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法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邱德文主编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05842256
- 页数:430 页
绪论 1
上篇 7
第一章 科学认识和科学方法 7
第一节 科学认识过程及其重要作用 7
一、科学认识的基础、要素、形式 7
二、科学认识的过程 9
三、科学认识的作用 11
一、科学方法的性质特点及其结构 13
第二节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13
二、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的统一 14
三、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15
第三节 中医学科学方法的特点及其发展 16
一、中医科学方法的基本特点 16
二、中医科学方法的优势和弱点 17
三、中医科学方法的发展及其体系 20
第二章 观察和实验方法 25
第一节 中医观察方法 25
一、中医观察方法的作用和特点 25
二、中医学常用的观察方法 28
第二节 中医实验方法 32
一、中医实验方法研究的意义 33
二、中医实验设计的原则 34
三、中医学常用的实验方法 36
第三节 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39
一、机遇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40
二、如何正确对待机遇 41
三、机遇的捕捉和应具备的条件 43
一、模型与模型方法 46
第一节 模型方法的优点及作用 46
第三章 模型方法 46
二、模型的分类 47
三、模型方法的优点和作用 49
第二节 中医学模型方法的特征与形成过程 50
一、中医学模型方法的特征 50
二、中医模型方法形成的一般过程 52
第三节 中医学常用的模型方法 54
一、中医基础、理论应用的模型方法 54
二、中医临床应用的模型方法 56
一、比较方法的客观基础 59
第四章 比较与分类方法 59
二、比较方法的类型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60
三、正确评价和完善中医学的比较方法 63
第二节 分类方法与中医学 66
一、分类的依据和规则 66
二、中医学传统的分类方法及其意义 68
第一节 比较方法与中医学 69
三、继承和发展中医学传统的分类方法 75
第五章 逻辑方法 78
第一节 逻辑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78
一、对科学发现的作用 78
二、对科学理论的检验和发展作用 80
第二节 中医学逻辑方法的特征 82
一、多向性和多面性一体的特征 82
二、辩证思维的特征 84
一、分析与综合 86
第三节 中医学常用的逻辑方法 86
二、归纳与演绎 87
三、证明与反驳 89
四、辩证逻辑方法 92
第六章 假说方法 96
第一节 假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96
一、假说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 96
四、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97
二、假说是发展科学思维的实在因素 97
三、假说使科学研究带有自觉性、避免盲目性 97
第二节 中医学的假说方法 98
一、假说方法是推动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 98
二、假说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 99
三、假说方法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101
第三节 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103
一、假说发展的趋势 103
二、验证假说的步骤与方法 105
三、中医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 106
第七章 思维方法 109
第一节 思维结构与思维方法的原则 109
一、思维与思维结构 109
二、思维方法研究的原则 111
第二节 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式 113
一、形象思维 113
二、抽象思维 116
三、逆向思维 119
第三节 中医学的创造性思维 120
二、中医康复学的发展方向 120
四、其它思维方式 120
一、中医学的发展与创造性思维 121
二、中医学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 124
三、中医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27
中篇 130
第八章 中医科研方法 130
第一节 中医科研方向的确定 130
一、确定中医正确科研方向的意义 130
二、确定中医科研方向的客观依据 132
第二节 中医科研课题的选定 134
一、中医科研选题 134
二、中医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135
三、中医科研选题的步骤和方法 136
第三节 中医科研课题的设计 139
一、中医科研课题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139
二、中医科研课题设计的基本程序 140
三、中医科研课题设计的审定 142
第四节 保持中医特色 开拓科研思路 143
一、保持中医特色是中医科研的基础 143
二、开拓科研思路 144
第九章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 147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层次性 147
一、某一理论或论点的研究 147
二、理论之间的相通研究 149
三、对各理论统一交叉点的研究 150
四、创建新理论体系 151
第二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53
一、溯源与畅流 154
二、辨表象揭本质 156
三、求逻辑与实践统一 158
四、学派的独创与争鸣 160
第十章 中医预防学的研究方法 164
第一节 中医预防学方法的特点和重要作用 164
一、中医预防学方法的特点 164
二、中医预防学方法的重要作用 166
二、中医预防学理论的多学科研究 167
