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要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桂琴,初航主编;王庆显等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117009756
- 页数:447 页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1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
一、阴阳的变化规律 2
(二) 阴阳的对立与互根 2
(二) 阴阳的消长 3
(三) 阴阳的转化 3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
(一)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4
(二)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 5
(三) 用于疾病的诊断 5
(四) 用于疾病的治疗 6
第二节 五行学说 6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7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 7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9
一、五脏 10
第一节 脏和腑 10
(一) 心 10
第二章 脏腑 10
附:心包 11
(二) 肺 11
(三) 脾 13
(四) 肝 14
(五) 肾 15
(一) 胆 17
(二) 胃 17
二、六腑 17
(四) 大肠 18
(五) 膀胱 18
(三) 小肠 18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19
附:女子胞 19
(一) 脏与脏 19
(六) 三焦 19
(二) 脏与腑 21
(三) 腑与腑 22
第二节 气、血、津液 23
一、气 23
二、血 24
三、津液 24
第一节 六淫 27
前言 27
第三章 病因 27
一、风 28
(一) 风邪的性质和特点 28
二、寒 29
(一) 寒邪的性质和特点 29
(二) 常见的风证 29
(二) 常见的寒证 30
三、暑 30
(一) 暑邪的性质和特点 30
(二) 常见的暑证 31
四、湿 31
(一) 湿邪的性质和特点 31
(二) 常见的湿证 32
五、燥 32
(一) 燥邪的性质和特点 32
(二) 常见的燥病 32
(二) 常见的火证 33
(一) 火邪的性质和特点 33
六、火 33
第二节 七情 34
第三节 其他因素 34
一、饮食、劳倦 34
二、痰饮 35
三、瘀血 35
四、外伤和虫兽伤 36
第四章 诊法 37
第一节 望诊 37
一、望全身情况 37
(一) 望神 37
(三) 望形态 38
(二) 望色 38
(一) 望头、发与五官 39
二、望局部情况 39
(二) 望舌 40
(三) 望小儿指纹 43
第二节 闻诊 45
一、听声音 45
(一) 语声 45
(二) 呼吸声 45
(三) 咳嗽声 45
二、嗅气味 46
第三节 问诊 46
二、问汗 47
一、问寒热 47
三、问疼痛 48
四、问饮食、口味 49
五、问睡眠 49
六、问二便 50
七、问经带 50
八、问小儿 51
第四节 切诊 51
一、脉诊 52
(一) 诊脉的部位与方法 52
(三) 常见病脉与主病 53
(二) 正常脉象 53
(四) 相兼脉与主病 56
二、按诊 57
(一) 按肌肤 57
(二) 按手足 58
(三) 按脘腹 58
第五章 辨证 59
第一节 八纲辨证 59
一、辨表里 60
(一) 表证 60
(二) 里证 60
(二) 热证 61
二、辨寒热 61
(一) 寒证 61
三、辨虚实 62
(一) 虚证 62
(二) 实证 62
四、辨阴阳 63
(一) 阴证 63
(二) 阳证 63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64
第二节 脏腑辨证 64
(一) 心气虚与心阳虚 65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65
(二) 心血虚与心阴虚 66
(三) 心火亢盛 66
(四) 心血瘀阻 66
(五) 小肠实热 67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67
(一) 肺气虚 67
(二) 肺阴虚 67
(三) 风寒犯肺 68
(四) 热邪壅肺 68
(七) 大肠湿热 69
(六) 痰浊阻肺 69
(五) 燥热伤肺 69
(八) 大肠津亏 70
三、脾与胃病辨证 70
(一) 脾胃气虚 70
(二) 脾不统血 70
(三) 脾阳虚(脾胃虚寒) 71
(四) 脾气下陷 71
(五) 食滞胃脘 71
(六) 胃火亢盛 72
