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神经免疫学
神经免疫学

神经免疫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贤豪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35221319
  • 页数:472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医学与生物统计方法下一篇:生理学
《神经免疫学》目录

第一节 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范围 3

第二节 神经免疫学沿革 4

一、免疫学源于中国 4

二、年轻的边缘学科——神经免疫学 4

第三节 研究新动向 5

一、细胞免疫 5

二、体液免疫 6

三、免疫治疗 6

四、免疫遗传 7

五、疼痛与炎症 7

六、系统性红斑狼疮 7

七、应激与鸦片类药物 8

八、分子模拟学说 8

九、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与免疫 8

十、原因未明的神经系统疾病与炎症 8

第四节 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互关系的研究 8

一、一种递质作用于不同系统的效应细胞 9

二、一种细胞产生不同的递质、并有不同递质的受体 9

三、研究展望 10

第一节 神经免疫学涉及的有关概念 13

一、先功能后形态 13

二、自己与非己 13

三、抗原 13

四、免疫活性细胞 14

五、免疫功能失常导致的疾病 14

第二节 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 15

一、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异同点 15

二、免疫系统的组织和器官的神经支配 16

第一节 肽类的保守性 19

一、甲状腺素 19

二、胰岛素 20

三、血管紧张素 20

第二节 受体的保守性 21

第一节 神经内分泌活性物质 22

一、神经递质 22

二、类固醇激素 22

三、蛋白质和肽激素 23

四、神经生长因子 23

第二节 应激、条件反射和免疫功能 23

一、应激的作用 23

二、内源性阿片肽的作用 24

第三节 胸腺素对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的调节 25

一、免疫-神经轴的信使 25

二、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26

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效应 26

四、临床研究 27

第四节 免疫调节肽与神经系统 28

一、胸腺素、淋巴因子对垂体-肾上腺轴的刺激 28

二、胸腺素和淋巴因子并不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 29

三、胸腺素和淋巴因子在神经系统中起作用的证明 30

四、中枢神经系统有免疫反应的胸腺素α1 30

五、小结 30

第五节 神经-内分泌对免疫调节的定位研究 32

一、切除下丘脑前部对免疫的影响 32

二、破坏脑内其他部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2

三、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 32

四、肾上腺及其他因素对免疫的影响 32

五、副交感神经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对话中的作用 32

第六节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作用 33

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 33

二、垂体-肾上腺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调节 34

三、应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神经细胞丧失 35

四、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度相伴的神经病理改变 35

五、对个体发育的影响 36

第七节 泌乳素和生长激素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36

第八节 免疫产物对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调节 37

一、肿瘤坏死因子调节生长激素 37

二、白细胞介素-1诱导发热和睡眠 38

三、淋巴细胞分泌神经生长因子样因子 39

四、淋巴因子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 39

第一节 心理与免疫 41

第二节 精神病的物质基础 42

第一节 结构特点 44

一、血管周围间隙 44

二、神经系统的免疫特免性 44

三、神经系统免疫特免性的相对性 45

四、血脑屏障 46

第二节 神经系统内的吞噬细胞 47

第三节 脑内皮细胞-星形细胞免疫控制系统 48

一、T细胞的激活 48

二、神经系统中T细胞的激活 48

三、星形细胞参与脑内免疫应答 48

四、内皮细胞在脑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51

五、小结 51

第四节 神经系统衍生的淋巴因子 51

一、淋巴因子的概念及来源 51

二、胶质细胞刺激因子在反应性胶质增生中的作用 52

三、淋巴因子和肿瘤监视 53

第五节 免疫与神经系统疾病 53

一、细胞免疫在神经免疫中的重要作用 53

二、神经系统疾病时的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异常 54

三、对神经系统抗原的研究 55

四、病毒感染与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 55

五、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研究的当代焦点 56

第一节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 57

一、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 57

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研究方法 57

三、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方法 58

四、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定量测定的表达方法及其意义 59

五、特异性抗体(Ab)测定 61

第二节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的定性检测 61

