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医学检验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陶义训名誉主编;冯仁丰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32342190
- 页数:1047 页
第一篇 检验科管理 1
第一章 规章制度 1
第一节 检验科工作制度总则 1
第二节 血库工作制度 2
第三节 检验标本送验核对制度 2
第四节 值班制度 3
三、环境消毒 4
二、检验用具 4
一、工作人员方面 4
第五节 消毒隔离制度 4
四、污物处理 5
第六节 传染病报告和菌(毒)种保管制度 5
一、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 5
二、菌(毒)种保管制度 5
第七节 检验科安全管理 6
一、生物源性危害 6
二、危害性化学品 6
四、废物处理 7
三、安全用电 7
五、灭火设施 8
第二章 基本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 9
第一节 显微镜 9
一、普通生物显微镜 9
二、暗视野显微镜 12
三、相差显微镜 13
四、荧光显微镜 14
第二节 分光光度计 15
二、电子控制分析天平 16
第三节 分析天平 16
一、分析天平种类 16
三、砝码 17
四、分析天平保养 17
第四节 离心机 17
一、离心机种类 17
二、离心作用原理 18
三、离心机操作 18
四、离心机管理保养 18
一、玻璃器材分类和型号 19
第五节 玻璃器材 19
二、玻璃器材洗涤 20
三、玻璃器材干燥 21
第三章 化学试剂和实验用水 23
第一节 化学试剂 23
一、化学试剂类别 23
二、化学试剂用途 23
第二节 实验用水 24
一、实验用水等级 24
三、化学试剂贮存 24
二、各种等级水的用途 25
三、纯水主要水质检验 25
第四章 消毒和灭菌 27
第一节 物理方法灭菌 27
一、高压蒸汽灭菌法 27
二、流通蒸汽和煮沸消毒法 28
七、滤过除菌法 29
六、辐射灭菌法 29
五、干热灭菌法 29
三、间歇灭菌法 29
四、巴斯德消毒法 29
第二节 化学方法灭菌 30
一、消毒剂 30
二、防腐剂 32
第五章 病人准备和标本采集 33
第一节 病人准备 33
第二节 标本采集 34
第一节 质量保证意义 37
第六章 检验科质量保证 37
第二节 统计学基础知识 38
一、均数和标准差 38
二、标准差间差异方差检验 40
三、均数间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41
四、回归和相关 42
五、标准曲线数据的回归处理 44
第三节 检验项目临床使用价值的评价方法 44
一、几个基本概念 47
第四节 临床检验项目的参考值和参考区间 47
三、选择参考个体 48
二、对新项目建立参考值范围和参考区间计划 48
四、参考个体的采样前准备以及须考虑的内容 49
五、参考值数据的要求和分析 49
第五节 用病人标本作方法学比较实验 50
一、方法学比较实验要点 50
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50
第六节 基本效应和回收实验 52
一、几个基本概念 52
二、回收实验步骤和注意点 52
三、对回收理解及克服基体效应方法 52
第七节 定量分析方法线性评价实验 53
一、回归统计在线性评价中意义 53
二、线性评价实验 53
第八节 操作规程及操作卡编写 54
一、操作规程内容 54
四、在线性评价中须考虑问题 54
三、数据处理 54
二、规程编写须注意的一些问题 55
三、操作卡 55
第二篇 血液学检验 57
第七章 血液生理和形态概述 57
第一节 血液生理 57
一、血液组成 57
二、血液理化性质 57
三、血液功能 58
第二节 血液细胞发育 59
一、造血器官 59
二、造血祖细胞 60
三、造血调控 60
四、血液细胞增殖 61
五、血液细胞成熟 61
第三节 血液细胞形态学 62
一、血液细胞基本结构 62
第四节 止血与凝血机制 63
一、止血机制 63
二、血液细胞形态特征 63
二、凝血机制 64
三、抗凝系统 67
四、纤溶系统 67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 70
二、静脉采血法 70
三、抗凝剂 70
第一节 采血和抗凝 70
第八章 血液学常规检验 70
第二节 血红蛋白测定 71
一、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71
二、血红蛋白专用仪测定 72
第三节 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检查 72
一、定性试验 72
二、定量试验 72
第四节 红细胞计数检查 73
第六节 三种红细胞平均值测定 74
二、微量法 74
第五节 血细胞比容测定 74
一、温氏法 74
第七节 网织红细胞计数检查 75
一、煌焦油蓝法或新亚甲蓝法 75
二、天青B法 76
三、窥盘法 76
第八节 点彩红细胞计数检查 77
第九节 红细胞形态检查 77
一、形态和大小异常 77
三、红细胞形成后损伤 78
二、血红蛋白生成异常 78
四、其他因素 79
五、代偿性造血所致异常 79
第十节 白细胞计数检查 79
第十一节 白细胞分类计数检查 80
第十二节 嗜酸粒细胞计数检查 83
一、伊红酚法 83
二、石楠红法 83
第十三节 嗜碱粒细胞计数检查 83
二、直接计数法(非溶血法) 84
第十四节 血小板计数检查 84
一、直接计数法(溶血法) 84
第十五节 出血时间测定 85
一、Duke法 85
二、Ivy法 85
第十六节 凝血时间测定 86
一、试管法 86
二、活化凝血时间测定 86
第十七节 红斑狼疮细胞检查 87
一、血块法 87
二、抗凝血法 87
第十八节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87
第九章 血液仪器分析 89
第一节 进展 89
第二节 仪器测定项目 89
第五节 凝血分析仪 90
第六节 仪器质控重要性 90
第三节 白细胞分类仪 90
第四节 流式细胞仪 90
第七节 血液分析仪质控 91
一、仪器校准 91
二、浮动均值质控法 92
第十章 止血与凝血检验 93
第一节 血块收缩时间测定 93
一、全血法 93
二、定量法 93
一、玻球法 94
第二节 血小板粘附试验 94
二、玻璃珠柱法 95
第三节 血小板聚集试验 96
第四节 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 97
第五节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99
第六节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99
第七节 凝血酶时间测定 100
第八节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及其纠正试验 101
