11.惊惕不安 76
12.胆小恐惧 76
13.神乱 77
14.神呆 78
15.淡漠 79
16.神昏 79
17.躁扰 80
18.嗜睡 81
四、望肤色 82
1.色之善恶 83
(一)望色之要 83
2.色之浮沉 84
3.色之情浊 85
4.色之散抟 85
5.色之微甚 86
6.色之夭泽 86
7.色之逆顺 87
8.色之动态变化 88
1.黄疸 89
9.正常肤色 89
(二)黄色主病 89
2.黄胖 90
3.蒌黄 90
4.苍黄 91
5.枯黄 91
6.湿病 92
7.疳积 92
8.胎黄 93
(三)赤色主病 94
1.火热证 94
2.阳气郁表 95
4.戴阳 96
3.阴虚证 96
5.一氧化碳中毒 97
(四)白色主病 97
1.阳虚证 97
2.阳气暴脱证 97
3.气虚证 98
4.血虚证 98
5.寒证 98
2.阳虚血瘀证 99
1.寒证 99
(五)青色主病 99
3.惊风 100
4.肝病 100
(六)黑色主病 101
1.肾阴亏虚证 101
2.阳虚内寒证 101
3.寒湿水停证 101
4.血瘀证 102
(七)紫绀主病 102
1.血瘀证 102
3.中毒 103
2.寒凝血脉证 103
五、望形态 104
(一)高者主病 104
1.巨人症 104
2.类无睾症 104
3.内脏下垂 105
4.痨病 105
(二)矮者主病 105
1.侏儒症 105
2.先天不足 106
1.肥者主病 107
(三)肥瘦主病 107
3.营养不良 107
2.瘦者主病 108
1.望肌肉 109
(四)望其它 109
2.察纹理 110
3.纵腹垂腴 111
4.肘内翻与肘外翻 111
5.膝内翻 112
6.膝外翻 112
7.两腿弯曲 112
8.足内翻 113
9.鸡胸 114
10.龟背 114
六、望动态 115
(一)望头颈 116
1.头摇 116
2.颈项强直 116
(二)望躯体四肢 117
1.手足瘈疭 117
2.肌肉瞤动 118
3.角弓反张 119
4.虎慄 119
5.四肢屈伸不利 120
6.半身不遂 121
7.瘫痪 122
8.口眼斜 123
9.在肌抽搐 124
10.手颤 125
11.足颤 125
12.手指挛急 126
13.撒手 126
14.握固 127
15.撮空 127
(三)望体位 128
1.主动体位 128
17.循衣摸床 128
16.引线 128
2.被动体位 129
七、望诊总括 129
3.强迫体位 129
(一)望阴阳 130
1.阴证望诊 130
2.阳证望诊 131
(二)望寒热 132
1.寒证望诊 132
2.热证望诊 132
1.虚证望诊 133
(三)望虚实 133
2.实证望诊 134
(四)望瘀痰 135
1.瘀证望诊 135
2.痰证望诊 136
第三章 分部望诊 137
一、察头形与头发 138
(一)望头形诊病法 138
1.常人头、发 138
2.大头畸形 139
3.小头畸形 139
4.方颅 139
5.囟开不合 140
(二)察头发诊病法 140
2.头发脱落 141
3.头发枯萎 141
1.头发稀疏 141
4.头发变黄变白 142
二、相面知病 143
(一)颜面与周身的关系 143
1.面与脏腑周身 143
2.面部望诊六部提纲 145
(二)望面色诊病法 146
1.察色知病所在 146
2.五色主病 146
3.望面知病变轻重浅深 148
4.望面知病情进退逆从 148
5.察色知疾病预后转归 149
(三)望面容诊病法 150
1.急性热病面容 150
2.慢性消耗性疾病面容 150
3.肺痨面容 150
4.二尖瓣狭窄面容 151
5.皮质醇增多症面容 151
6.痉笑面容 151
9.痄腮面容 152
8.肢端肥大症面容 152
7.假面具面容 152
11.狮面面容 153
10.系统性红斑狼疮面容 153
12.粘液性水肿面容 154
13.甲亢面容 154
14.面神经麻痹面容 155
15.下颔关节强直面容 155
16.贫血面容 155
19.阿狄森氏病面容 156
18.伤寒面容 156
17.脱水面容 156
20.肝病面容 157
21.垂危面容 157
三、望目知病 158
(一)望目总括 158
1.目与脏腑 158
1.目黄 161
2.正常之目 161
(二)望目色诊病法 161
3.望目提要 161
2.目赤 162
3.目青 164
4.目黑 165
5.目白 166
(三)察目诊病法 167
1.目突 167
2.目陷 168
3.目斜 169
4.目填、直视 170
6.露睛 171
5.目暝 171
7.目胞(目窠)肿 172
8.目颤 173
9.目呆 174
10.上视、戴眼 175
11.眼睑下垂 175
12.睫毛倒入 176
13.眼眵 177
14.流泪 178
15.瞳仁缩小 179
16.瞳仁散大 180
(四)目眦与脏腑 181
1.目眦赤烂 182
2.目眦淡白 182
四、望鼻 183
(一)鼻与脏腑 183
(二)望鼻头诊病法 184
1.鼻头色白 184
2.鼻头色黄 185
4.鼻头青黑 186
3.鼻头色赤 186
5.鼻肿 187
6.鼻煽 188
7.鼻梁塌陷 189
8.鼻生息肉 189
9.鼻孔干燥 190
10.鼻孔冷滑 191
11.鼻疮 192
12.酒渣鼻 192
13.鼻衄 193
14.望鼻涕 193
(一)口唇与脏腑 195
五、望口唇 195
(二)正常口唇 196
(三)望唇诊病法 196
1.唇色淡白 196
2.唇色淡红 197
3.唇色黄 197
4.唇色红赤 198
5.唇色紫绀 199
6.唇色青黑 200
7.口唇紧缩、撮口 201
8.口噤 201
9.口 202
10.口张不闭 203
11.唇肿 204
12.唇翻 204
13.唇下纵 205
14.唇颤 205
15.口多清水 205
16.口角流涎 206
17.口唇干裂 207
18.唇皮剥脱 208
19.口糜 208
六、望口盖 209
(一)上腭分区 209
(二)上腭望诊提纲 210
(三)望口盖诊病法(上腭主病举隅) 210
1.腹泻 210
2.疫痢 211
3.外感风热 211
4.血热 211
5.遗尿症 212
6.胸痹心痛(血瘀) 212
七、望舌 212
(一)舌诊源流 212
(二)望舌方法 214
(三)望舌意义 215
(四)望舌体诊病法 216
1.正常舌体 216
2.舌纵 217
3.舌缩 217
4.舌强硬 218
5.舌萎 218
7.舌歪 219
6.舌胀 219
8.吐弄舌 220
9.舌颤 220
11.舌下痰胞 221
12.舌有齿痕 221
10.重舌 221
13.舌上龟纹 222
14.舌体出血 222
15.舌菌 223
16.舌卷 223
2.淡白舌 224
17.舌起芒刺 224
(五)望舌质诊病法 224
1.正常舌质 224
3.淡红舌 225
4.淡红干裂舌 225
5.淡红滑润舌 226
6.红干舌 226
7.红镜舌 227
8.红舌红点 227
9.红裂舌 228
10.中红边紫舌 228
11.红肿舌 229
12.绛舌 229
13.青紫舌 230
14.绛肿舌 230
15.杨梅舌 230
(六)望舌苔诊病法 231
1.淡白舌白薄苔 231
2.淡红舌白薄苔 231
4.红绛舌白薄苔 232
5.淡白舌白厚苔 232
3.边尖红舌白薄苔 232
6.淡红舌白厚苔 233
7.红绛舌白厚苔 233