一、免疫球蛋白组分区带检测 61

二、双相电泳 64

三、脑脊液免疫球蛋白研究的意义 64

四、展望 65

第三节 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检测 66

一、自人腓肠肌提取乙酰胆碱受体 66

二、用人乙酰胆碱受体检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 67

第四节 细胞因子 68

一、概述 68

二、粘附分子 68

三、细胞间粘附分子-1 69

四、白介素-2受体 70

五、肿瘤坏死因子 70

六、泌乳素 74

七、内皮素 75

第五节 载脂蛋白E 75

一、载脂蛋白E简介 76

二、载脂蛋白E的纯化和鉴定 76

三、载脂蛋白E结构和分类 76

四、ApoE单克隆抗体(McAb)制备和纯化 76

五、ApoE基因型和表型的测定 77

第六节 髓鞘碱性蛋白的检测 81

一、ELISA检测步骤 81

二、意义 82

第七节 P2蛋白及其抗体的制备和检测 82

一、P2蛋白的提取 82

二、P2蛋白的纯化 82

三、P2蛋白的鉴定 82

四、抗牛P2血清的制备,IgG抗体的纯化与酶标记 83

第一节 神经肌肉接头免疫性疾病简介 91

第二节 神经肌肉接头解剖及生理 92

一、解剖 92

二、乙酰胆碱受体 93

三、乙酰胆碱 94

四、胞浆学说 95

五、突触后膜机制 95

六、乙酰胆碱酯酶 95

第三节 突触的药理 96

一、作用于突触前膜 96

二、作用于突触后膜 97

三、胆碱酯酶抑制剂 97

第四节 神经肌肉间的相互营养作用 98

一、失神经作用的后果 98

二、运动神经末梢向外生长的调节 98

第一节 概述 100

一、简史 100

二、命名 101

第二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 102

一、研究简史 102

二、与免疫障碍有关的证据 102

三、肌肉特异性抗体的作用 102

四、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 105

五、细胞免疫依赖性 107

六、补体参与 110

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必备条件 110

八、重症肌无力系自身免疫性疾病 110

九、泛化自身免疫学说的提出及证实 110

十、重症肌无力免疫学异常的病因尚未定论 112

十一、自身免疫的启动 112

十二、重症肌无力的免疫学定义 113

十三、存在的问题 113

第三节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受体与重症肌无力 113

一、测定 114

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受体改变的可能机制 114

第四节 病理改变 114

一、骨骼肌 115

二、神经肌肉接头处 115

三、胸腺 115

第五节 临床表现 118

一、一般资料 119

二、骨骼肌受累 119

三、心肌受累 123

四、神经系统受累 124

五、平滑肌受累 128

六、其他系统受累 128

七、重症肌无力与胸腺瘤 128

第六节 遗传 128

第七节 诊断 130

一、活动的加重、休息后减轻的骨骼肌无力 130

二、药理学试验 130

三、电生理检查 131

四、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 132

五、免疫病理学检查 135

六、胸腺的影像学诊断 135

七、其他生化及免疫学指标 135

第八节 重症肌无力综合征的临床分型 136

一、暂时性新生儿重症肌无力 136

二、家族性重症肌无力 136

三、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综合征 136

四、青霉胺致重症肌无力 138

五、α-干扰素致重症肌无力 139

第九节 治疗概述 139

一、治疗总则 139

二、临床疗效分级 139

三、治疗方案 140

四、避免使安全系数降低的因素 140

五、疗效 140

第十节 诊疗方法 141

一、几种常用疗法简介 141

二、胆碱酯酶抑制剂 141

三、胸腺摘除 143

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144

五、细胞毒剂 146

六、降低血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措施 147

七、针对细胞免疫的治疗措施 148

八、静脉大剂量γ-球蛋白 149

第十一节 重症肌无力危象的处理 149

一、一般急救 150

二、危象的确诊及分型 150

第一节 动物免疫方法 156

一、主动免疫 156

二、被动转移 156

第二节 实验观察 156

一、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实验证据 156

二、神经肌肉接头处病理改变 157

第三节 治疗-免疫耐受 157

第一节 概述 160

一、简史 160

二、定义 161

第二节 病生、病解及免疫遗传 161

一、病理生理 161

二、病理解剖 162

三、免疫遗传学 162

第三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 163

一、细胞免疫的改变 163

二、体液因子起作用的临床证据 163

三、致病性IgG抗体的实验证明 163

四、补体参与 164

五、免疫攻击靶器官的性质 165

六、自身免疫的启动 165

第四节 Lambert-Eaton无力样综合征伴发病 166

一、合并肿瘤 166

二、伴自身免疫性疾病 166

第五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167

一、临床表现 167

二、诊断 168

三、鉴别诊断 168

第六节 治疗 168

一、一般治疗原则 168

二、一线药物 169

三、免疫抑制剂 169

第七节 小结 169

第一节 概述 171

一、简史 171

二、定义 171

第二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 171

一、病因 171

二、发病机制 172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 172

一、临床表现 172

二、实验室资料 173

第四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73

一、诊断 173

二、鉴别诊断 173

第五节 治疗 174

第一节 概述 176

一、简史 176

二、定义 176

第二节 发病机制 176

一、儿茶酚胺能性和γ-氨基丁酸能通路的不平衡 176

二、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伴 177

三、针对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的自身免疫 177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 178