一、生成试验 101
二、纠正试验 102
第十节 因子Ⅷ和Ⅸ凝血活性测定(一期法) 103
第九节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相关抗原测定 103
第十一节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纠正试验 105
第十二节 因子Ⅴ和Ⅶ凝血活性测定(一期法) 105
第十三节 凝血酶原抗原测定 106
第十四节 因子ⅩⅢ筛选试验 107
第十五节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108
第十六节 抗凝血酶Ⅲ测定 108
一、抗凝血酶Ⅲ抗原测定(免疫火箭电泳法) 108
二、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发色底物法) 109
第十七节 游离肝素时间测定 110
第十八节 复钙交叉试验 110
第十九节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111
第二十节 血浆纤溶酶原测定 112
一、纤溶酶原活性测定 112
二、纤溶酶原抗原含量测定 113
第二十一节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 113
第二十二节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 114
一、反向血凝试验 114
二、葡萄球菌聚集试验 115
第十一章 血液细胞化学染色 117
第一节 过氧化物酶染色(联苯胺蓝法) 117
第二节 碱性磷酸酶染色 118
一、钙-钴法 118
二、偶氮偶联法 119
第三节 苏丹黑B染色 120
第四节 糖原染色 120
第五节 铁染色 122
一、特异性酯酶染色 123
第六节 酯酶染色 123
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124
第七节 酸性磷酸酶染色 125
第十二章 骨髓检查 127
第一节 骨髓检查的指征和禁忌证 127
第二节 血细胞形态识别的基础 128
第三节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学 129
一、红细胞系 129
二、粒细胞系 129
四、单核细胞系 130
三、淋巴细胞系 130
六、巨核细胞系 131
七、其他细胞 131
五、浆细胞系 131
第四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 132
一、骨髓涂片检查 132
二、血涂片检查 133
三、正常骨髓象的表现 133
一、缺铁性贫血 134
二、溶血性贫血 134
第五节 贫血骨髓象检查 134
四、结果分析 134
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35
四、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135
五、脾功能亢进 135
六、失血性贫血 135
七、再生障碍性贫血 135
二、慢性白血病 136
一、急性白血病 136
第六节 白血病骨髓象检查 136
第十三章 白血病分型检查 138
第一节 白血病形态学分型 138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38
二、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138
第二节 急性白血病免疫学分型 139
一、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免疫学分型 139
三、桥联酶标法 140
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学分型 140
第三节 白血病综合分型 141
第十四章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病态检查 143
第一节 红细胞脆性试验 143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143
二、红细胞温育脆性试验 145
第二节 红细胞自身溶血试验 145
第三节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检查 146
一、血液热溶血试验 146
二、血液糖水溶血试验 147
三、血液酸化溶血试验 148
一、异丙醇试验 149
二、热变性试验 149
第四节 不稳定血红蛋白检查 149
第五节 红细胞变性珠蛋白小体检查 150
一、红细胞变性珠蛋白小体染色检查 150
二、红细胞Heinz小体生成试验 150
二、谷胱甘肽稳定性试验 151
第二节 显微镜检查 151
第六节 红细胞谷胱甘肽检查 151
一、还原型谷胱甘肽定量测定 151
第七节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检查 152
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152
二、红细胞高铁血红蛋白组织化学洗脱法 152
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测定 153
四、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光斑点筛选试验 155
第八节 丙酮酸激酶检查 155
一、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 155
一、内酮酸激酶荧光斑点筛选试验 156
二、胎儿血红蛋白比色测定法 157
第九节 胎儿血红蛋白检查 157
一、胎儿血红蛋白染色检查 157
三、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碱变性试验 158
第十一节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159
第十节 冷溶血试验 159
第十二节 乙酸纤维膜电泳血红蛋白A2测定 160
第十三节 叶酸测定 161
第十四节 维生素B12测定 162
第十五节 贫血实验室诊断程序和方法 163
一、贫血筛选检查 163
二、贫血专门检查 163
三、缺铁性贫血实验诊断 164
四、溶血性贫血实验诊断 165
第十五章 血液流变学检验 170
第一节 概述 170
一、血液流变学研究的内容 170
二、血液流变学研究的意义 170
第二节 血液粘度测定 171
一、毛细管粘度计法 171
二、旋转式粘度计法 173
三、测量中应注意的共性问题 174
一、毛细管粘度计法 175
二、旋转式粘度计法 175
第四节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175