8.淡白舌白腻苔 234
9.淡红舌白腻苔 234
10.红绛舌白腻苔 235
11.淡白舌积粉苔 235
12.红绛舌积粉苔 236
13.淡白舌白干苔 236
14.红绛舌白干苔 237
15.淡红舌白滑苔 237
16.淡红舌白厚剥苔 238
17.红舌偏白苔 238
18.淡红舌黄白相兼苔 239
19.红舌尖白苔 239
20.红舌边白中黄苔 240
21.红暗舌剥苔 240
22.鸡心舌 241
23.淡白舌薄黄苔 241
25.绛舌薄黄苔 242
24.红舌薄黄苔 242
26.紫暗舌薄黄苔 243
27.淡白舌黄厚苔 243
28.淡红舌黄厚苔 243
29.红舌黄厚苔 244
30.绛紫舌黄厚苔 244
31.淡白舌黄腻苔 245
32.淡红舌黄腻苔 245
33.绛紫舌黄腻苔 246
34.淡白舌黄滑苔 246
36.淡红舌焦黄苔 247
35.红绛舌黄滑苔 247
38.红暗舌根黄灰黑苔 248
37.红绛舌焦黄苔 248
39.黄浊苔 248
41.半黄半白苔 249
40.双黄苔 249
42.淡白舌灰薄苔 250
43.红绛舌灰薄苔 250
44.淡白舌灰厚苔 250
45.红舌灰厚苔 251
46.紫绛舌灰厚苔 251
47.红舌灰腻苔 252
48.紫绛舌灰腻苔 252
50.淡紫舌半白半灰苔 253
49.紫暗舌灰厚腻苔 253
51.紫绛舌厚灰燥苔 254
52.淡红舌偏灰苔 254
53.紫绛舌偏灰苔 254
54.淡白舌偏黑苔 255
55.淡红舌尖灰黑苔 255
57.淡红舌白苔中黑 256
56.淡红舌黑润苔 256
59.暗紫舌黑润苔 257
60.霉酱苔 257
58.紫绛舌黑燥苔 257
61.中白边黄苔 258
62.舌苔中间白滑尖有灰刺 258
63.半边白滑苔 259
64.白苔黑斑 259
65.白苔夹双黄苔 260
66.白苔夹双黑苔 260
67.白苔夹双灰苔 261
68.白尖中红黑根苔 261
69.白苔夹尖根俱黑苔 262
70.黄苔夹中黑通尖苔 262
71.黄苔黑刺 263
72.黄尖白根苔 263
73.黄苔生瓣 264
74.黄色染苔 264
76.灰色染苔 265
78.绿色染苔 265
77.黑色染苔 265
75.朱色染苔 265
3.舌底瘀点瘀斑 266
4.紫暗舌底 266
(七)望舌底诊病法 266
2.舌底瘀丝 266
1.正常舌底 266
八、望齿、龈 267
(一)齿、龈与脏腑 267
(二)正常齿、龈 268
(三)望齿要点 268
(四)望齿诊病法 268
1.牙齿白燥 268
2.牙如枯骨 269
3.牙齿黄燥 269
4.牙齿灰黑 270
5.齿垢 270
6.咬牙啮齿 271
7.齿动稀疏 272
8.龋齿 272
9.牙?畸形 273
1.牙龈淡白 273
(五)望龈诊病法 273
2.齿龈红肿 274
3.齿龈紫黑 274
4.齿龈溃脓 275
5.齿龈牙际蓝迹一线 275
6.齿缝出血 276
7.龈间胬肉 276
8.牙床腐烂 276
九、望耳 277
(一)耳与脏腑 277
(二)望耳诊病法 279
1.耳厚而大 279
2.耳薄而小 279
3.耳肿 279
4.耳瘦萎缩 280
5.耳轮甲错 280
6.耳疮 280
7.耳蕈 281
8.耳挺 281
9.耳轮红润 282
10.耳轮色黄 282
11.耳轮色白 282
12.耳轮色青 283
13.耳轮色黑 283
14.耳背红络 284
15.耳面白管充盈 284
16.正常盯聍 284
18.耳内红肿 285
17.耵聍过多 285
19.脓耳 286
(三)分区望耳 286
1.耳与脏腑躯体 286
2.分区视诊方法 288
3.耳廓心区望诊 290
4.耳廓肝区胆区望诊 290
5.耳廓脾区胃区望诊 291
6.肺区大肠区望诊 291
9.腰区望诊 292
8.颈椎区望诊 292
7.肾膀胱区望诊 292
(一)人中与脏腑 293
(二)望人中诊病法 293
1.人中平 293
十、望人中 293
2.人中满唇反 294
3.人中色白 295
4.人中微赤 295
5.人中色青 296
6.人中色黑 296
1.颈项长 297
2.颈项短 297
十一、颈项部望诊 297
(二)望颈项诊病法 297
(一)颈项与脏腑 297
4.颈软 299
5.颈肿 299
6.斜颈 300
7.颈粗 300
8.颈细 301
9.劲动脉动悸 302
10.颈淋巴结肿大 302
11.瘰病 302
十二、胸背部望诊 303
(一)胸背与脏腑 303
(二)正常胸廓 303
(三)望胸背诊病法 304
1.桶状胸 304
3.鸡胸 305
2.扁平胸 305
4.一侧凹陷胸 306
5.一侧隆起胸 306
6.乳房一侧胀大 307
7.未婚泌乳 308
8.乳房溢血 308
9.男性乳房发育 309
10.乳头下陷 310
11.脊柱侧弯 310
12.驼背 311
14.一侧腰部红肿 312
13.脊椎囊肿(脊膜膨出) 312
十三、视喘咳 313
(一)正常呼吸 313
(二)视喘咳知疾病 313
1.男性胸式呼吸为主 313
2.女性呈腹式呼吸 314
3.潮式呼吸 315
4.遏止性呼吸 315
5.猫喘样呼吸 316
6.蝉鸣样呼吸 316
7.鼾式呼吸 317
8.叹息样呼吸 318
9.呼吸增快 318
10.呼吸减慢 318
11.咳而无力 319
12.咳而有力 319
13.咳而无痰与少痰 320
十四、望心尖搏动 320
(一)正常心尖搏动 320
2.心搏上移 321
1.心搏下移 321
(二)望心尖搏动诊病法 321
4.心搏右移 322
三十二、耳痔 322
3.心搏左移 322
(一)手与脏腑 323
5.剑突下搏动 323
十五、手部望诊 323
(二)望手知诊病法 325
1.平手 325
2.爪形手 325
3.撒手 326
4.握固 326
5.手抽搐 327
6.鱼际络脉色赤 328
7.鱼际络脉青黑 329
8.鱼际肌肉萎缩 329
9.指间肌肉萎缩 329
10.手颤肢摇 330
11.杵状指 331
12.指头螺瘪 331
14.手指关节变形 332
13.手指肿胀 332
15.手掌脱皮 333
17.手掌出汗 334
16.手掌皮肤燥裂 334
18.撮空、引线、循衣、摸床 335
19.各种掌纹名称 335
20.消化系统疾病掌纹 337
21.心血管病掌纹 338
22.呼吸系统疾病掌纹 339
2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掌纹 340
24.恶性肿瘤掌纹 342
25.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掌纹 343
十六、望指甲 345
(一)指甲与脏腑气血 345
(二)指甲望诊的意义 346
(三)望指甲诊病法 346
1.指甲平、凹 346
2.指甲枯萎 347
3.指甲苍枯 347
4.指甲枯厚堆迭 347
5.甲床淡白 348
7.甲床苍白 349
6.甲床深红 349
8.甲床色黄 349
10.甲床色黑 350
11.甲床紫黑 350
9.甲床色青 350
12.望月痕 351
1.九分比法 352
2.四分比法 352
(一)指甲划分 352
十七、王氏(文华)指甲诊病法 352
1.符号形状 354
(二)血气符号 354
2.符号色泽 355
(三)基本手法 355
(四)基本要求 356