一、临床表现 178

二、实验室资料 180

第四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81

一、诊断标准 181

二、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抗体可作为有用的标志 181

三、鉴别诊断 181

第五节 治疗 182

一、对症治疗 182

二、免疫治疗 182

三、理疗 183

第一节 概述 184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 184

一、无运动和副交感功能障碍 184

二、交感功能亢进 185

三、心血管功能改变 185

第三节 组织学所见 186

一、组织化学 186

二、形态学 186

第一节 概述 188

一、定义 188

二、发病情况 188

第二节 病理改变和发病机制 188

一、病理改变 188

二、发病机制 188

三、病因 189

四、自身免疫的启动 189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 189

一、临床表现 189

二、实验室资料 190

第四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190

一、诊断 190

二、鉴别诊断 191

第五节 治疗及预防 191

一、治疗方法 191

二、病程和预后 192

第一节 概述 193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 193

一、临床表现 193

二、实验室资料 194

第三节 发病机制及病理 19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94

二、肌肉病理和免疫病理 194

第四节 治疗及预后 195

一、治疗 195

二、预后 195

第一节 髓鞘概述 199

一、解剖 199

二、生理 199

三、生化 199

四、抗原性 200

第二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 200

一、肥大细胞的作用 201

二、髓鞘碱性蛋白特异性淋巴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定位 201

三、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分析 201

四、细胞因子在视网膜内皮细胞上的作用 202

五、粘附分子在炎性脱髓鞘病中的作用 202

六、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特异性抗原的提呈问题 202

七、小结 203

第三节 实验室检测 204

第四节 疾病分类 204

一、髓鞘形成障碍性疾病 204

二、髓鞘破坏性疾病 204

第一节 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 207

一、病因 207

二、病理 207

三、发病机制 207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207

一、临床表现 207

二、诊断 208

三、鉴别诊断 208

第三节 治疗及预防 208

一、治疗 208

二、预防 208

第一节 概述 210

一、简史 210

二、简介 210

三、定义 210

第二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 210

一、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211

二、体液免疫也起重要作用 212

三、补体参与 213

四、多发性硬化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213

第三节 病因 214

一、内因——遗传素质 214

二、外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215

第四节 自身免疫的启动机制 216

一、易感个体及病毒感染 216

二、促发因素 217

三、自身免疫攻击的靶 217

第五节 临床改变的病理生理基础 218

一、发生血管炎的机制 218

二、髓鞘脱失的机制 218

三、产生电生理改变的机制 218

四、复发、缓解和渐加重的机制 219

五、周围神经受累的可能机制 219

六、临床定位与病理及影像学所见不一致的机制 220

七、Lhermitte氏综合征的机制 220

八、东方病人视神经脊髓受累较多的机制 220

第六节 病理 220

第七节 临床表现 221

一、一般资料 221

二、首发症状 222

三、进展速度 222

四、视神经炎和脑干受累 222

五、运动障碍 222

六、感觉障碍 222

七、反射和共济异常 223

八、发作性症状 223

九、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223

十、视神经炎 223

十一、情感障碍 224

十二、内分泌障碍 224

十三、同心圆硬化(Balo病) 224

第八节 实验室诊断 225

一、曾用技术 225

二、CT 225

三、MRI 225

四、诱发电位 225

五、免疫学指标 226

六、人类白细胞抗原 228

第九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228

一、诊断标准 228

二、鉴别诊断 228

第十节 病程和预后 229

一、影响病程和预后的因素 229