(七) 胃阴不足 72
(一) 肝气郁结 73
(二) 肝血不足 73
四、肝与胆病辨证 73
(三) 肝火上炎 74
(四) 肝阳上亢 74
(五) 肝风内动 75
(六) 肝胆湿热 76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76
(一) 肾阳虚 77
(二) 肾阴虚 77
(三) 肾气不固 77
(四) 肾虚水泛 78
(五) 膀胱湿热 78
(二) 心脾两虚 79
六、脏腑兼病辨证 79
(一) 心肾不交 79
(三) 心肺气虚 80
(四) 肝肾阴虚 80
(五) 肝脾不和 80
(六) 脾肾阳虚 81
(七) 肺脾气虚 81
(八) 肺肾阴虚 82
第三节 六经辨证 82
一、太阳病证 83
二、阳明病证 84
(二) 太阳伤寒证 84
(一) 太阳中风证 84
(二) 阳明腑证 85
三、少阳病证 85
四、太阴病证 86
五、少阴病证 86
(一) 少阴寒化证 87
(二) 少阴热化证 87
(一) 配伍 108
(二) 用量 109
(三) 服法 110
(四) 用药禁忌 111
一、解表药 112
第二节 常用中草药 112
(一) 辛温解表药:麻黄 113
(一) 辛温解表药:桂枝 114
(一) 辛温解表药:荆芥 114
(一) 辛温解表药:防风 115
(一) 辛温解表药:羌活 115
(一) 辛温解表药:白芷 116
(一) 辛温解表药:细辛 116
(一) 辛温解表药:生姜 117
(二) 辛凉解表药:柴胡 117
(二) 辛凉解表药:薄荷 118
(二) 辛凉解表药:葛根 118
(二) 辛凉解表药:牛蒡子 119
(二) 辛凉解表药:菊花 119
(二) 辛凉解表药:桑叶 120
(二) 辛凉解表药:升麻 120
(二) 辛凉解表药:蔓荆子 121
(二) 辛凉解表药:蝉衣 121
(二) 辛凉解表药:淡豆豉 121
二、祛风湿药 122
独活 122
威灵仙 123
木瓜 123
秦艽 123
海风藤 124
防己 124
五加皮 124
桑寄生 125
伸筋草 125
三、祛湿药 126
(一) 化湿燥湿药:藿香 126
(一) 化湿燥湿药:佩兰 127
(一) 化湿燥湿药:香薷 127
(一) 化湿燥湿药:苍术 127
(二)淡渗利水药:茯苓 128
(一) 化湿燥湿药:白扁豆 128
(二)淡渗利水药:猪苓 129
(二)淡渗利水药:泽泻 129
(二)淡渗利水药:薏苡仁 129
(二)淡渗利水药:萆薢 130
(三)清热利湿药:茵陈 130
(三)清热利湿药:木通 131
(三)清热利湿药:车前子 131
(三)清热利湿药:滑石 132
(三)清热利湿药:金钱草 132
(三)清热利湿药:海金砂 132
(三)清热利湿药:冬瓜皮 133
(三)清热利湿药:萹蓄 133
(三)清热利湿药:瞿麦 133
四、清热药 134
(一)清热泻火药:石膏 134
(一)清热泻火药:知母 135
(一)清热泻火药:栀子 135
(一)清热泻火药:龙胆草 135
(一)清热泻火药:芦根 136
(二)清热解毒药:金银花 136
(二)清热解毒药:连翘 137
(二)清热解毒药:大青叶 137
(二)清热解毒药:蒲公英 138
(二)清热解毒药:紫花地丁 138
(二)清热解毒药:板蓝根 138
(二)清热解毒药:败酱草 139
(二)清热解毒药:白头翁 139
(二)清热解毒药:秦皮 139
(二)清热解毒药:山豆根 140
(二)清热解毒药:射干 140
(二)清热解毒药:马勃 140
(二)清热解毒药:鱼腥草 141
(二)清热解毒药:马齿苋 141
(二)清热解毒药:白花蛇舌草 141
(三) 清热凉血药:生地 142
(二)清热解毒药:蚤休 142
(三) 清热凉血药:牡丹皮 143
(三) 清热凉血药:犀角 143
(三) 清热凉血药:紫草 144
(三) 清热凉血药:玄参 144
(三) 清热凉血药:丝瓜络 145
(四) 清热燥湿药:黄芩 145
(四) 清热燥湿药:黄连 145
(四) 清热燥湿药:黄柏 146
(四) 清热燥湿药:白藓皮 147
(四) 清热燥湿药:苦参 147
(五) 清热解暑药:荷叶 147
(五) 清热解暑药:青蒿 148
(五) 清热解暑药:绿豆 148
(六) 清热明目药:决明子 149
(六) 清热明目药:谷精草 149
(六) 清热明目药:青葙子 150
(六) 清热明目药:夏枯草 150
(七) 清虚热药:银柴胡 150
(七) 清虚热药:地骨皮 151
(七) 清虚热药:白薇 151
(七) 清虚热药:胡黄连 152
五、消导药 152
山楂 152
麦芽 153
神曲 153
谷芽 154
鸡内金 154
莱菔子 154
六、催吐药 155
瓜蒂 155
藜芦 155
七、泻下药 156
(一) 攻下药:大黄 156
(一) 攻下药:芒硝 157
(一) 攻下药:番泻叶 157
(二) 润下药:火麻仁 158
(三) 逐水药:商陆 158
(二) 润下药:郁李仁 158
(三) 逐水药:巴豆 159
(三) 逐水药:牵牛子 159
八、祛痰止咳药 160
(一) 清化热痰药:前胡 160
(一) 清化热痰药:栝蒌 160
(一) 清化热痰药:贝母 161