一、粘性测量法 175
第三节 血浆粘度测定 175
二、微孔滤过法 176
三、激光衍射法 177
四、微管吮吸法 178
五、红细胞变形性研究的临床意义 179
第五节 细胞电泳测定 179
第三篇 输血血型血清学检验 183
第十六章 概述 183
第一节 血型血清学 183
第二节 血液成分的质量控制 183
一、ABO血型鉴定 185
第一节 红细胞血型鉴定 185
第十七章 血型血清学检验 185
二、ABO亚型血型鉴定 186
三、Rh血型鉴定 186
四、Du型血型鉴定 188
五、MN血型鉴定 188
六、P型血型鉴定 189
第二节 检查方法 189
一、抗球蛋白试验 189
二、抗人球蛋白试验 190
三、吸收放散试验 191
四、唾液中HAB血型物质测定 194
五、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抗A、抗B的检查 195
第三节 红细胞抗体检查和鉴定 196
一、红细胞抗体血清学特点 196
二、抗体检查的血清学技术 196
三、不规则抗体的筛选 200
第四节 交叉配血 200
一、受血者血液采集 200
二、交叉配血技术 201
三、交叉配血方法 201
五、交叉配血试验中不配合问题 203
第五节 新生儿溶血病血型血清学检查 203
一、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血清学检查 203
四、血液样本保留和贮存 203
二、母婴Rh血型不合溶血病血清学检查 205
三、患儿输血血型选择及配血试验 206
第六节 人淋巴细胞抗原分型技术 207
一、使用外周血淋巴细胞 207
第七节 血小板抗体检查 208
二、淋巴细胞毒交叉试验 208
第十八章 输血用血液制品及输血前质量控制 210
第一节 输血用血液制品质量控制 210
一、全血 210
二、红细胞 211
三、浓缩血小板 212
四、新鲜冰冻血浆 212
五、冷沉淀 213
四、血样本保留 214
三、血液成分选择和输注剂量 214
第二节 输血前的质量控制 214
二、不规则抗体检查 214
一、加强复查、核对 214
第四篇 临床基础检验 215
第十九章 尿液检验 215
第一节 一般性状 215
一、尿液标本采集 215
二、尿液标本贮存 216
三、尿量 216
四、颜色 217
五、透明度 217
六、酸碱反应 217
七、比重 218
第二节 尿液多联试条试验 218
四、酮体试验 219
三、葡萄糖试验 219
一、pH值试验 219
二、蛋白试验 219
五、胆红素试验 220
七、亚硝酸盐试验 220
八、尿胆原试验 220
六、隐血试验 220
九、白细胞酯酶试验 221
十、比重试验 221
十一、多联试条试验质量控制 221
一、蛋白确认试验 222
第三节 多联试条阳性反应的确认试验 222
三、酮体确认试验 224
二、葡萄糖确认试验 224
四、胆红素确认试验 225
五、尿胆原确认试验 226
第四节 尿沉渣检查 227
一、沉渣标本的制备 227
二、沉渣染色检查 227
三、沉渣中的结晶 228
四、沉渣检查临床意义 229
一、常见结石性状 230
第五节 尿结石鉴别检查 230
二、结石简易鉴别定性试验 231
第六节 遗传性疾病尿液筛选检查 231
一、苯丙酮尿的检查 231
二、Hartnup病的筛选检查 232
三、胱氨酸尿检查 232
一、凝溶蛋白加热乙酸法 233
第七节 较少用的若干检查 233
五、糖代谢异常筛选检查 233
四、尿黑酸检查 233
二、含铁血黄素试验 234
三、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试验 234
四、乳糜尿检查 234
五、卟啉定性试验 235
六、卟胆原定性试验 235
第二节 一般性状 236
第一节 标本采集 236
第二十章 粪便检验 236
第三节 常用染色法 237
第四节 粪便显微镜检查 238
一、细胞类 238
二、食物残渣 239
三、念珠菌及人体酵母菌 239
四、原虫及寄生虫卵 239
第五节 寄生虫卵及原虫浓集检查 240
一、厚涂片法 240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 240
二、浓集法 241
三、血吸虫毛蚴孵化法 242
第六节 粪便化学检验 242
一、隐血试验 242
二、粪胆素定性试验 244
三、粪胆原定量测定 244
一、潘氏试验 245
第一节 一般性状 245
第二十一章 脑脊液检验 245
第二节 化学检验 245
四、氯化物测定 246
第三节 显微镜检查 246
三、葡萄糖半定量试验 246
二、罗琼定性试验 246
第二十二章 浆膜腔积液检验 248
第一节 一般性状 248
第二节 化学检验 248
一、细胞计数检查 249
二、其他检查 249
第四节 滤出液与渗出液主要鉴别 249
第二十三章 关节液检验 251
第一节 一般性状 251
一、细胞检查 251
二、结晶检查 251
第三节 其他检查 252
第一节 精液一般性状 253
第二十四章 精液和前列腺液检验 253
第二节 精子低渗膨胀试验 254
第三节 精液果糖测定 255
第四节 男性不育症精液检验评定 255
第五节 前列腺液检查 256
第二节 胃液化学检验 257
一、胃酸分泌量 257
第一节 胃液一般性状 257
第二十五章 胃液、十二指肠液及胆汁检验 257
二、pH值测定 259
第三节 胃液显微镜检查 259
第四节 十二指肠液及胆汁检查 259
一、一般性状 260
二、显微镜检查 260
第二十六章 痰液检验 261
第一节 一般性状 261
第二节 显微镜检查 262
第四节 眼分泌物涂片检查 264
第三节 瘀斑涂片检查 264
第二十七章 阴道分泌物及其他分泌物检验 264
第二节 尿道分泌物涂片检查 264
第一节 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 264
第五节 口腔及咽喉分泌物涂片检查 265
第五篇 临床化学检验 267
第二十八章 常用生化技术 267
第一节 光度法 267
一、概论 267
二、光吸收定律 267
三、比色法与分光光度法 269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72
五、比浊法和散射测浊法 274
第二节 荧光分析法 275
一、概述 275
二、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276
三、荧光计与荧光分光光度计 277
四、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应用 277
一、基本原理 278
第三节 火焰光度法 278
二、光焰光度计基本结构与测定方法 279
第四节 化学发光法 280
一、基本原理 280
二、注意事项 281
第五节 层析技术 282
一、概述 282
二、吸附层析 283
三、分配层析 284
四、离子交换层析 285
五、凝胶层析 287
六、亲和层析 291
第六工 电泳技术 292
一、概述 292
二、影响电泳速度的因素 293