二、死因 230

第十一节 治疗 230

一、概述 230

二、免疫治疗的理论依据 231

三、对症治疗 232

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 232

五、针对T细胞的治疗 233

六、其他免疫治疗 233

第一节 概述 237

一、简史 237

二、定义 237

三、流行病学 238

第二节 病因 238

一、个体易感性——人类白细胞抗原 238

二、前驱因素 238

三、分子模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可能致病 239

四、其他疾病伴发 239

第三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 240

一、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 241

二、体液免疫起重要作用 242

三、补体参与 242

第四节 自身免疫的启动 242

一、分子模拟学说 242

二、免疫攻击的靶 243

第五节 病理 244

一、历史回顾 244

二、炎性细胞在组织破坏中的作用 244

三、巨噬细胞在组织破坏中的作用 245

四、周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 246

第六节 临床表现 246

一、一般资料 246

二、感觉异常 247

三、运动障碍 247

四、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249

第七节 病理与预后 249

一、病程 249

二、临床分型和分期 250

三、影响预后的因素 250

第八节 实验室资料 250

一、脑脊液 250

二、血液 250

三、肌电图 250

第九节 诊断标准 251

一、前驱事件 251

二、诊断必备特征 251

三、有力支持诊断的特征 251

四、疑似诊断的特征 253

五、除外诊断的特征 253

第十节 鉴别诊断 253

一、急性脊髓炎 253

二、脊髓前角灰质炎 254

三、周期性麻痹 254

第十一节 某些临床表现的发病机制 255

一、细胞、蛋白分离现象的机制 255

二、季节性、流行性、地区性趋势的机制 255

三、病毒感染致周围神经脱髓鞘的机制 255

四、单时相的机制 256

五、视乳头水肿的机制 256

第十二节 治疗 256

一、血浆交换 256

二、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257

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257

四、其他 258

第一节 概述 260

一、疾病特点 260

二、命名 260

三、与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的区别 260

第二节 病理及病因 261

一、病理 261

二、病因 261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 261

一、临床表现 261

二、实验室资料 261

第四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262

一、诊断要点 262

二、鉴别诊断 262

第五节 治疗 262

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262

二、其他免疫治疗 263

第一节 发病机制及模型制备 264

一、发病机制 264

二、模型制备 264

第二节 病理及防治 264

一、病理 264

二、防治 265

第一节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267

一、发病机制 267

二、临床表现 268

第二节 电生理、病理及免疫学所见 268

一、电生理所见 268

二、病理改变 268

三、免疫学所见 269

第一节 概述 273

一、发病率 273

二、我国发病情况 273

三、病因 273

四、传播途径 273

第二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 274

一、免疫缺陷的机制 274

二、其他免疫学障碍 277

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入侵神经系统的机制 280

四、致神经系统损害的机制 280

五、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281

第三节 神经精神受 282

一、发病情况 282

二、命名问题 282

三、神经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 282

四、精神障碍 288

第四节 实验室资料 289

一、EEG 289

二、CT 289

三、MRI 289

四、人类白细胞病毒Ⅲ抗体 290

五、病理 290

第五节 治疗 290

一、一般原则 290

二、治疗方法 291

第一节 概述 294

第二节 流行病学 295

一、此种脊髓病与人类T细胞Ⅰ型病毒相伴的依据 296

二、病毒传播的方式 296

三、世界上人类T细胞Ⅰ型病毒抗体阳性者的罹患率 297

第四节 免疫学发病机制 297

一、病毒感染直接侵入神经系统 297

二、神经系统中细胞免疫应答损害 298

三、病毒抗体的作用 298

四、神经系统的继发感染 299

五、致脊髓病和淋巴瘤的机制 299