第二节 中医预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67
一、中医预防学的文献研究方法 167
三、中医预防学的临床研究方法 168
第三节 中医预防学方法的历史发展 171
一、中医预防学方法的产生 171
二、中医预防学方法的历史发展 171
三、中医预防学方法的现代研究 173
第十一章 中医临床的研究方法 175
第一节 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方法学特点 175
一、整体恒动观是中医诊断学的指导思想 175
二、对立统一平衡观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 177
一、形象思维是中医临床思维的主体 180
第二节 中医临床思维的优势与不足 180
二、中医临床思维的优势与不足 181
第三节 辨证论治的继承和发展 185
一、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法则 185
二、辨证论治的发展与完善 187
第十二章 中医康复学的研究方法 195
第一节 中医康复学的特色及发展方向 195
一、中医康复学的特色 195
一、理论研究 200
第二节 中医康复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00
三、实验研究 203
二、临床研究 203
四、移植法 204
五、扬弃传统康复医学法 205
六、吸收新科技成果开发新型康复疗法手段 206
第三节 中医康复学方法的完善和发展 206
二、中医康复学方法的多样性及科学性 206
二、中医康复学及其方法的完善和发展 207
二、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 211
第十三章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 211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1
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212
三、医药并重、全面规划、系统研究 212
四、传统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212
五、研究重点放在提高疗效上 213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13
一、中西医结合治愈原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13
二、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14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217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217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重点课题的思路和方法 219
三、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及疗效评定 221
四、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222
五、中药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224
第十四章 中医文献学的研究方法 227
第一节 中医文献学方法及其研究的意义 227
一、中医文献学方法 227
二、中医文献学方法的研究意义 230
第二节 中医文献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32
一、辑复佚书 232
二、考证与辨伪 235
三、校勘 237
四、注释与语译 238
五、类纂 239
六、演绎与发挥 240
第三节 中医文献的利用方法和文献学方法的评价 241
一、中医文献的利用方法 241
二、中医文献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及评价 243
第十五章 中医史学的研究方法 245
第一节 中医史学研究方法及其意义 245
一、中医学史和中医史学 245
二、中医史学研究的意义 246
第二节 中医史学研究的原则和前提 249
一、中医史学研究的原则 249
二、中医史学研究的前提 250
第三节 中医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252
一、中医史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252
二、中医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255
下篇 259
第十六章 中医学与数学 259
第一节 数学方法的作用 259
一、数学和数学方法 259
二、数学方法的作用 261
第二节 数学方法在中医学的应用 262
一、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 262
二、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264
三、在中医药开发领域的应用 267
一、中医数学方法的研究进展 269
第三节 中医数学方法的发展 269
二、中医数学方法研究的前景 271
第十七章 中医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 273
第一节 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医药的意义 273
一、有利于“四诊”客观化的研究 273
二、有利于辨证用药的规范化研究 274
三、有利于文献的整理研究 275
四、有利于科研效益的提高 275
五、有利于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的发展 276
第二节 中医药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步骤与方法 277
一、医理设计 278
二、数学模型设计 280
三、程序设计 284
第三节 用电子计算机研究中医药的进展及展望 286
一、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医药的进展 286
二、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医药的展望 290
第十八章 中医学与系统论 292
第一节 系统方法的作用与基本原则 292
一、系统论与系统方法 292