(一) 清化热痰药:葶苈子 161
(一) 清化热痰药:竹茹 162
(一) 清化热痰药:昆布 162
(二)温化寒痰药:半夏 162
(二)温化寒痰药:旋复花 163
(二)温化寒痰药:天南星 163
(二)温化寒痰药:桔梗 164
(三)止咳平喘药:款冬花 164
(三)止咳平喘药:杏仁 165
(三)止咳平喘药:枇杷叶 165
(三)止咳平喘药:桑白皮 165
(三)止咳平喘药:海浮石 166
九、温里药 166
干姜 166
附子 167
肉桂 167
小茴香 168
吴茱萸 168
陈皮 169
青皮 169
十、理气药 169
枳实 170
香附 170
木香 171
乌药 171
砂仁 171
厚朴 172
大腹皮 172
(一) 活血药:川芎 173
十一、理血药 173
(一) 活血药:丹参 174
(一) 活血药:桃仁 174
(一) 活血药:红花 174
(一) 活血药:延胡索 175
(一) 活血药:郁金 175
(一) 活血药:赤芍 176
(一) 活血药:鸡血藤 176
(一) 活血药:水蛭 177
(一) 活血药:?虫 177
(一) 活血药:益母草 177
(一) 活血药:姜黄 178
(一) 活血药:牛膝 178
(二)止血药:仙鹤草 179
(二)止血药:白芨 179
(二)止血药:大小蓟 180
(二)止血药:白茅根 180
(二)止血药:地榆 180
(二)止血药:旱莲草 181
(二)止血药:三七 181
(二)止血药:艾叶 181
十二、补益药 182
(一)补气药:人参 182
(一)补气药:黄芪 183
(一)补气药:党参 183
(一)补气药:白术 184
(一)补气药:山药 184
(一)补气药:甘草 185
(一)补气药:大枣 186
(二)补血药:熟地 186
(二)补血药:阿胶 186
(二)补血药:何首乌 187
(二)补血药:当归 187
(二)补血药:白芍 188
(二)补血药:龙眼肉 188
(三)补阴药:麦冬 189
(三)补阴药:沙参 189
(三)补阴药:石斛 190
(三)补阴药:百合 190
(三)补阴药:枸杞子 190
(三)补阴药:龟板 191
(三)补阴药:鳖甲 191
(四)补阳药:鹿角 192
(四)补阳药:补骨脂 192
(四)补阳药:菟丝子 192
(四)补阳药:淫羊藿 193
十三、固涩药 194
(四)补阳药:肉苁蓉 194
(四)补阳药:狗脊 194
(一)止汗药:浮小麦 195
(一)止汗药:五味子 195
(一)止汗药:山萸肉 195
(二)涩肠止泻药:乌梅 196
(二)涩肠止泻药:肉豆蔻 196
(三)固精、止带、缩尿药:芡实 197
(三)固精、止带、缩尿药:海螺蛸 197
(四)补阳药:杜仲 198
十四、平肝熄风药 198
羚羊角 198
全蝎 199
蜈蚣 199
僵蚕 200
天麻 201
二、祛风剂 220
川芎茶调散 220
玉真散 221
牵正散 221
独活寄生汤 222
三、祛湿剂 222
藿香正气散 223
平胃散 224
三仁汤 224
五苓散 225
甘露消毒丹 225
茵陈蒿汤 226
八正散 226
真武汤 227
四、清热剂 228
白虎汤 228
清营汤 229
犀角地黄汤 230
普济消毒饮 230
五味消毒饮 231
清暑益气汤 232
白头翁汤 232
养阴清肺汤 233
一、阳水 233
龙胆泻肝汤 233
青蒿鳖甲汤 234
五、和解剂 234
小柴胡汤 235
逍遥散 235
痛泻要方 236
半夏泻心汤 237
六、消导剂 237
保和丸 237
七、催吐剂 238
枳实导滞丸 238
瓜蒂散 239
八、泻下剂 239
大承气汤 240
温脾汤 240
麻子仁丸 241
十枣汤 241
九、化痰止咳剂 242
二陈汤 242
清气化痰丸 242
止嗽散 243
贝母瓜蒌散 243
小青龙汤 244
十、温里剂 244
理中丸 245
小建中汤 245
四逆汤 246
十一、理气剂 246
越鞠丸 247
栝蒌薤白白酒汤 247
苏子降气汤 248
旋覆代赭石汤 248
血府逐瘀汤 249
十二、理血剂 249
生化汤 250
补阳还五汤 250
槐花散 251
黄土汤 251
四、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251
小蓟饮子 252
十三、补益剂 252
四君子汤 253
补中益气汤 253
(一) 艾炷灸 254
四物汤 254
归脉汤 254
生脉散 255
六味地黄丸 255
十四、固涩剂 256
牡蛎散 256
金锁固精丸 257
四神丸 257
清带汤 258
十五、熄风剂 258
镇肝熄风汤 258
羚角钩藤汤 259
十六、安神剂 260
酸枣仁汤 260
安神丸 261
十七、开窍剂 261
安宫牛黄丸 261
至宝丹 262
紫雪丹 262
(二) 拇指同身寸 262
苏合香丸 263
乌梅丸 附:胆蛔汤 264
十八、驱虫剂 264
十九、外用剂 265
金黄散 锡类散 265
第八章 常见证及其辨证治疗 267
第一节 咳嗽 267
一、风寒咳嗽 267
二、风热咳嗽 267
三、肺虚咳嗽(肺阴不足) 268
四、肝火犯肺 268
五、痰湿犯肺 269
第二节 头痛 269