第五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 299

一、临床表现 299

二、实验室资料 300

第六节 诊断 301

一、一般临床诊断标准 301

二、日本1987年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 302

三、实验室诊断标准 302

四、实验室诊断方法 302

五、新病例的发现 303

六、鉴别诊断 303

第七节 治疗 304

一、康复治疗 304

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304

三、细胞毒药物 305

四、吸附、交换治疗 305

第八节 展望 305

第一节 概述 311

一、定义 311

二、分类 311

三、严重程度 312

第二节 老年期痴呆 312

一、痴呆定义 313

二、老年期痴呆 313

第三节 老年性痴呆 313

一、引言 313

二、流行病学 314

三、病因 314

四、病理 316

五、心理、智能量表的评价 317

六、实验室资料 317

七、免疫学异常 322

八、老年性痴呆相关基因 322

九、诊断 324

十、老年性痴呆诊断及临床药物观察程序 332

十一、各种检查量表 334

十二、鉴别诊断 338

十三、治疗 340

十四、护理 344

第四节 血管性痴呆 344

一、引言 344

二、发病机制 345

三、诊断 345

四、国内有关血管性痴呆的报道 349

第一节 概述 354

第二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354

一、诊断 354

二、鉴别诊断 355

第三节 实验室资料 355

一、遗传学试验 355

二、化学标志 355

三、磁刺激 355

四、神经影像学 356

第四节 治疗 356

第一节 概述 358

第二节 病理及病因 358

一、病理 358

二、病因 358

第三节 发病机制 359

一、体液因子的作用 359

二、细胞免疫 360

第四节 临床表现 360

一、主要症状 360

二、早期特征 360

三、起病方式 360

四、自然病程 360

五、临床分期 361

六、量表 361

第五节 实验室资料 361

一、实验室检查项目 361

二、电生理检测 361

三、生物化学和生物学标志 362

四、神经影像学 362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363

一、诊断 363

二、鉴别诊断 364

第七节 治疗 364

一、向病人及其家属交待病情 364

二、姑息疗法 365

三、2-氨-6(三氟甲氧)苯噻唑 365

四、其他疗法 366

第一节 概述 368

一、流行病学 368

二、病因 368

三、发病机制 368

第二节 实验室资料 368

一、单胺类神经递质 368

二、血浆泌乳素 369

三、24小时动态脑电图 369

四、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369

第三节 诊断及治疗 370

一、临床表现 370

二、诊断 370

三、治疗 370

第一节 概述 372

一、定义 372

二、病因 372

三、发病机制 372

四、病理 372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 373

一、临床表现 373

二、实验室资料 374

第三节 治疗及转归 375

一、治疗 375

二、转归 375

第一节 概述 377

一、定义 377

二、流行病学 377

三、自然病史 377

第二节 病理及发病机制 378

一、病理 378

二、发病机制 378

第三节 临床表现 379

一、震颤 379

二、肌强直 380

三、姿势(体位)障碍 380

四、运动减少 380

五、精神、认知障碍 381

六、其他症状及体征 382

第四节 病因和临床分型 382

一、原发性(特发性)帕金森病 382

二、症状性或继发性帕金森病 383

三、帕金森综合征叠加 385

第五节 实验室资料 386

一、血、尿、粪常规 386

二、脑电图 386

三、脑CT 386

四、神经受体的定量影像学检测(PET) 386

第六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387

一、诊断 387

二、鉴别诊断 387

第七节 治疗概述 388

一、总则 388

二、代偿期治疗 388

三、失代偿期治疗 388

四、辅助治疗措施 389

五、治疗进展 389

第八节 药物治疗 390

一、谷氨酸能拮抗剂 390

二、抗胆碱能药物 391

三、抗组织胺类药物 392

四、左旋多巴及其复合物 392

五、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394

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395

七、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395

八、剂量和合并用药 396

九、症状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治疗 397

第九节 外科治疗 397

一、立体定位脑切开术 397

二、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切开术 397

三、脑组织移植术 398

第十节 预后及研究展望 398

一、预后 398

二、研究展望 398

第一节 概述 400