三、乙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294
四、琼脂或琼脂糖电泳 295
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95
第七节 自动生化分析仪 299
一、流动式生化分析仪 300
二、分立式生化分析仪 302
第二十九章 临床化学的质量控制 306
第一节 临床化学的分析过程质量评价 306
第二节 室间质量评价 307
一、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一般过程 308
二、临床化学室间评价结果统计 308
第一节 血清总蛋白测定 310
一、双缩脲法 310
第三十章 蛋白质测定 310
二、微量凯氏定氮波氏显色法 311
第二节 血清白蛋白测定及白、球蛋白比值 313
一、白蛋白溴甲酚绿染料结合测定 314
二、白球蛋白比值 315
第三节 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 315
一、酚试剂法 315
二、纤维蛋白原凝固时间测定法 316
第四节 血清粘蛋白测定 317
一、磺基水杨酸-硫酸钠比浊法 319
第五节 脑脊液总蛋白测定 319
二、丽春红染料比色法 320
第六节 尿液蛋白质测定 321
一、双缩脲法 321
二、比浊法 322
第七节 血清(脑脊液、尿)蛋白乙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323
第八节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326
一、比色法 326
二、简易微柱法 328
第九节 糖化血清蛋白测定 329
第十节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330
第三十一章 糖类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332
第一节 血液葡萄糖测定 332
一、葡萄糖氧化酶法 332
二、邻甲苯胺法 333
第二节 尿液葡萄糖测定 335
第三节 脑脊液葡萄糖测定 335
第四节 葡萄糖耐量试验 337
第五节 乳酸测定 338
一、乳酸脱氢酶法 339
二、化学氧化法 340
第六节 丙酮酸测定 342
第七节 D木糖测定及其吸收试验 343
第三十二章 非蛋白氮化合物测定 346
第一节 尿素测定 346
一、二乙酰一肟法 346
二、脲酶一波氏比色法 347
三、酶偶联速率法 348
第二节 肌酐测定 349
一、除蛋白改良苦味酸法 350
二、不除蛋白速率法 351
第三节 尿酸测定 353
一、磷钨酸还原法 353
二、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 355
第四节 血氨测定 356
一、离子交换树脂波氏比色法 356
二、谷氨酸脱氢酶法 358
二、临床检查项目 360
一、基本知识简介 360
第三十三章 脂类与脂蛋白测定 360
第一节 检验项目与标本收集 360
三、标本采集 361
第二节 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362
一、参考方法 363
二、高铁硫酸比色法 366
三、酶法 367
第三节 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370
一、乙酰丙酮法 370
二、酶法 371
第四节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374
一、磷钨酸镁沉淀法 374
二、硫酸葡聚糖镁沉淀法 375
三、聚乙二醇沉淀法 376
第五节 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378
一、公式计算法 379
二、聚乙烯硫酸沉淀法 379
第六节 血清载脂蛋白测定 380
一、载脂蛋白AI免疫透射比浊法 381
二、载脂蛋白B免疫透射比浊法 384
三、载脂蛋白火箭电泳法 385
五、脂蛋白α酶联免疫吸附法 386
第三十四章 电解质与微量元素测定 389
第一节 血清与体液的钾钠测定 389
一、火焰光度直接稀释法 389
二、内标准法 391
三、离子选择电极法 392
一、电量分析法 396
第二节 血清氯测定 396
二、硫氰酸汞比色法 397
第三节 血清钙测定 398
一、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 399
二、邻甲酚酞络合酮比色法 400
三、离子选择电极法 401
第四节 血清磷酸盐测定 402
一、硫酸亚铁铵比色法 402
二、硫酸亚铁磷钼蓝比色法 403
三、酸性绿3比色法 404
第五节 血清镁测定 405
一、甲基麝香草酚蓝比色法 405
二、钙镁试剂比色法 406
第六节 血清酮测定 408
一、双环己酮草酰二腙比色法 408
二、杂环偶氮化合物比色法 409
第七节 血清锌测定 410
一、吡啶偶氮间苯二酚比色法 410
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11
第八节 其他微量元素测定 412
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测定 412
二、塑料针管和玻璃针管 415
三、抗凝剂 415
四、标本贮存 415
第一节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415
第三十五章 血液酸碱度及气体分析测定 415
一、标本 415
五、气泡的影响 416
六、采血时病人状态 416
七、温度校正 416
第二节 血气分析仪简介 416
第三节 各项血液酸碱度及气体分析指标 418
第一节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421
一、连续监测法 421
第三十六章 酶测定 421
二、赖氏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 423
第二节 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425
一、连续监测法 425
二、赖氏2,4-二硝基苯肼比色法 426
第三节 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 427
一、连续监测法 427
二、金氏磷酸苯二钠比色法 429
第四节 血清乳酸脱氢酶连续监测 431
第五节 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测定 432
一、连续监测法 432
二、重氮试剂比色法 433
第六节 血清肌酸激酶测定 435
一、连续监测法 435
二、肌酸显色法 437
第七节 血清淀粉酶碘淀粉比色测定 439
第八节 血清脂肪酶测定 441
一、比浊测定法 441
二、滴定法 442
一、连续监测法 444