(五)指甲疾病符号分布 356
1.拇指指甲 356
2.食指指甲 357
4.无名指指甲 358
(六)42种疾病的指甲诊断 361
1.偏头痛 361
2.眩晕 361
3.近视 362
4.青光眼 363
5.慢性鼻炎 363
6.慢性上额窦炎 363
7.鼻咽癌 364
8.慢性咽炎 364
9.扁桃体炎 365
10.龋齿 366
11.支气管炎 366
12.支气管哮喘 367
13.肺炎 367
14.肺结核 368
15.肺癌 368
1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69
17.食道癌 369
5.小指指甲 369
16.食道炎 369
20.阵发性心动过速 370
19.风湿性心脏病 370
21.过早搏动 371
22.慢性胃炎 372
23.十二指肠球部溃肠 372
24.胃癌 373
25.慢性肝炎 373
26.肝硬化 374
27.肝癌 374
28.慢性胆囊炎 375
29.慢性胰腺炎 375
30.肝脾肿大 375
31.慢性肾炎 376
32.慢性结肠炎 377
33.便秘 377
35.前列腺肥大 378
34.慢性前列腺炎 378
36.子宫肌瘤 379
37.输卵管炎(附件炎) 380
38.风湿性关节炎 380
39.肩周炎 381
40.颈、胸、腰椎骨质增生 381
41.高血压病 382
42.糖尿病 382
(一)三关部位 383
十八、望指纹 383
(二)查指纹方法 384
(三)临床意义 384
(四)正常指纹 385
(五)查三关辨轻重 385
(六)察浮沉 385
3.络脉色泽 386
1.络脉的长短 386
2.络脉的粗细 386
(八)视色泽 386
(七)望浅深 386
(九)沈氏指纹形状23种及主病 386
4.长珠形 387
5.流珠形 387
6.去蛇形 387
7.来蛇形 387
8.弓里纹形 388
11.右斜形 389
12.针形 389
9.弓外纹形 389
10.左斜形 389
13.枪形 390
14.透关射指形 390
15.透关射甲形 390
16.乙字形 390
21.曲虫形 392
20.环形 392
18.三曲如虫形 392
17.二曲如钩形 392
19.水字形 392
22.鱼骨形 393
23.乱虫形 393
(二)常人之腹 394
(三)望腹诊病法 394
1.腹部臌胀 394
(一)腹与脏腑 394
十九、腹部望诊 394
2.全腹臌胀如球 395
3.腹胀蛙状 396
4.纵腹垂腴 396
5.上腹包块 397
6.下腹包块 397
7.胃肠蠕动波 398
3.项强 398
11.腹皮玫瑰色疹 400
12.腹纹蓝紫 400
14.下腹白色条纹 401
13.褐色妊娠线 401
15.皮下瘀斑 402
(一)前阴与脏腑经络 403
二十、前阴望诊 403
(二)正常阴毛 403
1.阴毛过少与脱落 404
(三)望前阴诊病法 404
2.阴毛过多 404
4.阴囊缩 405
3.隐睾 405
5.阴囊纵 405
6.阴囊偏坠 406
7.阴囊水肿 406
9.阴囊色白 407
8.阴囊肿溃 407
10.阴囊色赤 407
11.阴囊色紫 408
12.阴囊绉黑 409
13.阴茎纵长 409
15.阳强 410
14.阴茎萎软 410
16.阳痿 410
17.龟头红肿 411
18.下疳 411
19.女阴溃疡 412
20.女阴白斑 412
21.女阴肿物 413
22.阴挺 414
(二)望下肢诊病法 415
(一)下肢与脏腑 415
1.下肢肌肉萎缩 415
二十一、望下肢 415
2.下肢瘫痪 416
3.膝并节畸形 417
5.下肢水肿 418
4.足畸形 418
6.慌张步态 419
8.醉汉步态 420
7.摇摆步态 420
9.跨越步态 420
10.跛行 421
第四章 望排出物 423
一、望排出物的意义 424
二、望排出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25
(一)望排出物的方法 425
(二)望排出物的注意事项 425
(三)排除外界因素的干扰 426
1.尿量过多 427
(一)察尿诊病法 427
2.尿量过少 427
三、望排出物的内容 427
4.肉眼血尿 428
3.尿色黄赤 428
5.尿色白浊 428
(二)望大便诊病法 429
6.尿多泡沫 429
1.大便干结 429
4.大便脓血 430
3.大便粘腻 430
5.大便油黑 430
2.大便稀溏 430
(三)察痰诊病法 431
6.大便灰白 431
1.痰白清稀 431
2.痰白而稠 431
5.痰黄如脓 432
4.痰黄粘稠 432
6.痰如咖啡 432
7.痰中带血 432
3.痰白多沫 432
2.浊涕 433
1.清涕 433
3.涕中带血 433
(四)察涕诊病法 433
2.盗汗 434
1.自汗 434
3.粘汗 434
4.大汗 434
(五)望汗诊病法 434
6.头汗 435
5.战汗 435
7.鼻汗 435
9.手足汗 436
8.半身汗 436
10.阴汗 436
(六)望带下诊病法 437
1.带下色白 437
2.带下色黄 438
3.带下色赤 438
2.痰结血郁证 438
4.带下青黑 439
5.带下质稠 439
6.带下质稀 440
7.带下量多 440
8.带下量少 441
(七)察月经诊病法 442
1.月经量多色淡 442
2.月经量多色红 442
3.月经量多色暗有块 443
4.月经量少色淡 443
5.月经量少色红 443
6.月经量少色暗有块 444
7.月经时多时少 444
(八)望恶露 445
1.恶露量多色淡 445
2.恶露量多色红 445
3.恶露量多色暗有块 445
4.恶露少而不畅 446
第五章 内科疾病望诊 447
1.风寒证 448
(二)分证望诊 448
2.风热证 448
(一)疾病望诊 448
一、感冒 448
二、大头瘟 449
5.阴虚证 449
(一)疾病望诊 449
4.气虚证 449
3.暑湿证 449
三、烂喉 450
2.风热上迫,肝风内扰证 450
(一)疾病望诊 450
1.肺胃热毒,上攻头面证 450
(二)分证望诊 450
3.毒燔气营(血)证 451
2.毒壅气分证 451
4.余毒伤阴证 451
1.毒侵肺卫证 451
(二)分证望诊 451
1.正疟 452
(二)分证望诊 452
2.温疟 452
(一)疾病望诊 452
四、疟疾 452
4.瘴疟 453
5.劳疟 453
3.寒疟 453
(二)分证望诊 454
(一)疾病望诊 454
1.寒霍乱 454
五、霍乱 454
六、失音 455
3.干霍乱 455
(一)疾病望诊 455
2.热霍乱 455
3.痰热交阻证 456
2.客寒包火证 456
4.肺燥津阻证 456
5.肾阴不足证 456
1.外感风寒证 456
(二)分证望诊 456
(二)分证望诊 457
(一)分证望诊 457
1.外感咳嗽 457
七、咳嗽 457
2.内伤咳嗽 458
(二)分证望诊 459
(一)疾病望诊 459
1.实喘 459
八、喘病 459
2.虚喘 460
1.初期 461
(二)分证望诊 461
2.成痈期 461
(一)疾病望诊 461
九、肺痈 461
十、肺胀 462
4.恢复期 462
(一)疾病望诊 462
3.溃脓期 462
3.痰蒙神窍证 463