一、外感头痛 270
(一) 风寒头痛 270
二、痰浊中阻 280
三、肾精不足 281
第八节 腰痛 281
三、肾虚腰痛 282
一、寒湿腰痛 282
二、瘀血腰痛 282
第九节 水肿 283
(一) 风水泛滥 283
(二) 水湿浸渍 284
二、阴水 284
(一) 脾阳不振 284
第十节 郁证 285
(二) 肾阳不足 285
一、肝气郁结 286
二、气滞痰郁 286
三、久郁伤神 287
四、心脾两虚 287
第九章 常见病及其辨证治疗 288
第一节 感冒(包括流行性感冒) 288
一、风寒感冒 288
二、风热感冒 289
三、挟湿感冒 289
四、挟暑感冒 289
一、卫气同病 290
第二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90
三、热盛风动 291
二、气血两燔 291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291
一、肝胃不和 292
二、肝郁脾虚 292
三、气滞血瘀 293
四、肝胆湿热 293
五、肝肾阴虚 294
第四节 高血压病 294
一、肝阳上亢 295
二、阴虚阳亢 295
三、肝肾阴虚 295
四、肝风内动 296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96
一、胸阳不振,心脉闭阻 297
二、脾虚湿聚,痰浊内生 297
三、气阴两虚 297
四、心肾阳虚 298
第六节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298
二、热痰壅肺 299
一、寒痰壅肺 299
三、脾肾阳虚 300
第七节 消化性溃疡 300
一、中阳不振,脾胃虚弱 301
二、肝郁气滞,胃失和降 301
三、胃中郁热 301
四、胃阴不足 302
五、血瘀胃络 302
第八节 肝硬化 303
一、肝郁脾虚 303
二、肝血瘀阻 304
三、湿热蕴结 304
四、水湿内阻 305
六、脾肾阳虚 305
五、肝肾阴虚 305
一、急性肾炎 306
(一) 风热 306
第九节 肾炎 306
(二) 风寒 307
(三) 热毒 307
(四) 水湿 307
(二) 脾肾阳虚 308
(一) 脾气虚弱 308
二、慢性肾炎 308
(三) 阴虚阳亢 309
第十节 肾盂肾炎 309
一、膀胱湿热 310
二、肾阴不足,湿热留恋 310
三、气阴两虚 310
第十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 311
一、气血两虚 312
二、肝肾阴虚 312
三、脾肾阳虚 313
第十二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13
二、阴虚火旺 314
三、脾气虚弱 314
一、血热妄行 314
第十三节 月经不调 315
一、月经先期 315
(一) 血热 316
(二) 肝郁 316
(三) 脾不统血 316
(一) 血寒 317
二、月经后期 317
(二) 血虚 318
(三) 气滞 318
三、月经过多 318
(一) 气虚 319
(二) 血热 319
四、月经过少 319
(一) 血虚 320
(二) 血瘀 320
一、血热 321
第十四节 崩漏 321
三、脾虚 322
二、血瘀 322
四、肝肾阴虚 323
第十五节 带下 323
一、脾虚 324
二、肾虚 324
三、湿热 325
四、湿毒 325
第十六节 疖、痈 325
一、疖 326
二、痈 327
(二) 成脓期 327
(一) 初起期 327
(三) 溃后期 328
第十七节 急性乳腺炎 328
三、破溃期 329
一、郁乳期 329
二、成脓期 329
第十八节 痔 330
一、内痔 330
二、外痔 332
睛明 332
第十九节 荨麻疹 334
一、风热 335
二、风寒 335
第二十节 胆道蛔虫病 336
四、血燥 336
三、胃肠实热 336
二、蛔热型 337
一、蛔滞型 337
第十章 针灸法 339
第一节 针刺法 339
一、毫针刺法 339
(一) 毫针的构造及规格 339
(二) 针刺练习 340
(三) 针刺前的准备 340
(四) 毫针刺法 341
(二) 丛针 344
(一) 三棱针 344
二、三棱针、丛针、皮内针刺法 344
(三) 皮内针 345
三、耳针疗法 346
(二) 常用穴位的定位与主治 346
(一) 耳穴的分布 346
(三) 耳穴的探测方法 349
(四) 配穴原则 350
(五) 操作方法 350
(六) 注意事项 351
(一) 晕针 351
(二) 滞针 351
(三) 弯针 352
(四) 断针 352
(五) 血肿 352
五、针刺注意事项 353
第二节 灸法 354
一、常用灸法 354
(二) 艾条灸 355
(三) 温针灸 356
二、灸治的适应证与禁忌 356
(一) 适应范围 356
(二) 禁忌 356
三、施灸须知 356
十一章 腧穴与经络 358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作用 358