第九节 血清5'-核苷酸酶测定 444
二、钼蓝显色法 446
第十节 血清谷氨酸脱氢酶连续监测测定法 447
第十一节 血清胆碱酯酶测定 449
一、连续监测法 449
二、乙酰羟胺显色法 450
第十二节 血清腺苷脱氨酶测定 451
第十三节 血清铜氧化酶(铜蓝蛋白)测定 453
第十四节 血清醛缩酶测定 455
第十五节 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457
一、琼脂糖电泳法 458
二、免疫抑制法 459
第十六节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460
一、琼脂糖电泳法 460
二、乙酸纤维膜电泳法 461
第十七节 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测定 462
一、乙酸纤维膜电泳法 463
二、热稳定试验 464
一、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测定 465
第十八节 酸性磷酸酶同工酶测定 465
二、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和非前列腺酸性磷酸酶联合测定 466
三、前列腺酸性磷酸酶免疫化学法 466
第十九节 醛缩酶同工酶免疫沉淀比色测定 468
第二十节 血清碱性磷酸酶肝型同工酶糖蛋白糖链结构分析 469
一、自动仪器法 470
二、荧光光度手工操作法 471
第三十七章 肝功能试验 473
第一节 血清胆红素测定 474
一、改良咖啡因法 474
二、胆红素氧化酶法 476
第二节 麝香草酚浊度试验 477
一、光电比浊法 477
二、目视比浊法 479
第三节 血清Ⅳ型胶原测定 479
第四节 吲哚氰绿排泄试验 480
第三十八章 肾功能试验 482
第一节 内生肌酐清除试验 483
第二节 尿素清除试验 484
第三节 菊糖清除试验 485
第四节 酚红排泄试验 487
第五节 对氨基马尿酸清除试验 488
第三十九章 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491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 491
一、皮质醇放射免疫测定 491
二、醛固酮放射免疫测定 493
第二节 性激素测定 494
一、孕酮放射免疫测定 494
三、雌二醇放射免疫测定 496
二、睾酮放射免疫测定 496
第三节 甲状腺激素测定 497
一、血清甲状腺素放射免疫测定 497
二、三碘甲腺原氨酸放射免疫测定 498
三、血清游离四碘甲腺原氨酸放射免疫测定 499
四、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放射免疫测定 500
五、反三碘甲腺原氨酸放射免疫测定 502
第四节 垂体激素测定 503
一、促甲状腺激素测定 503
二、黄体生成激素酶免疫滤过测定 505
三、促卵泡激素放射免疫测定 506
四、生长激素放射受体测定 508
五、血清泌乳素放射免疫测定 509
第五节 胰岛素测定 511
第六节 尿儿茶酚胺荧光测定 513
第七节 妊娠试验 515
一、胶乳抑制凝集法 515
二、双抗体夹心酶免疫法 516
三、免疫金溶胶斑点滤过法 517
第一节 甲胎蛋白测定 518
第四十章 肿瘤标志物测定 518
一、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519
二、火箭电泳放射自显影法 519
三、放射免疫法 519
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20
五、甲胎蛋白临床意义 520
第二节 癌胚抗原测定 520
二、放射免疫法 521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21
第三节 鼻咽癌的血清学测定 522
一、抗淋巴细胞瘤病毒衣壳抗原免疫球蛋白A抗体测定 522
二、抗淋巴细胞瘤病毒早期抗原免疫球蛋白A抗体测定 523
第四节 糖链抗原-50放射免疫测定 523
第五节 糖链抗原-19-9免疫放射测定 525
第六节 糖链抗原-15-3免疫放射测定 526
第七节 糖链抗原-125放射免疫测定 528
第八节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放射免疫测定 529
第九节 前列腺特异抗原放射免疫测定 531
第十节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放射免疫测定 532
第十一节 血清铁蛋白放射免疫测定 534
第十二节 T抗原测定 535
一、标记凝集素法 535
二、半乳糖氧化酶法 536
第四十一章 治疗药物监测 537
第一节 概论 537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三个方面 537
三、什么药物需要进行监测 538
二、为什么要测定血药浓度 538
四、测定血药浓度的临床意义 539
五、血药浓度的评价 539
六、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 540
七、如何保证所测得的血药浓度结果具有临床意义 540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名词简介 541
第三节 测定血药浓度的方法学 543
一、免疫分析法 543
二、色谱法 547
第四节 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558
一、血清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和乙琥胺同时测定 559
二、血清茶碱测定 562
三、血清利多卡因及其代谢产物、美西律、丙吡胺和奎尼丁同时测定 564
四、血清胺碘酮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567
五、血清阿米替林、去甲替林、米帕明、地昔帕明、多寒平同时测定 569
六、全血环孢菌素A测定 572
第四十二章 维生素测定 575
第一节 维生素C测定 575
一、分光光度法 577
第二节 维生素E测定 577
二、荧光法 578
第三节 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测定 579
一、β胡萝卜素测定 579
二、维生素A测定 579
第四节 尿液维生素B1测定 581
第五节 维生素B1饱和试验 583
第六节 尿液维生素B2测定 584
第七节 尿液N'甲基菸酰胺测定 585
第六篇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 587
第四十三章 概论 587
第一节 微生物概述 587
一、微生物和微生物学 587
二、细菌概述 587
三、细菌的分类和命名 588
第二节 医学细菌的类群 588
一、医学细菌的范畴 588