2.痰热郁肺证 463
4.肺肾气虚证 463
5.阳虚水泛证 463
1.痰浊壅肺证 463
(二)分证望诊 463
1.心血瘀阻证 464
(二)分证望诊 464
2.痰浊壅塞证 464
(一)疾病望诊 464
十一、胸痹 464
5.气阴两虚证 465
4.心肾阴虚证 465
6.阳气虚衰证 465
3.阴寒凝滞证 465
(二)分证望诊 466
(一)疾病望诊 466
1.闭证 466
十二、神昏 466
十三、头痛 468
(一)疾病望诊 468
2.脱证 468
1.外感 469
2.内伤 469
(二)分证望诊 469
(二)分证望诊 470
(一)疾病望诊 470
1.肝阳上亢证 470
十四、眩晕 470
十五、中风 471
4.痰浊中阻证 471
(一)疾病望诊 471
3.肾精不足证 471
2.气血亏虚证 471
1.中经络 472
2.中脏腑 472
(二)分证望诊 472
十六、癫病 473
(一)疾病望诊 473
十七、狂病 474
2.心脾两虚证 474
(一)疾病望诊 474
1.痰气郁结证 474
(二)分证望诊 474
十八、痫病 475
2.火盛伤阴证 475
(一)疾病望诊 475
1.痰火上扰证 475
(二)分证望诊 475
2.肝火痰热证 476
1.肝风痰浊证 476
3.肝肾阴虚证 476
(二)分证望诊 476
十九、厥病 477
5.气虚血滞证 477
(一)疾病望诊 477
4.脾胃虚弱证 477
2.血厥 478
1.气厥 478
3.痰厥 478
(二)分证望诊 478
二十、痴呆 479
5.暑厥 479
(一)疾病望诊 479
4.食厥 479
3.肝郁气滞证 480
2.痰湿阴窍证 480
4.肝肾亏虚证 480
1.髓海不足证 480
(二)分证望诊 480
1.肝气郁结证 481
(二)疾病望诊 481
2.气郁化火证 481
(一)疾病望诊 481
二十一、郁证 481
二十二、瘿病 482
4.心脾两虚证 482
(一)疾病望诊 482
3.忧郁伤神证 482
3.肝火旺盛证 483
1.气郁望诊 483
4.心肝阴虚证 483
(二)分证望诊 483
(二)分证望诊 484
(一)疾病望诊 484
1.邪壅经络证 484
2.热灼筋脉证 484
二十三、痉证 484
二十四、黄疸 485
(二)分证望诊 485
1.热重于湿证 485
(一)疾病望诊 485
3.阴血亏虚证 485
2.湿重于热证 486
3.毒热弥张证 486
4.寒湿证 486
二十五、胃脘痛 486
(一)疾病望诊 486
(二)分证望诊 487
1.饮食停滞证 487
2.肝胃郁热证 487
3.肝气犯胃证 487
4.瘀血停滞证 487
(一)疾病望诊 488
5.脾胃虚寒证 488
6.胃阴不足证 488
二十六、腹痛 488
3.饮食积滞证 489
2.湿热壅滞证 489
4.气滞血瘀证 489
5.中脏虚寒证 489
1.寒郁内阻证 489
(二)分证望诊 489
(二)分证望诊 490
(一)疾病望诊 490
1.脾胃阳虚证 490
2.浊犯中焦证 490
二十七、关格 490
二十八、噎膈 491
4.浊犯下焦证 491
(一)疾病望诊 491
3.浊犯上焦证 491
2.津亏热结证 492
1.痰气交阻证 492
3.瘀血内结证 492
4.气虚阳微证 492
(二)分证望诊 492
(二)分证望诊 493
(一)疾病望诊 493
1.气滞湿阻证 493
二十九、臌胀 493
2.寒湿困脾证 494
3.湿热蕴结证 494
4.肝脾血瘀证 494
5.脾肾阳虚证 494
6.肝肾阴虚证 494
三十、泄泻 495
(一)疾病望诊 495
(二)分证望诊 495
1.寒湿中阻证 495
2.湿热下注证 495
4.脾胃虚弱证 496
三十一、痢疾 496
5.肾阳虚衰证 496
(一)疾病望诊 496
3.食滞肠胃证 496
2.寒湿痢下证 497
1.湿热痢下证 497
4.阴虚痢下证 497
3.疫毒痢下证 497
(二)分证望诊 497
8.脐突 498
5.虚寒痢下证 498
三十二、便秘 498
(一)疾病望诊 498
(二)分证望诊 498
1.胃肠实热证 498
3.脾肺气虚证 499
4.脾肾阳虚证 499
5.血虚阴亏证 499
2.肝脾气滞证 499
9.脐向内凹陷 499
10.腹壁静脉怒张 499
三十三、呃逆 500
(一)疾病望诊 500
(二)分证望诊 500
1.胃中寒冷证 500
2.胃火上逆证 500
3.脾胃阳虚证 501
4.胃阴不足证 501
三十四、呕吐 501
(一)疾病望诊 501
5.胃阴不足证 502
3.痰饮内阻证 502
4.脾胃虚寒证 502
1.外邪犯胃证 502
2.饮食停滞证 502
(二)分证望诊 502
三十五、肠痈 503
(一)疾病望诊 503
(二)分证望诊 503
1.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证 503
2.积热不散,热盛内腐证 503
(二)分证望诊 504
1.命门火衰证 504
(一)疾病望诊 504
三十六、阳痿 504
3.阳阴腑实,热盛伤阴证 504
2.心脾两虚证 505
3.恐惧伤肾证 505
4.湿热下注证 505
三十七、尿浊 505
(一)疾病望诊 505
(二)分证望诊 506
1.湿热内蕴证 506
2.脾虚气陷证 506
3.肾元亏虚证 506
2.肺热壅盛证 507
1.膀胱湿热证 507
三十八、癃闭 507
(一)疾病望诊 507
(二)分证望诊 507
3.尿路阻塞证 508
4.中气不足证 508
5.肾阳不足证 508
三十九、淋证 508
(一)疾病望诊 508
3.气淋证 509
4.血淋实证 509
2.石淋证 509
1.热淋证 509
(二)分证望诊 509
5.膏淋实证 510
四十、汗病 510
(一)疾病望诊 510
(二)分证望诊 510
1.肺卫不固证 510
(一)疾病望诊 511
四十一、痰饮 511
3.阴虚火旺证 511
4.邪热郁蒸证 511
2.营卫不和证 511
(二)分证望诊 512
1.饮留肠胃证(痰饮) 512
2.饮留胸胁证(悬饮) 512
3.饮犯胸肺证(支饮) 512
4.饮溢四肢证(溢饮) 512
(一)疾病望诊 513
四十二、紫斑 513
6.肾阳虚弱证 513
5.脾胃阳虚证 513
(三)分证望诊 514
1.热燔营血证 514
2.阴虚火旺证 514
3.气不摄血证 514
4.阳虚不固证 514
1.寒凝血瘀证 515
2.热灼血瘀证 515
(一)疾病望诊 515
四十三、血瘀证 515
(二)分证望诊 515
3.气虚血瘀证 516
4.阳虚血瘀证 516
四十四、衄血 516
(一)疾病望诊 516
3.热毒内蕴证 517
4.阴虚火旺证 517
2.胃之炽盛证 517
1.风热犯肺证 517
(二)分证望诊 517
5.气血亏虚证 518
四十五、吐血 518
(一)疾病望诊 518
(二)分证望诊 518
1.热伤营血证 518
2.胃中积热证 519
3.肝火犯胃证 519
4.脾胃虚寒证 519
5.气虚血亏证 519
1.风热犯肺证 520
(一)疾病望诊 520
四十六、咳血 520
(二)分证望诊 520
2.燥气犯肺证 521
3.肝火犯肺证 521
4.阴虚火旺证 521
5.气不摄血证 521
四十七、便血 521
(一)疾病望诊 521