第二节 取穴方法 359
一、骨度分寸法 359
二、解削标志 360
(一) 中指同身寸 361
三、手指同身寸法 361
(三) 横指同身寸 362
第三节 十四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362
一、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362
(一) 手太阴肺经经脉循行 362
(二) 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 363
中府 363
尺泽 364
列缺 364
(二)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 365
(一) 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 365
二、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365
少商 365
太渊 365
商阳 366
合谷 366
阳溪 367
手三里 367
曲池 368
臂臑 368
肩髃 368
迎香 368
三、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368
(一) 足阳明胃经经脉循行 368
下关 370
颊车 370
(二)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 370
四白 370
地仓 370
天枢 371
归来 371
犊鼻 371
足三里 372
丰隆 372
(二) 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 373
公孙 373
隐白 373
(一) 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 373
四、足太阴脾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373
内庭 373
商丘 375
三阴交 375
阴陵泉 375
血海 375
箕门 375
五、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376
(一) 手少阴心经经脉循行 376
大横 376
(二) 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 377
少海 377
通里 377
阴郄 377
神门 377
少府 377
六、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378
(一) 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 378
少泽 379
(二)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 379
后溪 380
养老 380
小海 380
臑俞 381
天宗 381
颧髎 381
听宫 381
七、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381
(一)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循行 381
攒竹 382
大杼 382
(二)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 382
风门 383
肝俞 384
膈俞 384
胆俞 384
脾俞 384
心俞 384
肺俞 384
大肠俞 385
气海俞 385
膀胱俞 385
肾俞 385
胃俞 385
秩边 386
委中 386
承筋 386
承山 386
承扶 386
次髎 386
(二) 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 388
(一) 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 388
涌泉 388
太溪 388
八、足少阴肾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388
至阴 388
昆仑 388
照海 390
复溜 390
水泉 390
(一) 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 391
九、手厥阴心包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391
(二) 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 391
曲泽 391
大赫 391
阴谷 391
间使 392
十、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393