二、细菌的分类体系 589
第四十四章 细菌检验基本技术 590
第一节 细菌形态检查 590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法 590
二、染色标本检查法 590
第二节 细菌培养技术 593
一、无菌操作技术 594
二、细菌接种方法 594
第三节 常用生化试验 597
一、糖类代谢试验 597
三、培养法 597
二、蛋白质、氨基酸分解试验 601
三、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 603
四、细菌酶类试验 604
五、其他试验 607
第四节 细菌的血清学鉴定技术 608
一、凝集试验 608
二、沉淀试验 610
一、动物接种 612
第五节 动物实验 612
二、采血技术 615
第六节 细菌L型的检验技术 616
一、概述 616
二、L型的检验 617
第四十五章 各种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618
第一节 血液 618
第二节 脑脊液 619
第三节 上呼吸道标本 621
第四节 下呼吸道标本 622
第五节 穿刺液 624
第六节 胆汁 625
第七节 尿液 626
第八节 粪便 628
第九节 脓液及创伤感染分泌液 630
第十节 生殖器官标本 632
第四十六章 革兰阴性需氧及兼性厌氧球菌的鉴定 634
第一节 奈瑟菌属 634
一、脑膜炎奈瑟菌 635
二、淋病奈瑟菌 636
第二节 布拉汉亚属 637
第四十七章 革兰阳性需氧及兼性厌氧球菌的鉴定 639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639
第二节 微球菌属 644
第三节 链球菌属 645
第四节 肠球菌属 648
第四十八章 革兰阳性需氧及兼性厌氧杆菌的鉴定 650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650
第二节 李斯特菌属 652
第三节 丹毒丝菌属 653
一、炭疽芽胞杆菌 654
第四节 芽胞杆菌属 654
二、蜡样芽胞杆菌 655
第四十九章 分枝杆菌属及奴卡菌属的鉴定 657
第一节 分枝杆菌属 657
一、结核分枝杆菌 658
二、麻风分枝杆菌 663
第二节 奴卡菌属 663
第一节 埃希菌属 665
第五十章 肠杆菌科的鉴定 665
第二节 志贺菌属 666
第三节 沙门菌属 667
第四节 枸橼酸杆菌属和爱德华菌属 671
第五节 克雷伯菌属 672
第六节 肠杆菌属 674
第七节 沙雷菌属和哈夫尼菌属 675
第八节 变形菌属、普城菌属和摩根菌属 676
第九节 耻尔森菌属 677
第一节 弧菌属概述 680
第五十一章 弧菌科的鉴定 680
第二节 病原性弧菌 685
一、霍乱弧菌 685
二、拟态弧菌 685
五、溶藻弧菌 686
六、创伤弧菌 686
四、副溶血弧菌 686
三、麦氏弧菌 686
七、霍利斯弧菌 687
八、河弧菌 687
九、弗尼弧菌 687
十、海鱼弧菌 687
第三节 气单胞菌属 688
第四节 邻单胞菌属 690
第五十二章 非发酵菌的鉴定 691
第一节 非发酵菌各菌属的鉴别 691
二、试验结果的解释 692
一、非发酵菌的基本生化试验 692
第二节 假单胞菌属 693
第三节 不动杆菌属 701
第四节 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和放射形土壤杆菌 702
第五节 黄杆菌属和鞘氨醇杆菌属 703
第六节 莫拉菌属 704
第七节 艾肯菌属 706
第八节 金氏菌属 706
第一节 嗜血菌属 708
第五十三章 需复杂营养的革兰阴性杆菌的鉴定 708
第二节 巴斯德菌属 710
第三节 加德纳菌属 711
第四节 鲍特菌属 712
第五节 布鲁菌属 713
第六节 军团菌属 714
第七节 弯曲菌属 716
第八节 螺杆菌属 718
第一节 厌氧菌 719
第五十四章 厌氧菌的鉴定 719
第二节 标本的采集和运送 720
第三节 厌氧菌的分离培养 722
一、厌氧培养装置 722
二、厌氧菌分离培养程序 724
第四节 厌氧菌鉴定基本技术 725
一、形态及染色 725
二、菌落性状 725
三、抗生素纸片鉴定试验 725
四、生化试验 726
五、气液相色谱 728
第五节 厌氧性球菌的鉴定 729
一、革兰阳性厌氧性球菌 729
二、革兰阴性厌氧球菌 730
第六节 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菌的鉴定 731
一、类杆菌属 731
二、梭杆菌属 732
第七节 革兰阳性无芽胞厌氧菌的鉴定 734
一、优杆菌属 734
四、双歧杆菌属 735
三、放线菌属 735
二、丙酸杆菌属 735
五、乳杆菌属 736
第八节 梭状芽胞杆菌属的鉴定 737
一、破伤风梭菌 737
二、产气荚膜梭菌 737
三、肉毒梭菌 738
四、艰难梭菌 738
一、概述 739
二、密螺旋体属 739
第一节 螺旋体 739
第五十五章 其他微生物的鉴定 739
三、疏螺旋体属 740
四、钩端螺旋体属 741
第二节 衣原体 743
一、概述 743
二、标本采集运送和贮存 744
三、直接显微镜检查 744
四、分离培养 746
五、血清学诊断 748
六、其他实验诊断 749
第三节 立克次体 750
一、概述 750
二、生物学性状 750
三、检验方法 751
第四节 支原体 752
一、病毒的分离 754
第五节 病毒 754
二、病毒的鉴定 755
三、血清学诊断方法 757
四、快速诊断方法 758
第五十六章 真菌的鉴定 759
第一节 真菌概述 759
一、形态与结构 759
二、生长和变异 760
三、真菌检验基本技术 761
一、毛癣菌属 762
第二节 浅部真菌 762
二、表皮癣菌属 763
三、小孢子癣菌属 764
四、浅部真菌的检验 764
第三节 白色念珠菌 766
一、概述 766
二、检验技术 766
二、新型隐球菌的检验 767
一、概述 767
第四节 新型隐球菌 767
第五十七章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768
第一节 一般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768
一、琼脂扩散法 768
二、稀释法 772
三、抗菌药物的选择 774
第二节 厌氧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776
一、稀释法 776
二、扩散法 776
第三节 结核分枝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 777
第四节 β内酰胺酶的测定 779
一、微生物活性消失法 779
二、碘测定法 779
二、酸测定法 780
第五十八章 细菌检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 781
第一节 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 781