3.气滞血瘀证 522
4.脾胃虚寒证 522
2.湿热蕴蒸证 522
1.火伤血络证 522
(二)分证望诊 522
四十八、尿血 523
(一)疾病望诊 523
(二)分证望诊 523
1.热结膀胱证 523
2.心火亢盛证 523
3.阴虚火旺证 524
4.脾肾不固证 524
四十九、痹证 524
(一)疾病望诊 524
4.痰瘀胶结证 525
3.湿热稽留证 525
(二)分证望诊 525
2.寒湿执着证 525
1.风寒阴痹证 525
五十、瘫痪 526
(一)疾病望诊 526
(二)分证望诊 526
1.瘀阻脉络证 526
2.湿热浸淫证 526
(一)疾病望诊 527
五十一、虚劳 527
4.肺热津伤证 527
3.肝肾亏虚证 527
(二)分证望诊 528
1.肺气虚弱证 528
2.脾气亏虚证 528
3.心血亏虚证 528
4.肝血亏虚证 528
5.脾阳虚证 528
10.肝阴虚证 529
9.脾阴虚证 529
6.肾阳虚衰证 529
7.肺阴亏虚证 529
8.心阴虚证 529
11.肾阴虚证 530
五十二、脱证 530
(一)疾病望诊 530
(二)分证望诊 530
1.阴血脱证 530
五十三、消渴 531
(一)疾病望诊 531
3.阴阳俱脱证 531
2.阳气脱证 531
(二)分证望诊 532
1.肺胃燥热证 532
2.肠燥津伤证 532
3.肝肾阴虚证 532
4.阴阳两虚证 532
5.湿热蕴结证 532
2.湿热壅盛证 533
1.风邪遏肺证 533
(二)分证望诊 533
五十四、水肿 533
(一)疾病望诊 533
3.脾胃气虚证 534
4.脾肾阳虚证 534
5.血瘀水停证 534
五十五、狐惑病 534
(一)疾病望诊 534
3.阴虚内热证 535
4.毒火熏蒸证 535
2.脾虚夹湿证 535
1.肝脾湿热证 535
(二)分证望诊 535
五十六、脚气 536
(一)疾病望诊 536
(二)分证望诊 536
1.湿邪蕴积证 536
2.热毒伤阴证 536
3.中指指甲 537
(一)疾病望诊 537
4.湿浊冲心证 537
五十七、血吸虫病 537
3.阳虚寒盛证 537
5.热毒冲心证 537
3.气滞血瘀证 538
4.血瘀水停证 538
(二)分证望诊 538
2.气阴两虚证 538
1.表里受邪证 538
5.脾虚水停证 539
五十八、蛔虫病 539
(一)疾病望诊 539
(二)分证望诊 539
1.肠胃湿热证 539
2.寒热错杂证 540
3.阳虚寒凝证 540
4.气郁厥逆证 540
5.虫阻肠胃证 540
1.肠胃积热证 541
2.气血两虚证 541
(一)疾病望诊 541
五十九、绦虫病 541
(二)分证望诊 541
2.虫邪犯肺证 542
六十、钩虫病 542
1.皮感虫邪证 542
(二)分证望诊 542
(一)疾病望诊 542
3.脾胃虚弱证 543
4.气血亏虚证 543
六十一、蛲虫病 543
(一)疾病望诊 543
(二)分证望诊 544
1.下焦湿热证 544
2.气血虚弱证 544
第六章 妇科疾病望诊 545
一、月经过多 546
(一)疾病望诊 546
(二)分证望诊 546
1.气虚证 546
(一)疾病望诊 547
3.血瘀证 547
2.血虚证 547
二、月经过少 547
(二)分证望诊 548
1.血虚证 548
2.肾虚证 548
3.血寒证 548
4.血瘀证 548
三、经行吐衄 549
(一)疾病望诊 549
(二)分证望证 549
1.肝经郁火证 549
2.阴虚肺燥证 549
1.实证 550
四、痛经 550
(二)分证望诊 550
(一)疾病望诊 550
2.虚证 551
五、经闭 552
(一)疾病望诊 552
(二)分证望诊 552
1.肝肾亏虚证 552
5.痰湿内阻证 553
2.气血虚弱证 553
3.气滞血瘀证 553
4.寒湿凝滞证 553
(一)疾病望诊 554
(二)分证望诊 554
1.血热证 554
六、崩漏 554
2.血瘀证 555
3.气虚证 555
4.肾虚证 555
1.脾虚证 556
(一)疾病望诊 556
(二)分证望诊 556
七、带下 556
2.肾虚证 557
3.肝经湿热证 557
4.湿毒证 557
2.肝热证 558
(一)疾病望诊 558
(二)分证望诊 558
八、妊娠恶阻 558
1.胃虚证 558
3.痰滞证 559
九、妊娠腹痛 559
(一)疾病望诊 559
(二)分证望诊 559
1.虚寒证 559
2.血虚证 560
3.气郁证 560
十、胎漏、滑胎 560
(一)疾病望诊 560
4.血热证 561
(二)分证望证 561
3.肾虚证 561
2.血虚证 561
1.气虚证 561
5.外伤证 562
十一、妊娠浮肿 562
(一)疾病望诊 562
十二、妊娠咳嗽 563
3.气滞证 563
(二)分证望诊 563
1.脾虚证 563
2.肾虚证 563
(一)疾病望诊 564
(二)分证望诊 564
1.阴虚肺燥证 564
2.风寒外感证 564
3.痰饮内停证 564
1.阴虚阳亢证 565
2.气郁痰滞证 565
(二)分证望诊 565
(一)疾病望诊 565
十三、妊娠眩晕 565
3.气血两虚证 566
十四、子痫 566
(一)疾病望诊 566
(二)分证望诊 566
1.实证 566
2.虚证 567
十五、子悬 567
(一)疾病望诊 567
1.心火偏胜证 568
(二)分证望诊 568
十六、子淋 568
(一)疾病望诊 568
肝郁气逆证 568
(二)分证望诊 568
2.湿热下注证 569
3.阴虚火旺证 569
4.气虚证 569
十七、胎死不下 569
(一)疾病望诊 569
(二)分证望诊 570
1.气血虚证 570
2.血瘀证 570
1.气滞证 571
十八、恶露不下 571
(二)分证望诊 571
(一)疾病望诊 571
2.血瘀证 572
3.血虚证 572
十九、恶露不绝 572
(一)疾病望诊 572
二十、产后发热 573
(一)疾病望诊 573
3.血瘀证 573
2.血热证 573
(二)分证望诊 573
1.气虚证 573
(二)分证望诊 574
1.感染邪毒证 574
2.外感发热证 574
3.血虚发热证 574
4.血瘀发热证 575
二十一、产后血晕 575
(一)疾病望诊 575
(一)疾病望诊 576
二十二、产后痉病 576
2.血瘀气逆证 576
1.血虚气脱证 576
(二)分证望诊 576
(二)分证望诊 577
1.血虚发痉证 577
2.感染邪毒证 577
二十三、产后汗出 577
(一)疾病望诊 577
(二)分证望诊 578
1.气虚证 578
2.阴虚证 578
1.气滞浮肿证 579
2.水停浮肿证 579
二十四、产后浮肿 579
(一)疾病望诊 579
(二)分证望诊 579
3.败血停积证 580
二十五、产后痢疾 580
(一)疾病望诊 580
(二)分证望诊 580
二十六、产后大便难 581
(一)疾病望诊 581
(二)分证望诊 581
1.阴虚津亏证 581
2.气血两虚证 581
2.食积腹泻证 582
(一)疾病望诊 582
1.脾虚腹泻证 582
(二)分证望诊 582
二十七、产后腹泻 582
二十八、乳汗不下 583
(一)疾病望诊 583
(二)分证望诊 583
1.气血虚弱证 583
2.肝郁气滞证 583
1.气血虚弱证 584
2.肝经郁热证 584
(二)分证望诊 584