中冲 393
(一) 手少阳三焦经经脉循行 393
大陵 393
内关 393
(二) 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 394
关冲 395
中渚 395
支沟 396
外关 396
天井 396
臑会 396
阳池 396
丝竹空 397
耳门 397
十一、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397
(一) 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 397
翳风 397
肩醪 397
听会 398
瞳子髎 398
率角 398
(二) 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 398
阳白 399
带脉 401
肩井 401
居髎 401
环跳 401
风池 401
阳陵泉 402
风市 402
光明 402
悬钟(又名绝骨) 403
丘墟 403
足临泣 403
足窍阴 404
十二、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404
(一) 足厥阴肝经经脉循行 404
(二)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 404
大敦 404
行间 404
太冲 405
曲泉 406
期门 407
十三、任脉循行及常用腧穴 407
(一) 任脉循行 407
神阙 408
气海 408
关元 408
建里 408
中脘 408
中极 408
(二) 任脉常用腧穴 408
上脘 409
膻中 409
天突 410
廉泉 410
长强 411
腰俞 411
(二) 督脉常用腧穴 411
腰阳关 411
命门 411
(一) 督脉的循行 411
十四、督脉的循行及常用腧穴 411
承浆 411
至阳 412
大椎 412
索髎 413
百会 413
人中(又名水沟) 413
第四节 经外奇穴 413
哑门 413
十宣 414
四缝 414
太阳 414
定喘 415
八邪 415
八风 416
鱼腰 416
球后 416
翳明 417
一、辨证论治 418
第一节 辨证和取穴的基本原则 418
二、针灸的治疗原则 418
第十二章 针灸治疗 418
三、配穴处方的基本原则 419
第二节 特定穴 420
一、背腧穴和募穴的临床应用 420
三、五输穴的临床作用 421
二、原穴与络穴的临床作用 421
四、郄穴的临床作用 422
一、感冒 423
第三节 临床常见病证的针灸治疗 423
二、高热 423
三、中风 424
四、头痛 424
五、咳嗽 425
六、哮喘 426
七、疟疾 426
九、呕吐 427
八、胃脘痛 427
十、呃逆 427
十二、泄泻 428
十一、腹痛 428
十三、痢疾 429
十五、脱肛 430
十四、便秘 430
十六、水肿 430
十七、遗尿 431
十八、癃闭 431
二十、遗精 432
十九、阳痿 432
二十一、失眠 432
二十二、癫狂 433
二十三、痫证 433
二十四、眩晕 434
二十五、面瘫 434
二十七、腰痛 435
二十六、胁痛 435
二十八、月经不调 436
二十九、痛经 437
三十、闭经 438
三十一、崩漏 438
三十二、带下病 439
三十三、妊娠恶阻 439
三十四、滞产 440
三十五、乳少 440
三十六、阴挺 441
三十七、小儿惊风 441
三十八、小儿腹泻 442
三十九、疳积 442
四十一、痄腮 443
四十、小儿麻痹后遗症 443
四十二、风疹 443
四十三、丹毒 444
四十四、疔疮 444
四十六、肠痈 445
四十五、乳痈 445
四十七、扭挫伤 445
四十九、目赤肿痛 446
四十八、耳鸣、耳聋 446
五十、鼻渊 446
五十一、齿痛 447
五十二、咽喉肿痛 447
劳宫 893
地龙 2000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实验 第2版》韩丽,史亚军 2018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与解析 第3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组 2019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第2版》赵骏 2018
-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朱古亭》方剑乔总主编 2019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世说新语校笺 第1册》(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杨勇校笺 2019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