一、室内质量控制 781
二、室间质量控制 787
一、室内质量控制 788
第二节 药物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 788
二、室间质量控制 791
第五十九章 微生物的基因检查 792
第一节 核酸探针检测技术的应用 792
一、核酸探针检测技术 792
二、核酸探针的应用 795
第二节 聚合酶链反应 795
一、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796
二、聚合酶链反应的应用 796
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 797
一、质粒指纹分析 797
第三节 指纹分析 797
第四节 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 798
一、细菌脱氧核糖核酸的提取 798
二、细菌脱氧核糖核酸中鸟嘌呤和胞嘧啶碱基含量的检测 799
三、相关度测定 800
四、核糖体核糖核酸的碱基序列测定 801
五、核糖体蛋白的组成分析 801
第六十章 细菌检验的自动化和微型化 802
第一节 细菌检验的自动化 802
一、用于细菌鉴定、药物敏感试验及细菌尿检查的仪器 802
二、用于菌血症和菌尿症诊断的仪器 803
第二节 细菌检验的微型化 804
一、微量生化反应系统 804
二、尿筛选用的小型快速培养基 804
一、医院内感染的定义、分类及现状 806
二、医院内感染中的病原微生物 806
第六十一章 医院内感染及监测 806
第一节 医院内感染和病原微生物 806
第二节 医院内感染的监测 807
一、组织机构 807
二、医院内感染的实验室监测 808
第六十二章 临床细菌检验常用培养基 811
第一节 培养基概述 811
一、培养基的分类 811
二、培养基成分及作用 811
四、培养基的灭菌 812
三、培养基的pH值测定 812
第二节 基础培养基 813
一、肉浸液培养基 813
二、牛肉(或牛心)消化液 813
三、马丁肉汤 813
四、营养琼脂 813
五、血液琼脂 814
六、胰化蛋白?胨培养基 814
第三节 专用培养基 814
一、球菌用培养基 814
二、革兰阳性杆菌分离培养基 818
三、分枝杆菌用培养基 820
四、肠杆菌科分离培养基 821
五、弧菌科分离培养基 825
六、非发酵菌培养基 826
七、其他革兰阴性杆菌培养基 827
八、厌氧菌培养基 830
九、L型细菌用培养基 834
十、支原体培养基 834
十一、真菌培养基 835
第四节 生化试验培养基 836
一、糖类分解试验培养基 836
二、蛋白胨、氨基酸和含氮化合物分解试验培养基 838
三、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培养基 839
四、其他生化试验培养基 839
第五节 运送、保菌培养基 841
第六十三章 传染病的血清学检验 843
第一节 细菌性传染病的血清学检验 843
一、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测定 843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血清学检查 845
三、肠热症的血清学检测 847
四、布鲁菌病的血清学检测 848
第二节 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检验 850
一、病毒性肝炎的分型及血清学标志物 850
二、抗甲型肝炎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体的检查 853
三、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检查 854
四、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查 858
五、丁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标志物检查 859
第三节 艾滋病的血清学检验 860
六、戊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查 860
一、抗艾滋病病毒1抗体的检测 861
二、抗艾滋病病毒1和抗艾滋病病毒2的同时测定和鉴别 862
三、免疫印迹法 863
四、艾滋病免疫检验方法选择和结果判断的若干问题 863
第四节 其他病毒性疾病的血清学检验 863
一、抗巨细胞病毒抗体的检查 863
二、抗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查 864
三、抗风疹病毒抗体检查 865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血清学检查 867
五、流行性出血热的血清学检查 869
六、轮状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检查 870
第五节 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检验 873
第六节 螺旋体病的血清学检验 874
一、梅毒的血清学检查 874
二、钩端螺旋体病的血清学检查 878
第六十四章 概述 883
第一节 免疫学检验理论基础 883
第七篇 临床免疫学检验 883
一、细胞免疫 884
二、体液免疫 887
三、体外抗原抗体反应 889
第三节 免疫学检验的基本技术 890
一、凝胶免疫沉淀试验 890
二、免疫电泳技术 893
三、免疫浊度测定技术 896
四、免疫胶乳技术 899
五、血凝试验 903
六、免疫荧光技术 907
七、放射免疫技术 910
八、酶免疫技术 914
九、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921
十、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应用 924
十一、发光免疫技术 926
第六十五章 细胞免疫学检验 930
第一节 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查 930
一、T淋巴细胞表面抗原的检测 930
二、T淋巴细胞受体的检测 932
三、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检测的临床意义 933
第二节 T淋巴细胞功能的检查 933
一、形态学检查法 933
二、3H-TdR掺入法 934
第三节 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查 935
一、B淋巴细胞抗原的检测 935
二、B淋巴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的检测 936
三、B淋巴细胞补体受体的检测-酵母菌花环试验 936
五、B淋巴细胞标志检测的临床意义 937