二十九、乳汁自涌 584
(一)疾病望诊 584
三十、乳痈 585
(一)疾病望诊 585
(二)分证望证 585
1.初期 585
2.成脓期 586
3.溃后期 586
三十一、乳岩 586
(一)疾病望诊 586
(二)分证望诊 587
三十二、阴挺 587
(一)疾病望诊 587
(一)疾病望诊 588
(二)分证望诊 588
三十三、脏躁 588
2.肾虚证 588
1.气虚证 588
(二)分证望诊 589
三十四、梅核气 589
(一)疾病望诊 589
(二)分证望诊 590
第七章 儿科疾病望诊 591
2.脾胃虚寒证 592
(一)疾病望诊 592
(二)分证望诊 592
一、不乳 592
1.元气虚弱证 592
(二)分证望诊 593
1.胎禀不足证 593
3.秽热郁积证 593
(一)疾病望诊 593
二、大便不通 593
(二)分证望诊 594
1.元气虚弱证 594
(一)疾病望诊 594
三、小便不通 594
3.肛门内合证 594
2.胎热壅结证 594
3.尿门无孔证 595
四、胎黄 595
(一)疾病望诊 595
2.热蕴膀胱证 595
(二)分证望诊 596
1.阳黄证 596
2.阴黄证 596
五、脐风 596
(一)疾病望诊 596
六、脐湿、脐疮 597
(二)分证望诊 597
(一)疾病望诊 597
八、鹅口疮 600
1.心脾积热证 600
(一)疾病望诊 600
(二)分证望证 600
2.虚火上浮证 601
九、硬肿症 601
(一)疾病望诊 601
(二)分证望诊 601
1.阳气虚弱证 601
2.寒凝血涩证 602
十、顿咳 602
(一)疾病望诊 602
3.恢复期证 603
2.痉咳期证 603
1.初咳期证 603
十一、风疹 604
(一)疾病望诊 604
(二)分证望诊 604
1.邪郁肺卫证 604
2.邪热炽盛证 604
(一)疾病望诊 605
(二)分证望诊 605
1.发热期证 605
2.出疹期证 605
十二、奶麻 605
十三、麻疹 606
(一)疾病望诊 606
(二)分证望诊 606
2.麻后证 607
1.顺证 607
3.逆证 608
十四、水痘 608
(一)疾病望诊 608
(二)分证望诊 609
1.风热夹湿证 609
2.湿热炽盛证 609
十五、锁喉风 610
(一)疾病望诊 610
(二)分证望诊 610
1.风热上攻证 610
2.肺胃积热证 610
十六、痄腮 611
(一)疾病望诊 611
(二)分证望诊 611
1.温毒在表证 611
2.热毒蕴结证 611
十七、感冒 612
(一)疾病望诊 612
(二)分证望诊 612
1.风寒证 612
2.风热证 612
3.兼证 613
十八、咳嗽 613
(一)疾病望诊 613
(二)分证望诊 614
1.外感咳嗽证 614
2.内伤咳嗽证 614
十九、哮喘 615
(一)疾病望诊 615
(二)分证望诊 615
1.寒喘证 615
2.热喘证 615
3.寒喘兼阳虚证 616
二十、咳嗽 616
(一)疾病望诊 616
(二)分证望诊 616
1.风寒闭肺证 616
2.风热闭肺证 617
3.痰热闭肺证 617
4.肺阴不足证 617
5.肺脾气虚证 617
6.变证 617
二十一、呕吐 618
(一)疾病望诊 618
(二)分证望诊 618
1.伤食证 618
2.胃热证 619
3.胃寒证 619
4.虚火证 619
5.夹惊证 619
二十二、泄泻 620
(一)疾病望诊 620
(二)分证望诊 620
1.伤食证 620
2.风寒证 620
4.脾虚证 621
5.脾肾阳虚证 621
二十三、脱肛 621
(一)疾病望诊 621
3.湿热证 621
(二)分证望诊 622
1.气虚下陷证 622
2.湿热下坠证 622
二十四、积滞 622
(一)疾病望诊 622
(二)分证望诊 623
1.乳食壅积证 623
2.脾胃虚弱证 623
二十五、疳证 624
(一)疾病诊 624
(二)分证望诊 624
1.积滞伤脾证 624
2.脾虚气弱证 625
3.气血两虚证 625
4.兼证 625
二十六、盘肠气痛 626
(一)疾病望诊 626
(二)分证望诊 626
1.寒实证 626
2.食积证 626
3.虚寒证 627
4.瘀血证 627
二十七、气疝 627
(一)疾病望诊 627
1.气滞证 628
2.气虚证 628
二十八、急惊风 628
(一)疾病望诊 628
(二)分证望诊 628
(二)分证望诊 629
1.外感惊风证 629
2.痰热惊风证 629
3.惊恐惊风证 630
二十九、慢惊风 630
(一)疾病望诊 630
(二)分证望诊 631
1.脾阳虚弱证 631
2.脾肾阳衰证 631
3.肝肾阴亏证 631
三十、痴呆 632
(一)疾病望诊 632
(二)分证望诊 632
1.禀赋不足证 632
2.脾虚痰阻证 632
3.瘀血阻窍证 633
三十一、痿证 633
(一)疾病望诊 633
(二)分证望诊 634
1.肺热津伤证 634
2.肝肾亏损证 634
3.气虚血滞证 634
4.湿热浸淫证 634
5.瘀阻脉络证 634
(一)疾病望诊 635
(二)分证望诊 635
1.先天亏损证 635
2.痰瘀内阻证 635
三十二、解颅 635
三十三、囟陷 636
(一)疾病望诊 636
(二)分证望诊 636
1.肾元不足证 636
2.气血不足证 636
三十四、囟填 637
(一)疾病望诊 637
(二)分证望诊 637
2.寒气凝聚证 637
1.火毒上攻证 637
三十五、鸡胸 638
(一)疾病望诊 638
(二)分证望诊 638
1.脾肾阳虚证 638
2.肾气亏损证 638
三十六、龟背 638
(一)疾病望诊 638
(二)分证望诊 638
2.肾元亏损证 639
1.脾肾虚证 639
1.肝肾不足证 640
(二)分证望诊 640
(一)疾病望诊 640
三十七、五迟 640
三十八、五软 641
2.心血不足证 641
(一)疾病望诊 641
(二)分证望诊 641
1.脾肾两亏证 641
2.气血虚弱证 642
三十九、遗尿 642
(一)疾病望诊 642
(二)分证望诊 642
1.下元虚寒证 642
2.脾肺气虚证 643
3.肝经湿热证 643
第八章 外科疾病望诊 644
一、颈痈 645
(一)疾病望诊 645
(二)分证望诊 645
1.风热痰结 645
2.热毒壅盛 645
3.气血两亏 646
二、臂痈 646
(一)疾病望诊 646
(二)分证望诊 647
1.实火证 647
2.虚火证 647
1.肝胃郁热 648
(一)疾病望诊 648
(二)分证望诊 648
1.实火证 648
三、胁痈 648
2.虚火证 649
四、中脘痈 649
(一)疾病望诊 649
(二)分证望诊 650
1.实热证 650
2.湿热证 650
五、臀痈 651
(一)疾病望诊 651
(二)分证望诊 651
1.热毒证 651
2.湿热证 652
六、大腿痈 652
(一)疾病望诊 652
(二)分证望诊 653
1.风寒显凝结 653
2.湿热凝结 653
3.风热痰结 653
七、暑疖 654
(一)疾病望诊 654
(二)分证望诊 655
1.暑湿蕴肤 655
2.风湿热结 655
八、多发性疖 656
(一)疾病望诊 656
(二)分证望诊 656
1.风热证 656
2.湿热证 656
九、坐板疮 657
(一)疾病望诊 657