第二节 脑梗塞的细胞免疫异常 400

一、中性粒细胞 400

二、小胶质细胞 401

三、单核巨噬细胞 402

四、T细胞 402

第三节 免疫治疗 402

一、抗白细胞药物 402

二、免疫抑制剂 403

三、环孢菌素A 403

第一节 概述 405

一、重要性 405

二、定义 405

三、病因 405

四、分类 406

五、各型癫痫的发作频率 406

第二节 一般防治 406

一、癫痫的防治目的 406

二、去除可能的促发因素 406

三、预防可能的人身伤害 407

四、药物治疗 407

五、手术治疗 407

六、发作当时的护理 407

第三节 癫痫的一般诊断程序 407

一、病史 407

二、查体 407

三、血液检查 407

四、脑电图检查 408

五、影像学检查 408

六、其他检查 408

第四节 抗癫痫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408

一、吸收 408

二、分布 408

三、生物学转化 409

四、排泄 409

第五节 应用抗癫痫药物必须注意的问题 409

一、投药时机的选择 409

二、药物的选择 409

三、特殊情况的给药方法 409

四、有关剂量问题 410

五、几种常用抗癫痫药物的剂量和血浓度 410

六、抗癫痫药物的相互作用 411

七、对抗癫痫药物血浓度测定的评价 411

八、抗癫痫药物的停用 411

第六节 抗癫痫药物的副作用 412

一、一般性副作用 412

二、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 412

三、佝偻病与苯妥英纳 412

四、其他 412

第七节 几种常用抗癫痫药物介绍 412

一、苯巴比妥 412

二、苯妥英钠 413

三、朴痫酮 414

四、痛可宁 414

五、丙戊酸钠 414

六、安定 414

七、硝基安定和氯安定 415

八、溴化钾 415

九、乙琥胺 416

十、三甲双酮 416

十一、醋氮酰胺 416

第八节 癫痫连续状态 416

一、重要性和病因 416

二、定义 417

三、分类 417

四、对机体的影响 419

第九节 各型癫痫连续状态治疗的药物选择 420

一、安定 421

二、氯硝安定 421

三、苯妥英钠 421

四、苯巴比妥类 421

五、副醛 422

六、利多卡因 422

第十节 癫痫连续状态的诊疗 422

一、诊疗总则 422

二、诊疗程序 423

第一节 概述 429

第二节 临床应用的药理基础 429

一、利用其生理作用 430

二、利用其药理作用 430

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 430

四、利用其抗炎、抗毒、抗过敏和免疫抑制作用 431

第三节 合理用药问题 433

一、病例选择 433

二、使用的一般基本原则 434

三、给药途径 434

四、制剂的选择 434

五、投药剂量、疗程和方法 435

第四节 撤停综合征 436

第五节 副作用、并发症及其防治 437

一、并发感染 437

二、糖尿 437

三、骨、关节并发症 437

四、消化道并发症 438

五、精神、神经并发症 438

六、心血管并发症 438

七、内分泌紊乱 438

八、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438

九、外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439

第六节 几种常见的神经科应用 439

一、脑水肿 439

二、多发性硬化 441

三、重症肌无力 443

四、格林-巴利综合征 444

第一节 概述 448

第二节 作用机制 448

一、主要抑制T细胞依赖性免疫应答 448

二、有利于抗原特异性抑制性T细胞增殖 449

第三节 治疗方法和剂量 449

第四节 临床应用 450

一、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炎和周围神经炎 450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 451

第五节 副作用 452

第一节 概述 455

一、定义 455

二、血浆交换的方法及疗效 455

三、副作用 455

第二节 临床应用 456

第一节 硫唑嘌呤 457

一、适应证 457

二、作用机制 457

三、剂量和用法 457

四、副作用 457

第二节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457

一、简介 457

二、用量及用法 458

三、临床应用及疗效 458

四、作用机制 459

第三节 氨基吡啶类 461

一、概述 461

二、剂量及用法 461

三、治疗作用 461

四、毒副作用 462

第四节 钙通道拮抗剂 462

一、钙通道 462

二、钙通道拮抗剂 463

三、与钙通道障碍有关的疾病 463

四、钙通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 464

五、钙通道拮抗剂与肿瘤 464

第五节 基因治疗 465

一、简史 465

二、适应证 465

三、治疗程序 466

四、展望 467

第六节 干扰素 468

第七节 氨甲喋呤 469

一、适应证 469

二、作用机制 469

三、剂量、用法和疗效 469

四、副作用 469

第八节 环磷酰胺 469

一、适应证 469

二、作用机制 469

三、用法和剂量 469

四、副作用 470

编后记 4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