四、小鼠红细胞花环试验 937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938
二、血清血型抗体检查 938
三、特异性抗体产生能力检查 938
第四节 B淋巴细胞功能的检查 938
四、抗体分泌细胞的检测--免疫酶点技术 939
五、B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940
六、B淋巴细胞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940
第五节 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测定 940
二、125IUdR释放法 941
一、51Cr释放法 941
三、胞浆乳酸脱氢酶释放法 942
四、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943
第六节 杀伤细胞活性的测定 943
一、51Cr释放法 943
二、胞浆乳酸脱氢酶释放法 944
第七节 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查 945
一、中性粒细胞趋化性检测 945
二、中性粒细胞吞噬杀菌功能的检测 947
三、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相伴随的化学发光检测 948
第八节 细胞因子测定 949
一、白细胞介素-1测定 949
二、白细胞介素-2测定 951
三、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 952
四、白细胞介素-6测定 954
五、肿瘤坏死因子测定 956
第九节 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956
二、血清中红细胞C3b受体花环抑制因子检查 957
一、红细胞C3b受体的检测--酵母菌花环法 957
第十节 体外变态反应试验 958
一、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 958
二、人嗜碱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959
第六十六章 体液免疫学检验 960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测定 960
一、免疫球蛋白G、A、M的测定 960
二、免疫球蛋白G、A、M测定的临床意义 963
三、免疫球蛋白D的测定 963
四、免疫球蛋白E的测定 964
五、M蛋白的检测和鉴定 965
第二节 补体的测定 966
一、补体结合试验 966
二、补体活性测定 968
三、单个补体成分测定 970
四、注意事项 970
五、临床意义 970
二、C反应蛋白的测定 971
一、概述 971
第三节 急性期蛋白的测定 971
三、其他急性期蛋白的测定 973
第四节 自身抗体的检查 974
一、类风湿因子检查 974
二、抗核抗体检查 974
三、抗dsDNA抗体检查 976
四、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检查 979
五、抗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查 982
六、抗精子抗体检查 985
七、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查 986
第五节 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 987
一、聚乙二醇沉淀法 987
二、C1?法 988
三、类风湿因子法 989
四、固相胶固素结合法 990
五、Raji细胞试验 991
六、抗补体法(微量法) 992
七、抗C3测定 993
八、免疫复合物检测的临床意义 994
第八篇 临床寄生虫学检验 995
第六十七章 显微镜检查 995
第一节 血液寄生虫检查 995
一、疟原虫检查 995
二、微丝蚴检查 996
第二节 骨髓寄生虫检查 997
第六节 非常规标本的寄生虫检查 998
第五节 粪便寄生虫检查 998
第三节 痰液寄生虫检查 998
第四节 尿液寄生虫检查 998
第六十八章 寄生虫病免疫学检验 999
第一节 概述 999
第二节 血吸虫病的免疫学检验 1000
一、皮内试验 1000
二、环卵沉淀试验 1001
三、间接血凝试验 1002
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002
六、单克隆抗体斑点酶联试验 1003
五、胶乳凝集试验 1003
第三节 疟疾的血清学检验 1004
一、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1004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004
第四节 弓形虫病的免疫学检验 1005
一、间接血凝试验 1005
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1005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005
一、皮内试验 1006
第五节 旋毛虫病的免疫学检验 1006
第六节 棘球蚴(包虫)病的免疫学诊断 1006
二、间接血凝试验 1007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007
四、酶联免疫电转移印斑试验 1007
附录 1009
附一 法定计量单位 1009
附二 元素周期表 1015
附三 相对离心力计算图 1016
附四 体表面积计算图 1017
附五 检验科常用试剂 1018
附六 pH值标准液的配制及不同温度下的pH值 1024
附七 系列缓冲液配制表 1025
附八 生物缓冲剂 1026
附九 常用pH值指示剂 1029
附十 t值表 1030
附十一 F值表 1031
附十二 生化自动分析仪参数表 1032
主要参考书 1048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学物理学实验指导》(中国)杨晓岚 2019
- 《大国医 30位国宝级“国医大师”的养生绝活》秦泉主编 2016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内科学》(中国)刘德培 2019
- 《急诊医学法语缩写速查手册》夏婧 2018
- 《DK医学史》李虎译;(英国)史蒂夫·帕克 2019
- 《人体寄生虫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供基础 临床 预防 口腔医学类专业用 第2版》诸欣平,苏川 2018
- 《中医学原理探究》祝世讷 2019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