3.阴虚证 657
(二)分证望诊 658
1.湿热郁阻 658
2.暑湿蕴毒 658
十、眉心疔 658
(一)疾病望诊 659
(二)分证望诊 659
1.风热壅结 659
2.火毒壅盛 659
十一、鼻疔 660
(一)疾病望诊 660
1.火壅肺窍 661
2.肺胃火毒 661
(二)分证望诊 661
十二、唇部疔疮 662
(一)疾病望诊 662
(二)分证望诊 662
1.火毒蕴结 662
3.毒炽难化 663
2.毒热炽盛 663
十三、指疔 664
(一)疾病望诊 664
(二)分证望诊 665
1.毒热壅盛 665
2.正虚毒恋 665
(一)疾病望诊 666
(二)分证望诊 666
1.火毒壅盛 666
2.湿火凝聚 666
十四、托血疔 666
十五、烂疔 667
(一)疾病望诊 667
1.湿火壅盛 668
2.毒火内攻 668
(二)分证望诊 668
十六、疔疮走黄 669
(一)疾病望诊 669
(二)分证望诊 669
1.正盛邪实 669
2.正虚邪实 670
十七、脑疽 670
(一)疾病望诊 670
(二)分证望诊 671
1.火毒炽盛 671
2.阴亏毒炽 671
十八、发背 672
(一)疾病望诊 672
(二)分证望诊 673
1.实火证 673
2.阴火证 673
3.气血两虚 673
十九、附骨疽 674
(一)疾病望诊 674
(二)分证望诊 675
1.火毒壅盛 675
2.气血两虚 675
3.风寒夹湿 675
(一)疾病望诊 676
二十、脱疽 676
(二)分证望诊 677
1.寒湿证 677
2.血瘀证 677
3.热毒证 677
4.气血两虚 677
二十一、瘰疬 678
(一)疾病望诊 678
(二)分证望诊 679
1.风毒证 679
2.热毒证 679
3.气毒证 679
5.寒痰证 680
6.热痰证 680
7.气血两虚 680
8.肺肾阴虚 680
4.肝郁证 680
二十二、流痰 681
(一)疾病望诊 681
1.寒痰凝聚 682
2.痰凝蕴毒 682
3.气血两虚 682
(二)分证望诊 682
4.阴虚火旺 683
二十三、乳痈 683
(一)疾病望诊 683
2.热蕴成脓 684
3.正虚毒恋 684
(二)分证望诊 684
二十四、乳漏 685
(一)疾病望诊 685
(二)分证望诊 685
1.阳证 685
二十五、乳癖 686
(一)疾病望诊 686
2.阴证 686
(二)分证望诊 687
1.肝郁痰凝 687
2.冲任不调 687
二十六、乳悬 688
(一)疾病望诊 688
(二)分证望诊 688
1.血虚肝郁 688
2.脾虚气散 688
二十七、乳岩 689
(一)疾病望诊 689
(二)分证望诊 690
1.气郁痰凝 690
2.冲任失调 690
3.毒蕴溃烂 690
4.气血两虚 690
二十八、肾岩 691
(一)疾病望诊 691
(二)分证望诊 691
1.肝郁痰凝 691
2.阴虚火旺 692
3.肝经湿热 692
4.气血两虚 692
二十九、毒蛇咬伤 693
(一)疾病望诊 693
(二)分证望诊 693
1.风毒证 693
3.风火毒证 694
2.火毒证 694
三十、水火烫伤 695
(一)疾病望诊 695
(二)分证望诊 696
1.火热伤津 696
2.阴伤阳脱 696
3.火毒内陷 696
4.气血两伤 697
三十一、冻伤 697
(一)疾病望诊 697
(二)分证望诊 698
1.寒凝血瘀 698
2.寒凝血虚 698
3.寒气入脏 698
1.脐湿证 698
2.脐疮证 698
七、赤游丹 698
(一)疾病望诊 698
(二)分证望诊 698
三十二、头癣 699
2.邪毒入营证 699
1.风火热毒证 699
(二)分证望诊 699
(二)分证望诊 700
1.气血失荣 700
2.湿热蕴蒸 700
三十三、脚癣 701
(一)疾病望诊 701
(二)分证望诊 701
1.湿热下注 701
2.其它 701
三十四、圆癣 702
(一)疾病望诊 702
(二)分证望诊 703
三十五、桃花癣 703
(一)疾病望诊 703
(一)疾病望诊 704
(二)分证望诊 704
三十六、牛皮癣 704
(二)分证望诊 705
1.血热风燥 705
2.血虚风燥 705
3.风热夹湿 705
4.风邪久郁 705
三十七、松皮癣 706
(一)疾病望诊 706
(二)分证望诊 707
1.血热风燥 707
2.血虚风燥 707
3.血瘀风燥 707
4.风湿痹阻 707
5.毒热壅肤 708
(二)分证望诊 709
(一)疾病望诊 709
6.毒热伤营 709
三十八、蛇皮癣 709
三十九、马疥 710
(一)疾病望诊 710
(二)分证望诊 710
四十、水疥 711
(一)疾病望诊 711
(二)分证望诊 711
1.风湿挟热 711
2.湿热偏盛 711
四十一、疥疮 712
(一)疾病望诊 712
(二)分证望诊 713
四十二、黄水疮 713
(一)疾病望诊 713
2.脾虚证 714
(二)分证望诊 714
1.湿热证 714
四十三、脓窠疮 715
(一)疾病望诊 715
(二)分证望诊 715
1.湿热毒淫 715
2.正虚毒蕴 716
四十四、发际疮 716
(一)疾病望诊 716
(二)分证望诊 717
1.风热毒盛 717
2.湿热毒蕴 717
3.正虚毒蕴 717
1.风热挟湿 718
(二)分证望诊 718
四十五、浸淫疮 718
(一)疾病望诊 718
2.脾虚湿蕴 719
3.血燥湿恋 719
四十六、胎?疮 720
(一)疾病望诊 720
(二)分证望诊 720
1.湿盛于热 720
2.热盛于湿 721
四十七、天疱疮 721
(一)疾病望诊 721
2.热盛湿蕴 722
3.气阴两伤 722
1.脾湿蕴蒸 722
(二)分证望诊 722
四十八、日晒疮 723
(一)疾病望诊 723
(二)分证望诊 724
1.暑热火毒 724
2.湿热毒蕴 724
四十九、猫眼疮 725
(一)疾病望诊 725
(二)分证望诊 725
1.阴寒瘀结 725
2.风热外袭 726
3.湿热郁肤 726
4.毒热入营 726
(二)分证望诊 727
1.肝郁血燥 727
五十、翻花疮 727
(一)疾病望诊 727
2.脾肾两虚 728
五十一、白屑风 728
(一)疾病望诊 728
(二)分证望诊 729
1.肌热当风 729
2.湿热蕴阻 729
五十二、面游风 730
(一)疾病望诊 730
(二)分证望诊 730
1.热盛风燥 730
2.湿热蕴阻 731
五十三、白驳风 731
(一)疾病望诊 731
(一)疾病望诊 732
(二)分证望诊 732
五十四、风隐疹 732
(二)分证望诊 733
1.风热外袭 733
2.风寒外袭 733
3.血瘀生风 733
4.气血两虚 733
5.冲任失调 734
五十五、赤白游风 734
(一)疾病望诊 734
(二)分证望诊 735
1.血分风热 735
2.气分风寒 735
3.湿热下注 735
1.肺经风热 736
(二)分证望诊 736
(一)疾病望诊 736
五十六、肺风粉刺 736
2.脾胃湿热 737
3.冲任不调 737
4.脾失健运 737
五十七、紫白癜风 738
(一)疾病望诊 738
(二)分证望诊 738
(二)分证望诊 739
1.风热毒结 739
(一)疾病望诊 739
五十八、丹毒 739
2.毒热伤营 740
3.胎热胎毒 740
4.湿毒搏结 740