二、系统方法的作用 293
三、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 294
第二节 中医学与系统方法 295
一、自然、社会与人的系统观 295
二、生理、病理的系统观 297
三、方药的系统观 300
四、中医学的动态观 301
第三节 中医学系统方法的发展 304
一、中医学系统方法的研先进展 304
二、中医学系统方法的研究展望 307
一、控制论与控制论方法 309
第一节 控制论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309
第十九章 中医学与控制论 309
二、控制论方法的特点 310
三、控制论方法的作用 310
第二节 中医学与控制论方法 312
一、黑箱方法 312
二、反馈方法 315
三、同构方法 317
四、其它方法 321
第三节 中医学控制论方法的发展 321
一、中医学控制论方法的研究进展 321
二、中医学控制论方法的研究展望 324
第一节 信息论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327
一、信息论与信息方法 327
第二十章 中医学与信息论 327
二、信息论方法的特点 328
三、信息论方法的作用 328
第二节 中医学与信息方法 331
一、中医理论与信息论 331
二、针刺与信息方法 334
三、气功与信息疗法 335
一、中医学信息方法的研宪进展 337
四、辨证论治与信息方法 337
第三节 中医学信息方法的发展 337
二、中医学信息方法的研究展望 339
第二十一章 中医学与耗散结构理论 342
第一节 耗散结构理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342
一、耗散结构理论 342
二、耗散结构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344
第二节 耗散结构方法在中医学的应用 348
一、天人相应与耗散结构 348
二、阴阳消长与随机涨落 349
三、调阴阳与自组织 351
第三节 耗散结构理论在中医学应用的进展与前景 355
一、耗散结构理论在中医学应用的进展 355
二、耗散结构理论在中医学应用的前景 356
第二十二章 中医学与全息生物学 359
第一节 全息生物学及其方法论意义 359
一、全息生物学的诞生 359
二、全息方法论 362
第二节 中医学与全息方法 365
三、全息方法的预见性 365
一、全息方法贯穿于中医各领域 366
二、中医学中自发而广泛运用的全息方法 366
三、全息论、全息法对中医学的影响 367
第三节 中医学全息方法的发展 370
一、天人相应中的全息 370
二、藏象学说中的全息 370
三、经穴分布的全息律 371
四、病因病理学的全息方法 373
五、中医诊断学的全息方法 373
六、中医治疗中的全息方法 374
第一节 时间生物学及其方法论意义 375
一、生物节律 375
二、时间生物学的方法特点 375
第二十三章 中医学与时间生物学 375
三、时间生物学的方法论意义 379
第二节 时间生物学方法在中医学的应用 380
一、时间生物节律分析法的应用 380
二、时间生物学“微观研究’方法在中医学的应用 382
三、时间生物学“宏观”现象观察法在中医学的应用 383
五、内因性节律研究的方法 384
四、外因性节律研究的方法 384
第三节 时间生物学在中医学应用的进展与前景 386
一、时间生物学在中医学应用的进展 386
二、时间生物学在中医学应用的前景 390
第二十四章 中医学与环境科学 394
第一节 环境科学及其方法论意义 394
一、环境科学 395
二、环境科学的方法论意义 395
三、中医环境学方法的特点和优势 397
第二节 人与自然环境及其研究方法 400
一、人与自然环境 401
二、天—人系统 402
三、人—地系统 404
四、时—空系统 407
五、中医疗养及养生中的环境方法 408
第三节 人与社会环境及其研究方法 409
一、人与社会环境 409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与中医人—人系统 410
三、心理治病与心理致病 410
一、科学学方法的特点 414
第二十五章 中医学与科学学 414
第一节 科学学的基本方法与作用 414
二、科学学的基本方法 415
三、科学学方法的作用 418
第二节 科学学对中医方法学的重要作用 419
一、开拓中医方法新领域 419
二、丰富中医研究方法新内容 421
第三节 科学学在中医学应用的进展与前景 423
一、科学学在中医学应用的进展 423
二、科学学在中医学应用的前景 427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 配套辅导用书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练习题集 第5版》李元起主编 2018
- 《基于地质雷达信号波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探测方法研究》赵贵章 2019
- 《第一性原理方法及应用》李青坤著 2019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数学物理方法与仿真 第3版》杨华军 2020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Helmholtz方程的步进计算方法研究》李鹏著 2019
- 《贵州省志 1978-2010 卷10 民政》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018
- 《丹砂古寨 贵州务川龙潭仡佬族村民族志研究》李劲松著 2019
- 《科技语篇翻译教程》雷晓峰,李静主编 2020
- 《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 贵州卷 上》冯骥才主编;余未人分册主编 2007
- 《贵州大数据发展与建设》张梅,文静华,刘振 2019
- 《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 贵州卷 下》冯骥才主编;余未人分册主编 2007
- 《贵州省煤层气地面抽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易同生,桑树勋,金军主编;周效志,汪凌霞,陈捷等副主编 2019
- 《上海市订购外国和港台科技期刊联合目录 1983 上》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3
- 《我与贵州改革开放40年》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中国党刊网编 2019
- 《贵州蓝皮书 贵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郭丽主编 2019