五十九、缠腰火丹 741
(一)疾病望诊 741
1.毒热炽盛 742
2.湿热搏结 742
(二)分证望诊 742
六十、疣 743
(一)疾病望诊 743
(二)分证望诊 744
1.肝胆郁热 744
2.肾气不荣 744
3.风热搏肤 744
六十一、痣 745
(一)疾病望诊 745
4.湿热下趋 745
(二)分证望诊 746
1.肝肾亏损 746
2.火郁孙络 746
六十二、白发 747
(一)疾病望诊 747
(二)分证望诊 747
1.血热偏盛 747
2.精亏血虚 747
3.心脾两虚 747
(二)分证望诊 748
1.血热生风 748
六十三、油风 748
(一)疾病望诊 748
2.血瘀毛窍 749
3.气血两虚 749
4.肝肾不足 749
六十四、甲病 750
(一)疾病望诊 750
(二)分证望诊 750
1.脾伤虫积 750
2.湿热毒蕴 750
6.气血两虚 751
7.瘀血阻滞 751
3.肾虚失养 751
5.肝郁血枯 751
4.肝虚血燥 751
8.阴血亏损 752
9.肝肾两亏 752
六十五、红斑狼疮 753
(一)疾病望诊 753
4.风湿热痹阻 754
3.阴虚火旺 754
1.阴血失荣 754
(二)分证望诊 754
2.热毒炽盛 754
5.心脾两虚 755
6.脾肾阳虚 755
7.肝郁血瘀 755
六十六、结节性血管炎 755
(一)疾病望诊 755
六十七、干燥综合征 756
(一)疾病望诊 756
(二)分证望诊 756
(二)分证望诊 757
1.津失敷布 757
2.燥胜成毒 757
3.气阴耗伤 757
六十八、皮肤淀粉样变 758
(一)疾病望诊 758
(二)分证望诊 758
1.湿热蕴结 758
2.血虚风燥 758
(一)疾病望诊 759
六十九、掌蹠脓疱病 759
3.脾肾两虚 759
(二)分证望诊 760
1.毒热偏盛 760
2.脾经湿热 760
3.金石毒攻 760
七十、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样皮炎 761
(一)疾病望诊 761
(二)分证望诊 761
(一)疾病望珍 762
(二)分证望诊 762
七十一、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 762
七十二、毛发红糠疹 763
(一)疾病望诊 763
(二)分证望诊 763
1.脾胃虚弱 763
2.气阴两亏 764
七十三、雀斑 764
(一) 疾病望诊 764
(二)分证望诊 764
1.火郁证 764
(一)疾病望诊 765
2.水亏证 765
七十四、黄褐斑 765
(二)分证望诊 766
1.肝郁证 766
2.脾湿证 766
3.肾虚证 766
七十五、鸡眼 767
(一)疾病望诊 767
(二)分证望诊 767
(二)分证望诊 768
(一)疾病望诊 768
七十六、胼胝 768
七十七、瓜藤缠 769
(一)疾病望诊 769
(二)分证望诊 769
1.湿热下注 769
2.血热阻 769
七十八、黧黑斑 770
(一)疾病望诊 770
3.肾亏证 771
2.脾虚证 771
(二)分证望诊 771
1.肝郁证 771
七十九、痔 772
(一)疾病望诊 772
(二)分证望诊 773
1.风火燥结 773
2.湿热蕴结 773
3.气血瘀结 773
八十、肛瘘 774
(一)疾病望诊 774
4.气虚下陷 774
(二)分证望诊 775
1.实热证 775
2.虚热证 775
3.虚寒证 775
八十一、肛裂 776
(一)疾病望诊 776
(二)分证望诊 776
1.湿热蕴结 776
(一)疾病望诊 777
八十二、脱肛 777
2.肠燥热盛 777
3.阴血不足 777
(二)分证望诊 778
1.中气下陷 778
2.肾气虚衰 778
3.湿热蕴毒 778
第九章 五官科疾病望诊 780
2.脾胃热毒上攻证 781
1.风热外袭证 781
(二)分证望诊 781
(一)疾病望诊 781
一、针眼 781
3.脾胃虚弱证 782
二、胞生痰核 782
(一)疾病望诊 782
(二)分证望诊 783
1.痰湿阻结证 783
2.痰火郁滞证 783
(一)疾病望诊 784
三、椒疮 784
(二)分证望诊 785
1.风热客睑证 785
2.脾胃热盛,复感风邪证 785
3.血热壅滞证 785
(二)分证望诊 786
1.脾胃湿热,风邪外客证 786
(一)疾病望诊 786
四、粟疮 786
2.脾虚湿重证 787
五、睑弦赤烂 787
(一)疾病望诊 787
(二)分证望诊 788
1.外感风热证 788
2.脾胃湿热证 788
3.脾虚湿重证 788
1.脾经风热证 789
(二)分证望诊 789
2.风热上攻证 789
六.风赤疮痍 789
(一)疾病望诊 789
3.湿热偏重证 790
七、上胞下垂 790
(一)疾病望诊 790
(二)分证望诊 791
1.命门火衰,脾阳不足证 791
2.脾气虚弱 791
3.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证 791
1.风热停滞证 792
2.心脾湿热证 792
(一)疾病望诊 792
(二)分证望诊 792
八、漏睛 792
九、漏睛疮 793
(一)疾病望诊 793
(二)分证望诊 794
1.目热上攻证(初期) 794
2.热毒炽盛证(成脓期) 794
3.正虚邪恋证(溃脓期后) 794
2.心经虚火证 795
1.心经实火证 795
(一)疾病望诊 795
十、赤脉传睛 795
(二)分证望诊 795
十一、胬肉攀睛 796
(一)疾病望诊 796
(二)分证望诊 796
1.肺经蕴热证 796
4.脾胃蕴热证 797
5.肾经虚火证 797
3.肝经积热证 797
2.心经火炽证 797
6.术后复发证 798
十二、暴风客热 798
(一)疾病望诊 798
(二)分证望诊 799
1.风重于热证 799
2.热重于风证 799
3.风热并重证 799
4.邪热伤阴证 799
(一)疾病望诊 799
(一)疾病望诊 800
十三、天行赤眼 800
1.风重于热证(轻证) 801
2.热重于风证 801
3.热毒炽盛证(重证) 801
(二)分证望诊 801
十四、金疳 802
(一)疾病望诊 802
(二)分证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学物理学实验指导》(中国)杨晓岚 2019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内科学》(中国)刘德培 2019
- 《急诊医学法语缩写速查手册》夏婧 2018
- 《DK医学史》李虎译;(英国)史蒂夫·帕克 2019
- 《人体寄生虫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供基础 临床 预防 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第2版》诸欣平,苏川 2018
- 《实用日语口语大全 商务口语 白金版》柠檬树日语教学团队编著 2018
- 《中华痹病大全》娄玉钤,娄多峰,李满意主编 2019
- 《中医学原理探究》祝世讷 2019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